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823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2012.11

本试题共8页,七大题18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

请考生将所有答案都填涂或填写到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字迹务必工整。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冒昧/联袂逶迤/虚与委蛇镌刻/狷介之土

B.绽放/颤抖陨石/殒身不恤贮藏/自出机杼

C.凝滞/挚友慰藉/嫉贤妒能苇草/唯唯诺诺

D.租赁/吝惜沉溺/泥古不化矜持/襟怀坦白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莫言,还是村上春树?

中日两位作家成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自8月起,在欧洲几家博彩公司的赢家赔率表上,两人的位次便__________。

如今,一切已___________。

虽然这只是瑞典学院18名院士又一次集体投票的结果,但人们还是要追问:

莫言凭什么

____________,赢了___________的村上春树?

A.半斤八两水落石出旗开得胜炙手可热

B.不相上下尘埃落定捷足先登大名鼎鼎

C.半斤八两尘埃落定旗开得胜大名鼎鼎

D.不相上下水落石出捷足先登炙手可热

3.阅读下面一则考古信息,请分条概括元青花身份受到质疑的原因。

(4分)   

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脉络清晰。

但元青花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让人怀疑它的身份。

在人们的印象中,蒙古人只知扩张,不知建设,善武而不善文,所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让人不可思议。

再有,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鲜有蓝色的身影。

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偶见蓝色。

近年在南海打捞出的多套精美的蓝色青花瓷器,经考证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入东南亚的明青花,其烧制年代检测多在所谓元青花之前。

这更让世人质疑元青花的身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密欧与朱丽叶》是______________(国名)剧作家、诗人______________(人名)的代表作之一。

同样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民间传说是“______________”。

而一曲《因为爱情》,则唱响在2012年的大街小巷。

请以“友情”为主题,仿写该歌的开头两句。

(5分)

原作:

因为爱情仿写:

因为友情

怎么会有沧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1]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2]。

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3]无一日焉。

致慈君[4]托迹于空门,生母[5]寄生于别姓。

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

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6],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

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但慈君推干就湿[7],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8],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9]。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10],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11]。

勿悲勿悲!

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武功甥将来大器[12],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13],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14],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褵[15]二年,贤孝素著。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节选自《夏完淳集》。

夏完淳,南明诗人。

7岁能诗文,14岁随父夏允彝参加抗清活动。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时年17岁。

著有《南冠草》等。

此文为夏完淳于南京狱中写给其嫡母及生母的绝笔信。

注释:

[1]严君:

对父亲的敬称。

[2]钟:

聚集。

虐:

灾祸。

先朝:

指明朝。

[3]菽水之养:

代指对父母的供养。

[4]慈君:

作者的嫡母盛氏。

  [5]生母:

作者生母陆氏,是夏父的妾。

[6]九京:

泛指墓地。

  [7]推干就湿:

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8]新妇:

这里指作者的妻子。

雄:

男孩。

[9]置后:

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

 [10]西铭先生:

张溥,别号西铭,明末文学家,复社的领袖。

1641年去世,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

钱谦益后降清,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11]“二十年后”二句:

意思是如果死后再度为人,那么二十年后,还要与父亲在北方起兵反清。

  [12]武功甥:

作者姐姐的儿子侯檠,字武功。

  [13]盂兰:

旧俗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燃灯祭祀,超度鬼魂,称盂兰盆会。

  [14]若敖之鬼:

没有后嗣按时祭祀的饿鬼。

[15]结褵(lí):

代指成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恤死荣生荣:

使……得到荣誉

B.淳已自分必死分:

料想

C.至今而零极矣零极:

完全消失

D.则吾愿毕矣毕:

完成,达到

6.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得以身报母矣安能以皓皓之白

B.致慈君托迹于空门故内惑于郑袖

C.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故且从俗浮沉

D.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余既为此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C.无情未必真豪杰。

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D.文中表达了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文中所表述的“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1.拳:

弯曲。

2.眄:

斜视。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

(3分)

(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

(5)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6)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一煞》)

(7)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曾令娥

我见过不少井。

前年,我和父亲在北京游故宫时,看到了珍妃井。

阅不尽雕栏画栋,叹不完帝王荣华,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冷清处的一眼直径不足一米的枯井。

圆形井口覆盖一青石。

日已西斜,柏影森森,那位聪慧伶俐的伊人终逃不出禁宫内苑半步,其魂魄兮是否能化蝶翩翩?

