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736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docx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

宝供物流地产路线

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在耗费5年时间和投入巨大资本之后,宝供的圈地运动从最开始的满足合同物流业务需求,转变为独立的物流地产产业。

刘武的麻烦也不期而遇。

进入2006年,宝供资金链紧张的风声开始传出,管理人员外流不断,在广州和上海等一些城市,宝供甚至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

这家中国最成功的民营物流企业,曾经领合同物流服务风气之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是否已经在地产利润的诱惑下,走入了一条不归的迷途?

起步——宝供就已经不再是货运站里扛大包的小角色,而是操持一种后来被叫做合同物流的时髦业务。

刘武说,咱们还是不求人的好。

宝供物流在2002年悄然启动基地战略。

最初的计划是在苏州和广州建立两个仓库。

这是以铁路货运站生意起家的刘武发家线路上的两个端点,也是连接宝供最大客户联合利华、安利、宝洁等生产线和重大市场之间的动脉。

宝供物流业务中的很大比重,是将它们的产品从广州制造基地,运到上海并配送出去。

说起宝供就不得不提一下宝洁。

宝洁是宝供的第一个重要客户。

用圈内人的话来讲,宝洁对于宝供来说就是那个“领我入门、教我做事”的大哥。

从干铁路托运的小角色,到一度领中国物流市场风骚的第三方物流老大,承道于宝洁的宝供名字也来自于此。

2001年前后,宝洁由于合资关系的变化,离开宝供转投和黄天百。

这并没有给羽翼丰满的宝供带来什么麻烦。

很快,联合利华、安利成为宝供的客户。

这些“走量”的快消品客户,是物流公司眼中最肥的单子。

运费通常是按车结算的,而这些公司一天都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集装箱的量,这是在货运站趴一个月的活都比不上的。

而早在与宝洁合作之初,宝供就已经不再是货运站里扛大包的小角色。

与刘武往来的是跨国公司的老板们,谈的是信息化系统,签的是3年一次的打包合同。

这是一种后来被叫做合同物流的时髦业务。

当宝供与宝洁签订合同时,这种方式在国内还凤毛麟角。

宝供要建自己的基地,与合同物流的需求直接有关。

“合同物流的目的就是全部外包,我们要的是一个长期合作者,当然,你要有足够的信用保障。

”曾与宝供有过合作的一家快消品企业物流总监表示。

宝供不缺实力。

2000年到2002年是宝供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而当时一些合同物流的利润高达30%以上。

据圈内人士估算,宝供是除以做包机业务起家、后来与联邦快递合作的大田之外,年利润最早达到千万元级的公司之一。

不过,在中国,有钱不一定代表有信用。

在当时,跨国公司不敢和国内的公司签长期合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回忆说,因为“皮包公司”太多,“收钱不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国外,合同物流项目通常是双方共同投入,由物流公司出钱建物流基地。

“这表示你有实力,有长期的发展规划,而且万一出了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上文提到的物流总监表示。

然而,2000年前后的国内物流公司,在仓储方面一般都采用租“农民仓”的方式,车队很多也是租来的,基本没有什么资产。

宝供从货运站起家,做的是配货生意,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

刘武起初并不想买地。

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宝供显然遇到了瓶颈。

谈判时,跨国公司总是对仓库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

由于自己没有仓库,满足这些条件非常困难。

宝供只能租农民仓,而且有的时候还不一定租得到。

在华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边上,农民仓随处可见,但这种仓库只够跨国公司将就着用,但他们并不满意,而且付的租金很低。

“夏晖刚进中国来的时候,也是租的农民仓,但后来有好的仓库了,人家肯定不会继续用的。

否则麦当劳的牌子怎么打?

