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53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

一、语言基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赍钱(jī)蛮横(hè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

B.菁华(qīng)哂笑(shĕn)冠心病(guān)义愤填膺(yīng)

C.愤懑(mǎn)吐蕃(fān)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

D.创口(chuāng)梵文(fán)断壁残垣(yuán)翘首回望(qiáo)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

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B项,“菁华”的“菁”,应读“jīng”,意思是:

同精华,指事物最好的一个方面。

C项,“愤懑”的“懑”,应读“mèn”,意思是:

气愤,心中抑郁不平。

“吐蕃”的“蕃”,应读“bō”,指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D项,“梵文”的“梵”,应读“fàn”,指古印度文字。

故选A。

2.下列成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矫揉造作蓬壁生辉坐收鱼利门可罗雀

B.生死悠关飞扬跋扈事必恭亲变换莫测

C.如火如荼并行不悖遮天蔽日按步就班

D.苦心孤诣暗然泪下怄心沥血可见一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题干要求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组”,A项,“蓬壁生辉”应为“蓬荜生辉”,“坐收鱼利”应为“坐收渔利”。

B项,“生死悠关”应为“生死攸关”,“事必恭亲”应为“事必躬亲”,“变换莫测”应为“变幻莫测”。

C项,“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

D项,“暗然泪下”应为“黯然泪下”,“怄心沥血”应为“呕心沥血”,“可见一般”应为“可见一斑”。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可西里,鼓浪屿,一个被誉为西北“净土”,一个获赞为东南“明珠”,两地申遗成功,可歌可泣,每一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

②吴女士说:

“我家的生活垃圾经常不胫而走,我本以为是保洁人员帮忙扔掉的,后来才知道是我家隔壁的姑娘顺手给带下楼的。

③路旁的灯冷清得多,没精打采地睁着眼儿。

人们匆匆过来过去,都各自忙去了,只有我闲得出奇。

④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很多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记在心中。

⑤在他看来,崔永元向范冰冰道歉,娱乐圈中个人的恩怨可以告一段落,但税务部门刚刚开启的调查决不能就坡下驴、偃旗息鼓。

⑥蔡元培校长将大家提出的关于北京大学改革方向的建议束之高阁,异常重视。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

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此处用错对象,应用“可喜可贺”。

②不胫而走:

形容消息传播很快。

此处用错对象,应用“不翼而飞”。

③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使用正确。

④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形容威力很大。

使用正确。

⑤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

此处使用恰当。

⑥束之高阁,束,捆扎起来;之,代词,指所捆扎的东西;高阁,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借以比喻放着不用、丢到一旁不管。

泛指把某种事情、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根据后文“异常重视”,可知该成语不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陆蠡是台州人,他的作品中体现愤世嫉俗、刚正不阿、不屈不挠斗争的人生态度正是台州“硬气”的一种体现。

B.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

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

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

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在经过约110小时的奔月飞行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在太空顺利“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到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结构混乱,在“体现”后加“的”;B项,偷换主语,前一句主语是“无数人”,话还没说完,后几个句子主语变成“微博”。

可把介词“通过”调至句首,改为“通过无数人随时随地的分享”,这样句子主语为“微博”;C项,不合逻辑中的否定不当,“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删掉“不”。

故选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群贤毕至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西望夏口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⑧泣孤舟之嫠妇⑨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B.①③/②⑨/④⑥/⑤/⑦/⑧

C.①③/②⑨/④⑤⑥/⑦/⑧D.②⑨/④⑥/③⑤/①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觞:

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酒。

②贤: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③渔樵:

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渔砍柴。

④西: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

⑤侣、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友、以……为侣;⑥侧:

名词活用为状语,从侧面。

⑦一: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

⑧泣:

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险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远的地方。

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山以上五六里

B.始适还家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及时相遣归誓天不相负

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由:

名词,缘由/由:

介词,从。

B项,适:

女子出嫁/适:

享有;C项,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D项,故:

缘故/故:

仍旧。

故选C。

7.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而今安在哉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⑤渐见愁煎迫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謇朝谇而夕替⑧高余冠之岌岌兮⑨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④⑥/②/③⑧/⑤⑦/⑨B.①⑥/②/③⑧/④⑤⑦/⑨

