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08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docx

历史高一历史提纲必修②笔记

历史必修

(2)知识点梳理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1)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著名商业中心。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

(3)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5)明清:

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

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广州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1.短暂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

(4)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

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

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3.萎缩

(1)时间:

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

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

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

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必修

(2)知识点梳理

(二)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4.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5.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6.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7.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

  8.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9.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0.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1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收。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课 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二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海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

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三课 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贫富差距扩大;

  

(2)股票投机活动;

  (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4)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

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

  (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新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

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

指导思想方面:

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

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策有: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

(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转变

 A原始工具:

刀耕火种,石、木、骨器

B文明时代:

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C春秋战国:

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唐朝:

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E灌溉工具:

有翻车、筒车等

(2)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

商周时期:

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春秋时期:

   

(1)井田制崩溃: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2)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

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战国以后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形式:

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1)途径:

土地兼并

   

(2)历程:

北魏----实行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

宋朝――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

  (3)、影响:

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提高,积极性提高。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作用:

积极――在没有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3、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与特征

(1)发展表现

A冶金:

青铜:

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为青铜时代

冶铁:

春秋时期开始炼钢:

春秋时有块炼钢,南北朝有更先进的灌钢法(铁器和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B纺织:

 西汉: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唐代:

缂丝技术宋元:

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明代:

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C陶瓷:

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发明是最重要的成果,有彩陶、黑陶、白陶等.东汉:

有成熟的青瓷.南北朝:

制瓷从南方扩大到北方,制出白瓷

隋唐:

白瓷进入成熟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朝:

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

青花瓷和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

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

传播:

从唐代起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2)特征:

水平长期领先,官私手工业消长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官营: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⑥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私营: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

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

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4、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与特征

(1)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出现以物以物,产生原始商业。

商朝:

职业商人,最早货币

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将商人集中,设官统一管理,提供衣食为政府服务。

春秋战国: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商业都会。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各国商人往来频繁;陆、海丝绸之路繁荣。

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起。

元代:

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新高峰。

明清:

商业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古代商业发展特征: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③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④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⑤明清时期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⑥商人群体活跃。

⑦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⑧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城市的发展

A自周秦迄唐代:

县治以上城市,官设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市长,市处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严格控制。

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

B唐代:

整齐划一坊市制

C宋代: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郭乡村允许置市,不再规定统一时间,商业不受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明清:

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尤盛

5、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A原因:

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B历程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崛起;汉代: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打击,无法与国家抗衡。

中唐:

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

明清: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经济政策之二:

明清海禁政策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