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基本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36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银的基本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白银的基本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白银的基本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白银的基本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白银的基本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银的基本面.docx

《白银的基本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银的基本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银的基本面.docx

白银的基本面

白银的基本面

LT

化物类、烧结合金类。

目前,全世界银和银基电接触材料年产量约2900~3000t。

复合材料是利用复合技术制备的材料,分为银合金复合材料和银基复合材料。

从节银技术来看,银复合材料是一类大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

银的焊接材料如纯银焊料、银—铜焊料等。

感光材料:

卤化银感光材料是用银量最大的领域之一。

目前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几种感光材料是摄影胶卷、相纸、X-光胶片、荧光信息记录片、电子显微镜照相软片和印刷胶片等。

上世纪90年代,世界照相业用银量大约在6000~6500t。

由于电子成像、数字化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卤化银感光材料用量有所减少,但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应用在某些方面尚不可替代,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化学化工材料:

银在这方面有两个主要的应用,一是银催化剂,如广泛用于氧化还原和聚合反应,用于处理含硫化物的工业废气等。

二是电子电镀工业制剂,如银浆、氰化银钾等。

工艺饰品:

银具有诱人的白色光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收藏观赏价值,深受人们(特别是妇女)的青睐,因此有"女人的金属"之美称,广泛用作首饰、装饰品、银器、餐具、敬贺礼品、奖章和纪念币。

银首饰在发展中国家有广阔的市场,银餐具备受家庭欢迎。

银质纪念币设计精美,发行量少,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深受钱币收藏家和钱币投资者的青眯。

20世纪90年代仅造币用银每年就保持在1000~1500t上下,占银的消费量5%左右。

医药与抗菌材料:

在医学上,Ag-Pd合金广泛用于视神经修复、小儿脊髓弯曲等康复装置;银基铸造合金和Ag-Cu-Sn汞齐是牙齿的修补的重要材料。

银系列无机抗菌材料具有持续性、持久性、广谱性,耐热性好、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其杀菌性能较锌强近2000倍。

利用抗菌材料可以制成药用纱布、抗菌布料、抗菌日用品、公共用品、个人消毒用品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银系列抗菌材料的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2005年全球各领域白银需求如下图:

我国的白银利用情况

2005年我国白银主要消费领域及消费结构大致为:

电子电气35%、感光材料20%,化学试剂和化工材料20%、工艺品及首饰10%、其它方面15%。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扩大白银的应用领域、提高白银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国白银产业的整体应用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银化合物、银基材料、银基接触材料、电子浆料等领域。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白银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

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白银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白银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

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其保值避险功能也非常的突出。

对于投资大众而言,白银投资则是分散投资风险,抵御通货膨胀,保存财富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白银已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投资产品。

在美国,个人退休账目的参与者可以将基金的一部分投资于银币与银条。

例如,1971-1981年间,美元贬值了50%,而银价却上涨了近5倍。

由于白银永恒的内在价值,许多投资专家都建议投资者将其置于投资资产之列。

由于世界白银产量增长放缓,而白银需求持续增长,需求增幅大于产量增幅,加之投资需求旺盛,使国际白银价格从2002年的近5美元/盎司起步,不断上涨。

国际资本以及白银ETF的投机炒作,使白银价格于2008年上冲至21美元/盎司,达到20年新高。

白银的基本面二:

世界白银的历史与现状

【千云】未来都由过去而来,了解现状和历史可以为我们的判断带来直观与客观的依据。

通过《世界白银发展史》、《世界白银资源分布状况》、《世界白银生产与需求状况》这三篇文字的介绍,我们将对世界白银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初步概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世界白银发展史

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

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

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6世纪70年代以前。

在18世纪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

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

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

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Laurium地区。

该地区为处于萌芽时期的希腊文明提供白银。

另外,小亚细亚和北美地区的白银贸易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大规模扩张。

Laurium的矿产非常丰富。

从历史文献和古矿场遗留下来的实际证据来看,当年该地区巅峰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银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盎司。

