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8138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前 言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始建于2002年3月,专业成立13年来,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增加,目前有在校学生2177人。

本专业人才培养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城乡基层[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基层岗位特长,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等文件为指导,根据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目标,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满足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水平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进行基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致力于为国家加强城乡基层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及创新能力,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临床医学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临床医学专业/630101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

普通高等教育

学历层次:

大专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力者

学制:

标准学制三年,全日制

(四)职业领域与岗位

职业领域:

城乡基层[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医疗卫生服务

就业范围:

城乡基层[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单位)

就业岗位:

从事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相关工作

职(执)业资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工作一年后有资格考取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在校期间可考取中级以上按摩师、公共营养师资格。

二、培养标准与要求

(五)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融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基层卫生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规格

(1)知识

Ø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Ø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

Ø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Ø掌握城乡基层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

Ø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Ø掌握改善疾患残障及康复的有关知识;

Ø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Ø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筛查的原则。

(2)能力

Ø具备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适宜药物,选择使用安全、经济、有效的临床(适宜)技术对城乡基层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进行一般诊治的能力;

Ø具备对城乡基层重大传染病及时识别、早期处理的能力;

Ø具备对城乡基层常见急危重症进行初步处理、组织抢救能力及将超出诊治水平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上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

Ø具备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管理的能力;

Ø具备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

Ø具备胜任城乡基层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

Ø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终身学习的能力;

Ø具备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领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及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实现自我发展和继续提高的能力;

Ø具备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

Ø具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Ø具有与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及其他医疗卫生保健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Ø具有组织协调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3)职业素养

Ø具备医务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Ø具备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Ø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文明习惯;

Ø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不过度医疗;

Ø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能关心和救助老、弱、病、残及困难群体;

Ø乐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及遵纪守法、团队协作的意识;

Ø具有扎根城乡基层,有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及促进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奋斗精神。

3.毕业资格与要求

(1)学业要求: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完规定课程,总学时应达2905学时,经考试(核)成绩合格。

(2)一般证书要求:

英语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证书,计算机取得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证书,普通话水平二级乙等证书,中国红十字会初级急救员证书。

(3)职业资格要求:

取得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中级以上按摩师、公共营养师资格。

(六)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1.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对国家城乡基层卫生相关政策、国内部分地区及江汉平原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医生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共同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岗位及岗位群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调研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工作。

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归纳,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同时将知识内容重整序化,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进行课程优化。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建具备处理城乡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及时诊断、早期处理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的能力及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管理的能力。

胜任城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健康教育工作。

初步掌握预防控制城乡基层环境污染、农药中毒、人畜共患病及基层企业职业病的方法,培养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够全面胜任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见图1。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岗位工作过程,设置了职业基础主干课程和职业岗位核心课程。

其中职业基础主干课程有:

正常人体结构1(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1、2(病理学含病生)、药理学;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有:

临床诊断技能、常见内科疾病诊疗学(常见传染病诊疗学)、常见外科疾病诊疗学(常见皮肤性病诊疗学)、常见妇产科疾病诊疗学、常见儿科疾病诊疗学、急救实用技术、中医实用技术、预防医学。

图1 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推导示意图

根据学生的学识基础及职业成长规律,遵循“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行”的原则,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论、实践、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图

理论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职业基础理论应用知识→职业综合素质知识→职业基本能力知识→职业能力知识→岗位特色知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理论教学系统化设计思路

图4 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思路

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遵循从职业基础实验技能(医学基础实验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逐步递进的原则,形成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校内外交替、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与理论教学相伴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4。

2.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描述

(1)临床诊断技能建议学时:

108学时

课程简介:

《临床诊断技能》是一门讲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临床诊断思维的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城乡基层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转诊能力的培养起到支撑作用。

该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能力,从而熟悉诊断疾病的基本过程,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备独立接诊病人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具有贯穿于接诊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优良的职业素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

课程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医学人才”。

其核心能力包括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的主要工作任务,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临床诊断技能》是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岗位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临床诊断技能》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采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城乡基层医疗工作任务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主要讲授内容:

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常见疾病的诊断,具体内容包括:

临床常见症状的病史采集、全身各系统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思维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考核方式:

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2)常见内科疾病诊疗学 建议学时:

126学时

课程简介:

《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城乡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常见神经疾病诊断与防治能力的培养起到支撑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为今后全面开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课程目标: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调研为基础,参照国家卫生部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临床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在荆州中心医院、学校附医院、荆州区人民医院及基层乡村医院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基于城乡基层医疗工作过程,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整合、序化。

新的课程内容是按人体系统进行编排,共形成10教学项目。

实行校院结合,任务驱动,学、做交替,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学,在二级甲等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并与教学实习交替进行。

采用课堂教学及临床现场教学(床边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全部专业技能的训练。

主要讲授内容: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循环系统疾病诊疗、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泌尿系统疾病诊疗、血液系统疾病诊疗、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诊疗、风湿性疾病诊疗、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诊疗。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荆州中心医院。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3)常见外科疾病诊疗学 建议学时:

108学时

课程简介:

《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在《人体解剖学》、《临床诊断技能》、《正常人体机能》、《病理学》等必修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检查、诊断、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讲授外科基本技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城乡基层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等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应急处理外科急危重症和初步抢救、及时安全进行转诊等核心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树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护病人的良好职业道德,为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四大核心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主要讲授内容:

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外科感染、损伤、常见体表肿瘤、颅脑外科、普通外科、胸部外科、肛肠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荆州中心医院。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

(4)常见妇产科疾病诊疗学 建议学时:

72学时

课程简介: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疗学》是一门讲授孕产期监护、孕产期常见疾病及非孕期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与妇女保健的课程,是临床医学(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

本课程以城乡基层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妇女各期保健及计划生育技术及其指导为重点。

同时参照医疗行业准入标准,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纲所要求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简化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增加相关的体现妇产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本课程教学更符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兼顾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在前期医学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完成的前提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正常妊娠期、分娩过程及产褥期监护和处理的能力、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妇产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和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针对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妇女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及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医患沟通的能力。

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讲授内容:

正常孕产期监护,包括正常妊娠、妊娠诊断、孕期监护与保健、正常分娩及正常产褥;孕产期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包括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等;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月经失调、不孕症等;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荆州中心医院。

考核方式:

平时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5)常见儿科疾病诊疗学 建议学时:

54学时

课程简介: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学》是一门讲授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的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分课堂讲授、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及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医患沟通的能力。

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乡村医生、社区医生临床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参照医疗行业准入标准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纲所要求的知识要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简化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增加相关的体现儿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使课程教学更符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讲授内容:

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与疾病防治、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小儿结核病、小儿惊厥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荆州中心医院。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6)急救实用技术 建议学时:

18学时

课程简介:

《急救实用技术》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是一门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

课程准确把握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急救医学发展的现状;掌握常见急、重症的医学评估、诊断和急救处理措施;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特别是抢救危重病人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在对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乡村医生、社区医生职业能力,整合了主要知识点与技能点,将城乡基层、社区医生常用的急救实用技术划分为心肺复苏技术、急危重症处理、创伤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治四个学习情境,并参照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及早对接,完成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

主要讲授内容:

心肺复苏技术,即心跳骤停原因及诊断、心肺复苏术(ABC);急、危重症处理,即休克、急性呼吸困难、心血管急症处理、脑血管急症处理、咯血与呕血处理;创伤处理,即创伤概述、创伤处理四项技术、急性颅脑损伤、急性胸腹部损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治,即急性中毒处理、意外伤害处理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荆州中心医院。

考核方式:

实践考核与期末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

(7)中医学概论 建议学时:

72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学概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该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医实用技术,具备毫针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方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城乡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救治的岗位职业素质。

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

课程目标:

本课程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遵循“以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更科学、更贴近工作岗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符合高职教育理念和要求。

主要讲授内容: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针灸技能、推拿技术和中医诊疗四大模块。

中医基础知识模块包括:

中医哲学思想、脏腑与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技术;中医针灸技能模块包括:

经络与腧穴、毫针与灸法、拔罐与刮痧、耳针与刺血;推拿技术模块包括:

推拿基本手法、保健按摩手法;中医诊疗模块包括:

肺系疾患、脾胃疾患、脑系疾患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考核方式:

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

(8)预防医学 建议学时:

72学时

课程简介:

《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物质社会环境、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作用规律及其防制对策,重点突出与城乡基层环境及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预防、农药中毒及人畜共患病预防、乡镇企业职业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内容。

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中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工作的能力以及从群体角度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对城乡基层居民开展群体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够为农民群众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缺少的支撑作用。

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透彻地理解健康的内涵、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临床场所,尤其是城乡基层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敏锐地察觉和报告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就诊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并参与促进城乡基层人群健康的工作。

主要讲授内容:

基于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及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参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课程内容序化整合为环境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方法和疾病预防与控制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划分若干教学及实训项目。

环境与健康模块包括:

人与环境、生活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方法模块包括:

医学统计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模块包括: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职业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医源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控制等。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考核方式:

平时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七)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主要采用基于“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1+2”两段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临床一线专家密切协作,即“校院合作”,共同组建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三大课程模块,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2+1”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在校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和教学见习,第三学年前往校外二级甲等以上教学医院进行毕业实习,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及校外镇级医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导师带领制”的顶岗实习,即在镇级医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拔临床业务能力较强,自身素质过硬的一线医生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导师,使之完成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之熟悉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特点,并真正具有为城乡基层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技能和技术水平。

2.创新“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1+2”两段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5)

第一阶段(即第1学年):

在校内学习基本素质与能力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并到医院进行认知性见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包括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

其中第2学年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学习专业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理论授课、见习、床边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进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能力训练中。

第3学年为顶岗实习阶段,时间为10个月。

根据顶岗实习计划按“6+3+1”进行实习。

“6+3+1”为6个月的科室轮转实习,3个月的科室定向实习,1个月乡镇卫生院实习。

 

 

图5 “1+2”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其正常运行,校院协商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及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包括: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监控体系包括:

①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管理监控制度;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制度;③临床医学(乡村医生、城镇社区医生)专业院校合作实习及教学基地管理制度。

对人才培养实施“全方位及多角度”的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八)教学进程安排

1.时间分配表,见表1

表1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环节时间(周数)分配表

学年

学期

教学

周数

理论

讲授

实验

实训

教学见习

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

实习教育

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考核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病例答辩

毕业教育

寒暑假期

机动

合计

备注

1

17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