”曾任中外运高层,现为一家海外投资公司驻华代表的资深人士说。

刘武决定买地。

2002年11月25日,占地面积400亩,仓储面积10万平方米,号称一期投资超1亿元的宝供苏州基地竣工并开始试运作。

据称,这个项目的所有投资都是刘武自掏腰包。

这种选择也属无奈。

在中国,物流基地的产业配套还不齐全,包括叉车、托盘等设备,并没有融资租赁等模式可以提供。

在刘武看来,“咱们还是不求人的好”。

农民仓的终结者——在苏州基地竣工之后,刘武的投资手笔开始变大。

高投入产出模式的成功,使宝供成为农民仓的终结者。

刘武实现了最初的预想。

起码在苏州和广州是这样。

苏州仓库的效果立竿见影。

苏州分公司员工回忆说,仓库还未建时,多家客户就把仓位预订一空。

基地一落地,飞利浦就占用了2.5万平米的大库作为其在华东的中心库,占了一期库的一半还多。

而宝供不得不继续租平仓,用于放置数家未能进入基地客户的货品。

宝供的基地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第一个基地的成功激励下,刘武的投资手笔开始变大。

2003年,位于广州黄埔的物流基地建成。

第二个基地占地184亩,地皮小了,但耗资更大,达到1.8亿元。

刘武放话说,要在这里建立一个“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刘武不是吹牛。

该基地在同行中最早引进了仓库管理系统(WMS-EXE)、全面订单管理系统(TOM)、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M)和自动扫描系统(RF)。

根据规划,该基地不仅可提供集商品的储存、分拣、包装、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服务,甚至还将具有国际集装箱集散、金融和通关等功能。

宝供广州基地倪姓员工表示:

“联合利华、安利等几家大客户多次催促我们商讨入仓协议。

而那个时候离基地建成还有三个月。

如今,这两个库已成为宝供基地的样板工程,运转高度有效。

9月初,记者在宝供位于广州黄埔的物流基地看到,在使用面积达到9万平米的库区内,分为三个大型物流功能作业库。

仓库按照国际标准高13米设计,轻钢结构。

每个库内设置几十个立体货架,满满当当地摆放着联合利华、安利、LG、壳牌等11个客户的货品。

十余台高架叉车和窄道叉车忙碌地运作。

这样的仓库与农民仓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宝供的仓库最小单体面积为2.3万平米,高13米,而传统仓库面积为3000平米,高6米。

安利的货品现在占用6个货架,如果码到平仓则需要占地2万平米。

“发往同一地点的飞利浦货品,以前提货要去几个仓库,现在很大程度上免去了这样的麻烦。

”宝供广州基地行政经理莫天勤说。

相对于仍在使用农民仓的竞争对手,这显然是个很大的优势。

因为很多农民仓原来连装卸平台都没有,且不谈温度、扬尘的控制,单是因为漏雨就会造成不小的货物损失。

LG就是在广州基地建成之后被宝供拉来的新客户。

据莫说,在广州,原来LG电器的物流服务另有其人。

而当宝供基地建成后,LG亲睐宝供的大库环境、地理位置和管理办法。

遂和原服务商解除了合同而转投宝供,如今LG的货品占据了黄埔基地的整个C库。

刘武投入的钱听到了回声。

在新的基地,由于增值服务等原因,价格比原来提高了20%有余。

据刘武自己估算,虽然基地设备投入比平仓大了不少,但同样1万平米的仓库面积,基地每单位的存储费用是平仓的50%,而整体仓储的收益却达到平仓的4倍。

更大的好处是还不用付别人租金。

展望——宝供迅速成为一个热潮的标志,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进来,但刘武通过基地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宝供迅速成了一个热潮的标志。

尽管刘武并不是第一个建物流基地的人。

在宝供圈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也加入进来,且来势不善。

2001年前后,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现代物流等一批国有物流企业相继宣告成立。

这些国有物流企业各有优势资源,如中铁现代有下属的万博网迅、中铁伊通两家独立运作的公司,专门为自己提供系统和仓储设备的支持,而其400多个配送中心及作业部几乎一夜之间撒遍全国。

“大概2002年吧,农民仓从那个时候开始被取代。

”徐永新说。

徐是香港佳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与佳德、枫叶并称全球工业地产三雄的普洛斯,正是在那个时候试水,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批物流基地。

国企列强们的一掷千金和跨国投资公司的试水,一夜间改变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生存状态,他们发现,雇主们越发把固定资产作为衡量一家物流公司的硬性标准来看待。

