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14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docx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战略与平台化架构分析

(刘国华)

前言

今天的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大型企业集团,还是成长型企业的管理者都会发现,急剧多变商业环境下的决策与执行已非同寻常。

为支持企业应对企业内外的流变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变革已成为重要手段。

本论文旨在从管理软件及供应商的角度,探讨当下中国管理软件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实质。

同时,本论文将重点讨论面临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此章内容未提供)。

[其实跳出问题本身,解远远不只一种,但如果你顺着他的思路,会觉得非如此不可。

如果你觉得什么东西分析得特别有道理一环扣一环时,要特别提醒自己注意了,你可以陷入他的“圈套”了。

世界多维,有多维的解决办法。

要先看看问题本身对不对,然后才看它解得对不对,认为对了要研究其前提和隐含的假设,再看看有没有其它的更简单的解决办法]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对企业业务对象规律的认识不够”与“基于传统开发模式的管理软件系统”这两方面是导致当前时代管理软件不能随需应变的主要因素,而基于企业模型与新的软件体系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一章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1、中国企业面临变革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环境下,挑战和机遇并存下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

首先,中国企业面临着世界性的竞争压力。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将逐渐融入世界经济贸易圈中。

他们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至世界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那些跨国性的、技术和资金都非常雄厚的企业逐渐进入中国的经济圈,这迫使国内的企业必须思变,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战略与管理变革,否则在竞争中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被淘汰出局。

其次,中国企业面临着和国际化接轨的问题。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正处于重大变动时期,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将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内的许多企业成为了世界性供需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国的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需要跟进世界的步伐。

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同行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大。

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日渐宽松和开放,同时创造了相应的经济环境来鼓励企业的创办和成长,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孕育而出。

这些新兴企业的加入一方面的确活跃了经济氛围,但同时无疑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基于这样环境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处于急剧的转型和发展中,企业的组织、业务和管理几乎无时不刻不处于变动状态。

有研究表明: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管理变化迅速的年代。

例如,几乎所有企业在三年内组织结构都会有一次较大的调整,而10年以上的企业的几乎所有组织和功能都发生过变动。

特别是那些高速成长的企业和产权发生变化的企业,组织变化更为激烈,不少企业甚至一年一变。

2 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的需求特性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从部门级、企业级,发展到社会级的实时在线的应用,应用的范围在深度、广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用户对软件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强烈,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软件。

这种个性化表现为:

空间和时间上的个性化。

“空间上的个性化”是指不同企业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不一样。

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独特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以此区别于竞争对手,以赢得市场空间。

例如,不同行业的企业用户对ERP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一行业的不同用户对ERP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同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化的自由程度与企业的个性化程度形成正比例关系。

换言之,“企业的价值一定是个性化的”,在充分竟争的市场经济领域取得成功的企业一定具备其独特的核心价值。

而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市场化转型的经济体系之中,各个行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也参差不齐。

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与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着置身其中的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这种影响最直接的市场表现就是:

越来越多独具经营管理特色的中国涌现出来。

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角度讲,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变革必须应对这种“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企业级管理软件是支撑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的最为重要使能工具和平台,因此,与这种变化趋势相适应提要求是,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实施应该充分体现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相关联的个性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价值的提升。

“时间上的个性化”是指同一个企业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段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每个成长阶段,企业都需要有所区别的政策和管理;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方式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再加上随着企业概念的外延扩展,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涵盖供应商、客户以及各种合作伙伴的虚拟组织。

例如,一个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后一年,甚至半年,市场环境变了,企业规模变了,其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都要随之改变。

因此,企业对灵活性或者弹性的需求变得十分重要,相应的,企业级管理软件也需要更高的弹性。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虽然道理以前我讲过N遍,但被你这样时、空一划分,嘿嘿清晰明朗。

]

企业管理的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软件也必须随之变化,这也是管理软件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必由之路。

总体而言,当前时代的企业对管理软件有如下的需求的特性:

a,高质量:

