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735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doc.docx

《中外教育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doc.docx

中外教育史doc

高纲126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062  中外教育史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外教育史》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段)课程中必修、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是历史学和教育学相交叉的学科,因而在学习时,要求自学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二是要求自学者能够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对教育史实进行分析批判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外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史实,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从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并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诸种教育起源说,并掌握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了解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和特征;掌握中国夏、商、西周官学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掌握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制度的异同;了解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学习内容】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二)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宫廷学校

(二)寺庙学校

(三)文士学校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学校

(一)苏美尔人的学校

(二)古巴比伦的学校教育

三、古代印度的学校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2、古儒学校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1)小学

(2)大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

(四)六艺教育

1、礼、乐

2、射、御

3、书、数

第四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共和政体时期

(一)小学

(二)中学

(三)高等教育

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

(一)诸种教育起源说的基本主张;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

(三)夏代、商代的学校机构的名称及其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特点;西周的教育制度,六艺教育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

(四)斯巴达教育的特点;雅典教育的特色;希腊化时期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五)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儿童公育。

2.文士学校,古儒学校,泥板文书,“埃都巴”。

3.庠,序,校,瞽宗,辟雍,六艺教育,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

4.五项竞技;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教仆。

5.修辞学校。

(二)理解分析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主要错误;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2.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世界早期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六艺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4.斯巴达教育的特点;雅典教育的特点;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古罗马共和政体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意义;掌握古代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理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观与其政治主张之间的关联;把握《学记》与《雄辩术原理》在教育发展历史中的价值和地位;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家在教育精神上的各自特点。

【学习内容】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二、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对象

四、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教育

(二)技能训练

(三)道德教育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自觉修养

1、立志与持志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二)因材施教

(三)启发诱导

(四)学、思、行结合

六、论教师

(一)“学而不厌”

(二)诲人不倦

(三)教学相长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二、理想人格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存心寡欲

(二)尚志养气

(三)反求诸己

(四)磨练意志

第三节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三、学习方法

(一)防邪近正

(二)积学积善

(三)虚壹而静

(四)学思行一致

四、论教师

第四节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三)主动的教育方法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五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美德由教育而来

二、“苏格拉底法”与启发式教学

第六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

(二)7岁至17、18岁

(三)18岁至20岁

(四)20岁至30岁

第七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的年龄分期

1、出生至7岁

2、7岁至14岁

3、14岁至21岁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三、“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第八节《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二)论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学制与学年设想

2、大学的学校管理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相长

2、预时孙摩

3、长善救失

4、启发诱导

5、藏息相辅

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演说家的方法

1、及早施教

2、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

3、因材施教

【考核知识点】

1.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3.荀子的性恶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理论。

4.墨家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和教育方法论;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

5.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的主张;苏格拉底法。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柏拉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内容。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主张;“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8.《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及地位的论述;《学记》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学记》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

9.《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培养演说家方法的论述。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有教无类”、“六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克己内省。

2.性善论、“四端”、“大丈夫”、存心寡欲、尚志养气、反求诸己。

3.性恶论、“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注错”、“积靡”、虚壹而静。

4.“兼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苏格拉底法、《理想国》、“哲学王”、理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

6.《学记》、教学相长、预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雄辩术原理》。

(二)理解分析

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主张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孟子性善论的教育意义,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3.荀子性恶论及其对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及其意义,关于教师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及其特点;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5.“美德由教育而来”主张的理性主义特征,“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异同。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体制的设想。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8.《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雄辩术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和脉络,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影响。

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系。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学习内容】

第一节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的兴衰

1、稷下学宫的兴衰历程

2、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汉初的文教政策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2、地方学校

三、魏晋六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一)魏晋的官学教育

(二)南朝的官学教育

(三)北朝的官学教育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唐宋时期官学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2、宋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一)元明清官学教育制度

1、元代官学教育制度

2、明代官学制度

3、清代的官学教育

(二)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1、科举制度的沿革

2、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张

(一)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二)南朝的私学教育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四、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

(二)大学教育

五、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的兴盛

(二)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一)基督教概述

(二)基督教控制下的学校教育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

【考核知识点】

1.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性质与特点;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官学教育制度体系;魏晋六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征;唐宋时期“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官学教育制度体系;元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体系。

2.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历程;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先秦私学的特点;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的特点;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发展。

4.书院出现的原因;书院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历代书院沿革。

5.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骑士教育制度;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市民阶层的教育。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稷下学宫、“独尊儒术”、《贤良对策》、大都授、设科射策、师法和家法、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文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总明观、五经课试法、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崇宁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提举学事司、社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等第法、监生历事制。

2.生徒与乡贡、及第、帖经、“投卷”、锁院制度、糊名与誊录制度、“春闱”、“秋闱”。

3.《急就篇》、书馆、精舍、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颜氏家训》、《京兆府小学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4.书院、禅林制度、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升堂讲说”、讲会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

5.僧院学校、七艺、主教学校、教区学校、骑士教育、骑士七技、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大学、“城市学校”、“艺徒制”。

(二)理解分析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汉代文教政策确定与转变的原因、“独尊儒术”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汉代太学教育教学的特点;鸿都门学设立的原因及其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呈现的新变化、留下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唐宋时期采取“三教并用”文教政策的缘由、文教政策的体现、唐代官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宋代中央和地方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内容及其意义;元代教育制度体系、社学设立的缘由及其意义;明代国子监的特点、地方官学制度的发展、清代国子监教学制度的特点、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2.科举制度兴起的原因、制度变迁的过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先秦私学在教育方面的特点;汉代私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朝、北朝私学发展的特点;唐宋时期蒙学教育积累的主要经验;书院的起源及其对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贡献;历代统治者对书院所持政策及其对书院发展的影响;书院在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及其意义;书院办学的基本精神。

