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61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含有磷元素的是

A.淀粉B.核糖体C.NADPHD.DNA

【答案】A

【解析】淀粉只含C、H、O元素,A正确。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含C、H、O、N、P元素,B错误。

NADPH为【H】,含有P元素,C错误。

DNA含C、H、O、N、P元素,D错误。

【名师点睛】

核酸与蛋白质的比较

项目

核酸

蛋白质

DNA

RNA

元素

C、H、O、N、P

C、H、O、N等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CRNH2HCOOH

形成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复制产生

主要在细胞核中转录生成

核糖体

检测试剂

甲基绿(绿色)

吡罗红(红色)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分子结构

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为单链结构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结构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联系

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能产生酒精B.酵母菌能产生乳酸

C.乳酸菌能产生二氧化碳D.马铃薯能产生乳酸

【答案】D

【解析】人体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A错误。

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

乳酸菌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C错误。

马铃薯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D正确

3.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ATP分子中含3个高能磷酸键

B.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肽键相连

C.一个tRNA分子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D.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答案】C

【解析】一个ATP分子中含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

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B错误。

一个tRNA分子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C正确。

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氢键相连,D错误。

【名师点睛】

ATP结构示意图

4.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B.细胞的功能差异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同有关

C.细胞的形态差异与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D.通常情况下,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

【答案】D

【解析】细胞正常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细胞,异常分化形成癌细胞,A正确。

细胞的功能差异取决于细胞分化,源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蛋白质不同,B正确。

细胞的形态差异取决于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C正确。

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D错误。

【名师点睛】

1.细胞分化

(1)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

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实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4)意义

5.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作物品种

【答案】B

【解析】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A错误。

开荒辟地,围湖造田,虽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长期发展,B正确。

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D错误

6.下列关于质膜成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固醇分子只有脂溶性B.蛋白质分子只有脂溶性

C.磷脂分子有亲水性和亲脂性D.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有亲水性

【答案】B

【解析】胆固醇属于脂质,具有脂溶性,A正确。

蛋白质分子不具有脂溶性,B错误。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C正确。

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有亲水性,D正确。

7.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壁的是

A.红细胞B.神经细胞C.叶肉细胞D.骨骼肌细胞

【答案】C

【解析】红细胞为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A错误。

神经细胞为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B错误。

叶肉细胞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C正确。

骨骼肌细胞为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

8.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

B.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的实验结果相同

C.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选择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实验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该实验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为前后对照,A错误。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失水不一致,实验结果不相同,B错误。

质壁分离过程中,失水越多,吸水能力越强,C正确。

选择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实验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名师点睛】

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9.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能抑制某些蕋因表达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

由此推测miR抑制基因表达的机制是

A.干扰tRNA识別密码子B.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C.阻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miR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则mRNA就无法与核糖体结合,也就无法与tRNA配对了,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已知,miR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的,与rRNA装配成核糖体无关,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已知,miR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并没有与双链DNA分子互补,所以不会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C错误;根据题意分析,miR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只是阻止了mRNA发挥作用,并不能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D错误

10.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全部开紫花,F2的性状分离比大致为3:

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必须有足童的子二代个体

B.F1中白花性状没有表现出来

C.各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相等

D.各种配子的活力和各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同

【答案】C

【解析】有足量的子二代个体,才会体现出3:

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

F1中全部开紫花,无白花性状,B正确。

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C错误。

各种配子的活力和各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同,D正确。

人体呼吸道管壁上分布有许多黏液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当灰尘、病菌等异物进入时,呼吸道可将包裹异物的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将痰排出体外。

观察图中细胞的结构,回答第11—12题:

11.上图中最可能为黏液腺细胞的是___________。

12.呼吸道黏膜中存在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呼吸道管壁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部分病源微生物入侵。

以上叙述属于人体的第道防线。

A.—B.二C.一、二D.—、二、三

【答案】

11.B

1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胞结构图的认识,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对于免疫系统,学生需要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1.黏液腺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多,B图符合条件,B正确。

12.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C正确。

13.下图为某家庭家系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变异)

A.8号与2号的X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相同

B.8号与5号的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相同

C.8号与4号的X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相同

D.8号与3号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常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相同

