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67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docx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家族系统排列四项法则

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关系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

许多婚姻问题与亲子关系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家庭系统出现了紊乱,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坏。

这些也和我国的传统教育精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编者注)。

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

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

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

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

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

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

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1.系统平衡法则——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

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

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

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

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

二者必居其一。

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

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

2、系统隔离法则——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

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

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

因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

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调查,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

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系统优先法则——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

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

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

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

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

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后出现的关系。

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

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

“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

”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

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

4、系统补位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

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

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

“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

据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父亲“长年累月”离家在外,而且不关心母亲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家庭,而母亲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依赖型”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怎么样呢?

她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某种“男性化的”、“强悍的”、“假小子气”的人格品质(这其实是一个人格面具而并非女孩的真实自我),以保护自己的母亲和承担父亲未能承担的责任。

如果情形足够严重,这个女孩完全可能在青春期变成一个同性恋者。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子女面前,父母责无旁贷地承担其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成熟稳定地发挥父母的家庭功能,独立处理承担自身的焦虑与痛苦,勇敢坚强做人,快乐轻松生活,才是解除家庭“补位”倾向的根本途径。

蓉蓉的故事

蓉蓉今年13岁,放了暑假,想和住在隔壁的同学小龙去游泳。

为此,引起家里一场争吵。

蓉蓉长这么大没有自己上过街,都是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门。

可是父母要上班,祖父母不会,也不喜欢游泳,没有大人能陪着去。

小龙和我一样大,他都自己学会游泳两年多了,为什么不让我去?

蓉蓉的个子比小龙高,在班上成绩也比小龙好,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不许她去游泳。

你人家小龙是个小子,你跟着?

你的衣服丢了怎么办?

?

会自己坐公共汽车吗?

瞎跑能行吗?

\你……四位家长一起反对。

最后,以蓉蓉哭喊出:

你们剥夺小孩的人权!

而告结束,结果还是不让去。

蓉蓉平时连过马路,到副食店打酱油都没干过。

一下子让她跟着小朋友,换两趟车去游泳,是让人不放心。

但是,如果从小她就开始承担一些小的责任,例如,自己洗袜子,到邮局去寄信,买文具等等,她早就应该能自己去游泳了。

孩子只能一点点地学习负责任,增加能力,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这是一个人发展的自然过程。

今天的很多独生子女,非常缺乏这种发展过程。

他们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

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

纠正孩子的发育失衡需要具体措施。

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几乎都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件挺不容易的事。

一个人的行为是他/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刻意地去改变它,最初会使人感到痛苦。

另外,每一个家庭是一个行为系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按照它特有的规律在运行。

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了改变,整个系统会呈现一种紊乱,使得在此系统中生存的其他成员感到不舒服、不适应。

因此,在这个系统中生存的各种力量,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新改变的行为再拉回老样子去,以维护老系统的运行方式,避免改变带来的痛苦。

举个例子,大家便很容易理解了。

蓉蓉的家庭系统有三个层次。

爸爸、妈妈和蓉蓉是蓉蓉的核心家庭。

爷爷、奶奶同他们住在一起,是她的外围家庭。

而老爷、姥姥住在城西边,每星期至少互相通个电话,每个月在一起吃顿饭,是整个系统的第三层。

13岁的蓉蓉不能自己去游泳一事,使妈妈意识到女儿独立生存的能力与同决定蓉蓉除了做暑家里其他的人也没意见,决心让她锻炼。

龄的孩子相差太远,

期作业以外,每天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倒垃圾、洗碗,并且到邮局给奶奶去拿新民晚报,顺便捎带回牛奶。

星期一,蓉蓉干得不错,几天以后,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来了。

星期四蓉蓉在外面玩儿的晚了,晚饭时回家的路上,才想起忘了拿晚报和牛奶,可是邮局和奶站早关了。

一进家门,就感到气氛不对。

爸爸脸沉着,妈妈没招呼她吃饭,便问道:

你下午到哪儿疯去了?

看看你的床,一天都不铺,象个狗窝!

新民晚报呢?

牛奶呢?

蓉蓉知道自己有错,平时的娇、骄二气也使不出来了,只好闷着头吃饭。

刚刚端起碗,爸爸用筷子指着她的碗,说:

指望你刷碗,全家就别吃饭了!

