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83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docx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活动影像的发明及其演变

一.电影是一项发明,是一门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

我们可以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活动图画时期。

(2)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变为活动影像时期。

(3)当今电影—电影面临挑战的时期。

自电影诞生后其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四个时代:

(1)默片时代

(2)有声片时代

(3)彩色片时代

(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

二.1824年英国人彼德马兄罗杰特在英国皇家学会上提出了一篇论文:

当人眼在观察运动着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在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十分之一秒)。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视觉记忆”。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称作“诡盘”的玩具。

1834年,英国人乔治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

1876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活动视镜”,后来人们按这种玩具的模式制成了台灯。

我国的皮影戏,兴于北宋。

在电影的发明历程中,它是起到了启迪作用的。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

1851年,英国人弗斯阿彻发明了湿性珂罗酊法,使曝光时间缩短到几秒钟,并解决了一张底片复制多张照片的问题。

1871年马达克斯发明了溴化银干板的制造方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并简化了工艺。

1876年,天文学家强森用他所发明的"轮转摄影机"拍摄了金星经过太阳的情景。

1882年,马莱创造出一种“摄影枪”,这是根据1876年强森的机器改进而成的第一台连续摄影的机器。

自学成材的天才技术发明家雷诺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

历史上记载最成功的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

1927年<<爵士歌王>>以及次年"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的公演为起点,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时代.

1933年,英国的特艺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三色染印法"彩色影片,彩色电影由此正式问世.

1884年,年轻的俄裔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个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像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因此,人们称保罗尼普科夫为"电视之父".

生在英国的电气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用电子信号的方法将人像显示在银幕上.

1925年贝尔德制造出的首台接收电视画面的装置.1929年贝尔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电视系统.

1931年在美国,俄国出生的弗拉基米尔慈沃尔金研制出了光电摄像管.

1936年,英国人建立了亚历山大电视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播放部门(由英国广播公司创立).

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广播用磁带录像机,用磁性材料记录活动影像的时代从此开始.常规电视也有了自己的包括:

拍摄,录制,编辑,播放和接收在内的完整系统。

PAL-D为625线,NTSC-M为525线,SECAM-D为为625线。

而35mm电影却相当于2400线,即使是16mm也有1000线。

多媒体并非单指某一种媒体本身,而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各种媒体进行组合和综合处理的一种环境,是存储,处理,传递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将其融合成为一体的一种技术。

第二章活动影像拍摄的原理

一.视觉概念

(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感知信息的途径,而人类8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这些信息包括物体的明暗,颜色,形状以及动静等.

(2)光,景物和人的视觉感知,是构成视觉过程中的三大要素.也是影响视觉效果的基本条件.

(3)从某种意义上讲,照相机和影视活动影像的拍摄是人眼视觉过程的摹演和延伸.

(4)视觉是由人眼和大脑的生理结构及心理作用来完成.

(5)人的眼睛中最主要的是眼球,直径大约是25mm.

(6)感光细胞分为柱体和锥体两类.

(a)柱体感光细胞大约有一亿个,它们只对光的强弱(即明暗)有分辨能力,而不能分辨光的颜色,即不能产生色觉.它们只在光弱的状况下起作用,因此称为暗视觉细胞,其光谱敏感曲线的最大值约在507mm处.

(b)锥体感光细胞大约有700万个,它们不仅能够分辨光的强弱,而且可以分辨光的颜色,但是只能在明亮的条件下才起作用.故称为明视细胞.

(7)锥体细胞之所以能分辨出颜色,是基于人眼的三原色视觉原理.

二.动态再现原理

(1)人眼对运动的感受是视觉生理----视觉记忆功能和心理------似动感觉两个综合作用的结果.

(2)电影最初将动作分解,记录,重放的原理和过程,实质上成为后来电子影像和数字影像动态再现的共同基础.

(3)电影的拍摄速度是指胶片在摄影机内的运行速度,以每秒多少画幅来计算.画幅又称为画格,是指组成影片的每一个静止的画面,它是计算影片长度的基本单元.

(4)何为慢动作

当拍摄速度与再现放映速度同步时,运动显现出自然的正常的原始动作动作形态:

而拍摄速度大于放映速度时,动作呈现出比原始动作慢的速度,这是因为放映速度延长了分割原始动作的瞬时长度的结果.

(5)决定电影的放映速度是每秒24幅的几个因素:

(a)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要求.(b)经济因素的限制.(c)间歇运动机构的限制.(d)声音录制质量的要求.

