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93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docx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1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1)

案例: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

隐性备课最重要

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

钻研教材。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第三步:

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变回自如第引导学生去感悟。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

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

要求学生写得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

“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

”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

“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

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

“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

教案一定要写

 隐性备课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

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

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赏析:

于老师在上述文字中对多年来的备课经验进行了提炼,试评价其合理性体现在哪里?

为什么?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瞧,这是哪儿?

(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板书:

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

(板书:

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

(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

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答。

(板书:

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

(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

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

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

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

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福建武夷山著名景点一线天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

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

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

窄小

感受内洞

赏析:

试评价甘老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体现在哪里?

为什么?

 

案例: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谈说课

一、说教材

1.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一两句话简述课文所写的内容及表现主题思想。

2.简要概述课文的教学价值。

(1)学生阅读课文时的重点内容,即课文中写得深刻的语段、写得恰当的写法(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等),可以讲述需要理解的地方;

(2)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

记住:

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帮助学生学习怎样阅读和怎样写作的例子,既然是例子就要讲述例子背后所要学习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规则)。

3.简要概括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价值分析之后,用一两句话点明课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着力理解的内容),难点(学生可能理解不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水平。

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可以作为参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细化。

一般地说,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到四个为好。

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学目标)按照布鲁姆的分类,有六级水平:

识记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

1.语言积累方面的目标。

如: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的词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或部分段落);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诵读课文等。

2.方法能力方面的目标。

如: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联系生活及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能运用比较的方法,领会课文中(某一部分)的思想情感及表达形式等。

3.迁移运用方面的目标。

如:

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某种写法或段落结构),仿写一个语段;在语境中运用词语练习写话;运用阅读方法(某种阅读方法),拓展阅读(某些文章)。

三、说教学时间

一般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最重要的环节,应该尽可能地说得详尽一些。

前面的部分都需要尽可能地简要、概括,以便节省时间到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一般设计为三到四个环节为好,和上面的教学目标对应起来。

即一个教学目标就要安排一个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用“板块”的方式在呈现。

大体设计可以如下表述:

板块一:

词串学习

这个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读和归类记忆。

1.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归类,每一类三、四个词语为一组。

一般出现2到3组就可以了。

比如:

将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组成一组;将课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组成一组;将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组成一组;将课文中人物的一连串动词组成一组等。

2.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认读、理解。

3.组织学生运用其中的一组或几组词语说说课文的内容。

如说说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4.重点指导几个生字的书写(特别容易写错的字,讲清楚注意的要点)。

板块二:

阅读理解

这个板块是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课文。

理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思想含义;比较不同写法(语句形式)的表达效果;评价课文人物的形象特点;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等。

选择一两个内容作为重点教学,不要面面俱到。

1.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一般三四年级都需要这个训练。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地点变换顺序、事件发展顺序、人物命运变化顺序等。

再让学生抓住每个段落中的要点:

中心句或关键词。

最后让学生用简练的几句话连贯表达。

如果是叙事性的故事,可以不用概括,改用复述故事(完整复述、重点复述、变换人称复述等)或讲述故事。

先让学生理出叙述的线索(顺序)。

再指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要点,可以用一串或几串词语的方式作为要点提示。

最后组织学生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所有年级都需要这个训练。

先确定课文最富有感情的语段。

如:

课文的哪一个段落最能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哪一个段落,作者的情感表达最感人?

再让学生从段落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如:

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哪些词语、哪些字眼)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然后集中这几个语句(字词)进行体会,体会时可以运用联系生活经验、词语的比较辨析、句式的转换比较、角色体验朗读表演等方法,教给学生具体的体会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如: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语气语调的变化朗读;分角色朗读;想象情境朗读;配乐朗读等。

如果需要背诵,就在朗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把握语段的结构特点,比如总分结构、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等,联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习理解课文重点(难点)。

这是一篇课文学习中最关键的内容,需要准确把握。

一般课文理解的重点或难点,是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来确定。

比如:

散文,重点在作者所叙述的景物、事件、人物中所隐含的真实的情感变化,就需要指导学生从平常的语句、字词中去细细地品味、揣摩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态度,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受;