实际上,到公元1世纪前的一千年中,Laurium是产银最多的一个地区。

除了Laurium,其他产银区主要在小亚细亚、撒丁岛等其他希腊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随着希腊Laurium地区矿产全盛期的结束,迦太基人对西班牙银矿的开采繁荣了起来。

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之后,罗马人取代迦太基人成为西班牙银矿的开掘者,并且把银矿开采的触角伸向了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

西班牙在近一千年的时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白银来源,但这一切在摩尔人于公元8世纪征服西班牙后一度暂停。

西班牙银矿不仅满足了罗马帝国大部分内在需求,还是展开亚洲香料贸易的重要白银资源。

为了满足尚在萌芽的贸易需求,希腊、小亚细亚、意大利也是除西班牙以外的白银重要产区。

摩尔人入侵西班牙,让白银开采在更多的国家普遍起来,主要是在欧洲中部。

在公元750-1200年间发现了几个重要银矿,包括德国著名的开姆尼斯、Rammelsburg、哥斯拿和萨克森地区。

同时,奥匈帝国和东欧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银矿。

基于目前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0年期间,白银产量不太可能较Laurium地区的每年大约150万盎司有大幅增加。

西班牙矿产在公元后一千年内风光无限,同一时期的Laurium和小亚细亚逐渐衰弱。

白银产量的实际扩张是在公元1000-1500年间的500年以内,那时矿产地数量增加,采矿和加工技术也开始提高。

新世界的白银(1500年-1875年)

技术上的巨大变革以及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白银产量数量级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汞齐化加工方法发展后。

“新世界”时期首个主要开采地是玻利维亚的Potosi地区。

虽然很难准确衡量玻利维亚1500-1800年间的实际产量,但西班牙的历史记录显示当时生产了大约10亿盎司。

同时,墨西哥在1700-1800年内生产了大约15亿盎司的白银。

秘鲁的高产更持久一些,在1600-1800年内平均每年产量超过3百万盎司。

从历史来看,塞罗德帕斯科(CerrodePasco)地区一直是秘鲁最主要的银产地之一。

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开发银矿是从14世纪初期开始。

在1500-1800年间,玻利维亚、秘鲁和墨西哥占世界白银生产和贸易的份额超过85%。

其余份额主要来源于德国、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以及智利和日本。

在1850年后,一些其他国家白银产量上升,尤其是美国发现了内华达州的康斯托克矿。

全球白银产量持续扩大,到17世纪70年代,已经从每年4,000万盎司增加至8,000万盎司。

北美崛起(1876年-1920年)

1876-1920年间全球产银技术创新和新产地开发呈现爆炸式增长。

19世纪最后25年内白银年产量是前75年平均产量的4倍,达到近1.2亿盎司。

美国境内新矿的发现为全球产量增加添色不少,尤其是内华达州的康斯托克矿,科罗拉多州的Leadville以及犹他州一些地区。

同样地,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欧洲也在全球产量增加中居功至伟。

在随后的1900-1920年间,加拿大、美国、非洲、墨西哥、智利、日本及其他部分国家继续发现新矿,产量也因此扩大一半,至每年1.9亿盎司。

技术方面的升级包括蒸汽钻井、采矿、脱水,拖运技术的改善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采矿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增强了矿石处理的能力,能够同时处理更多含有银的矿石。

比如说,一种从锌中提取贵金属、被称为fuming的技术,能从中等级别的矿石中提炼出有经济价值的贵金属。

当代(1921年-现在)

上个世纪早期的许多进步让世界各地白银产量都有所提高。

由于到18世纪末期,世界上许多高等级矿石都已经被耗尽,所以这些进步显得格外有意义。

这些进步包括:

批量采矿方法,包括应用于地表和地下,能够处理大量含有一定银的低等级贱金属矿石。

提炼技术,能够从矿石中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贱金属浓缩液。

改进矿石分离技术,尤其是能从铅、锌和铜浓缩液中分离出银的浮选技术(1910年后)。

改进电解精炼技术,能够从精炼粘土中分离出银和其他贱金属,也逐渐成为提炼银的一个重要来源。

贯穿20世纪的各种基础金属产量爆炸式增长,令含银残渣的产量增加,最终提高了提炼得出银的产量。

(自:

GOLD1888.COM)

第二部分世界白银资源分布状况

全球约2/3的银资源是与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伴生的,只有1/3是以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床。

因此有人预计未来银的储量和资源仍主要来自副产银的贱金属矿床,银从这些矿床中的提取将主要取决于贱金属市场的需求。

银矿主要的矿床类型有:

与陆相、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矿床(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沉积型);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斑岩型,碳酸盐岩、矽卡岩容矿的热液交代型,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的“五元素”----Ag、Co、Ni、Bi、As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沉积岩容矿的喷气沉积型,变质岩、碎屑沉积岩、页岩容矿的脉型、浸染型和层状型矿床)。

全球重要的银资源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构造一成矿带、古亚洲构造-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带以及北车地块、中欧地块、南非地块、印度地块和澳大利亚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带,以及北美地块、中欧地块、南非地块、印度地块和澳大利亚地块中年代相对老的成矿区等,其中以环太平洋成矿带最为重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有色金属矿产投资日益增加,在1997年高达52亿美元,2003年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矿业公司仍对包括白银在内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的勘查极为重视,据加拿大金属经济集团(MEG)对世界家勘查公司的勘查预算统计,2003、2005年全球金属矿产勘探投资预算及投放到金矿和有色金属矿产上的勘查费用概况见下表。

参与统计勘查公司数

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费用(亿美元)

贵金属矿床勘查费用(亿美元)

占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费用比例

有色金属矿床勘查费用(亿美元)

占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费用比例

2003

917

21.9

10.53

48.1%

5.83

26.6%

2005

1431

51.0

23

46.1%

14.21

27.9%

2005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7万t和57万t。

储量主要分布在波兰、中国、美国、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智利等国,他们约占世界总储量和储量基础的80%以上(表1)。

而且波兰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列居世界首位,分别为51000t和140000t,占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的18.8%和24.6%。

其实,未被列入统计表中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也有不少银资源。

按2005年世界银矿山产量19257.4t计,现有的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4年和30年,说明世界白银储量的保证程度并不很高。

近年来新发现的主要含银矿矿床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勘查发现Bowdens地区的金银矿床,储量有1872t银;墨西哥发现的多罗尔斯(Dolores)金银矿床,储量有73t金和3614t银;墨西哥发现的潘纳斯魁塔(Pe-nasquito)金银铅锌矿床,有42t金和4945t银;墨西哥发现的奥坎姆渡(ocamre)金银矿床,有44t金和2183t银。

中国目前拥有11.65万吨白银储量,排名位居全球第六位。

2006年3月中国黄金协会(ChinaGoldAssociation,CGA)公布中国目前拥有11.65万吨白银储量,排名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秘鲁之后位居全球第六位。

中国国内目前拥有569座银矿,其中江西省白银储量在国内位居首位,占全国白银储量的15.5%。

其它主要银矿分布于云南、内蒙古、广东、广西、湖北和甘肃。

中国近年来也发现了大大小小10多个银矿床,在广东佛山发现的富湾特大型银矿,储量可达4000吨以上;在云南兰坪发现的白秧坪超大型银矿,储量达5000吨以上;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发现的超大型银矿储量也达5000吨以上;在云南河南省洛宁县沙沟西和四道沟发现了银铅矿,估算银资源量均在2000t以上,同时在河南评价了栾川、嵩县、卢氏县等地的银铅锌矿,初步估算银资源量>2000t,铅锌资源量900多万吨;在广东连南县探明银资源量250t;在青海省治多县发现银矿,估算银资源量约600t。

