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658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docx

推拿知识点总结终结版

推拿学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本能的按压、抚摩。

☆一、推拿发展简史:

(各时期推拿特点,即著作.)

1.先秦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第一部推拿专著。

2.晋隋唐时期:

设立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

唐朝时自我按摩十分盛行。

3.宋金元时期:

注重手法的研究和分析。

《圣济总录》。

4.明清时期:

万全《幼科发挥》,现存最早《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

5.民国时期:

“废止旧医”。

形成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小儿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正骨推拿流派等)。

6.新中国成立后:

全面发展时期、现代医学融入、临床和试验研究。

☆二、推拿的基本原理

1、调理疏通经络2、促进气血运行3、调整脏腑功能4、舒筋滑利关节5、增强抗病能力

☆三、推拿治疗原则及治法

(1)、 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2)、推拿八法1、温法2、通法3、补法4、泻法5、汗法6、和法7、散法8、清法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一.一般检查方法1.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关节活动度:

(1)脊柱活动度

(2)上肢活动度(3)下肢活动度

3.压痛:

(1)压痛的程度和性质

(2)压痛范围的大小和部位深浅4.特异性临床表现

二、特殊检查方法

1.头面部:

下颌关节弹响

2.胸腹部:

胸廓挤压试验;深呼吸试验

3.脊柱部:

压顶试验;旋颈试验;屈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

4.上肢部:

肩关节外展试验;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网球肘试验(密耳试验);握拳尺偏试

5.下肢部:

压髋试验;4字试验;抽屉试验;浮髌试验;研磨试验;巴宾斯基征

推拿手法

一、手法的概念:

用手或肢体其它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以及肢体其它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而产生治疗作用。

因主要以手进行操作,故通称为手法。

二、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三、手法的分类:

应用目的分类:

医疗推拿、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康复推拿。

治疗对象分类:

成人推拿、小儿推拿。

推拿的主客体分类:

推拿和自我推拿。

治疗的病种分类:

整骨推拿、小儿推拿、眼科推拿、急救推拿。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可归纳成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四、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精神集中,手到神到。

2、医者要保持双手清洁和适当温度,勤剪指甲。

3、诊断明确,辨证施治,合理选用手法。

4、操作时,一般由轻而重,以病人对手法反应敏感度为准。

压力一般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

5、操作时间:

临床应用时,操作时间掌握得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但其长短很难做明确的限定,一般从两方面考虑:

(1)病在经脉关节或是在脏腑气血。

前者一般10—20分钟,后者15—30分钟或更长。

(2)选用何种手法。

一般使用摆动类及轻柔缓和的手法,时间可稍长些,而压力大、刺激强的手法,如按、压、点等手法,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不良后果。

另外,初次治疗,时间不宜太长,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和多少而灵活地掌握操作时间。

☆☆☆五、推拿的适应症

1、骨伤科疾病:

筋伤、扭挫伤、脱位等;

2、内科疾病:

感冒、头痛、胃脘痛、便秘

3、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

4、儿科疾病:

脑瘫、肌性斜颈等;

5、五官科疾病:

颞颌关节紊乱、耳鸣等;

6、外科疾病:

乳痈初期、褥疮、术后肠粘连

☆☆☆六、推拿的禁忌症

推拿手法具有比较广的临床适用范围,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禁忌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急性传染病:

肝炎、结核

2、各种感染性疾病:

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3、某些急性损伤:

脑或中枢神经损伤,内脏搓裂伤、骨折早期、皮肤破裂

4、诊断不明者:

骨折,颈椎脱位、急性脊髓损伤

5、某些严重疾病:

严重心脏病、肝病、恶性肿瘤

6、某些急腹症:

胃、十二指肠穿孔

7、各种出血症:

外伤出血、便血、尿血

8、烧伤、烫伤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9、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10、不能安静的精神病患者、年老体弱者、久病体虚、过饥过饱者、醉酒者

第一节摆动类手法

以指、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的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

