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857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docx

道德经老聃糊涂美学

道德经---老聃的糊涂美学

作者:

邓力纲  

“美”是什么?

关于“美”,要思考三个要素,人、审美标准、客体(被审视的对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美是理念;中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

美是上帝无限的荣耀及光辉;俄国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是生活;中国老聃的徒孙庄子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唯有圣奥古斯丁以上帝创世为基础包含了人类所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灵魂及审美绝对标准!

柏拉图只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注重了美的社会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自然存在进而主观唯心,这些对于美的解释都残缺不全,以至于误导社会主流意识偏离道路。

老聃的美学

中国美学界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中国美学起始于老聃,因为老聃在其道德经里叙述了一系列概念“道”、“有”、“无”、“虚”、“实”、“静”、“玄”、“天地属性”、“德”等等,虽然道德经里对于这些概念有着并不准确的定义和模糊的说法,然而道德经被广为流传和膜拜,因此也形成一种糊涂虚伪、诡计权谋、苟活宿命的“老聃美学”!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为圣人(王霸)服务的,为圣人(王霸)提供一个愚民的“无为而治的思路”而已。

道德经里有构建一个认知世界的体系,老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对于人的终极关怀是“成圣”。

道德经对于整个世界认识体系为:

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

老聃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存在。

在现代基督文明的科学之子里,天、地及宇宙都属于自然界这一范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老聃的意思是,做人要合乎自然(天地),也就合乎“道”了,合乎于道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然而道德经里的“道”,虚无缥缈,“无名”而落不到实处,“无形”而没有具象,“无质”而归于虚空,而且这个“道”无性、无情却只能归属于物!

这是一种思维超越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概念模糊,而且是一个矛盾的“是物又不是物”诡辩体,在这种矛盾本原下,老聃总结其人生三宝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配套形成其成圣之道的人生态度是“虚伪”,处事原则要居“下流”,做事方法要“无为而有为”。

老聃“成圣”的终极关怀实际上是为王霸们修身养性提供一些个人的体验参考!

老聃的道

老聃在道德经对于“道”的认知是未知之物的概念,他本人也说不清楚,老聃认为世界的本原,以人类的认知是描述不完整的,说不清楚是“道”的本性。

老聃之后的中国文人在解释道德经的时候都在意淫老聃的“道”是个什么东西,挺可笑的,老聃自己都不明白,他们能帮老聃“明白”吗!

现摘录道德经里关于“道”的描述如下: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叫得出名字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初始;有名,是万物的孕育之母。

所以无任何欲望才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坚持有所求才能体会“道”的影响深远。

无名及有名两者异名同源。

奥妙中的奥妙,是天地万物奥妙的本源。

[评论]就整个道德经而言,老聃就说明了他所体验的“道”是人类说不清楚的,起首第一句话也就确定了道德经的巫师经验泛论的框框。

老聃这种对于“道”的探索是一种巫师看相算卦式的经验之谈,这种经验之谈,对表面现象观察力求全面却不深究表面现象背后的逻辑和真理。

如果把这种经验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辅助工具,也有点用处。

然而,在中国这块地,老聃的巫师经验之谈被很大一部分人奉为至高宝典,都不再作深入思考和超越,这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啦!

几千年的悲哀!

道德经文“可以说明白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这意思也就是说,老聃自己也是说不清楚世界的本原——道,然而他还是写了五千言,这五千言白写了吗!

不是白写,愚民可用也!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兮!

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有形虚空,用之而不竭。

源远流长,好像万物的祖宗。

折除它的锐利,排除它的干扰,隐蔽它的光辉,混和它及尘土。

“道”隐没不见了!

又好像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评论]这里似乎有修炼气功之人的幻觉描述,似乎也表露出老聃对于他所述的“道”还有更深的启示和思考。

如果认为老聃所讲的“道”有人格,也不能确定,这里是道德经唯一提到的人格化的一句,只是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来解释“道”的概念。

我个人认为,老聃对于“道”的认知是有来源的,然而整部道德经和关于老聃的历史资料里并没有记述。

吾不知老聃是谁知子,象巫师的祖宗,哈哈~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兮!