(6)影像的清晰度和胶片本身的分辨率及胶片运行速度之间有以下的关系式:

V=R式中:

V代表胶片的运行速度,以幅每秒计算,f表示所记录声音的频率,以单位时间内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计,即赫兹,R表示胶片的分辨率,以每毫米线对数计.

从式中可以看出,当R一定时,f越高,V值越大,即片速越高,当f值一定时,R值越大,V值越小,即片速越低.

(7)1925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上,正式确定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8)在胶片标准协商会议上规定的画面尺寸为24mm*18mm,即宽高比为:

1,每一格画面占4个片孔,此标准后又在1925年的巴黎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在有声电影问世后,将原来的24mm*18mm画面面积改为22mm*16mm,留出的声带位置,画幅宽高比成了:

1,以后,此标准又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多次修订.

(9)宽银幕电影可以分为两个系列:

一是在摄影机镜头前加装变形镜头,使拍摄到的影像横向压缩而纵向保持不变;放映时则在放映机镜头也加变形镜头,图像展开并恢复到原来的比例,以形成宽银幕的效果。

此种宽银幕称作变形宽银幕电影。

二是在片窗处上下各遮挡一部分,使画面的宽高比加大,放映时采用短焦距镜头展开画面,达到宽银幕的效果,这种宽银幕称作遮幅银幕。

第三章光色特性和人眼对光色的识别

一波与电磁的基本概念

(1)光与声是构成电影和电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光和声又都是以前的形态存在于空间的能量。

(2)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3)凡是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反之,凡是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平行的波称为纵波。

(4)频率:

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其正.负最大漂移值之间的所有数值后再回到其起始值的次数,或简称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或周数,其单位为周/秒,国际单位制规定为赫兹,它是描写振动快慢的参数.

(5)幅度与振幅:

幅度是指振动的瞬时在零线上下的偏离高度.幅度的最大值称为振幅,即波峰或波谷至中间点的距离,也就是波动中自平衡点到最大值位移的距离.

(6)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就是从波上任一点沿波传动方向到相邻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7)与简单波相对应的是复合波不一定是重复,对称的,通常各种声波都是复合波.

(8)谐波:

具有频率为第一个波形(基波)频率的整数倍的波,称为第一波形(基波)的谐波.

(9)波的干涉:

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此时它们会重叠而产生相互干涉现象.

(10)波的反射与折射:

当波抵达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部分或全部将会被反弹回原来的介质,这就是波的反射.

在不同的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波穿越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由于速度不同而改变传播的方向,这种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11)波的绕射:

在同一介质中,当波在前进的方向上遇到阻碍时,会产生弯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绕射.

(12)电磁波是由于原子内电荷的振动而发射出来的波,它的一部分带带磁性,另一部分带电性,并都带有能量.电磁波是一个连续的波谱.

二.光的组成及其特性.

(1)光是形成影像并产生视觉的前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光兼有粒子和波动性.从光的波动性看,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特性参数.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3*10*10*10*10*10km/s.

(2)光的光谱范围可分为三个色觉段:

400-500nm为蓝色段,500-600nm为绿色段,600-700nm为红色段.

(3)光通量也叫光流.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光通量是指人眼所能感觉的光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的光辐射能量与相对视见率的乖积,其单位为流明(lm).

(4)一般情况下人眼对黄,绿光最敏感,对红光和紫光次之,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则无视觉反应.

(5)发光强度:

表示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的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其单位为坎德拉,符号为cd.

(6)光照度:

被照物体表面受光的程度,称作该物体的光照度,通常用符号E表示,其单位为勒克斯(lux).

(7)光亮度:

为表示发光表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它可以指自发光体表面的亮度,也可以指任何反光或逆光体表面的亮度.

(8)色温:

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谱与某一光源的光谱具有相同的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的单位是K.

色温只表示某一特定光源的光谱成分,而不表示该光源的实际温度,色温只描述光源的光辐射特性而非物体的颜色.

(9)色的饱和度;指彩色所呈现的颜色的深浅程度或浓度程度.对同一颜色的光来说,其饱和度越高,则其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

三.光的相加原理

(1)色光相加原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加,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被称作加色光效应,也叫做色光相加原理.

(2)加色效应应当遵循以下规律:

A.两种特定的色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光;

B.两种非互补的原色相加有以下结果:

红光多+绿光少=黄光(橙)绿光多+蓝光少=青光蓝光+红光=吕红光

C.三种原色光或三种被害人色光按特定的比例混合后,可得到白光.