能够满足企业业务管理的需求,可定制;

b,低成本:

组件化,可重用性;

c,柔性:

易调整,可配置;

d,可持续发展:

企业业务与知识管理的积累平台。

e,可集成:

开放性架构与标准化接口。

[RRS,reconfigurable,reusable,scalable,TQCSEFR…]

3 两种典型的交付模式

目前,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产品通常采用两种典型的交付模式。

其一,以套装软件加上二次开发交付客户。

此种方式主体上固化了软件的功能结构,只留一小部分参数配置。

这样的软件在具体应过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二次开发或者客户化工作,即使这样,仍然时常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应用软件厂商通常会大肆宣扬自己的产品包含“行业最佳业务实践”,并以“管理专家”的身份对客户的管理模式强行变革,以适应这种标准化的“行业最佳业务实践”。

然而每个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力亦有所不同,企业只有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并对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柔性,随时准备、需要调整管理策略。

“开盒即用”的方式往往具有良好的系统架构和稳定的系统性能,能够适应一定领域的市场需求,但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抓住主要矛盾2/8分析还是要坐公交地铁还是出租边际效应递减同样一把剑,用得高明低下却有天壤之别。

有人用得不好却怪剑不好]

其二,为客户从代码级开发定制的软件系统。

这种定制开发方式,基本上是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进行软件定制。

诚然,这种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特定用户的大部分需求,但开发者总是很难全面考虑软件的扩展性、稳定性等架构因素,软件产品因此而不能快速适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同时也很难提高开发的效率。

许多中国管理软件公司,陷身于在软件定制开发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软件知识得不到有效的积累,成本又居高不下,这构成中国管理软件公司的发展瓶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管理软件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企业形态不断变化、企业外延不断扩展、企业的环境不断变迁、企业的业务不断调整的时代,从上述两种软件交付方式,都不能有效解决软件随需应变的问题——软件开发方式效率低下,软件结构死板僵化。

4 中国管理软件产品面临的主要矛盾

企业管理软件,尤其是大型应用系统面临的危机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占据世界软件销售额85%的是大型的专用软件,而其开发的失败率却高达70%!

”,这些危机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以传统方式开发的企业管理软件(尤其是大型系统)难以突破布鲁克斯的“没有银弹论”,找不到软件工程或者项目管理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实施费用超支和工期延长,已经司空见惯[高手就是第一个提出来,而且人家是30-40年前就提出了,软件行业毕竟还太年轻,还有很多要向工程类学习]。

更加可怕的是,随着企业的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建成即成闲置”,形成软件工程的灾难。

其次,客户对管理软件的诸多期望几乎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例如,客户期望实现业务集成和协作,在协作基础上构建出高效的企业应用体系;客户期望对供应链上的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与处理,以实现更快捷的市场响应能力;客户期望能够快速实施和低成本部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软件系统,并适应未来商业环境的变迁……[变化、期望也正常,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这些东东是不是都要解决都需要信息系统来解决吗这个东西信息系统能不能解决为什么都要往自己身上揽就象刀能切东西,一般的刀切菜就很好,可你偏偏拿它来切石头。

搞信息化的人一定要分哪些是信息系统能解决的,哪些不能,哪些是直接能解决的,哪些是间接才能解决的。

麻烦总是自找的]

一句话,客户对软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市场需求下,要实现企业各个层次的集成,必然会导致软件在规模、复杂度、功能上的空前扩张。

不仅如此,大型管理软件应用的危机还表现为系统部署运行和维护的“危机”。

应用环境从单机应用,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的环境,再过渡到浏览器/服务器的环境,并进一步向多层式(N-tier)分布式系统的网络环境迁徙。

今天,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级应用要求软件实现跨空间、跨时间、跨设备、跨用户的协同,软件处于极度复杂的异构环境中,这种情形下,以传统的软件开发思路应对当前的危机就只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本质上来说,这些对信息系统要求都太高,刚出生就要它举千斤打职业赛,伤痕累累甚至有些夭折也就难免了,当然也可能会加速其成长的过程]