湘西乌龙山——传说中土匪出没的荒僻地,我竟然发现了这样一口水井。

井水通体透明,如若有鱼,定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走了两个多小时崎岖山路,正饥渴难耐,忽现这么一口井,旅人该多么欢欣鼓舞?

我急忙跑过去,拧开空空如也的矿泉水瓶,蹲身往井里舀水,谁知手刚伸出就碰着了水——清凉的水!

原来水很满,快与井口平齐,只是因为水太洁净,才使我的眼睛骗了我啊!

屏息凝神,那一刻,我真的无法说出内心的震撼!

我从没见过如此柔滑的水,使人联想到婴儿的肌肤,或是德芙巧克力入口的那一瞬间;她未沾任何世俗的污染,素面朝天,天光云影也不忍在其中照影儿,只有水井靠路的一面,大概是流着流着忘记了方向,故而在外随意蓄成了汪汪的浅浅的一池水。

池边蹲着一位穿青色苗衫的女子,抡着一个木槌,在槌洗一床兰花床单。

她似乎没在意我的存在,一如那眼井般沉静美好。

喝饱了肚子,灌满了瓶子,我匆匆作别了那眼井。

夏去秋来,那眼井常在我梦中出现,濡湿着我因父亲离去而忧伤蔓延的心墙……

犹记得幼时,清明伯伯家门前不远处就有一口水井,没任何砖砌石垒,可能是很久以前有几个泉眼总在那儿冒着,冒着,某个勤快之人便将它稍微挖深,拓开,也就成了这口水井。

孩子们爱去井旁玩儿,尤其是春天。

井旁那棵歪脖儿垂柳又长出长长的发辫时,柳旁那棵快遮了井的一半的桑葚树上便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葡萄似的桑葚儿,馋嘴的我们“哧溜”一下爬上树,一会儿,小嘴旁,花衣上,都沾满了紫红的汁液!

在井里洗洗脏乎乎的小手,待小手又像芽白般时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不过才吃了两年的桑葚,那树就被砍了,井,渐渐被杂草掩盖,后来干脆被填掉了——清明伯伯家门前建起了一个锯木厂。

那时与我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马家台那口井。

我家住在山顶,而井在山脚。

没有自来水的岁月,山上每户人家的用水都靠那口井。

井不大,不过也有清明伯伯家的那口井的三倍。

井底是泥抹成,只有井壁用卵石砌成。

开始时,挑水的人家不多,井常是满满的,后来,山上的树越来越稀疏,房子越来越稠密,井便力不从心,在用水高峰的夏季,常露出它黄色的井底。

但挑水的人仍不罢休,守在井底,等着那泉眼冒水,够一瓢了,便小心的舀起,再等,再舀,后面还有等着舀水的人着急地催促着,好半天,才舀了一担水。

直起腰,捶捶酸疼的背,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打道回府。

遇到实在缺水的时候,我们只得到更远的地方去挑水。

那时,我父亲是采购员,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和奶奶得侍弄连我姑姑家共九口人的菜地,家里挑水的担子自然落在了仅九岁的我身上。

一早起来便去挑水,把一大一小两口缸盛满,我还有过黑咕隆咚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挑水的经历,那夜,是父亲拿着手电筒在半路上接到了哭得一塌糊涂的我,他用温暖的大手替我擦去泪水,默默的接过扁担。

父亲在家时,他很早就会起床,等我起来掀开缸盖看到满缸清亮亮的水时,我就像过节般欢喜!

