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809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docx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

陈列大纲

 

福建民俗博物馆

2014年02月

 

1、序言.

二、东方艺术的明珠

1.德化窑的建白瓷器(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

2.明清兴盛时期

白瓷雕塑精美绝伦(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何氏瓷塑何朝春

的艺术风格)

精品荟萃蜚声海外(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原因)

三、缤纷璀璨异彩纷呈....................................................................

1.德化窑兼烧其他釉色产品

2.德化窑青花瓷的发展、装饰艺术、及与景德镇窑的关系

3.德化窑黑釉瓷的特点(与建窑黑釉瓷的关系)

4.景德镇窑对德化窑粉彩瓷、五彩瓷、青白瓷(影青瓷)影响

四、金花三朵香远益清.................................................................

1.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发展传承与创新

2.德化瓷工艺大师的艺术特点及影响(周雅各、林睦殿、苏青河)

五、结语

 

一序言

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下,山高林密,瓷土优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产瓷宝隅。

德化民窑,跳脱宫廷艺术的束缚,自由奔放、清雅隽永。

从唐代的青瓷,宋元的青白瓷、酱釉瓷,到明代如玉温润,如脂凝滑的德化白瓷、清代源源送抵海外的青花、五彩以及窑火不熄,历久弥新的玉红、玉白等现代革新瓷种,德化瓷匠用智慧与勤劳将脚下卑微的土地捏化作神奇的艺术宝库,缔造了德化古瓷都的千古绝响。

她是深宅大院中,文人骚客玩味的觥盏案供;是海上丝路中,千年不衰连接欧亚的纽带;是历史长河中,踏浪而来的观音周身闪耀的圣洁光芒;是芸芸瓷林中,飞舞逸动的瓷魂;是艺术殿堂中,璀璨宝冠上不朽的明珠......

 

福建德化瓷展简介

福建地区的古代瓷器,以质量闻声宇内的有宋代建阳的黑釉器和明代德化窑的乳白釉器,这一黑一白,在陶艺著述中分别被“黑建”和“白建”,它们代表福建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德化,地处福建泉州北部,与台湾一衣带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陶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国三大古瓷都”之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德化窑始烧于商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原始青瓷发祥地之一;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大量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盛于明清时期,其白瓷独树一帜,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白瓷人物瓷塑名闻遐迩,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以其独特魅力大量外销;清末民国,德化窑仍以实际的存在演绎着自己的价值规律。

现在,德化传承着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以瓷都的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本次展览展品由福建民俗博物馆倾力打造,共展出89件(套)德化瓷艺珍贵藏品。

其中,明清时期经典器物为主,尤以德化窑一代宗师何朝春的人物瓷塑。

举办本次展览旨在让观众欣赏德化窑陶瓷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源远流长的德化制瓷史

1.德化窑开端与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德化已有印纹陶器烧制。

商周时期,德化已开始建造窑炉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烧瓷历史迄今已有三千多年。

商周时期至唐代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

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较好,釉层较脆、易冰裂,釉色或淡青、或青黄,釉面亮泽,素雅朴实。

器型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有的器物釉面还呈现浑然天成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优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充分利用挟南北两路对外交通之便利,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时称“东方第一大港”。

此期烧制的德化窑瓷器以青白瓷为大宗,兼烧青瓷与黑瓷;制作工艺采用陶车轮制、范模压制成型;常见刻划、模印装饰花纹;以生产的日用生活器具、盛贮、化妆、宗教等器型而见称,胎体轻薄,釉色莹润亮泽,达到了实用与观赏的完美融合。

这一时期,德化窑的产品各类繁多、器型精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商品,蜚声海内外。

 

2.德化窑明清兴盛时期

明代

明代中叶,德化窑白瓷生产开始兴起。

弘治二年(公元1489)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已经提到“白瓷器,出德化县。

”至明代晚期,窑业愈臻全盛。

当时泉州人陈懋仁作《泉南杂志》一书写道:

“德化县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也。

……初似贵,今流播甚多,不甚重矣。

”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亦载:

“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

洁白可爱。

”江西人宋应星在崇祯年间著作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说:

白瓷“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山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

产品造型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陈设供器瓶、炉、尊、垒、觚、匜、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饮食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还有为墓葬制作的棺垫、墓志铭等。

明代是德化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随着窑炉装烧工艺的改进,胎釉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以烧制白瓷称最,其胎质如糯米,细腻晶莹;胎釉浑然一体,光润莹亮,有“象牙白”、“中国白”之美称。

此期产品类型丰富、种类繁多,尤以一代宗师何朝宗所制的观音、达摩等瓷塑著称于世,其人物塑像形神兼备,或端庄或诙谐,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清代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

白瓷的生产规模与数量,虽然不如青花瓷器,但其地位与影响仍不容忽视。

乾嘉年间邑廪生连土《龙浔竹枝词》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

诗中所称道的白瓷,除了白釉器外,还可能包括以白釉为罩面的釉下青花器。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康、雍、乾三朝是瓷业的昌盛期,嘉、道以后渐趋衰落。

在清代早期,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水平,瓷器质量较为上乘,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

“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索质似琨瑶”至清代晚期,质量粗糙,所以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说:

“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

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卑,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

然佛像不及荷台瓶。

盘不及南北定。

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矣。

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

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康熙及其前,其中纯白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清代晚期,乳白、纯白已较为罕见,而青白、灰白釉较为流行。

器型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效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器相同的造型。

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

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富。

总之,德化白瓷的发展脉络是:

明代中叶兴起,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繁荣,清代晚期衰落。

其中,以明嘉靖至清康熙成就较高。

   

工艺特点

德化白瓷较之定窑、景德镇窑,不但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至成熟。

明代造型:

瓷器的造型,因不同时代、不同需要而有所变化。

明代的瓷器不供人们日常生活之用,地主贵族还把它作为陈设用的工艺美术品,明朝初年朝廷还规定祭祀用的瓷器。

直到明代中后期的嘉靖、宫廷所用的瓷制祭器,仍然是尊、罍、盘、罐、瓶、盌等一类和古代礼器相近的器型。

明代的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是一样的,甚至同很远的古代也是一样。

明代的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等,基本上都保留着元代额造型。

但因便于使用,又不断有些变革。

列如,元代的盘、碗的圈足放得较宽,而且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明代官窑器,除了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圈足内外都有釉。

明代的高足杯也改变了元代足部接近垂直而有站不稳的感觉,成为足部外撇。

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在瓷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厚重、粗大的风格,而趋向于轻巧洒脱。

到了正德时期,瓷器的胎骨、造型却又有厚重的感觉,但它只是和成化瓷相比而言。

正德时期的器型也比成化、弘治时期多起来了,除了最常见的盘、碗之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器物也很多见。

葫芦瓶是嘉靖时极普遍的吉祥陈设品,它改变了宣德时期体形较小的特点而成了较大的器型。

明代装饰手法: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

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

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德化窑瓷雕塑以人物著称,“象牙白”釉是明代德化瓷塑人物的代表作。

题材有观音、八仙、寿星、罗汉、关羽、弥勒、达摩、如来、文昌帝、准提等等。

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

模制人物,其头或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

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浓眉厚须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

明代优秀的白釉瓷塑人物,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纯净莹润的釉色受到后人的喜爱。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

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

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

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如灯盏铭刻“舒眉六冬春”,香炉刻铭“一柱清香”、“风香流万里”、“烟飞古篆浮,香霭净玉堂”,杯刻“两人对酌山花开”、“寒夜客来茶当酒”、“醉倒南山人”,执壶刻铭“清泉吸满涧”、“江上引清风,山间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等等。

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

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

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

宋代的印花装饰纹样有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以及活灵活现的飞禽、游鱼等类。

元代的印花装饰纹样,除继承前朝的各种纹饰之外,以莲花纹饰居多,并新增了“福”、“寿”、“福山寿海”、“金玉”等吉祥文字。

明代印花在继承宋元时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仿古铜器的饕餮、夔龙、风鸟、蟠虺、八卦等等。

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

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其流行纹饰有:

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纹饰装饰,大多采用堆贴技法,尤以炉、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显示出德化窑装饰技艺的高超。

如堆贴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椭形杯等。

尤其是堆贴梅花椭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边贴有数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富有生机;一边贴梅枝及花萼,衬托着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杆成架形附着,既起装饰作用,义当杯的足架;足架与杯底虽略有空隙,但却融为一体,显得朴实庄重。

贴螭壶,壶体直筒状,小平口,子母盖,盖面贴拱身昂首螭为钮,壶腹中部饰结带两道,一只四爪螭贴壶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作流;另一螭头下俯,翘尾作鋬,姿态牛动,造型奇妙。

双螭耳三兽足炉,炉肩部贴饰12个变形夔纹,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纹,炉底承三兽面蹄足,通体施白釉,极为莹润,做工精细,造型既新颖又古朴典雅。

螭龙烛台,烛台上端盘状,犹如一片盛开的荷叶,盘下圆柱连着分立的三兽面足,绕柱间堆贴蟠龙,通体施乳白釉,莹润细腻,造型奇特,为同时代窑口中所仅见。

这一时期的堆贴装饰纹样与晶莹润泽的釉色,十分协调和谐,各种花卉塑造得生机勃勃,秀丽多姿。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

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

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

博山香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

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

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等的装饰仍用透雕于法制作。

明代釉色化学特征:

德化开发陶瓷矿产资源历史悠久。

唐代,观音岐、金竹坑瓷土矿开始开采,附近村民用这两个矿点的瓷土烧制陶瓷。

宋元时期.盖德、山坪、丁墘、观音岐等瓷土矿的开采为盖德碗坪苍龙窑、宝美屈斗官龙窑烧制精美陶瓷提供优质材料。

明代及清初,德化全境掀起寻矿采矿的热潮,东至水口丘坂,西至春美尤床,南至三班岭头,北至杨梅白叶的瓷士矿点开采随处可见。

优质瓷土矿的大量开采,加快了德化陶瓷业的发展,全县一百多处瓷窑大量生产白瓷和青花瓷。

清末及民国期间,德化陶瓷业处于低谷,瓷土矿开采规模较小,开采量也少。

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釉层较薄,但却有凝脂似玉之感,迎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甜白瓷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

德化白瓷胎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质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

猪油白:

明代白瓷珍品,其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白润如脂,(略带黄色,但比象牙白浅淡,犹如凝固的猪油,故名),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

葱根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

化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

孩儿红釉而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弦肌肤般粉嫩透红。

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除此之外,明代德化白瓷的釉色也有白里泛青的现象。

但与清代相比较而言:

明代白釉泛青色同样很莹润,不似清代白釉泛青或青灰色那样光泽明亮:

明代胎质多匀净坚细,胎一般较厚重,透亮度高,器足多坚密光滑,而清代胎体一般不那么匀净透亮,露胎处多有氧化浅红点,其底足多粘有沙粒,且胎体较薄;明代器型大多朴素大方,纹饰简练豪放,而清代器型较繁复,纹饰大多纤细繁琐。

明清烧造温度:

从窑场的规模和分布状况看,瓷业的规模趋向较大的集中布局。

在这时期,德化县依赖其自然资源和工艺技术优势,兴建了数以百计的作坊工场,千声水碓,万户泥香与满山窑烟,正式确定了福建瓷都的历史地位。

为了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民间窑场普遍采用轮车和模具成型,保留了部分传统的龙窑和叠烧装方法,大量地建造阶级窑和采用匣钵装烧方法。

阶级窑是由龙窑改进的一种窑炉结构,最大特点是余热利用较好,容易控制窑炉气氛。

根据德化县的调查资料,窑形呈阶梯状,由三级到九级不等,每级筑一蛋式窑腔,窑腔之间有火路相通。

每间两侧各设一个“火眼”,用于投放松木柴。

此式窑一次可装烧瓷器130担,需要8个熟练工人装7天,烧68个小时,耗费松木柴570担。

所以,无论从成本、人力都比龙窑规模显得壮观和气派,需要积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瓷土加工方面,德化窑具有优良的传统。