类似的危机,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和不断转型的国家,中国企业的形态因此而更复杂,中国企业的改革变化空间因此而更大。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级管理软件开发和运营的危机也就更为严重,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更多,失败率更高。

总体而言,现阶段中国管理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增长、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与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和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管理软件产业起步较晚,其发展历程与现状均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大背景之下,当前中国本土管理软件产品开发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企业以用户快速多变为主要需求特征的个性化与管理软件产品的通用性之间的矛盾”,而就其具体表现而言,这种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软件与需求脱节,包括软件实施的周期长、成本高等;

其二,企业变化快与软件调整难之间的冲突,也包括软件维护成本高、与新环境集成困难等问题。

第二章 管理软件传统开发模式的弊端

5,软件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异同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管理软件公司,其基本的任务就是制造适合企业用户业务需求的管理软件产品,管理软件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基本业务逻辑是相同的。

如下表一所示:

产品

生产环节和流程

传统制造业

硬件产品与服务

市场调查、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加工、产品组装

、产品安装、产品维护

管理软件业

软件产品与实施服务

业务调查、需求定义、产品设计、软件编码、集成测试、软件实施、系统维护

当然,管理软件业与传统制造业又有明显的区别(如下表二所示):

产品形态

市场需求

响应需求变化

响应方法

产品重复性

变化与成本

劳动力

传统

制造业

具体

具体、明确、 稳定

速度快

间接的

可重复性高

成比例

劳动密集型

管理

软件业

抽象

含糊、不具体、易变

速度慢

直接的

重复性差

不成比例

知识密集型

[异同当然会有多方面的,但是否更应关注本质的东东]

6.管理软件的传统开发模式

“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模式”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式两个方面。

从软件体系结构的角度讲,【软件体系结构是指Architecture=(componet,connector,environment,principle).(IEEE)】

长期以来,传统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体系结构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或者说发展模式:

一是基于硬件平台直接开发;二是在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三是基于数据库平台开发;四是基于中间件平台开发。

在这四种模式中(具体见图1),由于后者的开发平台均比前一种要高,因此后者的开发模式难度更小,开发周期也更短。

这也说明,不同软件平台层次的诞生,有助于提高软件生产力。

图1:

传统软件体系结构的平台实现

[想想造房子的演变过程,最开始什么也没有,搭个草棚或石头屋,也不需要什么规范整齐的,然后盖土房,青砖房、再接下来红砖房,楼房、大厦,越到后来分工越细,设计的管设计,零配件的管零配件(砖头、水泥、门窗…),装配的管装配(砌墙。

),装修的管装修,保养运维的管保养运维…软件业也会沿着这条路走,因为这个范式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massproduction,但也一定会超越这些阶段,因为它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它就可以走向大规模定制MC!

]

从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方式”的角度而言,传统的软件开发模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其一,原始阶段--无模式。

在软件设计时使用模糊的描述性文档作为设计基础,以编程作为基本的实现手段,各类编程语言为主要的工具。

这一层次的用户需求描述和设计不精确,含义模糊。

其二,通用模型开发模式(UM)。

使用某种通用模型或如蓝图(UML)作为设计基础,以通用对象建模作为主要设计方式,以各类编程语言为主要工具。

这一层次避免了含糊的需求描述和沟通,但不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其三,企业模型开发模式(EM)。

使用企业模型(EM)和业务蓝图作为设计基础,以企业对象建模作为主要设计方式,以用各类编程语言为主要工具。

这一层次规定了企业管理软件必须且只需包含的要素对象及其关联,保证设计的正确和合理。

但在这一层次的软件实现方法并无本质变化,开发量仍旧非常艰巨。

以上三种传统开发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编码式的开发方式与一次性开发持续运行的应用软件。