不管多么艰难,父母亲都尽力让我和妹妹吃饱穿暖。

就是那些可贵的挑水经历,那些默默馈赠给人们以请泉的井,让我沉积了许多深切的感悟,在感悟中我渐渐成长,思想是这样,感情也渐渐成长。

井,是没有芳香的,但用心灵可以嗅到它的馥郁。

譬如井旁的蝴蝶兰。

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的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埃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表明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

在这个不测时时觊觎着每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想,那些逝去的,邂逅的,曾经拥有转眼满目创痍的,所有快乐幸福伤感失意,都会凝固成晶莹的琥珀,坚硬而易碎,清晰而无奈。

既然自己无法完全把握生活,无法预测岁月轮回中未知的命运,日子总得往前过,只能像那一眼眼井,蓄积着,漫过去,绕不过去就转个弯。

最终到达心要到达的地方。

(节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2年第8期)

11.作者为何以“井”为题?

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6分)

(1)屏息凝神,那一刻,我真的无法说出内心的震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山上的树越来越稀疏,房子越来越稠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说“井,是没有芳香的,但用心灵可以嗅到它的馥郁”?

请结合文本,分条加以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最后一段富含哲理,与我们不久前学的《兰亭集序》颇有相通之处。

请就二者对人生的感悟加以探究,试比较其异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我国要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孙旭培

我这一辈子都是研究新闻自由、新闻立法和新闻改革的。

我以为,如果新闻自由度(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可以量化,单纯从法制的角度而言,美国或许可以定为95度,西欧则是85度。

我国将来能达到70~75度也就可以了。

那么什么样的标志出现,就算达到起码的及格线呢?

那就是新闻实行法治。

没有法治,只有人治,新闻自由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会是不及格。

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

不解决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我们永远只能在二三十度徘徊,我国新闻想在世界上赢得公信力,那只是自说自话,是没有可能的。

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对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与集权的新闻制度相比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

但弊病也不少。

比如,在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上推波助澜,美国媒体很少有反战的声音发出。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初,有的大报不断预测哪几个大公司要破产,更加弄得人心惶惶。

在更大范围讲,西方的新闻自由与多党政治、民粹民主交互为用,使政府依赖指数不断升高,以致有些国家债台高筑,影响国家进一步发展。

我国需要新闻自由,但要适度,有所节制。

我相信,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也会创造出新的新

闻文明,即理性的、适度的新闻自由。

  为此,先要承认新闻自由有普世价值,只是实现形式有所不同。

其实美国与欧洲都是有所不同。

比如美国官员告媒体诽谤,除证明报道的事实虚假以外,还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媒体或记者确有恶意,才能打赢官司。

这样,几十年也看不到一个美国官员能打赢诽谤官司。

欧洲则无此规定。

仅此一条就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度比欧洲高。

有所不同,意味着大体相同,

我国要承认新闻自由的普遍性原则和做法。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

这个出版中就包含着新闻。

《世界宪法全书》中的各国宪法都是这样规定出版自由的。

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并不是“文革”流行的解释,只有无产阶级才有。

这种解释最后导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有言论自由,

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最高代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以上文段选自其《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一文,该文刊登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15.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请在括号内填“是”或“否”,每小题2分,共8分)

(1)作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郑重提出:

抓紧新闻立法,加快新闻改革,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

(2)文中提出一个新概念:

新闻自由度,并对美国、西欧、中国的新闻自由度现状进行了量化比较,但作者并不认为新闻自由度越高越好。

()

(3)文本第1段提出的“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论点,与马克思的“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一脉相承。

()

(4)作者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呼吁中国创造出新的新闻文明,这种新闻文明的核心就是理性、适度。

()

16.作者对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作了辩证而细致的论述,请对此分条加以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章最后两段内容看,倡导新闻自由,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孟子说: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如果做什么事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先别急着怨天尤人,而要从反省自己的过失出发。

鲁迅说: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古波斯诗人萨迪说:

“如果你能时常反省自己,就不致受到别人的非难。

请以“反省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题纸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2012.11

Ⅰ选择题(共15分)

题号

1

2

5

6

7

答案

Ⅱ主观表达题(75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

因为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