小说(含叙事性的文章),重点在

(1)人物形象的感受,要指导学生从人物与众不同的事件中(所做的事、做说的话),去推测人物真实的心理想法,感受人物的品质、精神。

(2)事件情节的理解,要指导学生从情节的转折中,去推测人物命运的变化、作者情感的突转、主题思想的表现及作者艺术手法的运用等。

(3)环境描写的意义,去推测环境描写中暗示的那层意思,或表现人物心境、或暗示人物命运、或象征人物精神等;

实用性文章(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性文章重在所写事物的特征及具体的写法;议论性文章重在观点及所用事例的逻辑关系;记叙文重在事件的叙述方法及主题的表达。

板块三:

迁移运用

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写作方法,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练习。

1.运用阅读方法(如概括),练习阅读某篇文章或段落。

2.围绕课文中的某个内容(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钱学森中的钱学森等),进行主题拓展阅读,即阅读相关的文章,以求理解得更加完整和深刻,可以写点阅读笔记。

3.借鉴某种写法(如细节描写等),练习写一个内容或一段话,以让学生掌握这种写法。

4.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在生活语境中加以运用。

如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组词串,描写一个生活环境等。

赏析:

薛老师在上述文字中对说课经验进行了提炼,谈谈你的收获。

练习:

任选小学语文教材某一版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认真钻研,编写一份说课稿,并进行说课练习。

 

案例:

 《世界多美呀》专题性说课稿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宜州市第二小学谭曼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写小鸡在蛋壳中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在蛋壳外所看到的世界是美丽多彩的,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下面我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重点难点这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鸡在鸡蛋里发育直到破壳而出的常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品析“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等重点词句,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世界到底美在哪儿?

积累运用语言,把学生带入美丽的世界、美丽的课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要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依据新课标理念和教材特点,我让学生仿照“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积累ABB式的词语,并用课文中的句式“我看见是。

”进行句式训练。

这一教学流程是非常必要也具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将这些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重点和难点

今天我上的是第二课时。

为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析词句法”“以读代讲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导入”“精读课文”“品读悟情”“积累运用”等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复习词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为此,一开课,我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将可爱的小鸡画面及词语带给学生,(链接课件1)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小朋友们,还认识它吗?

今天,它还要和我们做好朋友呢,你能读准它带来的词语吗?

”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的情感需求。

接着继续运用课件出示课题(链接课件2),引导学生:

“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颜色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更漂亮了,把学生自然带入美丽的世界、美丽的课堂。

第二环节:

精读课文,品读悟情。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作者把小鸡当作人来写,文中的小鸡用的是“他”。

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逐步在品读三个自然段中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品读悟情,突破重点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听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之后学生交流,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相机点击课件,(链接课件3、4、5)抓住三个“卧”“许多”“黄乎乎”“黄色”这些词语品读,让学生体会鸡妈妈孵小鸡很辛苦,直观地感受小鸡孵化过程中的变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第1、2句中的“啄呀啄呀”“小小的”这些词语,(链接课件6)课件出示小鸡啄鸡蛋壳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

同时教师用语言点拨:

“小鸡才出生不久,力气是那么小,啄起来可费劲了,谁来读好这句话。

”通过学生自由读、个人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体会小鸡啄鸡蛋壳很吃力。

②品读完第1、2句话,(链接课件7)利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优美的画面,委婉动听的音乐带给学生。

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画面说话。

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画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读读句子。

(链接课件8)

③课件出示对比画面,理解词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链接课件9、10、11)让美丽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

教师语言点拨:

“这种很蓝很蓝的天空就是蓝湛湛的。

”“这里的树木很绿很嫩,绿成一大片,这就叫做——绿茵茵的。

”“这里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岸边绿树的倒影,还可以看见水中嬉戏的鱼儿,这样的水显得碧澄澄的。

”这样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语言点拨,除了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三个词语,还让学生获得了美的熏陶。

④新课标指出:

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或者句子的揣摩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一种主要形式。

(链接课件1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句子加强体验,在比较中,让学生知道第2句话写得更具体、优美,并把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⑤(链接课件1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于是,在引导学生品读第3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这么美的句子,谁能把它读好来,谁就是最棒的。

”学生读后,老师适时激励:

“你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如果再把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读好了,就更动听了。

请跟老师读一遍。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指导,是最好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体现老师是引导者、鼓舞者、激励者,在学生品读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这些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能够带上表情读,我就能感受到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