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35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9-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要求】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和归宿。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是的有条件的。

3.认识过程具有和,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真理,在实践中和发展真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说明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4.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表明了

A.对待事物要亲眼去见识 B.对待事物耳闻就行

C.要认识事物的规律  D.实践的重要性

6.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7.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B.真理是主观的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是绝对的

8.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C.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

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

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11.“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等新提法、新表述,无一例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多彩的实践。

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2.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它是有用的,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的客观性D.真理的能动性

13.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D.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发展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因为

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15.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6.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7.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8.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9.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xx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1.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2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三.简析题(24分):

23.网络是近年来从广域网络计算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术。

针对大多PC计算能力的闲置,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在全球互联网范围内,把这些闲散的计算能力整合起来,进行一些超大规模的计算,还可以存储一些行业的大型数据库,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全球资源共享。

把网络“打造”成一台虚拟的巨大超级计算机,目前仍然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法,还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并逐步扩展技术应用范围。

试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4.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xx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xx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xx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答题纸

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时间家长签名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2.

3.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三.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3.(12分)

 

24.(12分)

 

自我反思与总结: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来源、动力、标准、目的2.正确反映、具体的

3.反复性、无限性、发现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D

C

B

D

C

C

C

D

B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D

C

A

B

B

C

C

B

B

C

三.简析题(第小题12分,共24分):

23.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6分)网络技术的研究源于实践需要,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网络技术的应用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6分)

24.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4分)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