明代窑工继承传统,对工艺更加严格要求。

德化瓷釉,《天工开物》说用松毛水调泥浆,现代科学测定属于一种典型的钾—钙釉,其中乳白瓷胎的钾含量与釉的钾含量相近,有时甚至比釉更高一些,因此所生成的玻璃相是高的,故能透明如玉。

据测定,其烧成温度为1270度左右。

窑炉焙烧是最后一道工序,德化瓷器在宋代采用龙窑还原焰烧成。

元代改造为分室龙窑,兼烧氧化焰,已经出现与明代相似的乳白釉产品。

至明代,进一步改进为阶级窑,非常成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

阶级窑的结构,是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分开间,有挡火墙及通火孔,有利于控制升温速度与保温时间,尤其适合于德化白瓷氧化钾含量高的特点,从而保证了瓷器的烧成质量,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窑炉形式。

阶级窑在明末清初传至日本、朝鲜,被认为是日本连室形串窑的始祖。

清代德化龙窑、阶级窑兼用,由于窑火气氛较为强烈,所以瓷器多呈青白色。

明代款识:

随着制瓷手工业作坊与工场的涌现和贸易交流的频繁,促成商品经济竞争的倾向,于是在瓷器产品中出现了大批的商业款识。

德化窑产品的商号款,多含带以“玉”、“美”、“宝”、“裕”、“胜”、“盛”、“兴”等铭文,图个吉利,希冀兴旺发达。

有的一座窑址只出现一个商号,有的几个商号出现于一座窑址,有的窑址虽然距离遥远但商号却完全相同。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

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

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

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

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

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

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

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

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

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

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

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

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

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

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

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

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

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

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

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

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

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

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

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

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清代造型:

清代瓷器由于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出现,故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

按瓷器的用途,大致可分下列几个类型:

属于饮食器、盛器和日常用具的盘、碗、碟、盅、盏、壶、罐、洗、缸、盒以及凳。

清代造型、釉色: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德化瓷业的昌盛期,瓷器继承明代的传统制作水平,质量上乘。

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

“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

乾嘉年间县邑廪生连士荃《龙浔竹枝词》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

嘉道以后,瓷业逐渐趋于衰落,产品质量粗糙。

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云:

“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

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斝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

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薄而莹,渐不足贵矣。

从传世实物观察,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流,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顺治康熙时期,其中纯白釉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

嘉、道以降,乳白、纯白釉已经趋于少数,而青白、灰白釉更加流行。

器型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瓷器共同的造型。

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

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品种丰富。

装饰手法:

白瓷的装饰有贴花、印花、堆花、透雕四种。

其中贴花的技术是应用较广,并且比较有创造性。

贴花是先用手做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在器物的外表,再在上面涂釉。

它的特征是在器物表面保持一定的厚度,但不影响器物原来的平面。

贴在器物底部边缘的花纹,往往还发现有用手捺压而现出扁平的痕迹。

贴花的图案,在采集品中只有梅花一种。

从文献记载和博物馆藏品中知道还有鹿鹤、牺首、螭龙、狮子等题材被用来做贴花装饰的。

印花是用模子压印的。

它的特征是器物的表面被压出凸凹的印痕;但表皮并没有被划破。

印好花纹以后,再刷上釉。

在采集品中,印花用的图案有雷纹、夔龙纹、荷瓣和爪棱等四种。

白瓷第八类三足炉的残片,是以雷纹为地,相间地印着夔龙纹,完全是摹仿铜器。

南京博物院藏有白瓷花觚一件,上面亦有雷纹印花。

第一类平底大碗的器壁上装饰着荷瓣图案的印纹,这种花纹是从平底上部的器壁开始印上一圈莲瓣。

我们从残片看出,器壁如果较低,模印一圈就行了,器壁高的往往要模印两圈,并且上面一圈莲壁的形状比较瘦长。

不论模印一圈或者两圈,这种莲瓣图案的尖端总是要伸展到口缘近周。

第九类圆盒的器壁周围,印着爪棱花纹,上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