其若存!

用之不堇。

[译文]道(谷神)是永恒存在不死的,可以称之为奥妙的母性。

奥妙母性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命根。

延绵不绝啊!

它存在却无法看到!

它的作用永远存在不消尽。

[评论]这一节经文继续采用比喻的说法来解释“道”。

谷读为毂,《尔雅·释言》:

“毂,生也。

”《广雅·释诂》:

“毂,养也。

”谷神者,生养之神。

“神”这个字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多神”的概念,是一种人自己可以修炼而成的概念,是一种及鬼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及基督信仰的“唯一神”创世纪概念完全不同。

第十四章: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却看不见,称之为“咦”;听却听不到,称之为“希”;抓却抓不到,称之为“微”。

这三个方面都不能追索下去,已经探索到极点,所以混成为一(道)。

它的上位格不耀目,它的下位格也不阴暗,延绵不绝不可名状,又回归于无。

可以说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恍恍惚惚。

正面看不见它的前头,背面看不见它的后头。

把握自古就存在的“道”,用来驾驭当今万事万物。

能够了解太古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记载流传。

[评论]这里从人的感官方面来讲述“道”的概念,是一种信“道”之后的感官体验描述,这就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来源之处。

这里也似乎提示到,老聃是从远古流传的故事或者书籍里了解到的“太古初始”,然而并没有下文和资料的说明。

第二十一章:

[原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译文]把“道”具体描绘出来,也只是恍恍惚惚的概念。

惚惚恍恍中仿佛有一个具体的像;恍恍惚惚中好像有物体;深远幽暗之中有精质,其精质很真实,真实之处有信念,从古至今,“信念”是永远不能废去的,以此来观察万物的初始。

[评论]这一段应该是老聃修炼时的幻觉体验描述。

这里深化信“道”之后的体验,其中讲到了信“道”方法论的核心“信念”!

“信”的意念倒是很重要,但是就怕信错了对象。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

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物体混沌而成,先于天地而诞生。

寂静而无形,独自存在而不改变,自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取名为道,勉强给它取名为大。

大到无边无际而逝去,逝去既是遥远,遥远至极却是返回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也居有其中一大。

人遵循于地的法则,地遵循于天的法则,天遵循于道的法则,道遵循于自然存在的法则。

[评论]真不知道老聃是从何处得知天地之前的初始状态,从他这种描述来看,好像是老聃本人见着一样?

若非是从上古之书或民间故事传颂而来,或者是老聃修炼气功的意念收放所达的幻觉体验!

否则纯属胡编乱造。

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又是什么概念?

,“自然”是“道”所遵循的,那么应该把“自然”作为世界的本源才对啊!

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道的法则是自然存在的”,似乎也很勉强。

另外,“有物混成”到底是几物混成?

老聃能复活回答吗?

不论有“几物”混成,那么“道”还是一吗?

那个“几物”中的哪一个物才是太初的一呢?

老聃自相矛盾以至于糊涂啦。

第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万物都依赖于它得以生存、生长而不推辞,它功成业立而不据为己有。

它养育万物而不自称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也不自称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

正因为它不自称为”伟大“,所以能成就它的”伟大“。

[评论]老聃的“道”,都是一种现象的总结,从来没有这些现象背后的探索,没有逻辑推导,没有科学论证。

属于村里一位老大爷的生活经验总结。

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反方是道的动向,顺从方是道的作用表现。

天下万物生于有名、有形、可见的天地,天地生于无名、无形、不可见的道。

[评论]这里是从“道”对于社会作用的现象观察来评介“道”,虽然老聃对于“道”认识不清楚,但是以反方和顺方的强弱变化来分析社会走向趋势,还是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由简至繁,万物都是由“道”所衍生出来。

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的,有形有气而和谐存在。

[评论]这里概述“道”由简至繁衍生世界,一层对应一层,归根结底是“道”。

然而,“道”终究是什么,正如道德经开篇起首所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其实老聃自己也不懂“道”!

这里也有一个重大问题,“道”本来就是一,这个“道生一”岂不是搞不清楚秩序啦!

