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11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题.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训练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刀耕,指的是用刀或斧将杂草树木砍倒;火种,则是将已砍倒晒干的杂草树木烧光,然后进行播种。

以下对“刀耕火种”认识正确的是

A.未使用翻土工具

B.采用粗放耕作方式

C.已使用铁制农具

D.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磁山文化遗址中,有88个堆放着黄澄澄的谷子的窖穴,原储量估计达6.5万千克。

出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等,其制作精致,配套成龙。

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A.中国最早栽培了水稻

B.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

C.农业发展为独立体系

D.北方水稻种植较普遍

3、下表所示所列内容为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的分布情况。

这表明汉代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县、绥德县王德元墓、绥德县、西安市碑林、陕北

山东

滕州市宏道院、滕州市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县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县(2幅壁画)

江苏

泗洪县重岗街道、睢宁县双沟镇

A.牛耕技术得到了推广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牛耕

C.耕犁已经达到完善阶段

D.南方经济发展快于北方

4、下表所示是唐朝统治者对耕牛的认识。

这些认识源于

唐敬宗

“农功所切,实在耕牛。

疲氓多乏,须议给赐”

唐宣宗

“爰念农耕,是资牛力,绝其屠宰,须峻科条”

唐昭宗

“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屠牛铸钱……并不在原免之限”

A.儒家大一统的治国理念

B.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

C.耕牛的价值和地位崇高

D.统治者的仁爱之心

5、班固曾评价秦代小农“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由此可推知,秦代

A.赋税沉重

B.重农抑商

C.法律残酷

D.战争频繁

6、1949年以前,安阳殷墓出土过一面铜镜,该铜镜的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

这表明商代

A.青铜铸造业的工序复杂

B.青铜铸造技术较为先进

C.私营手工业普遍存在

D.生活用品以青铜器为主

7、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

“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

如宣(德)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化)窑,出宣窑之上。

……然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人物故事而已。

”这反映出明朝

A.制瓷工艺影响深远

B.瓷器花样脱离生活

C.瓷器种类丰富多彩

D.制瓷工艺比较成熟

8、下表所示是《史记·货殖列传》关于我国古代冶铁状况的记载(部分)。

该状况反映出

人物

事迹记载

曹邴氏

“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程郑氏

“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西南夷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蜀卓氏

“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拟于人君”

南阳宛孔氏

“大鼓铸”“家致富数千金”

A.盐铁专卖制度遭到了破坏

B.士农工商阶层被打破

C.西南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9、唐宋时期著名的宣州制笔专业户诸葛氏,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在家族内生产名牌笔的记录。

这一现象

A.推动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B.不利于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C.反映了手工业者自给自足

D.降低了手工业商品化程度

10、15世纪土耳其在吸收中国青花工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土耳其风格的工艺陶瓷。

当时波斯的陶器仿制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式凤凰图案。

16世纪越南潘郎采用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被誉为越南的景德镇。

意大利最早学习中国制瓷的方法,最先造出轻薄半透明的瓷器。

材料表明

A.国际贸易推动了制瓷技术进步

B.世界各国开始仿制中国的陶瓷

C.中国陶瓷业已经被他国所取代

D.国外陶瓷业深受中国陶瓷影响

11、殷墟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贝,还发现有鲟鱼鳞片、鲸鱼骨、海蚌和占卜用的大龟。

这些东西显然不是地处中原的安阳所产的,而是来自远方。

这说明商代

A.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大

B.货币使用的材质多样

C.海外贸易的活动频繁

D.长途贩运已遍及各地

12、入宋以后,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所取代,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的规模之大是陆上中西交通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范围更广,与宋朝建立外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60多个。

这说明当时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海外贸易相当活跃

D.市镇经济比较繁荣

13、下表所示是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的部分集镇形成的大致年代。

该表可以用来印证

镇名

漕泾

张堰

朱泾

吕巷

枫泾

松隐

金山卫

朱家行

集市形成时间

市镇形成时间

A.宋代的工商业发展较为缓慢

B.明清时期工商市镇大量兴起

C.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近代上海开放利于市镇兴起

14、《前汉书》载,汉武帝时期,“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

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筦盐铁,铸白金,造皮币”。

由此可见,当时的朝贡贸易

A.构建了平等的民族关系

B.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C.未受华夷观念的影响

D.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治

15、北宋初年,统治者继承五代十国招诱海商贸易的传统,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往海南诸国,引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珍珠、龙脑等物。

这表明北宋

A.国内贸易走向萎缩

B.贸易往来的数量大

C.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D.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1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生活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物产种类更加丰富,实物地租逐渐盛行。

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的人口大量增加

B.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新的赋税制度已经产生

17、有学者说: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经济上的,一项政治上的。

”“经济上”的变法举措

A.规范了土地封授制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

D.避免了社会两极化

18、《汉书》记载: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

针对这些现象,统治者强调

A.工商食官

B.