编码式的方式使得快速开发企业级应用软件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次开发持续运行的方式,则导致了软件的僵化和濒危——这种软件不但难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且每次修改都必须在代码层面上推倒重来,因此造成了效率的降低和资源的糜费。

传统的系统开发通常包括需求采集规划、系统设计、系统构建、程序开发、系统测试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从业务管理领域抽象构建业务模型,从设计模型构建到软件实现,从软件实现到底层平台的编码式系统开发模式。

尽管这种编码式系统开发模式由于历史的积累,促使各个环节在整体规划指导思想下开展工作的协同程度,即业务模型、设计模型及软件实现各个环节的相互沟通“翻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这种传统模式始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即没有一套跨越所有环节的统一的语言和标准来构建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映射与自动转换关系。

7.传统开发模式的缺陷

分析传统开发模式同样可以从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开发方式两个方面入手。

就软件体系结构而言,传统的软件体结构虽然经历从基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和中间件平台的发展,这种开发体系结构的发展在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研发效率,但它们依然有着明显的不足:

开发难度依然比较大,开发周期依然比较长。

软件开发的效率并没数量级的改进。

再加上此前的软件体系都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改进,和企业应用软件主体,密切相关的业务需求领域比较远,因此无法在解决因业务的复杂性而带来的管理软件的复杂性领域有实质性的突破。

就开发方式而言,因为对企业用户业务对象规律的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中国管理软件厂商对企业管理业务运作规律(模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缺乏一个企业、软件商、实施顾问都统一认同的模型或者语言标准,导致需求与软件在对业务模式与和运作规律认识(模型理解)上的不统一(如图2所示)。

例如ERP、PDM等涉及企业管理的软件的应用都而临诸多问题。

这就迫切需建立科学的、有共识的交流媒介-企业模型(EM)。

            图2 传统开发方式的缺陷

[Gap!

Gap!

Gap!

]

也正是因为传统软件体系结构与传统开发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传统开发模式下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效率、质量和成本三大瓶颈无法取得数量级的变化,导致了管理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管理软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其柔性非常差,不能适应用户业务的快速变化;其二。

管理软件供应商的开发效率低,实施周期长,成本压力大。

这两个方面的缺陷都集中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管理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即不断增长、日益复杂多变的企业需求与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企业的应用需求更加多变,而另一方面,基于传统开发模式的中国管理软件公司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

这也是也是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8.传统开发模式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基于传统开发方式的管理软件产品应对企业变革的影响具体包括:

对速度的影响(效率):

“开发与实施周期长”是中国诸多大型企业实施诸如ERP系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这当与企业用户自身的战略与管理变革有关,但是从软件系统开发与实施的角度而言,因为传统模式在业务模型、设计模式和软件实现及平台搭建的各个环节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标准来开展工作,这些环节之间的沟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正是因为是在不同语言和标准之间进行转换,导致无论是企业基于购买相适应的标准化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或者客户化的调整,还是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时间耗费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这是传统模式不能迅速响应企业变革对时间要求的主要原因。

8.2对质量的影响(效果):

对质量影响集中表现在软件系统与需求脱节或者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因为没有统领全局的语言和标准,直接影响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出现诸如“信息丢失”,“对概念的理解不一致”等错解现象。

这种传统模式中的错解现象直接影响到系统开发和实施过程的质量,从而引起“系统不能有效支持企业的变革”,这也是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绩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成本的影响(收益):

“投资巨大、收效甚微”也是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常见的现象。

从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变革这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传统开发和实施模式存在对上述“效率”和“效果”两方面的挑战,也同时影响到基于传统开发和实施模式的系统成本居高不下。

总而言之,基于传统模式的软件产品与急剧多变时代的企业对变革的速度、质量和成本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

换言之,技术的应用如何跟上企业变革的步伐是当前时代中国管理软件厂商共同面临的挑战。

这需要管理软件厂商针对传统开发模式和思路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以应对这种挑战。