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 ,是万事万物的奥妙所在。

“道”是聪明智慧之人的珍宝,“道”也保护愚昧不明的人。

人若不合于道,有什么不可以抛弃的呢?

所以,成为帝王或者是帝王的太傅、太师、太保,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荣华富贵,都不如身体力行完全合乎于“道” 中 。

古代的时候为什么如此尊贵这个“道”?

无不说诚心诚意求就可以得到,有过错也能够被宽恕吗?

 人们把最重要的事情都交付于“道”,所以“道”是最珍贵的。

[评论]这一章简单揭示“道”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完全没有偶像崇拜的影子,然而整部道德经里没有宗教意识来强化巩固“道”的方法,是源于老聃对于“道”的认识不清吗?

总体道德经来看,老聃对于“道”的描述,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是未知之“物”的描述。

现代有人把老聃的道理解为能量或者自然法则。

然而,这并不是老聃的本意,老聃的本意就是“不可说”,其实是他说不清楚,因为GOD没有启示给他。

道家这一派从黄帝、老聃到文子、列子、鬼谷子、庄子、淮南子......一直没有超越,只有玩弄文字的解释,越解释越离谱,越解释越糊涂。

老聃的德

道德经提到“德”之处,有四十一处。

整体看道德经,就知道老聃的意思是,得“道”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得道“之人的外在言行举止的表露和精神面貌显示,缺“德”的人就是没有“得道”的人,亏“德”的人就是“得道”不够全面的人。

得“道”越多,就德高望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某人得“道”最多,就成为圣人,个人修养达到“玄德”境界。

以下摘录道德经里的一些关于“德”的言论来具体分析:

第十章: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自己生养的东西,不据为己有,也不作为仗恃的资本,持之以恒而不间断,这就是最高的道德——“玄德”。

[评论]在老聃的思想体系中,没有人权、物权、契约的概念。

说实在的,我自己生产的东西就是我的啊!

老聃居然教人放弃,一起来玩玩脑浆的伎俩(国人所谓的谋略),最高明的伎俩(谋略)就是---无为而为,这就是老聃的“玄德”。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简单说说大自然。

常看到大风吹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布施狂风暴雨呢?

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持久施孽,何况于人呢?

所以求道的人就追随于道,求德的人就追随于德;绝望的人就归于绝望。

追随于道的人,自然在道中;追求德的人,自然在德中;绝望的人,自然在绝望中。

信心不足呀,有不信呀。

[评论]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但是在道德经里来说,由于本源“道”的概念模糊不清和谬误,不信更好!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我真不想翻译这一段。

[评论]老聃这一段诉说的是一个垃圾社群,不是鼓励创新的群体,而是一个讲究笼络人心为第一的群体,这种群体不追求真理,不遵守契约,厚黑权谋是主要特征,整体落后性是其必然结果。

老聃知道这样社会群体不好,但是不知道如何从本质上去改变,只是以“有道者不处”而置身事外为最高索求。

这就是老聃的局限性,是他关于“道”没搞明白的局限性,也是社会群体不追求“真道”的局限性!

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

[译文]具有“上德”的人是不表现出来外在有德,却是真有(上)德;具有“下德”的人,言行处处离不开德,却是没有(上)德。

具备“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所不为;怀揣“下德”的人,什么也做不成却忙忙碌碌。

[评论]这是巫师看相测掛的经验之谈,包括后面所提到的仁、义、礼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表面现象的经验之谈。

这是教人看相,也是叫人虚伪的节奏!

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说了道的信息,努力遵照实行;中士听说了道的信息,将信将疑;下士听说了道的信息,嘲笑它。

不被嘲笑就不能够称之为道。

古时有名言 :

光明大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路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反常。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广大的德好像还不足;极具建设性的德行好似遮遮掩掩;本质纯真好像有瑕疵。

最洁白的好似有污垢;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越晚建成;最大的声响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 隐蔽无名。

只有道,永远施及和成全。

 [评论]这段话,很符合国人的口味,表面现象的总结和肤浅的认识是国人的最爱。

李耳对于“道”的认知和论证着重于人们听闻之后的态度上,这哪里是论道的理性和科学标准,这只是个人喜好的态度表现而已!