D.在色光混合中,相同颜色的光对人的色觉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与其光谱成分无关.

四.光的相减原理

(1)从复杂的光中减去某一种或几种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减色效应,也称作光的相减原理.例如:

从白光中减去红光,可以得到青光;减去绿光得到品红光;减去蓝光得到黄光等等.

(2)任何受光体对照射光都会有三种反应:

吸收一部分光,反射一部分光和透过一部分光.

(3)根据减色光效应,它们应当遵循以下规律:

A.当白光透过三原色透光体时,所透过的光为其本色光,而减去的为其补色光.

B.当白光透过三补色透光体时,透过的为其本色光,减去的是其补色光.

第四章色度图与色彩管理

一.彩色视觉

(1)基本参数为:

亮度,色调和饱和度.

(2)亮度:

是光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

(3)饱和度:

是指彩色光所呈现的彩色的深浅的程度.色调和饱和度又合称为色度.

二.配色实验配色方程与色系数

(1)在选择三基色时,有以下几个要求:

A.获得方法简单;B.色度稳定而准确;C.配出的颜色尽可能多.

(2)在1931年,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为了对谱色进行标定;选择了水银光谱中的三个谱色作为基色;700nm的红光作为红基色;的绿色作为绿基色;的蓝光作为蓝基色.

(3)色彩的范围表示:

由于CIEXYZ色度图表示了人眼所能看到的所有色彩的色度,因此经常用该色度图来表示电影电视的显示范围.

(4)色差辨别阈;又叫刚辩差JND,色度图中的某点在其坐标位置改变时,如果其改变量刚好被人能察觉出颜色变化时,则该变化被称为色差辩别阈.

(5)为什么要进行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的色彩匹配问题,色彩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色彩匹配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在涉及到彩色的各种生产系统中,常常会遇到色彩匹配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与色彩有关的生关系统就是印刷系统与影视系统.

第五章化学活动影像的制作流程/第六间化学影像的载体--感光胶片

一.前斯筹备(制作)阶段

(1)整个工艺流程分为:

前斯筹备(制作),拍摄和后期制作.

二.感光胶片的基本构造及其分类

(1)胶片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成影像的感光乳剂,二是为乳剂的支撑体片基.

A.乳剂:

主要成分为照相明胶和卤化银.卤化银的存在是胶片之所以能感光的根本原因.

B:

片基:

一种透明,柔软而具有一定韧性和强度的塑料薄膜,起眷支撑乳剂的作用.

(2)胶片的分类:

A.按照记载影像的类别可以分为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两大类.

B;按照制作过程中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

负片,正片,中间片,反转片,染印法用胶片.

C.按照感光范围分:

盲色片,正色片,全色片,分色片,紫外片,红外片.

D.按照用途分:

电影胶片,照相胶片,X光胶片,航空片.

E.按照胶片尺寸规格分:

35mm,16mm,S8mm,65mm,70mm.

(3)卤化银:

在化学元素中,由于氯,溴,碘元素的化学性能相似,因而被归并在同一族类,该族类称贷作卤族,.它们与银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

(4)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在黑白片的成像过程中,我们知道溴化银大曝光,冲洗后生成金属金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层中,同样是溴化银在起感光作用,只不过感红层是在受到红光的光照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感绿层是在受到绿光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起变化;而感蓝层则是在蓝光照射下,溴化银中心起变化.

当形成显影中心的溴化银颗粒遇到彩色显影剂时,在金属银析出的同时,所生成的彩色显影剂氧化物会和该层中的成色剂起化学变化,析出染料.此化学过程可以用两个文字化学方程式表示:

曝光后的溴化银---彩色显影影绰绰剂---金属银+彩色显影剂氧化物

彩色显影剂氧化物+成色剂---染料

显然,光照强处,生成的金属银多,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少,彩色显影氧化物就少,则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时在乳剂层中生成了两种影像,一个是由金属银构成的,另一个是由染料构成.

彩色胶片在冲洗加工时,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将金属银还原为溴化银,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这样就只留下染料组成的影像.

(5)人眼对自然界景物的视觉反应是由景物的亮度和颜色两个因素来确定的,其中亮度是先决条件.

在日光照射下的纯白物体的反光率是100%,纯黑物体的反光率为零.