弃农重商

C.重农抑商

D.农商并重

19、明朝开国时,朱元璋说:

“古者日中而市。

是皆不可无也。

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

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

”可见,朱元璋

A.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主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不赞同汉代贱商的做法

D.强调给予商业规范管理

20、据载,清朝初年,政府以强制手段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百姓皆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万计。

清政府这一举措

A.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意在禁止沿海居民与外商贸易

C.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D.体现了其歧视汉族的民族政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政府在关中推广冬麦,以黍稷为主的生产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此外,随着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黄瓜、大蒜、胡荽、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域外经济作物“植之秦中,渐及东土”。

柑橘、荔枝、龙眼、甘蕉、枇杷、橙、槟榔、橄榄等南方果木,经过在皇家苑圃中的转植试验和驯化,也在关中安家落户。

关中成为全国富庶的首善之地,同时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县(今长乐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获得甘薯种之后,将其带回家乡试种,并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主持下,在福建省内推广种植;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陈振龙后代陈世元将甘薯引种山东,使得甘薯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清圣祖玄烨将在丰泽园长出的粒大饱满、品质上乘的稻株命名为“御稻”,并在承德避暑山庄种植成功后,又在江苏苏州等地种植,此后又推广到皖、浙及苏北等地。

——摘编自陈培彬、朱朝枝、肖培林、陈星霖《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外来物种推广的特点,并分析外来物种的历史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其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量的礼器和兵器不准入市;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人等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免有失身份。

市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有:

分区管理、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稽查盗贼的“司稽”,验证“质剂”(契约)并管理度量衡的“质人”,征收商税的“廛人”。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宋代城市的商业已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点到面的结合形成的,点是深入都市的坊巷和遍布全城的各种商肆,面即铺店林立、位于全城的中心地区的商业区。

……在地域上不仅在城里可以设立商铺,就连城郊和乡镇也有了草市。

时间上,商铺的营业时间完全由店主决定,正常情况下是天明开张,日落闭铺。

街巷的市民有时家里也不再置办蔬菜,中、晚饭往往到“市店旋买饮食”。

至于酒肆瓦市等则“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摘编自杨孝鸿《宋代的商业革命与城市时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王朝对市场管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繁荣发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特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明朝海外贸易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学界已有很多。

李金明等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是内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的,而明代中央权贵利益集团最终进行开海仅仅是为了增加税收,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军费和财政开支。

晁中辰等学者认为开海是明代中央权贵利益集团为解决沿海商人集团严重走私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政策。

李庆新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政府官员中的海禁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主张开海的思想占据了上风,这种开海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在隆庆初年导致了海禁制度的变革。

——摘编自张柳、潘洪岩《从海商利益集团兴起的角度分析明代海禁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朝“海禁”制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说明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属于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只能采用粗放耕作方式,无法进行精耕细作,B项正确。

在刀耕火种农业时代,树木晒干焚烧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因此需要使用翻土工具,A项错误;此时的“刀”“斧”是石制工具,C项错误;刀耕火种下,人们需要经常迁徙以寻找新的土地,因此对土地的利用率不高,D项错误。

2、B

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谷子窖穴多、储量大,并出土了成套的农具,这说明当时农业较发达,故选B项。

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最早栽培了水稻,A项错误;到商周时期,中国农业才自成体系,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一个遗址,不能判断北方是否普遍种植水稻,D项错误。

3、A

从表格所列的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地点分布来看,南北省份都有,这可以说明汉代耕作技术得到推广,故选A项。

牛耕的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C项所述应指唐代的曲辕犁;D项所述由材料无法得出。

4、B

耕牛是稼穑之本,统治者对耕牛的高度重视,是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保护,这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B项正确。

统治者注重百姓的利益,关注民生,体现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但没有体现大一统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耕牛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取决于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不是其本身,排除C项;由于农业是封建王朝的支柱产业,所以统治者制定法律保护耕牛,禁止私自杀耕牛,与统治者的仁爱之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代男子耕种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交税,女子纺织的布匹还不够做衣服,这说明秦代的赋税沉重,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与重农抑商没有关系,B项错误;法律残酷和战争频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