4.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特点;西欧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教会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掌握朱熹、王守仁、颜元的教育思想;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宗教改革与教育普及之间的关联。

【学习内容】

第一节理学教育理论

一、理学教育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理学教育理论兴起的社会原因

(二)理论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学术背景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本体论为教育思想构建的基础

(二)以道德修养为教育的惟一目的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

(三)论读书法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二)“明人伦之外无学”

(三)“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四)论儿童教育

第二节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

一、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一)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二)提倡“实学”

(三)注重“践行”的教育方法

二、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二)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内容

(三)“习动”、“习行”的教育方法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一、人文主义文化内容与特征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一)注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

(三)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及学习兴趣

(四)注重教学中思想情感的陶冶

(五)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四节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二、新教的教育主张与实施

(一)重视面向广大民众的初等教育

(二)重视“4R”以及人文学科的学习

(三)以儿童自然发展为根基变革教学方法

【考核知识点】

1.理学教育理论兴起的原因、主要特征;朱熹论人性和教育作用、教育目的,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论读书法;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与教育作用的观点,教材价值观、道德教育观、儿童教育观。

2.启蒙教育思想家的基本教育主张;颜元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运动的主题,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张与实践。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性即理、居敬持志、虚心涵泳、熟读精思、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四书集注》、《社学教条》。

2.百职人才、漳南书院、《四存编》、“习动”与“习行”。

3.快乐之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莫。

4.《九十五条论纲》、4R课程、斯图谟。

(二)理解分析

1.理学教育理论兴起的原因及其基本特征;朱熹的人性理论与其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教育及其意义,朱熹重视读书穷理的缘由,六条读书法的内容及其价值;王守仁“心即理”思想与其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观的价值和局限性,儿童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

2.启蒙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张及其先进性;颜元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3.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4.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张与实践,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主张对欧洲初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欧美诸国推进教育国家化的主要举措;明了欧洲民族国家建立与国民教育制度建立之间的关联;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意义;明晰中国近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脉络。

【学习内容】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与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英国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二)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英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二、法国的教育制度

(一)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等教育的演进

三、德国的教育制度

(一)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

(二)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第三节美国、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美国的教育制度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教育概况

(二)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教育制度

二、日本的教育制度

(一)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四节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西方教会在中国的教育殖民

二、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

(一)方言学堂

(二)军事学堂

(三)技术学堂

三、近代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

(二)癸卯学制

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考核知识点】

1.工业革命引起教育变革的主要表现。

2.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变迁、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等教育的演进过程;法国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德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发展过程。

3.美国独立战争后初等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变化,地方分权教育体制形成过程,南北战争后美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变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近代化制度的建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教育制度的变迁。

4.西方教会在中国的殖民活动;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实施;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初等教育法》、《巴尔福法案》、星期日学校、导生制、欧文幼儿学校、文法学校、公学、帝国大学、《费里法案》、骑士学院、洪堡改革、“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2.贺拉斯·曼、昆西教学法、《学制令》、《教育令》、《教育敕语》。

3.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二)理解分析

1.工业革命引起教育发展和变化的主要体现。

2.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产业革命前后中等教育发展的比较;法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国民教育三原则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前后中等教育的比较;德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近代中等教育的演进。

3.美国地方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南北战争后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日本明治维新与教育近代化的关联,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制度的变化。

4.西方教会的教育殖民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新式学堂“近代化”的主要体现;清末学制的双重属性、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六章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斯宾塞、乌申斯基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理论体系的冲击;掌握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学习内容】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

二、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

三、自然适应性原则

(一)儿童“自然”生长的年龄分期与学校教育

(二)教与学必须遵循的“彻底性原则”

第二节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一、“白板说”与教育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二、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论

二、“自然教育”的儿童观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理论

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和谐教育的内容

第五节赫尔巴特的传统派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

二、论管理

三、论教学

(一)教育性教学思想

(二)教学心理化

(三)教学阶段理论

第六节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育内容

(二)实证性的教学方法

第七节乌申斯基的民主主义教育主张

一、教育的民族性思想

二、关于教学的理论

(一)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原则

第八节中国近代主要教育思潮

一、洋务教育思潮

(一)洋务教育思潮出现的原因

(二)洋务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洋务教育思潮的历史影响

二、维新教育思潮

(一)维新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二)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

第九节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三、民主管理的思想

【考核知识点】

1.夸美纽斯的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泛智主义的课程论、“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2.洛克对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绅士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主张。

3.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论、儿童教育观,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的论述。

4.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的目的观、内容观,要素教育思想。

5.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儿童管理思想,教学理论。

6.斯宾塞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实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7.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教学理论。

8.洋务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观点;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

9.蔡元培的教育目的论、办学方针以及民主管理思想。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大教学论》、泛智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

2.《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3.《爱弥尔》、“自然人”教育、自然后果法。

4.《林哈德与葛笃德》、要素教育。

5.《普通教育学》、“五道念”、教育性教学、统觉团。

6.《教育论》。

7.《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民族性、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

8.中体西用。

9.五育并举、造就“健全人格”、“教授治校”。

(二)理解分析

1.夸美纽斯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形成基础,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及其人文主义特征,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的基础、与教育教学原则之间的关联。

2.洛克基于白板说基础上的教育作用论,绅士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论、儿童教育观,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内涵,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

4.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要素教育理论。

5.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儿童管理思想,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观点。

6.斯宾塞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科学为核心的实科教育内容、实证性的教学方法。

7.乌申斯基的教育学体系的主要基础,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论述,教学原则论述的价值和意义。

8.洋务教育思潮出现的原因,主要观点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