C.①④/③⑧/②⑥⑦/⑤⑨D.①④/②/③⑨/⑤⑦/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

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

本题要求选出“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①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聚会;②为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即“而今在安哉”,到如今在哪里呢;③为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客”,有个吹洞箫的客人;④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即“亦将于斯文有感”,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⑤为被动句,“见”表被动,渐渐地被忧愁逼迫;⑥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即“月于东山之上出”,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⑦为被动句,晨日所结芳草之环,晚间就被摧毁;⑧为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即“高余岌岌之冠兮”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⑨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故选A。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列坐其次其叶沃若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乃:

表判断,是/乃:

副词,于是,就;B项,于:

被/于:

介词,在;C项,其:

代词,它的/其:

代词,它的。

D项,然:

但是/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磬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B.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C.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D.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等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B.“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释家者”犹如《游褒禅山记》中“浮图”,可指和尚。

C.“韩文公”之“文”是韩愈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私谥为“靖节”,苏轼谥号为“文忠”。

D.延佑是元仁宗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永和九年”中“永和”,即晋穆帝年号。

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

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3)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答案】9.D10.D11.C

12.

(1)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3)只有向导一人年幼,形体瘦小,先出了洞,好像没怎么吃苦,看到大家都疲惫不堪,也假装害怕、用尽了力气。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高(高山)”“深(深渊)”“前圣之训”“吾辈”“父母遗体”“身”“虞嗣”“事”,虚词“之”“而”“为”“其”“者”“以”,“不登高”和“不临深”结构相同,“较然”意思是“明显,清楚”。

“前圣之训”意思是“前面圣人的教训”,作“较然”主语,意思是“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

“误”意思是“错误”,“及此”意思“到了这里”,“此”代词,代指龙洞,承前省略主语“嗣至者”,意思是“到这里的子孙错误地到这里”(“(嗣至者)误及此”整个小句子作“虞”的宾语,意思是:

担心到这里的子孙错误地到这里),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

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

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

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

句子可以断开为: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项,“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说法错误,年号从“汉武帝”开始设立。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并不是“在洞外饮酒的要为入洞游玩人喝两大杯”,而是“那些在洞外宴饮的人举起酒杯让进过洞的人每人喝两杯”,而且文中也没有说这是“按照当地的风俗”。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中的“于”,对于;“仆碑”,倒在地上的石碑;“以”,因为;“夫”,代词,那,那些;“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存”,不存在,指失传;“后世”,后代人;“谬”,弄错;“传”,指流传的文字;“谬其传”,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莫能”,没有人能够;“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胜”,尽,全;“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

(2)中“为”,介词,替;“白”,报告,禀告;“闻者为白县吏”,省略句,即“闻者为之白县吏”,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遂”,就;“下”,救下;“遂遣人下之”,承前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这里的主语应是县吏(译为“官吏”“官员”“他”均可,翻译时补齐;“之”,代词,他,指韩文公。

(3)句中“惟”,只有;“形瘠小”,形体瘦小;“若”,好像;“无所苦”,没怎么吃苦;“病”,疲惫;“阳”,通“佯”,假装;“慑”,害怕;“殆”,译为“疲困”“困乏不堪”“用尽力气”;“亦阳慑为殆”,也假装害怕、用尽了力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的景色更加优美。

龙洞在城东南三十里处,原来的名字叫禹登山。

按照《九域志》,大禹在这里治水,由此得名。

龙洞山中有潭,经常有云气出现,干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封这里的神为灵慧公。

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

从锦屏到佛刹山,高而险的山环绕着,飞鸟仅能到它们的一半高。

靠近山的地方有龛屋,深邃而广阔可容纳几十人,周围镌刻了很多佛像。

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数在这里。

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在旁边,向东蜿蜒着可以出去,它叫做龙洞,就是这个洞穴。

它看上去幽深遥远。

我想和一同来的几个人进去游览。

有人说这里面非常黑,没有烛火不能进去,于是派仆人点燃束茭在前面引路。

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一会儿,(就得)低头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一会儿,就得匍匐了;又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

恰逢用来引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

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

心里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

我大声叫他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

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认为这个洞的出口在这里,奋力投身向出口处,像鱼跳水一样向那里移动,最终得以舒适地出来。

像这样的距离,仅有一里左右。

集合完,有哭的,恨的,骂的,互相嘲笑的,以脚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运地活着而高兴的以手覆额的,脱帽光着头详述他的狼狈相的。

只有导游一个人年龄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众人都害怕担忧,也害怕的没力气了。

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

虽然有客气不饮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在地上,称为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放声大哭了好几天。

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我曾怀疑没有这件事。

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

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

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

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

到洞里游览的有七个人,某官某;在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共有十一个人。

时间是延祐龙集丁巳年八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

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愉悦之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C.“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