6、B

由材料“弓形钮”“席纹和鳞纹图案”等信息可知,商代铜镜铸造的工艺水平较高,故选B项。

材料体现不出青铜铸造的工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私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项;青铜昂贵,生活用品不可能以青铜器为主,且材料也体现不出“生活用品以青铜器为主”这一信息,D项错误。

7、D

根据材料信息“为古今之冠”可知,当时的制瓷工艺比较成熟,故选D项。

材料只体现了明朝制瓷工艺的水平和瓷器的特点,没有制瓷工艺的影响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人物故事而已”可知,瓷器花样皆来源于生活,排除B项;“白地青花,间装五色”指的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瓷,材料并未涉及其他瓷器种类,排除C项。

8、D

表中曹邴氏、程郑氏、蜀卓氏、宛孔氏都是靠经营冶铸业成为大工商业主的,这反映出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D项。

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来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社会秩序,A项所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大工商业主,没涉及其他社会阶层,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的工商业中心在哪里,排除C项。

9、B

由材料可知,制笔专业户诸葛氏的制笔技术长期在本家族内传承,这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故选B项。

材料现象对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A项错误;作为“制笔专业户”,其生产的笔应主要用于销售,故C、D两项说法错误。

10、D

由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国外不同地区陶瓷业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它们对中国陶瓷工艺加以改造并实现本土化,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对制瓷技术的影响,A项错误;“世界各国”“仿制”表述有误,“世界各国”的说法夸大了中国陶瓷的影响,意大利受中国制瓷方法的影响,最先造出轻薄半透明的瓷器,所以不能称之为“仿制”,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中国陶瓷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可能被他国所取代,C项错误。

11、A

材料“不是地处中原的安阳所产的,而是来自远方”说明中原与其他地方有货物往来,故选A项。

材料并非强调货币的材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海外贸易”,排除C项;D项中的“遍及各地”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

12、C

根据材料信息“规模之大是陆上中西交通所无法比拟的”“与宋朝建立外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60多个”可知,当时的海外贸易相当活跃,故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3、B

由材料可知,金山县的市镇的形成大多在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市镇大量兴起,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工商业较为发达,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知近代上海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中“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用度不足”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的朝贡贸易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故选B项。

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其本身是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朝贡贸易深受传统的华夷观念影响,排除C项;材料信息显示当时的朝贡贸易不利于汉朝的统治,排除D项。

15、D

材料中“招诱海商贸易”“派遣内侍”“赍敕书金帛,分往海南诸国,引招进奉”等信息说明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较为重视,故选D项。

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1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铁器牛耕的出现,农业和商业发生巨大变革,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故选C项。

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虽然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两项;D项属于材料所述现象,而非原因,排除。

17、B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这一土地国有制度,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

废除井田制,也就不存在土地封授制了,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的出现,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D项错误。

18、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商人获利最高,百姓放弃农业从事工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百姓纷纷从事工商业,统治者强调重农抑商,故选C项。

工商食官是指商周时期,工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的政策,排除A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弃农重商和农商并重都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排除B、D两项。

19、C

材料“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说明朱元璋肯定了商人的地位与其他民众的地位一致;“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说明朱元璋对汉代贱商做法的不认同,故选C项。

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20、A

根据材料信息“焚其房屋,荒其土地”“百姓皆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万计”可知,清政府这一举措导致大量土地荒芜和百姓失业,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当时清政府意在防止明朝遗留势力与外国人勾结而威胁其统治,而非禁止沿海居民与外商进行贸易,排除B项;统治者是否重视农业和是否歧视汉族,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排除C、D两项。

21、

(1)表现:

主要农作物结构的优化;域外经济作物的引入;南方果木作物的转植与驯化。

有利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政府重视农业;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2)特点:

侧重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官方主导,官民合作;因地制宜,逐步推广。

作用:

增加了农产品种类,丰富了农作物体系;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

22、

(1)举措:

对进入市场的人员和商品有严格的限定;设“司市”等专职官吏进行管理;管理人员的职责比较明确。

(2)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化发展迅速;科技的发展对商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商业环境宽松。

(3)特点:

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逐步扩大;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互相促进。

23、观点:

明朝“海禁”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说明:

明朝的“海禁”制度,严格限制了民间的私人对外贸易,使沿海民众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民众收入锐减,难以承担国家赋税;另外“海禁”制度的实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

同时,“海禁”制度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所以,“海禁”制度对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