这种经验的总结,传承的是奴性的察言观色,有利于奴才们在王霸独裁社会体系里进行投机取巧而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和[评论]这也是看相测掛的经验。

意思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或者另外解释为,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对于“知者不言”,我就很奇怪,我不把我所知道的说出来加以讨论、论证,怎么能够证明自己“知道”?

!

对于“言者不知”,更是要封闭一个人、种族、社会,人们害怕自己多说话而陷于“不知”,都不说话,岂不是形成一个哑巴社会,交流基本靠猜,行动基本跟风,结果是瞎胡闹。

巫师害人、害族群、害社会真是杀人不见血呢!

第五十八章:

[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灾祸啊,幸福倚存在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后面。

[评论]这是对于社会常见现象的一个描述,是一碗常用的自我安慰鸡汤,却叫人跌入宿命论的陷阱,坐等福来祸去的,不思进取!

第六十四章:

[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千里的远行,也是一步步开始的。

[评论]李耳为何要说这个废话!

因为他没有超验的追求,只好挖地三尺,在废话堆里打转转。

第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译文] 古时候善于利用“道”的人,不是用“道” 来使得百姓聪明,而是利用“道”来愚民。

百姓难于管理,在于他们有智慧。

[评论] 当我读道德经读到这里是,我火冒三丈!

李耳表露出,他不过是一个想做王霸老师的,教王霸愚民的大蠕棍巫师而已!

其半个学生孔小二也是承袭这种祸害子孙后代的思想,实在是本民族的悲哀!

第六十六章:

[原文]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及之争。

[译文]不参及争论、争斗、争抢......所以天下没有能够及他相争的。

[评论]这都是老奸巨猾的处事原则,真不值得提倡,更不能被奉为最高的社会生活准则。

老聃无非就是想塑造一个王霸独裁的社会,没有竞争,没有探索,没有超越!

第七十九章:

[原文]......天道无亲,常及善人。

[译文]1.道和天是中性的,常常施给善良的人。

[评论]对于这句话,要逻辑推敲推敲,就会发现李耳的哲学是肤浅和自相矛盾的。

天道既然无亲,为何常常帮助善人?

这是什么逻辑?

如果常常帮助善良的人的话,“道”就应该是善良的有性情的本体,但是这样的话,及老聃所描述的“道”又自相矛盾啦!

看到这里,还要把第五章的原文贴出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就是说“圣人”及“天地”一样都是无所谓仁义的,都把老百姓看做是刍狗,任其自生自灭。

关键问题在于,既然本体是没有仁义的,这个世界何来“公义、良善”?

最合乎于道的圣人都是没有仁义的,老百姓更是如此,在老聃这个自相矛盾的体系里,形成一种酱缸文化,宿命轮回,永远沉沦不拔!

[译文]2.天和道无分亲疏,常常及善于的人同在。

[评论]这种翻译,是根据第八章的“善”的含义引申出来的,这里的“善”是擅长的意思。

这也说明,老聃的天道是靠个人努力修行所得。

“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来看:

[“德”属于形声字,“彳”:

微小的步伐,从“彳”的字,表示及行走有关。

“德”,升也,登升的含义]。

从道德经来看,“德”就是“得道”的意思,得道多就是德高,得道少就是德低。

道德经就是老聃关于“道和得道的经验”总结。

此书改名为“得道经”更符合实际。

老聃的终极追求

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其中有二十四章提到了“圣人”。

第一章总括“道”的含义,第二章就开始说到圣人,而且总括了“成圣”的原则,那就是“无为”。

第三章就提出圣人掌管万民,实行“无为之治”,明白无误地表示“圣人”就是人间帝王(王霸),道德经写到第三章已然点明了主题,识道、修道、得道成为圣人,这就是老聃的体系,做一个得道的大大小小的王霸就是老聃体系的目标。

这点追求,没有超越人间情欲、物欲,没有永生的盼望,还达不到人类终极关怀的层次,只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已。