[整个思想还停留在砌砖头的时代,可悲。

学术上追求集成、一体化、完美,可实践却追求的效率、效益,只要能变通的跳过去或绕过去,为什么非要架座大桥才过去虽然大桥是稳定是完美是漂亮,可谁来等你造大桥]

第三章  软件平台化架构与企业动态建模

9.管理软件的平台化架构趋势

为解决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人们一直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

概括起来,人们的努力有两个方向,一是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的方向,一是软件技术革新的方向。

自诞生到现在,软件产业涌现了大量的技术革新。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向解决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迈进了一步。

在所有的技术革新中,软件平台化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简单的批处理操作系统诞生到现在,软件平台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个标志性的软件平台,即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应用服务器)。

正是这三种软件平台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软件平台及软件产业的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软件平台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如图3:

软件平台化架构的新趋势):

其一,中间件平台开始向“软件基础架构平台”转变,其二,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诞生。

这种平台发展趋势对传统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当下流行的所谓“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就是指需求与设计之间反映决策信息的中间过程,包括问题的定义、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至软件设计再到软件实现,将软件系统的结构信息独立于算法与数据,创建满足系统需求的新结构。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结构,它使软件平台又多了一个层次,并将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业务逻辑和实现技术分离开来,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集中关注应用的业务领域,而不必关注其技术的实现。

这使管理与业务人员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成为可能。

图3:

软件平台化架构的新趋势

[“封装”的概念理解还不透彻,对个人而言,只要会开车就行了,哪里一定要知道它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轮胎是如何制作的房子我也只要看了喜欢就行,哪里管你是如何一块砖一块砖码起来的对企业而言,你只要给我实现相应的功能,能够提供我想要看到的信息,并且帮助我分析如何决策就可以了,企业老板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MRP的逻辑一定要知道什么是ERP、CRM、ERP你吃方便面、酱油要知道其详细生产过程、原理吗这些东西都用户而言都是透明的。

]

.10.关于业务基础平台架构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以下简称“业务基础平台”,或者“业务中间件”)是指以业务导向和企业模型驱动的、可快速构建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

业务基础平台包括集成应用平台与开发体系两个部分。

从技术角度分析,业务基础平台为企业复杂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并有与之相应的、方便易用的开发与维护管理工具。

这个框架给出了一些复杂应用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实现方法,并且预置了很多供参考模型。

有了这样的准备,在业务基础平台之上开发管理软件就可以降低复杂性,省去很多基础性的研发工作,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具体来说,业务基础平台能满足复杂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如下要求:

1.速度要求。

通过业务基础平台提供的基本框架,以及预置好的参考模型,软件提供商能很快地研制出用户所需要的复杂应用软件系统。

2.灵活性要求。

通过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提供的开发与管理工具,软件提供商能很方便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以及用户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变化的需求。

3.集成性要求。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为复杂应用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集成框架,不仅为集成同一平台上的各种不同软件提供了规则,还为集成其他应用软件系统及下层的异构平台提供了集成接口。

11.业务基础平台的特点

除了作为一个软件平台的基本特性外,业务基础平台还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基一,面向业务。

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基础架构平台等都是面向软件开发人员,它使用起来技术门槛也比较高。

而“业务基础平台”是面向业务人员的(并非说由业务人员来开发管理软件,而是业务人员能理解),它使用的更多是业务人员就能理解的“业务语言”(管理语言)。

正是这种特点消除了复杂企业管理软件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即缺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技术,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一直存在着很难弥合的“鸿沟”)。

为解决管理软件产业的主要矛盾创造了新的条件。

其二,技术无关性。

技术无关性不是指业务基础平台和实现技术没有关系,而是指业务基础平台“屏蔽”了操作系统、软件基础架平台的技术细节,开发人员在利用业务基础平台开发管理软件应用系统时,关注的焦点在于企业业务逻辑、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而不用关心采用何种技术来实现。

简单地说,这种技术无关性其实也就是跨平台,即通过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