这一时期,宝供引以为豪的IT运作和高质量服务,也在逐步丧失独有的优势地位。

以华运通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在信息系统方面直追宝供。

广州一家物流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回忆说,当时华南“排的上号”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就有20余家。

而宝供更可怕的对手是陆续杀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物流。

曾着手建立宝供最初信息系统,现任共和快捷CEO的翟学魂认为,和他们近百年的经验相比,民族物流企业在运作管理方面只能甘当学生。

“IT能力只是坐上主桌的邀请函,要和同桌争抢美食,还要看别的本事。

”翟笑言。

幸运的是,刘武赶上了基地的早集。

而宝供更大的规划也在酝酿之中。

在发布基地战略的同时,宝供同时张告媒体,宝供将以自身的专业经验为企业提供更为优化的物流方案。

所谓“更为优化的物流方案”,表明的是宝供已不甘心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而是意图成为企业物流规划的参与者和主要制订者。

物流基地让宝供在为企业提供分拣、配送、加工等一揽子服务时,有了更大发言权,为宝供推行其“解决方案”铺通了道路。

对于这个决策,刘武表示:

“有了基地后,宝供原来无法施展的运作管理能力得以显现,而这会是宝供现阶段最大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基地也让宝供一步站上了更远的跳板,看到更广阔的市场。

宝供的第一个基地紧靠在2000年前后刚刚兴起的昆山工业园,距离不过3公里。

明基等台资企业已经在这里崛起,三星、飞利浦等第二批企业正蓄势待发。

而宝供苏州基地位于苏嘉杭高速公路旁,背靠京杭大运河,地处吴中开发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宝供看到了更大的潜力。

“这是长三角的苏州,而不仅是江苏的苏州。

”时任苏州物流基地总经理的吴为民说。

变奏——很难说刘武是否受到了地产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开始为圈地战略投入巨资。

而地产在宝供的体系中,已不再是为合同物流服务的辅助性业务。

不过,在圈地满足业务的同时,刘武也开始发现地皮自身的价值。

游走在投入产出动辄上亿的地产项目之间,这是一个偶然却又必然,同时充满诱惑的发现。

“土地的利润比物流大多了。

”一位曾在宝供担任高管的人士说,“等于在物流里干七八年”。

2001年前后,正是中国土地升值最快的阶段。

刘武经营的地块属于工业地产,虽然不如商业地产火爆,但升值幅度一样不小。

一位曾负责为东北某药厂在北京建立物流项目的专业人士回忆说,2001年之前,北京的工业用地还能拿到每亩10万元以下的价格,但也就一两年的时间,这个价格翻了一番。

在建立基地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同时,刘武的胃口开始变得更大了。

在建立头两个基地时,刘武曾提出在全国建设10个物流基地的构想。

到了2003年时,这一目标又扩充为15个。

宝供开始发起全国性的“圈地运动”。

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合肥、沈阳……,几年下来,宝供总计拿地12块。

一时间业内喧嚣四起,宝供炒地的传闻不胫而走。

对外,刘武仍然宣称这是基于货量的需求。

英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认为,中国的合同物流每年将以33%的速度增长。

同时,合同物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占到总业务量的2%。

据此,刘武对自身业务的延展性持乐观态度。

他表示,现有客户的需要,是宝供敢于斥资的一大条件。

而宝供的业务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触及原材料储备和产品分销领域。

这将形成宝供新的增长点。

即将建成的各个基地会各有侧重。

但这些基地的仓库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宝供的自身业务需求。

一位专业人士表示,在物流地产领域,有一个简单的估算方式:

10万平米的现代化仓库,对应的快消品年货量大约为2亿元。

宝供的年营业额不过10亿元,依此估算,宝供需要的仓库面积不超过50万平米。

而宝供目前手里的地有2000亩地,合130万平米以上,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的胃口。

宝供基地的公开计划,是为下一步进入终端城市的分销市场铺路。

而来自业内的另外一种口径,则说刘武曾考虑过利用这些基地形成的网络,建立一个零担货运配载站的系统。

很难说刘武是否受到了地产行业高利润的诱惑。

但刘武并不否认买地的好处:

“仓库在中国是稀缺资源。

刘武开始为圈地战略投入巨资。

据媒体公开报道,宝供广州基地建设投入1.8亿,苏州基地斥资3亿元,而顺德基地的投入甚至达到5亿元。

如果这么算,已经建好的5大基地已耗资超过10亿,而接下来,宝供将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同时投建5个新基地。

把目标设定在2010年完成基地布局的宝供,总投入将以10亿计。

而据宝供营运总监贺鸿鸣介绍,2005年宝供的营业额为6亿多元,今年大约为10亿元。

如此大的投入,决定了基地战略在宝供的业务体系中,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而非辅助性的业务支撑。

仓库已经不再适合刘武的胃口,宝供开始被冠以“物流地产商”的名号。

事实上,2001年,宝供就成立了宝供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地产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担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郑文彪,被看作刘武的嫡系。

2002年后,宝供人员流动很大,许多跟随刘武多年的高层前后离开,但投资公司的位置一直很稳固。

拿地——物流园投资风潮给了宝供搭顺风车的机会。

刘武开始频频与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进行接触,通过融资拿到更多的地。

这是一项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

刘武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拿地。

如果说品牌是宝供圈地的一大资本,那宝供手中握有的跨国公司客户就是其中的王牌。

据称,宝供要在某地投建基地,只需把自己的客户名单递给当地政府,便能坐享优惠政策。

宝供的品牌很能吃的开。

据说,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愿意自己掏钱建完物流园,然后租给宝供经营。

物流园投资风潮也给了宝供搭顺丰车的机会。

2000年前后,以深圳平湖物流基地为开山鼻祖,物流园一时风起。

不过,很快政府发现自己投钱并不是一条好路。

投资体制的缺陷,让接下来的招商变得很难。

深圳平湖物流基地一度进展缓慢,在北京,通州物流园也被爆出闲置的消息。

让物流公司来投资显然是个不错的主意。

一些大的物流公司有需求,前期有资本积累,政府需要拿出的只是政策。

2003年前的两三年间,物流园区项目蔚然成风。

为了招徕项目,地方政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给出优惠的地价。

“北京现在的物流园,都是那会儿批下来的。

”知情人士表示。

在2003年国土资源部严查开发区之前,物流园是开发区内最常见的项目形式之一。

宝供就是在那时趁势拿下了位于北京空港物流园的一块地。

2002年,刚开园的北京空港物流园招商不力,地很不好卖。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早把总部搬进园区的一家物流公司,实际拿到的地价大约是每亩6万元,几乎等于白送。

而宝供拿下来也不过每亩13万元。

类似的优惠政策,在鼓励物流业发展的各大城市不一而足地存在。

接下来的考验是钱。

物流是新贵,但绝不是有钱的行业。

刘武是成功者,但按照合同物流年平均纯利6%来计算,宝供一年的入账也不过6千万元。

宝供另一大主营业务,凭借行邮专列开展的快运业务也一直未实现盈利,刘武证实,累计投入达数千万元。

据圈内人士估计,刘武目前的身家不超过3亿元。

对于玩地产的人来说,这最多是一个中等开发商的实力。

通过已有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对于工业地产项目是不可行的。

银行对工业地产的估价单一,一亩地能贷出来的款不超过5万元。

刘武证实了这种说法:

“银行的钱通常只会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

”刘武还表示,虽然之前屡有传闻,说宝供希望通过上市打通融资渠道,但自己早已绝了这个想法。

刘武开始频频与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进行接触。

宝供的合作对象甚至包括普洛斯,这位在某些程度上是竞争对手的物流地产巨头。

“其实中国最不缺的是资金,只要人家信得过你。

”刘武表示。

据说,来自基金、风投的钱“数不胜数”,而这是宝供基地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个企业只要有好的项目,能够将自身商业模式、投入产出比清楚地摆在谈判桌上,此前该企业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度,有着一些成功的合作先例,那么融资并不是问题。