蓉蓉再忍也不住了,大哭着把碗摔在桌上,跑回自己的小屋:

不吃就不吃!

这一来,最护着孙女的爷爷不干了:

连顿饭都吃不安生!

孩子不就今天忘了吗?

她奶奶不是把报和奶也取回来了嘛?

?

都是您老宠的,蓉蓉越来越没样儿了!

妈妈忍不住开始责怪爷爷。

两位老人更火了,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还落个不是。

大人吵起来了,妈妈委屈地给姥姥家打电话,全家乱作一团。

剖析这个家庭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系统中的互动关系。

首先,由于蓉蓉开始承担起部分家务,使得其他人的生活也跟着起了变化。

奶奶不去拿报、拿牛奶了,也没有到街上和其他老太太们聊天。

守在家里,只好找爷爷说话。

平时爷爷就不爱讲话,趁着奶奶出门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清清静静读一下午书。

现在被奶奶唠叨得心烦。

爸爸那天正好在公司里挨了领导的批评,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冲着妈妈也没好气儿。

奶奶从头就不放心蓉蓉拿报、拿奶,于是放弃自己出门聊天的机会,每天下午都盯着蓉蓉。

这不,让她算着了,蓉蓉果真忘了。

等着儿本来奶奶就不太高兴妈妈赶紧抱怨她给蓉蓉定的锻练计划行不通。

媳妇一下班,

在家做主,这下子全爆出来了。

经过一晚上的吵闹,第二天又恢复了过去生活的平静。

蓉蓉除了做功课、练钢琴以外,还是同附近的邻居小朋友玩,再也不提游泳、出远门之类的事了。

家务仍是大人操持。

旧的系统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程序。

蓉蓉还是长不大,并且下意识地承认自己在生活上就是不行。

以后生活道路上,尽是这样过不去的坎儿,蓉蓉成了个败仗将军。

这里,特别要指出三个心理学关键点:

1、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奶奶不放心的提醒,虽然使蓉蓉心烦,但同时也给了她一个信息:

奶奶盯着哪,万一我忘了,她还不会忘。

当然,这句话并没有呈现在蓉蓉的意识中,她只是感到有人给上着保险,自己不是真的负全部责任,奶奶是底牌。

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受这种无意识支配的。

2、情绪能量的转移发泄:

爸爸在工作处受了气,不敢向老板发,但是这口气还得有出处。

老婆、孩子好说话,把气撒在蓉蓉头上了。

另外,奶奶平时对妈妈有意见放在心里,借着蓉蓉的事,向妈妈发出来。

情绪的转移发泄,在生活中很常见。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发泄的个人,和他与旁人的关系都是有害无益的。

爸爸同他老板的矛盾,奶奶同妈妈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把气发在蓉蓉的事上而消失。

相反,矛盾只会逐渐加深。

同时,掩盖了蓉蓉失职的问题。

3、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其自然后果,因此也不会被纠正:

由于奶奶把报纸、牛奶替蓉蓉拿回来了,大家有奶喝,奶奶有报看。

除了全家人生了场气以外,没有直接的自然后果影响任何人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犯了错的蓉蓉,她对此事的记忆,是大人拿她出了气。

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正面的经验。

人的学习需要正确的反自然就缩回手来,烫疼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用手指碰了一下火上的锅,例如,馈。

哭起来。

大人会给他上点药,告诉他:

烫,不能摸。

被烫疼了,是摸火的自然后果,是正确的反馈。

有了这次教训,小孩就记住了。

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试想,如果奶奶只管自己出去散心、聊天。

蓉蓉忘了拿晚报和牛奶。

结果是蓉蓉自己第二天早上没有牛奶喝。

奶奶没有晚报读,只好来找蓉蓉聊天,弄得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看不成。

心里再烦,也得忍着。

谁让她忘了拿报纸呢。

最后,她的行为后果,自然地落到了自己头上。

第二天,她说什么也得记着改,这便是正确反馈的作用。

(二)

家族系统排列

常用心灵对话语句摘选

1,不接受父母

原因:

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等长辈照顾,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淡漠

出现的问题:

婚姻,健康,情绪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女性容易发现女性特征的疾病,如乳腺,生殖系统的癌症肿瘤等。

男性出现自闭,恐惧焦虑等问题。

婚姻情感事业不顺利等。

治疗方式:

对父母鞠躬多次,并认真的说,求求你们接受我。

2,接受了父母的负面东西

原因:

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离婚或则长期感情不合,造成子女对父母的不理解

出现的问题:

对婚姻情感的恐惧,女性无法生育,无法恋爱,拒绝异性,夫妻关系不合等

治疗方式:

回忆父母抱怨另一方或则抱怨其他亲人的情景,之后说:

“我爱妈妈,也爱爸爸”(我爱妈妈,也爱奶奶。

或我爱爸爸也爱妈妈等)

3,父母距离错位

原因:

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没有正确脱离,或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没有正确脱离,过分腻爱,成年后男性和妈妈亲近,女性和爸爸亲近。

出现问题:

未婚多次恋爱,却无法接受婚姻。

已婚,夫妻感情矛盾不断。

无法接受另一半。

长期抑郁,心里感觉堵塞。

性格情绪不稳定等。

治疗方式:

男生对妈妈说:

爸爸比我更适合你,只有你是我最适合的妈妈,我是你最适合的儿子。

男生对爸爸说:

妈妈是你最适合的妻子,只有你是最.

适合我的爸爸,我是你最适合的儿子。

女生对爸爸说:

妈妈比我更适合你,只有你是我最适合的爸爸,我是你最适合的女儿。

女生对妈妈说:

爸爸是你最适合的丈夫,只有你是我最适合的妈妈,我是你最适合的女儿。

4,拯救父母

原因:

父母生活艰苦,或则父母情感不好,子女从小就想拯救父母的人生

出现问题:

精神压力巨大,不愿意结婚,过分的助人倾向,过分的想改造伴侣,长期焦虑,脾气暴躁等

治疗方式:

对父母说:

你们是我最适合的父母,我是你们最适合的孩子,你们是大的,我是小的,你们付出我接受,我把你们的问题留给你们,我做回我自己,我会用你们给我的生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5,抱怨父母

原因:

因为各种和父母关系的问题,造成对父母的怨恨

出现问题:

要死要活,怨天怨地,处处抱怨,经常有一种奋奋不平的心态

治疗方式:

当遇到这样的人抱怨父母的时候,要对这个人说:

通过你,我看到你的父母是多么的伟大。

6,无法接受因父母遗传而来的疾病

原因:

家族遗传性的疾病,残疾等

出现问题:

脾气暴躁,有自杀倾向,自卑,否定自我

治疗方式:

对父母说:

我接受你们是我的父母,并接受从你们那得到宝贵的生命,也接受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和伴随而来的结果,我会用我的生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7,情侣分手或夫妻离婚彼此应该做的心灵对话

原因:

因为各种矛盾不得不分手或离婚,分开之后一直无法放下对过去情感的心结

出现问题:

郁郁寡欢,脾气暴躁伤感,觉得人生无常,否定所有的异性

治疗方式:

想象对着另一伴,认真的说:

我们早晚都会分开,我接受你给我的好东西,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我会珍惜他,我为你付出的一切,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以保留,我们之间的问题是我的责任,你的责任由你自己去承担,我会心平气和的离开你。

8,面对堕胎问题

原因:

因为各种原因堕胎造成的心灵阴影

出现问题:

未婚出现情感障碍异性恐惧,婚姻恐惧,已婚夫妻感情出现裂缝,矛盾加剧,女性出现妇科慢性疾病,男性出现精神不振等

治疗方式:

最好由孩子父母双方一起做,想象面对自己堕胎的孩子对孩子说:

亲爱的宝宝,我们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但是我们深深的爱着你,我们会

我们会做些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在心里给你留个位置,我们永远是你的父母,有意义的事情来纪念你。

,面对已故亲人9

原因:

亲人病故,内心悲伤没有发泄,心气郁结

出现问题:

情绪低落,生活无积极精神,食欲减退,对任何事物都没有

兴趣,不知道活着的目的我带着爱送你离开,想象离开的亲人站在自己面前,对他说:

治疗方式:

我带着你的爱好好生活。

我会用有益的事情纪念你!