第三部分世界白银生产与需求状况

白银生产与总供应量情况

从近几年全球白银生产情况看,白银总产量呈现稳中有升趋势。

见下表。

银生产商供应的白银(即银产量)从1998年的不足23000吨到2004年增加到25000吨以上,到2006年更是接近26000吨。

而从矿产银上看,从1998年的不足17000吨到2005年冲过20000吨。

而再生银的生产则起伏很大,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6031吨,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的5611吨,而从2004年开始又逐步增加。

据UBS(瑞银)GFMS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矿产白银产量在未来两年中仍将维持小幅增长,预计2007年将达到20684吨,同比增长2.94%;2008-2009年全球矿产白银产量将分别达到22250吨和23150吨。

预计2007年全球白银总供应量将达27464吨,比2006年下降。

白银消费与总需求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98年以来,世界白银总需求呈总体增长趋势,但2006较2005年需求有所下降。

从具体需求看,制造业需求从2000年后总体有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应用、银币及证章稳步增长,而照相业和珠宝首饰、银器用银下滑幅度较大,从而造成制造业用银总需求下降。

不过UBS(瑞银)GFMS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全球白银总需求将扭转2006年下降的趋势,并且这种增长将在两年中延续。

预计2007年全球制造业白银需求将达到14370吨,同比增长7.44%;预计2008-2009年全球制造业白银需求将分别达到14855吨和16268吨。

预计2007年世界白银总需求将达到26345吨,因此国际白银市场实物白银供应过剩的局面将依旧存在,2007-2009年将分别达到1150吨、771吨、1125吨。

不过,由于近几年白银价格由投资需求带动,预计今后两年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世界白银产量的地区分布

2004年全球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银矿和共、伴生银矿。

世界银产量主要集中在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国,这八大产银国2003年至2005年产量均在千吨以上,2005年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

2005年与2004年相比,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秘鲁、墨西哥、澳大利亚、智利、哈萨克斯坦、南非、阿根廷等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拿大、波兰、美国、玻利维亚、瑞典、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的产量则有所下降。

而中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摩洛哥、朝鲜、巴西2005年的产量与2004年持平,其中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其他国家已保持四年持平。

下面介绍一下世界主要产银国的大体情况。

秘鲁:

世界上最大的银生产国,2004年和2005年的产量分别达3059.8吨和3193.1吨,占世界产量16%和16.58%。

全国有40多个产银矿山,多为银-铅-锌矿山和金-银矿山。

产银较多的有乌丘查库(Uchuchacua)、阿尔坎塔(Arcata)、安塔米纳(Antamina)、塞罗德帕斯科(CerrodePasco)、基鲁维尔(Quiruvilca)等矿山。

墨西哥:

世界第二大产银国,2004年和2005年的产量分别为2531吨和2884.5吨,占世界产量15%左右。

墨西哥全国有30多个较大的银矿山,包括普罗阿诺(Proano)、蒂萨帕(Tizapa)、圣马丁(SanMartin)等矿山。

中国:

世界第三大产银国,多年来矿山银产量节节攀升。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我国银产量1996年为1143吨,2001年突破2000吨,其后几乎一年上一个台阶。

2002年达到3217吨,2003年为4306吨,2004年突破6000吨,达6087吨,2005年生产6754吨,2006年生产8252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该数据与表2存在统计口径差别。

澳大利亚:

世界第四大矿山银生产国。

2004年和2005年产量分别为2183.0t和2358.9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左右。

澳大利亚的坎宁顿(Cannington)矿山是该国最主要、最大的白银矿山企业,据初步估计,2004年坎宁顿矿山白银产量达到1428吨,比上年大增20%,占全国当年白银总产量的2/3左右。

澳大利亚其他主要的矿产白银生产企业还有芒特艾萨(MountIsa)、CenturyandRosebury等。

智利:

2005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矿山银生产国,2004年和2005年产量分别为1360吨和1379吨,占世界产量的7%左右。

矿山银产量主要来自金和铜矿山。

波兰:

矿山银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它是欧洲最重要的白银生产国,约占欧洲白银总产量的55%。

2004年和2005年矿山银产量分别为1330吨和1263吨,均呈下降趋势。

波兰铜业有限公司(KGHMPolskaMiedz)的增产推动了全国产量的上涨,它是欧洲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也是世界第三大白银生产商,2004年该公司白银产量占整个欧洲白银总产量的76%(占波兰国内白银总产量的99%),达到1334吨。

美国:

矿山银产量现在居世界第七位,曾经居世界第二、三、四位。

2004年和2005年产量分别为1245.7t和1178.8t,2005年比2004年产量下降66.9t,下降5.37%。

在产量连续三年出现大幅下滑后,2004年美国矿产白银产量出现了小幅增加,主要归功于该国黄金、铜、铅/锌矿山副产白银的增产。

加拿大:

这个昔日的白银生产霸主如今矿山银产量降至世界第八位,并且2004、2005年产量分别为1246吨和1179吨,较同期均有较大降幅。

加拿大矿山银多来自金矿山、铅-锌矿山和铜矿山。

除以上八大产银国外,哈萨克斯坦、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瑞典、俄罗斯、摩洛哥等国也有不少银产量。

它们在2003年至2005年的产量均在200t以上。

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和玻利维亚,2005年它们的矿山银产量分别为804吨和372吨t。

白银的基本面三:

国内白银的历史与现状

【千云】未来都由过去而来,了解现状和历史可以为我们的判断带来直观与客观的依据。

通过《新中国白银工业发展历史》、《中国的白银资源现状》、《我国的白银生产状况》、《我国白银市场供需形势及产业发展对策》这四篇文字的介绍,我们将对国内白银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初步概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新中国白银工业发展历史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法定货币(货币原料),具有金融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

中国将白银作为货币历史悠久,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在战国,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国前期,直到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做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年。

银元(先前为银锭)是我国历史上白银最主要存在形式,货币是白银的最主要用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内百废俱兴,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

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新中国的白银工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蓬勃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白银也从过去供应不足,一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白银生产国之一,每年还大量出口。

中国的白银工业已经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白银消费也不断增加,成为全球白银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

新中国白银工业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3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金融储备有限,开始时中央人民政府金银库存多数是在接管国民政府基础上建立的。

基于金银储备有限,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管理,保障国家金融稳定;另外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内铅锌铜锡金企业的副产,充实政府储备。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白银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还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此时白银供销采取统销统购,优先定点保证少数民族和国防等工业之需。

第二阶段(1983年-1999年):

1983年,国家对有色工业的管理加强,有色工业的管理从国家冶金工业部分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98年改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2001年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宣布成立,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也归口有色总公司管理。

为了加强白银工业的领导与管理,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

在原有色总公司领导下,相继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向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中国的白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具体进展如下:

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满足了国内需求到90年代初我国白银基本不需要进口,国内白银生产也从过去完全依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原生银共存的局面。

1994年8月1日,国家对白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等优惠政策;为了保证有色系统金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使金银开发基金有偿使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

鑫达金银开发中心以资金为纽带,相继为对国内主要银矿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涉及的企业有廉江银矿、万年银矿、湖北银矿、桐柏银矿、丰宁银矿、陕西银矿、丹银矿冶、凤银矿冶等,国内原生矿产银进一步发展。

在此期间,随着有色铅锌铜产量的不断增加,副产在其中的白银也不断增产。

此阶段白银的流通环节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购统配”,具体生产任务由有色总公司下达,相关事宜和行业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共同协商解决。

第三阶段(2000年-现在):

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白银的“统购统配”政策,白银市场放开。

白银放开后,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白银征收17%增值税;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