”刘武说。

根据来自宝供内部的说法,宝供目前和普洛斯、摩根、花旗及一些国内基金等均有着深度合作,在目前运作的15个地产项目中有3个是和普洛斯共同开发的。

但一位知名工业地产公司高管对此提出质疑,“工业地产商有自己的资本进入渠道和退出方式,而且这样的项目都是定制的,很少有人做转手生意。

反正我是不会买物流公司的地的。

”此消息未得到普洛斯方面的证实。

刘武显然对自己的弱项有清楚的认识。

从一开始,宝供就在基地建设方面采取了渐进的投资方式,项目逐一、分期投资,待能产生一定回报后再投资下一个。

例如在广州黄埔的基地,目前只是一期,虽然总投资预计4亿元左右,但目前一期的投入只有总投入的1/4。

凭借在前些年积累的资源和品牌,刘武在政府和投资机构之间周旋。

尽管资金未必宽裕,但刘武对此并不在意。

在很多任看来,刘武做的是一项只赚不赔的买卖。

几年来,政府提供的返税、贷款、土地金分期交付等优厚条件,让宝供获得了许多实惠。

此外,在北京、上海等地,如今的地价已涨至宝供购入时的一倍有余。

例如,在北京空港物流园,目前的基准地价已经涨到每亩25万元。

而在上海,宝供原来以每亩20多万元拿下的地,已经涨到了每亩40万元。

原中外运的一位高管评论说,刘武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尽管“玩地”不专业,但还是能赚到一些钱。

麻烦——进入2006年,资金链紧张的风声不断传出,战线太长暴露出宝供在物流地产上的风险。

在一个不该介入太深的领域,刘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尽管有了外来资金注入,宝供似乎也不能免忧,因为15个基地对于民企来说毕竟是个过长的战线。

进入2006年,宝供资金链紧张的风声开始不断传出。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陆续听到一些有关宝供的传闻,上海某物流公司高层透露说:

“宝供已经在上海出现欠款问题。

”据称,北京的领导前不久在广州与宝供、南方、安得等当地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座谈时,一位自称是宝供供应商的人,在会场上站出来追问刘武欠款何时归还,弄得现场尴尬不已。

一家曾和宝供有过合作的上海李姓运输公司老板表示,宝供近两年确有拖欠承运商钱款的行为,使得其供应商更换频繁。

他的公司和宝供合作三个月,被欠了10余万元的款,花了3个月才结清。

据他所知,另一家上海市本地运输商每月给宝供提供10余万元的服务,现已被拖欠了100多万元而无法终止合同。

李老板说,对于地区大面积欠款倒没有耳闻。

记者致电宝供的长年合作伙伴飞鹏物流,其业务员也表示,宝供有欠款行为出现。

一位曾在宝供从事财务工作的女士表示,有一段时间,谁说宝供动用了几乎所有能用的资源,解决财务上的窘境,包括减少向物流公司支付的现金甚至部分客户的预付款。

宝供的麻烦很容易被联想到与地产方面的投资有关。

2005年之后,地产政策不断收紧。

2006年4月,国家出台政策进一步严格工业用地审批手续,加强监管。

9月又有消息传来,北京等地的工业用地基准价将提高。

虽政府部门最终出来辟谣,但地产业监管趋严的风声日紧。

一个最大的影响是,原来地产商拿下地来之后可以长期囤积,但现在一年之内必须动工。

这对于资金能力差的开发商,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得到了负责宝供北京基地建设的员工的证实。

“不开工就要收回去。

”目前,宝供北京基地的建设正在进行中,仓库的建设工期过半。

该员工否认了宝供出现资金问题的说法,不过他透露说,原来北京基地是准备今年年底交工的,但现在看来会拖一段时间。

宝供北京基地投资1亿元左右。

2003年底,宝供一次性付全款拿下了这块地。

宝供准备在这里建造两个16000平米的立体仓库,其中一个已经完成了钢结构框架。

不过,圈内有人质疑说,宝供投资这个仓库也有水份。

“宝供的货都是快消品,用的是铁路,在空港买地干什么用?