【答案】B

【解析】8号的X染色体与7号的X染色体DNA序列相同,其X染色体既可来自3号,又可来自4号。

A错误。

8号的Y染色体与6号、1号、5号的DNA序列相同,B正确。

8号的X染色体与7号的X染色体DNA序列相同,其X染色体既可来自3号,又可来自4号。

C错误。

8号的一半常染色体可全部来自4号或3号,D错误。

14.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

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末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图中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名师点睛】

15.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4对同源染色体B.有2个染色体组

C.此时可发生蕋因重组D.此吋基因的转录达到高峰

【答案】B

【解析】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

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此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此图时期不能发生基因的转录,D错误。

下图表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流程图。

据图回答第16—17题:

16.培育无籽西瓜所利用的原理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17.四倍体西瓜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A基因的个数为

A.0或2或4B.0或2C.1或3D.2或4

【答案】

16.D

1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以及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16.培育无籽西瓜所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17.AAaa进行减数分裂,可以是AA与aa分离,或Aa与Aa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A基因的个数为0或2或4,A正确。

18.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图所示。

“诱导分化疗法”是一种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该病的方法。

维甲酸通过修饰PML-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而“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分化并凋亡。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产生新的基因有关

B.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有关

C.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均改变了癌细胞的DNA结构

D.“诱导分化疗法”可有效减少病人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

【答案】C

【解析】片段交换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新的融合基因,A正确。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早幼粒细胞因染色体上基因的易位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未改变癌细胞的DNA结构,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结构,C错误。

“诱导分化疗法”能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从而减少新的癌细胞产生,同时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入凋亡,减少已形成的癌细胞,所以该方法将有效减少病人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

D正确。

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蜊。

他们的祖先均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

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

根据材料回答第19—20题:

19.下表为陆生鬣鳞蜥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

群体间

群体1与群体2

群体2与群体3

群体1与群体3

某基因片段差异率

15.1%

16.2%

15.3%

由表可知,这三个群体表现出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以上三项都是

20.下列关于鬣鳞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雄因频率

B.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莶因突变

C.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鱗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海洋鬣鱗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某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

【答案】

19.B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要注意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9.由题表可知,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存在差异,这说明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了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B正确。

20.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故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地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

海洋鬣鳞蜥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B正确;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基因不能交流,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D正确

21.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简图。

①〜⑥是在黑喑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及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⑤表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扩散到琼脂块中

B.①③④⑥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C.若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该实验,②能向光弯曲生长

D.该实验在黑暗环境中进行,排除光对化学物质分布的影响

【答案】C

【解析】①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直立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扩散到琼脂块中,A正确。

①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③④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B正确。

若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该实验,②保持直立生长,C错误。

该实验在黑暗环境中进行,排除光对化学物质分布的影响,D正确。

下图为人体甲状腺局部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细胞或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某种体液。

据图回答第22—23题:

22.氧气由②进入③的方式为

A.扩散B.主动转运C.渗透D.胞吞

23.图中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22.A

2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图及其运用。

需要注意辨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区别。

22.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氧气由②组织液进入③细胞内液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正确。

【名师点睛】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3.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为组织细胞,即丙,C正确。

24.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表示添加,“一”表示不添加)。

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下图)。

甲组

乙组

丙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选用的B细胞,不需经抗原刺激

B.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

C.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

D.若检测离心后沉淀物的抗体含量,则甲、丙两组抗体含量可能为0

【答案】C

【解析】B细胞受到刺激后,才能分泌抗体,A错误。

根据图像推出,只有乙组才发挥作用,因此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

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C正确。

甲、丙两组中,某些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名师点睛】

体液免疫

25.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为P/2吋,种群增长最快

B.曲线1代表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容纳量

C.由图可知,该鲸种群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D.曲线1和曲线2所形成的封闭空间的面积代表环境阻力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为P/2吋,为K/2,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

曲线1代表生殖数量,2位死亡数量,P代表环境容纳量,B正确。

由图可知,该鲸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即逻辑斯谛增长,C正确。

曲线1和曲线2所形成的封闭空间的面积代表种群数量,D错误。

【名师点睛】

“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6.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