第二章: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不用言辞管教的方式;万物兴起而不论它如何开始的,自然生长而不占有,有所作为也不仗恃,功成业就也不自居。

只有不自居,所以无所谓失去。

[评论]老聃的“无为”不是啥也不做的意思,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体现是隐藏、阴谋、掌控全局的意思。

老聃的徒孙鬼谷子就把老聃的“无为”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使得百姓无上进心;不珍爱稀少的财物,百姓就不贪财为盗;不显露自己的任何欲望,使得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

使得百姓心念向往虚空,只知填饱肚腹,弱化百姓的志气,强壮百姓体格。

常常使得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如此可以使得百姓中智慧者不敢有所作为。

尊从“无为”之道,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评论]一种情况是老聃在近三千年以前,就提出了愚民的理念!

老聃把其聪明才智用在愚民的思考上,贻害这块地上的人类不浅啊!

第二种情况是,老聃自欺欺人,号称无为,实际是强制性导向无为,老聃其实也是人格分裂者!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义的,世间万物都如祭祀的草狗一样;圣人也是无所谓仁义的,百姓都当做祭祀的草狗一样。

[评论]在老聃的体系里,本源和天地、圣人都是无所谓公义良善的,因此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极其虚伪,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社会就此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七章:

[原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实质却是优先;置身事外而身存长远。

并不是他无私啊,这样做才能成就他的大私。

[评论]在老聃的体系里,如何做圣人是有技巧的,一种先付出,然后收取超级回报的技巧。

这种精髓在其徒重孙吕不韦那里得到了超级发挥!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乐使人听力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评论]这一段文字对于色彩、音乐、美食、户外运动、珍宝等,故意贬低、歪曲,这原本是丰富人类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内容,被老聃贬损得一塌糊涂,是第三章“使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思路的具体实施方案。

老聃写道德经,自己却不道德,纯粹是为了做帝王师啊!

第二十二章:

[原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及之争。

[译文]所以圣人以不争的方式应对天下万事,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够及他相争的。

[评论]老聃坚持无为、不争的理念,实际上是为了“全争”,全天下都归圣人,无为和不争只是一种虚伪、阴谋的美化说辞而已。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想要取得天下而为所欲为的,我已预见他得不到了。

天下是神一样的器具,不是想要就有的,不可以固执得到。

一味相求者必定失败,固执者一定失去。

所以圣人奉行无为的原则,所以没有失败;不固执,所以没有失落。

万事万物有的先行,有的跟随;有的嘘嘘嘲讽,有的鼓吹美化;有的助其强盛,有的促使其衰败;有承载的,有颠覆的。

所以圣人摒弃极端,摒弃奢靡,摒弃过度的行为。

[评论]这一段有用到“神”这个字,表示变化莫测的意思。

本章有宿命论的意思,依然强调无为,戒急用稳。

......纵观道德经关于圣人的论述,都及“无为、反、不争”相合,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有作为,所以道德经最后总结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切都是为了坐稳圣人(王霸)的位置。

然而这一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依靠那救赎人类永生的创世神而得到,也不是遵行契约精神而来,而是妄想自我修炼超凡并愚民而得。

道德经愚民的核心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道”,然而后人没有超越老聃的认知,只有稀里糊涂的膜拜,最终导致社会形成一个从装神弄鬼到另一个个的装神弄鬼,处处表现为道家的阴谋诡计和无耻,所有人都妄想成为那一个最终主宰天下的圣人而不得!

老聃关于善的说法

老聃在整个道德经里提到“善”这个字有四十八次之多。

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由于传统阴阳文化和唯物辩证法二元论错误观念的遗传和洗脑灌输,形成一个“善”及“恶”的二元对立的错误认识论。

在二元对立下,这个“善”是:

善良、慈善、善事、善行的意思,然而在老聃的道德经里是“擅长”的意思!

通篇解读道德经下来,可以得出老聃关于“善”的内涵为:

符合于道的言论是为“善言”,符合于道的事情是为“善事”,说话、办事符合于道的人是为“善人”。

古人和今人解读道德经,很多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