而宝供在长三角开工的第二个中心,位于上海嘉定区的物流基地,也有惨淡的景象:

整个基地只有一个楼仓投入使用,数千平米的仓内并没有任何物流设施,货物松散地铺码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水泥地上,装卸工上货还是肩挑背扛,半小时内只有两辆货车缓缓驶出基地。

据保安介绍,投入运营三个月来,该基地现只有飞利浦一个品牌入驻。

此前在地产圈内流传的一个消息是,因为资金压力问题,宝供去年以每亩40万元的价格,出手了在上海的250亩地块。

不过,此消息在记者采访时被刘武否认。

“拿了地是可以赚钱的,但把它当一个产业,恐怕就有问题了。

”在一位跨国物流地产公司高管看来,刘武的基地战略如果要成功,必备两个不可动摇的前提:

必须长期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必须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来保证投资回报。

在他看来,刘武“撑得太满了”。

他解释说,地产投资周期是很长的,这与物流不同。

按照50年产权,20年基建投资的折旧计算,收回投资一般都要10年以上。

中间出了任何问题,都会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负责宝供地产投资的郑文彪,对这种看法认可,他表示,从成本与收益来计算,预计8到10年回收投资。

“而且,物流仓库需要保证80%的利用率,才能保证不亏本。

”这位高管说。

他表示,自己提到的计算方式和数字,都是经过私募基金验证过的经验值。

一位曾在宝供市场部任高职的人士表示:

“广州、苏州、北京等地是宝供的业务重点,而其他地区的货量能否保证基地正常运营仍是未知数。

在他看来,宝供把钱投在地产方面并不是错误,错得是走得太深了,以至于影响到了本业。

“地产当然要比物流赚钱,但商业地产更赚钱,难道宝供也要去做商品房吗?

与此相关的是,宝供在2002年正式启动基地战略以来,流失员工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位同行物流公司的老板透露说,他每一次打招聘广告,总会有一些来自宝供的管理人员应聘。

这和当年健力宝与某家物流公司散伙时的情况很像。

他疑惑地问,宝供最近是不是出问题了?

2006年上半年,原营运总监肖楚雄也离开了宝供。

在另外一位离开宝供的人士看来,肖是刘武的铁杆支持者,他的离开让人吃惊。

他认为,刘武把太多精力和财力放在了地产上,而那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宝供本该把更多精力放在主业上。

据说,一些宝供高管的离开,和刘武的承诺没有兑现有关。

2005年,刘武曾试图建立更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承诺给一些高管分配股份,但由于包括来自财务方面的压力,一直没有兑现。

一位离开宝供选择了独自创业的高管说,现在的业务虽然小,但不管怎么说,里面有自己的股份。

2000年到2002年,宝供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整体业务翻了一番。

但人才反而越走越多。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其发展没有延续性造成的。

没有了主营业务的比较优势,宝供也不乏被人挖墙脚的例子。

2005年8月,飞利浦在换掉其华南总代理后,决定将分拨中心由原来的广州改到福州,而宝供却无力迎合这一变化,最终将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分拨权连同总代的美差拱手让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越海物流。

一位曾任宝供财务高层的人士分析说,物流基地战略是不错的,但毕竟占有了过多资源。

在资金链紧张的条件下,这对宝供高层的运作能力是重大考验。

她举例说,比如宝供接了一单客户,其服务费是1年1亿元。

与这种大型生产厂家谈判时,物流商通常没有主导权。

宝供会被要求交3000万元的押金作为赔损费。

每6个月进行一次结算。

一般情况下,宝供6个月的物流运作费用就达到6000万元,然后再加3000万元的押金。

也就是说,流动资金没有1个亿是无法操作这个单子的。

而物流圈内很少有企业能有1个亿的自有现金,只有向银行借贷。

如果资金链绷得过紧,遇到了车队跑单、客户欠费等特殊情况,企业就难以应对。

常见的情况是银行上门要钱。

而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咬死了每月结钱,也会频频讨债。

稍不注意,就会让资金链断掉而致使企业无法自救。

“做手机的南方高科一年营业额达到25个亿,就是因为区区3000万的资金无法周转,最终导致资产被冻结而一蹶不振。

”她警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