甲组(15℃)、乙组(35℃)和丙组(55℃),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乙组

B.在时间t1之前,如果甲组温度提高10℃,则酶促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C.在t2时,如果向丙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在t3时,丙组产物总量将增加2倍

D.在t2时,如果向乙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在t3时乙组产物总量不变

【答案】C

【解析】曲线图显示:

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35℃时产物浓度增加最快,说明酶的活性最高,A正确。

在时间t1之前,如果甲组温度提高10℃,则酶促反应的速度会加快,B正确。

对比分析图示中的3条曲线可推知,在时间t2时,C组的酶在60℃条件下已经失活,所以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t3时,C组产物的总量不变。

1234加快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不变,C错误。

增加酶的含量,会提高反应速率,但产物不变,D正确。

27.下图表示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刺激强度,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也增大

B.没有刺激时,图中电流计可测得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

C.在刺激1引起腓肠肌收缩过程中,a、b处均能测得一个负电位

D.刺激腓肠肌时电流计指针没有发生偏转的可能原因是刺激强度太小

【答案】C

【解析】增大刺激强度,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不变,A错误。

没有刺激时,图中电流计不能测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B错误。

在刺激1引起腓肠肌收缩过程中,a、b处均会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

刺激腓肠肌时,兴奋不能传回至神经元,因此没有发生偏转,D错误。

28.某野生植物的高杆(A)对矮杆(a)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显性。

现用高杆抗病的(甲)植株与矮杆易感病的(乙)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让F1与乙进行回交,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回交组合

回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组合

父本

母本

高抗

高感

矮抗

矮感

F1

1

2

2

2

F1

1

1

1

1

A.由题中信息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B.仅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

C.回交组合一和组合二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花粉有50%不能参与受精

D.若让F1植株随机交配,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为高抗:

高感:

矮抗:

矮感=9:

3:

3:

1

【答案】D

【解析】根据结果推出,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位于两对染色体上,A正确。

仅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AB的花粉有50%不能参与受精,导致组合一的后代高抗的个体占1/7,C正确。

因为AB的花粉有50%不能参与受精,若让F1植株随机交配,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为高抗:

高感:

矮抗:

矮感不为9:

3:

3:

1,D错误。

【名师点睛】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设计方法

(1)自交法:

F1自交,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3∶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9∶3∶3∶1或(3∶1)n(n≥2),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测交法:

F1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1∶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1∶1∶1∶1或(1∶1)n(n≥2),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9.如图所示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除了结构模式图中列出的生物成分外,还有一种未列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

(2)辛物种是运动能力较好但又不迁徙的珍稀保护动物。

要调查该地区辛物种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属于二级肉食动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元素在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______________转移和同化。

【答案】甲、戊分解者标志重捕法辛和庚含碳有机物食物链

【解析】

(1)据图,生产者为甲、戊。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3)属于二级肉食动物的有辛和庚

(4)碳元素在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同化。

【名师点睛】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

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30.下图为光合作用模式图,Ⅰ〜Ⅳ表示叶绿体的结构,①〜⑤表示参与光合作用的物质,请回答:

(1)Ⅱ是______________,Ⅲ是______________。

(2)转化光能的分子位于____________(从“Ⅰ”、“Ⅱ”、“Ⅲ”、“Ⅳ”中选择),光反应的进行使Ⅳ中的pH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产生的①___________(填“不”“不一定”或“一定”)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3)运出叶绿体的最初光合产物是______________,该物质进而合成蔗糖参与运输。

(4)下列物质能在叶绿体内相互转化的是______________。

A.三碳糖与淀粉B.三碳糖与蔗糖C.三碳糖与脂质D.三碳糖与氨基酸

【答案】叶绿体基质叶绿体膜Ⅰ降低不一定三碳糖A

【解析】

(1)据图,Ⅱ是叶绿体基质,Ⅲ是叶绿体膜

(2)转化光能的分子位于Ⅰ(叶绿体基粒),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光反应的进行使Ⅳ中的pH降低,产生的①氧气不一定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3)运出叶绿体的最初光合产物是三碳糖,该物质进而合成蔗糖参与运输。

(4)三碳糖与淀粉在暗反应中相互转化,A正确。

31.已知某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具有花色(紫色、白色)和花的位置(顶生、腋生)两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