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36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20: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其一: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其二: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思辨: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思辨: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

(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2)实践的第一个特点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考点21: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思辨: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

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思辨:

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①、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重要提示:

(1)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并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考点22: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方法论: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思辨: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

 

5、重要提示:

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

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考点23: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09江苏31)《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题意可得C.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

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7、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

【答案】D

【解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所见,看到又不如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不如亲手去做一做。

因此,此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8、“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作用的知识,考核学生的推理能力。

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由于人可以通过实践发展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提高分析综合能力,②③应选;仅靠感觉能力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质,①不选,人类靠直觉是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④不选。

 

9、(08海南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回答下题。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探月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月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发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达到目的的主要原因在于探月实践活动的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故答案为C。

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社会实践的水平,②④错误。

 

10、(08广东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08上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通过试验验证某种说法,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错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错误;D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12、(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

“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

必须对他们说:

“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

”那么他们就惊叫道:

“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选编自圣?

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下题。

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答案】A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从认识主体上看,人们对同一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理解,是因为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的水平的限制,答案为A。

B、C分别是对实践与认识是否具有一致性关系的片面表述;D表述正确,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并非认识水平的高下,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13、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所引用名言的意思是真理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中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错误;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存在的,D错误。

 

14、(2010高考?

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艺术”、“技艺”、“天分”、“努力和勤奋”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意识的根源是物质,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故B、项错误。

材料中讲的“偏爱”属于主观意识,不属于“环境”这样的物质范畴,故A项与材料无关。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应选C

 

15、(2010高考?

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

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6、(2010高考?

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

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

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

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

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17、(2010年高考?

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

《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

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18、(2010年高考?

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

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9、(2010年高考?

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二、主观题:

1、(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