一般我们认为反光率为90%的白光洁表面或白卡纸为纯白物体的近似物,反射率为2%的黑色天鹅绒为纯黑物体的近似物.通常用的白卡纸反射率为70%;黑色衣服反射率为4%,其他物体则在它们之间,

(6)胶片记录被摄景物的过程即是胶片感光的过程,通常我们将胶片受光照而被感光的过程称作曝光.

(7)曝光量:

指胶片感光层所接受的光照度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值.

(8)感光度:

指感光材料对光照反应灵敏度程度的量值,即反映胶片感光快慢的指标,以大写英文字母S标记.

(9)影响胶片感受光度的因素有:

A.乳剂本身的结构和成分:

如颗粒度大小,成色剂或增感剂成分等.

B.保存条件:

一般讲,保存时间增长,感光度降低.此外,要求胶片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

C.显影条件:

一般感光度随显影时间增长和显影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10)反差也称作明暗对比度,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技术中,是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对景物来讲,是其最亮处和最暗处的亮度比值;而对于影像,则是指最大密度值和最小密度值之差.

(11)感色性:

是指的是感光材料对各种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

(12)解像力:

又称为分辩力或分辩率,它是指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辩能力,常用R表示.

(13)测量解像力的方法是:

用被测胶片拍摄预制的标准测试板,标板是以各种粗细的线条组成不同黑白间隔的线组,每一组线条代表一级的分辨率,然后在60-70倍的显微镜下观测,以能分辨出黑白线条最多的那一组线条的数目为准,再乘以拍摄时所缩小的倍数,即可得到所测胶片的分辨率.

(14)影响胶片解像力的因素主要是:

A.乳剂自身的结构,B.曝光条件,C.显影条件,D.被摄景物的反差.

(15)清晰度:

是指观察者所感觉的光学系统的所成的物像细节的清晰程度,是分辨率和鲜锐度的综合反映.

(16)1989年与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合作,推出了机读条码,并称之为Keycode.

第七章化学影像的拾取--------摄影

一.活动影像的摄取过程及原理

(1)人眼与镜头的区别:

A.焦距:

人眼是柔性体,其焦距可以通过晶状体开关的改变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改变,而镜头则是固态的,改变焦距只能通过改变镜头内各镜片之间的位置来实现.B.光圈:

人眼瞳孔的变化范围是2-3mm,面积变化为16倍,而镜头光圈变化可达8-10倍,甚至更大.C.分辨率:

人眼分辨力在明视距离上为14线对/毫米;而胶片普遍达到120线对/毫米以上,最高可达3000线/毫米.D.光谱范围:

人眼可见的光谱范围只有光范围,而胶片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E.功能:

人眼有传递和接收光信号的功能,而胶片及其他电子影像载体本身则同时具体感光和记录光信号的功能;人眼只能看到宏观的世界,而摄影机却可以通过显微摄影或卫星摄影,拍摄到许多微观世界以及深海或宇宙的情景.

二.透镜成像原理

(1)在物理中,我们把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等)制成并通过光线折射而成像的这类光学元件称作透镜.

(2)透镜根据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

A.会聚透镜(正透镜,凸透镜):

中心厚,两边薄的透镜.B.发散透镜(负透镜,凹透镜):

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三.摄影机

(1)摄影机是一种光,机,电技术集成的精密机械,我们将按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光学系统:

包括镜头,取景器;B.机械系统:

包括机体,间歇机构,遮光器,片门和供收片系统等.C.驱动系统:

马达及其控制系统;D.辅助监测系统:

一系列计数器及显示装置,安全保护装置.

(2)定焦镜头:

镜头焦距这一特性参数是在镜头设计和出厂时确定的,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因此称为定焦距摄影镜头,简称"定焦镜头".

(3)变焦镜头: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变焦距摄影镜头,简称"焦焦镜头".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连续变化.

变焦镜头的物镜光学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

位于前端的校距组,位于中间并可相互匹配移动的变焦组和补偿组,位于后端的固定组.当变焦组沿光轴等速移动时,整个镜头的焦距即随之改变.

(4)视角:

镜头焦距不仅决定影像的放大率,还决定视角的大小.

人眼通过镜头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之为视场,而取景器中的取景框和片门窗所限制的范围则称为像场,像场是视场的一部分.像场角可以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5)短焦镜头又称为广角镜头,一般摄影机的水平视角为23度-24度.

(6)35mm专业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焦距定为50mm.

