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01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2.docx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2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中国人民奔向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理解其意义.

3.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标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特别提醒]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知识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①经营方式: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误区警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城市改革

(1)措施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形式: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结果: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特别提醒]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似之处

(1)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2)都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时间

阶段

概况

1992年初

明确提出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0月

目标确立

中共十四大

1993年

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五大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①,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②……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解读] ①处从市场化,②处从现代化的角度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③.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解读] ③处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一  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①……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 ①处说明了计划经济的消极影响.②处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史料二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③。

[解读] ③处说明邓小平认为只有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

[思考] 为吸收和借鉴“文化成果",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分之间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作用

(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阶级斗争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D.经济建设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故选D项。

]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是安徽省和四川省,故选B项.]

3.(2019·全国卷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A [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业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

4.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故D项正确。

从1956年底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改变;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三项错误。

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开展.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所有制结构B.分配原则

C.经营管理方式D.市场导向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

6.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的某次会议上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该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四大上,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故选C项。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材料二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三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了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

(2)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 

(1)材料一提出对内实行改革;材料二提出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

(2)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