回观-回溯-面对-告别

“空椅子”疗法

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美国有个叫杰姆的11岁男孩,一天在玩游戏的时候,家里的门铃响了。

当他正要起身去开门之刻,他妈妈大声叫他不要开门,但他偏偏开了。

于是,他妈妈的男朋友走了进来,用手枪打死了他的妈妈。

从此,不仅杰姆的哥哥姐姐责怪他害死了母亲,他的同伴也都回避他,他变得沉默寡言,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暴怒,学习更是一落千丈。

到了18岁时,一个夏日的下午,他站在街头,用手枪打死了一个人,打伤了几个人。

在监狱里他接受了一种心理治疗:

治疗者要他想像他已经死去的母亲正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并对“空椅子”谈话。

尝试了几次后,他变得越来越激动。

最后他突然说“是我杀死了你”,并在他妈妈死后第一次哭了。

治疗者以此帮助他接触和接受自己的真实感情。

后来,杰姆在社交、学习上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监狱外的适应也很成功。

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内心的“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

同时,此技术会协助来访者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藉此他们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去体验它,而非仅止于讨论。

并且,还可以帮助来访者去了解此种情感是他们真正自我的一部份。

这种“空椅子”疗法就是一种完形心理疗法。

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rls)首创的完形心理疗法是另一种颇具特色的心理疗法。

所谓“完形(Gestalt)”,德文原意强调将事物当作完整的整体看待。

而完形心理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这一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

相反,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但不能敏锐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而且会压抑它们。

他们往往将那些不希望看到的心理活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长期的压抑不仅使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满足,使人变得麻木和僵化,更会引起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症状。

而且,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长期与意识分离,会使患者越来越丧失与周围环境积极沟通和保持建设性联系的能力。

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患者难以自拔。

-

完形心理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

1、强调患者此时此地的经验。

治疗者要帮助患者觉察此时此地的经验,使之能充分体验种种情绪,并能作自我分析。

在一个对患有心因性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的治疗中,治疗者帮助患者注意到自己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并进而使他认识到压抑其它情绪,强装笑容与心因性胃肠道症状有关。

2、通过“感觉运动认识”,帮助患者发现和表达他们的被压抑的情绪和需要,认识到自己在逃避为自己的情绪应负的责任,并接受这一责任。

上述杰姆的案例中,治疗者就是帮助他发现并表达出多年被压抑的情感,杰姆终于在他母亲死后第一次哭了。

这一疗法有甚多技术与方法,诸如讲习班、小组治疗、角色扮演以及各种心理练习。

通过自我内心两个分裂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一、空椅子技术的三种形式

(一)倾诉宣泄式

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

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他说、却没机会或者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

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1、亲人或者朋友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来访者因他们的离去,内心非常悲伤、痛苦,甚至伤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

此时,心理辅导者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向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自己对空椅子所代表人物的情感,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

静和妈妈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了车祸,妈妈当场死亡,而静只是受了轻伤。

她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恐惧。

自从那以后,开朗地她脸上没有了笑容,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定。

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恶梦,梦见血淋淋的场面,梦见肢体残缺不全的妈妈,因此经常从梦中惊醒,醒来以以后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当她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心理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想象自己的母亲正坐在那张椅子上,让她向母亲倾诉。

当她倾诉以后,情绪平静了许多。

-

这种形式也可以用于对失恋者的咨询,或者可以应用于危机干预失败后,对相关人员的处理。

比如,某个学生自杀后,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了阴影,此时,可以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全班同学向他集体告别,以磨平内心的创伤。

2、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积在内心。

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曾经有位名叫小军的同学,一次他看到几个男生欺负一个男生,便打抱不平,上前劝说了几句。

没想到那几个男生摩拳擦掌,对他挑衅,最后打起架来。

政教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他批评了一顿,并且根本不听他的辩解。

他感到很委屈,但是又无法向政教主任发作。

因此,他来到心理辅导室求助,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他假设政教主任正坐在那张椅子上。

然后,小军大声地对着空椅子辩解,并且批评政教主任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宣泄后,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3、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所代表的人物倾诉。

此时,可以让他向空椅子倾诉,宣泄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某种解脱。

小芳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也非常信赖她。

以前,一有什么烦恼或者不快,她都会向妈妈讲,讲了以后,会得到妈妈的支持或者安慰,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但是,最近妈妈到英国进修,小芳再也无法向妈妈讲这些烦心事了,因此情绪很低落。

而小芳对心理辅导老师不太了解,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心理辅导老师,此时,辅导老师选择了空椅子技术,让她单独向空椅子进行倾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我对话式

也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

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可以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先让其坐在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然后再让他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

这样依次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