(7)模糊圈:

位于透镜的某一点A射出的光通过透镜会聚于点A1,将屏幕置于A1点,则在屏幕上形成一个A点的像,此像为一个清晰的亮点.若将屏幕在A1点前后移动,则此亮点会逐渐扩大为一个光斑,离A1点越远,此光斑越大.在摄影概念中,我们将此光斑称之为模糊圈,或弥散圈.

(8)景深:

在临界焦点平面的两侧存在着一个区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被摄体上的各个点在影片上都能呈现为等于或小于最小模糊圈的一个圈,即可以被认为是清晰的点,这个区域我们称之为景深.

无论最小模糊圈的限值是多少,景深都受下列参数的影响:

A.主被摄体的距离.B.镜头的焦距.C.镜头光圈的大小.

(9)对取景器有下列几个要求:

A.取景器上应当看到一个方向正确,足够大而明亮的影像.B.取景器中看到的景物与镜头拍摄的景物之间应当无视差.C.观看使用方便.

取景器的种类:

侧面取景器,机体侧移式取景器,焦平面式取景器,反射式取景器,分光式取景器,电视取景器

(10)暗盒的防光道由裹有黑天鹅绒的滑轮组成.

(11)片门:

是保证胶片在曝光时呈平展状态的组件,一般由片门体,上下滑槽,片窗和压片框组成.

(12)间歇机构是摄影机的心脏.其作用是:

使胶片在连续供,收的过程中,间歇地,逐一画格地通过片门的片窗,以实现对生胶片的静止曝光.由抓片爪,定位针和遮光器三个主要构件.其工作过程是:

A.抓片爪进入片孔;B.将胶片拉下,至片窗位置;C.退出片孔,胶片定们并静止曝光;D.抓片爪退回原位,准备进入下一抓片循环程序.

(13)遮光器:

又称光闸,其作用是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是保证只有当胶片在片窗位置上处于静止瞬间时,受到来自摄影镜头的光线的照射----曝光,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而当胶片在运行过程中,遮断光线,使胶片不会曝光.

四.摄影过程中的辅助设备

(1)云台:

是摄影机和支撑设备之间的连接设备,用来使摄影机在拍摄时,可以自由地旋转和仰俯运动.

五.照明设备

(1)被摄景物具有足够的亮度是进行拍摄的先决条件,胶片是按一定的感光度设计和制造的,在现有光线照明不中的情况下,为了很好的记录景物,往往需要辅助照明,即俗称的打光.

目的是:

使被摄景物在胶片或其它影像载体上形成最好的画质,色调和影调效果,以传达作者艺术表现的深层含义.

第八章电影声音的记录与放还

一.电影声音记录与放还的发展过程

(1)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才造成了早期电影画面和声音的分离---无声片(即默片),但是从技术上讲,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是以声音和画面同时录制的感光胶片上开始算起的.

(2)无论是光学录音还是磁性录音,都是通过信号形式的转换及传递媒介的变更来完成的.

(3)电影声音的传统录制的过程正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首先是画面和声音分别记录在胶片上和磁带上,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后期加工程序后,在最后印刷拷贝时,再合成在一条胶片上.

(4)声压:

声音通过媒介时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常用的单位为达因每平方厘米或牛顿每平方米.

(5)分贝:

是电声技术领域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无量纲单位,用来表示两个同一性质的量的相对大小.

(6)频带宽度:

简称带宽,指声音的频率范围.可以指音频信号中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之间所包含的频率范围,也可指音频设备的频响范围.

(7)混响时间:

声源停止发音后,依然持续的声音称为混响.混响实质上是原声的一系列回声的组合.

二.电影录还音设备系统的配套

(1)传声器:

俗称话筒.

其原理是:

通过各种形式膜片的机械振动,将声波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所以它是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换能器,凡是从声源直接收录音频信号时,都要使用传声器.(p61面动圈式传声器原理图,可以看一看)

(2)光学录音原理:

录音过程:

声源-声波-传声器薄膜振动-电信号-功率放大器-光调幅器-胶片

还音过程:

胶片声带-光电管-电信号-功率放大器-扬声器-声音

(3)在光学录音过程中的关键元件------光调幅器,他的作用是使由声波控制的变化的电信号转换为变化的光信号,从而使感光胶片受到不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光学声迹可分为变密式与变积式两种.

(4)变密式录音法:

通过光学录音机将声频信号转变成感光胶片的密度变化,从而在胶片上得到一条等宽但密度不断变化的声迹.这种方法称为变密式录音法,这种声迹称为变密式声迹.

(5)磁性录音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