一、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沉肩: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肩部下垂。

垂肘:

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悬腕:

手腕自然垂屈,不可将腕关节用力屈曲

虚掌: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都要放松,切不可用劲。

指实: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四指不着掌面,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总起来说,本法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

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刚柔相济,柔和有力,才能称得上为“一指禅”功夫。

(二)、操作要求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在拇指端或其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三)、临床应用

本法由于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因而渗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

二、滚法以手掌的背侧部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推旋运动,使手背在施术部位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称为滚法。

按着力部位可分:

直滚法、小指掌关节滚法、小鱼际滚法。

(一)动作要领

沉肩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肩部下垂。

垂肘上臂肌肉放松,肘部自然屈曲120-140度之间。

松腕手腕自然屈曲,腕关节放松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小鱼际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掌背侧中、无名、小指部位)。

(二)操作要求

1、手法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2、压力、频率、摆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3、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三)临床应用

本法由于腕关节伸屈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较广,压力较大,掌背尺侧面着力柔和而舒适,故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地方。

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可用于有些神经系统疾患,软组织损伤和运动系统疾患。

三、揉法吸附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作轻柔缓和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揉法:

(1)用手掌大鱼际或掌跟或手掌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2)腕部放松。

(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做轻柔的揉动。

2、指揉法:

(1)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常用的有拇指揉;中指揉;食、中、无名三指揉等。

(2)腕部放松。

(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轻柔和缓的揉动。

(二)操作要求

(1)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2)频率120~160次/分。

(三)临床运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老幼皆宜。

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胃肠道疾患,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

第二节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用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

摩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主要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摩法:

(1)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自然伸直。

(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2、指摩法:

(1)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

(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

(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二)操作要求:

(1)动作要缓和而协调

(2)频率120次/分左右

(三)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最适宜用于胸腹及胁肋部。

临床上常配合揉、推法,按法等使用。

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

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症常用本法治疗。

二、擦法(平推法)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

作较快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为擦法。

分为:

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侧擦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擦法:

(1)掌面紧贴皮肤,手掌自然伸直,手指自然伸开,腕关节伸直或稍背伸,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2、小鱼际擦法:

(1)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伸直。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小鱼际和手指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3、大鱼际擦法:

(1)大鱼际紧贴皮肤,掌指并拢微屈成虚掌,或手指自然伸开。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和大鱼际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也可运用肘关节屈伸往返直线移动。

(二)操作要求:

1、直线移动,不可歪斜,否则难以擦热。

2、向掌下压力适中,不宜太大,以皮肤不折迭为宜,用力要稳。

3、动作要均匀连续,往返距离要拉得长。

如果动作间歇停顿,就不能使热量深透而影响疗效,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则易擦破皮肤。

4、频率100—120次/分。

(三)注意事项:

1、擦法应在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按摩乳之类,这样既可保护皮肤防止擦破,使擦的热量深透,还可是手法和药物的作用相得益彰。

2、擦法使用后,皮肤局部发红,已经类似轻度烫伤,因此不能再在该部使用其它手法,否则容易造成破皮。

所以在治疗时,擦法一般者是在使用其它手法之后应用。

但擦后可配合湿热敷,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

3、擦法操作时,医者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迸气,另外要把指甲剪平,防止戳破皮肤。

4、保持室内温暖,防止着凉。

(四)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症。

掌擦法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呼吸道疾患,消化道疾患以及体虚乏力等症。

大鱼际擦法接触面较掌擦法为小,适用于四肢部,尤以上肢部为多用。

常用于治疗四肢伤筋。

小鱼际擦法接触面积较小,如操作技术熟练,摩擦后可使局部产生灼热感,如擦腰骶部,可使温热透达少腹或至下肢。

常用于治疗腰背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及脾肾阳虚等症。

三、推法以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

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三种。

(一)动作要领:

1、用指、掌、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

2、在着力部位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二)操作要求:

1、用力要稳。

2、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三)临床应用推法可用于人体各部,能增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可用于腰肌劳损,四肢肌肉酸痛等症。

推法可直接在人体练习。

四、搓法

(一)动作要领:

用双手掌面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厘正按摩要术》:

“搓以转之,谓两手相和而交转以相搓也。

或两指相搓,或两手相搓,各极运动之妙。

(二)与操作要求: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以上肢部为例:

病人坐势,手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略前俯,用双手分别合抱其肩前后部,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边搓边向指端方向移动,如此往返数次。

(三)临床应用: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是一种辅助手法,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放松肌肉的作用。

五、抹法抹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之一。

(一)动作要领: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左右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

(二)操作要求:

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动作要均匀缓和。

抹法与指推法不同,指推是单方向移动,而抹法则可根据不同治疗部位而作任意往返移动。

二者用力大小相似。

(三)临床应用: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作用。

对头晕、头痛及颈项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第三节振动类手法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

一、抖法

(一)动作要领:

用双手或单手(一般都是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上肢抖法:

病人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于其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病人手腕部,慢慢将其向前外侧方抬起,至约70—80度,然后稍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感。

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高,200次/分。

下肢抖法:

病人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于其足侧,用双手分别握住病人的两踝部,将其抬至离床面约30厘米左右,然后作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感。

下肢抖动的幅度应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则应稍小些。

(二)操作要求:

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高。

(三)临床应用:

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多用,具有疏松脉络,滑利关节等作用。

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治疗肩、肘关节的功能障碍和腰腿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症。

二、振法振法属运气推拿流派手法。

振法分为指振和掌振两类。

(一)动作要领: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掌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

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手指或手掌上。

(二)操作要求:

1、振动频率较高,着力稍重。

2、不可憋气,自然呼吸。

3、不可抖动手臂。

(三)临床运用:

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用于治疗脾胃病及头晕、头痛、失眠等,也常用于治疗伤筋疾病。

第四节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使之产生挤压感觉,称挤压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捏、拿、捻和踩跷法。

一、按法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在《内经》多处提到按法的使用。

本法动作便于掌握,临床中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至今仍为各种推拿流派中的常用手法。

按法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一)动作要领

1、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或中指或食中二指或食中无名三指等按压体表。

临床上以拇指按法最为常用。

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迭按压。

按压时,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张开起支持作用,协同助力或握拳。

2、掌按法:

用单掌或双掌,或双手重叠按压体表,手指自然伸开。

(二)操作要求: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三)临床应用:

本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

本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作用,常用于头痛,胃脘痛,腰痛,肢体痠痛麻木等症。

二、点法本法从按法演化而来,有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

(一)动作要领:

1、拇指点: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用指端点按某一穴位。

2、屈指点:

屈拇指点:

手握空拳,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

屈食指点:

手握空拳,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

点法与按法相比,本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

(二)操作要求: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三)临床运用:

本法刺激很强,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作用。

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

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

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症常用本法治疗。

三、捏法:

有三指捏及五指捏两种。

(一)动作要领:

1、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二指夹住某些部位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

2、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

(二)操作要求:

在作相对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

(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脊背等。

四、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明清以来,应用尤为广泛。

(一)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或食中二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

(二)操作要求:

操作时,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三)临床应用:

拿法的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痠痛等症状。

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

三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及颈项两侧,能使毛孔竖起,发散解表,治外感头痛。

拿肩井通调周身气血,拿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还可平肝潜阳。

拿合谷治牙痛;拿肚角治腰痛;拿承山治疗小腿转筋等。

五、捻法:

(一)动作要领:

用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

(如捻线状的快速捻搓。

(二)操作要求:

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不可呆滞。

(三)临床应用:

本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

常配合其它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痠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六、踩跷法用单足或双足踩踏一定部位,称踩跷法。

(一)动作要领:

1、患者俯卧,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

2、医者双手扶住预选设置好的横木上,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力量。

3、用脚踩踏患者腰部并作适当弹跳动作。

弹跳时,足尖不要离开腰部。

根据患者体质,可逐渐加大踩踏力量和弹跳幅度。

(二)操作要求:

1、嘱患者随弹跳的起落,配合呼吸跳动起时患者吸气,踏踩时患者呼气,切忌屏气。

2、踩踏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三)临床运用:

本法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有纠正关节错位,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松解粘连,帮助髓核复位等作用。

本法刺激量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有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第五节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或桑枝棒等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

一、拍法拍者,拍打也。

用虚掌拍打体表之意。

(一)动作要领: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拍打患部。

(二)操作要求:

拍打平稳而有节奏。

(三)临床运用:

拍后能使局部充血,增加局部循环,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常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外侧部,治疗局部感觉迟钝、麻木、疼痛等症。

二、击法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用桑枝棒叩击体表,称为击法。

(一)动作要领:

1、拳击法:

手握空拳,腕伸直,运用肘关节屈伸,使拳背叩击在治疗部位上。

2、掌击法:

腕伸直,腕部放松,击打时运用上臂力量,使掌根部叩击体表.

3、侧击法(小鱼际击法):

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运用肘关节屈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击打体表。

4、指尖击法:

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力量,使指端轻轻叩打体表,如雨点落下

5、棒击法:

用特制的桑枝棒或钢丝棒击打体表。

棒击法的特点是力量大,刺激强,应用时,击打力量必须控制好,由轻到重,适可而止。

击打时,棒的方向要与肌肉平行;击打时棒的接触面积要大,不要用棒尖打。

一般在一个部位打3—5下即可,击打前要用引棒。

以上几种击法,均宜击打在肌肉丰厚处,不要击打在骨骼突起处,以免击伤或医者自伤。

(二)操作要求:

1、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

2、在叩击时不能有抽拖动作。

3、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三)临床应用:

击法与拍法二者治疗作用相似,都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但击法比拍临床运用更多,掌击法比拍法刺激量大。

击法对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本法还有增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等作用。

运动后在肢体施以击法,可消除疲劳。

拳击法多用于肩背部和腰背部;掌击法多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

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部、腰背及四肢部。

三、弹法:

(一)动作要领: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二)操作要求:

弹击力要均匀,频率120—160次/分。

(三)临床应用: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项强,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应用。

第六节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等。

一、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的称摇法。

(一)动作要领:

1、颈项部摇法:

病人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颏,双手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

☆2、肩关节摇法:

根据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操作方法有三种:

(1)托肘摇:

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

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稍为前俯,用一手扶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手搭在医者肘上部),作缓缓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运转。

(2)握手摇:

同上势,患肢自然下垂。

医者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手相握,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运转。

(3)大幅度摇法——活动较正常时

3、髋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位膝部,作髋关节左右环转摇动。

4、踝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一手握住踝关节上端,另一手握住前脚掌,作踝关节环转摇动

(二)、操作要求

1、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

2、摇动方向及幅度需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其幅度大小应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

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

颈项部摇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项强痠痛,活动不利等症。

肩关节托肘摇、握手摇适用于肩关节痠痛较甚,活动功能明显障碍的病人。

大幅度摇法适用于肩关节疼痛较轻,活动功能障碍不明显的病人。

髋关节摇法适用于髋部伤筋痠痛,内收肌劳損以及腰腿痛等。

踝关节摇法常用于踝部伤筋痠痛,踝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二、背法

(一)动作要领:

1、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两肘套住患者两肘。

2、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脚离地,以牵伸患者腰脊柱。

3、作快速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以摇动患者腰部。

(二)操作要求:

臀部的屈伸动作要和两膝的屈伸动作协调。

(三)临床运用:

本法可使腰脊柱及两侧伸肌过伸,促使扭错之小关节复位,并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对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三、扳法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常在摇法使用的基础上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谓是摇法的加强手法。

(一)颈项部扳法:

1、动作要领:

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角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此时常可听到扳动“喀喀”响声,一达到目的,随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