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826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业 1.docx

人教版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禹城高一检测)1870年代,四川北部地区“比户人家妇女,莫不置有布机。

洋棉纱所织之布,较土布无甚低昂”。

这种情况表明四川北部地区(  )

A.洋纱代替土纱耕与织分离

B.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布代替土布纺与织分离

D.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1870年代四川北部地区手工棉织业流行用洋纱代替土纱织布,所织的布与市场上销售的土布相比价格低很多,这势必导致传统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故D项正确。

洋纱代替土纱的结果是“纺”与“织”分离,洋布代替土布的结果是“耕”与“织”分离,故A、C两项说法错误。

材料“比户人家妇女,莫不置有布机。

洋棉纱所织之布”说明手工棉织业仍在发展,故B项错误。

2.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

“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

这表明(  )

A.中国工业化水平低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清政府与列强交恶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受洋茶的影响,中国茶商减价销售,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排除;中国、印度都成了西方国家的茶叶产地、商品市场,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B项排除;“清政府与列强交恶”与史实不合,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故C项排除;中国、印度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反映的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3.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 D

解析 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不投向市场,所以“解体”的含义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故选D项。

4.1878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直隶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81年正式投产。

雇工三千人,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次年增至三万八千吨,……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更增至七十三万吨。

与这一企业创办有同一目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天津机器制造局

C.湖北汉阳铁厂D.上海发昌机器厂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企业分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属于民用工业,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也属于民用工业,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都是军事工业,不符合题意,故A、B两项错误;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5.某编剧撰写历史剧本《洋务风云》时,下列洋务派活动的素材符合史实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办京师同文馆 ⑤派遣留学生出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同时为了巩固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因此①②③④⑤都可以作为该历史剧的素材。

故选D项。

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

”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自从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之后,外国企业受到一定冲击,故C项正确。

材料与A、B、D三项无关。

7.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

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

A项错误且符合题意。

8.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逐步衰败,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①②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19世纪中期”不符,“小农经济完全破产”的表述与史实不符,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等级提升]

9.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商人皆若狂”“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知,商业发展对传统农业的冲击,江浙地区人民热衷于投资丝织业,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10.(2018·长春高一检测)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答案 D

解析 首先要弄清这一趋势是什么:

输华货物不多,有波动,个别时期还在减少。

其次要注意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

由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输华货物没有市场,所以出现统计表中的情况。

故D项正确。

11.(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1866年,左宗棠设立了福州船政局。

它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造船厂与法国商定合同,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

对福州船政局认识正确的是(  )

A.是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

B.是中国第一家军事工业

C.推动福建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

D.便利西方对中国经济入侵

答案 C

解析 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故A项错误;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福州船政局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生产,推动福建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故C项正确;洋务派创办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

13.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管理体系,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14.(2018·福建上杭高一检测)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近代民族企业终将出现

B.赞同洋务运动无实行的必要

C.反对西方学习的科学技术

D.主张立法阻止创办近代企业

答案 A

解析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说明从事机器制造的企业必将出现,A项正确;该思想有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技术,C项错误;材料中是创办企业思想,不是立法,D项错误。

15.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素质较低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中,资金、投资方式、劳动力素质不是主要原因,资金可以积累、投资方式可以模仿、劳动力可以培训,但由于外国的严格限制,中国企业长期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是难以改变的,这是出现题中“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海关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 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1)材料一中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指什么。

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 

(1)影响:

使中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变化:

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原因:

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并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外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局面更加严重;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3)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内在联系:

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主要趋势: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解析 第

(1)问,根据图片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这就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历程理解其中的“变化”是指兴办民用工业,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分析原因。

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4)问,注意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来概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