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33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滴水成冰、钢铁生锈B.石蜡熔化、水分蒸发

C.粮食酿酒、烟花燃放D.汽油挥发、云消雾散

2.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C.一氧化碳有剧毒D.木炭能在空气是燃烧

4.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5.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

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B.②④C.②③⑥D.③④⑤

6.某同学为了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采用燃烧的方法,它应采用的药品是()

A.木炭B.硫粉C.红磷D.铁丝

7.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试管的容积为50mL,注射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25mL处.容器内红磷足量).用酒精灯加热装置中的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装置中活塞最终停留的接近刻度是()

A.20mL处B.15mL处C.10mL处D.5mL处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端午时节粽子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10.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①②③④共表示四种元素的粒子

11.某课外小组向滴有红墨水的自来水中加入适量的纳米二氧化钛,进行“污水变纯净水”的趣味实验。

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可见光下能促使有色物质很快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纳米二氧化钛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据此推测,纳米二氧化钛在污水处理中可作()

A.催化剂B.反应物C.消毒剂D.吸附剂

12.若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bkg,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A.abkgB.12a/bC.ab/12D.ab/12kg

1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D.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14.某元素R的质子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nB.m=n+xC.m=n-xD.m=x-n

二、填空题

15.浓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往下图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________的性质。

16.有S

(硫离子)和S(硫原子)两种粒子,回答:

S中的“2”表示_;已知S

16个质子,则其核外共有____个电子.

17.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

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③表示阴离子的粒子是___;

④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

18.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碳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

(2)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

(4)石蜡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

三、推断题

19.将一种无色的液体A装入大试管中,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无明显现象,随后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试管中迅速产生气泡C,该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把金属E缠绕在火柴梗上,然后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等火柴快要燃尽时迅速伸入盛有气体C的集气瓶中,其中瓶底事先放了少量液体D,观察到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题目。

(1)判断下列物质(写出化学式)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F___________;

(2)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是这个反应的_______。

(3)红热的金属E在气体C中燃烧的时候,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少量液体D,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0.如图是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红磷与氧气反应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该固体极易溶于水,而木炭与氧气反应后生成气体二氧化碳,该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不大。

下图为两个同学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1)图1实验时,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_______________

(2)图1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

(3)图2装置燃烧匙中放点燃的木炭,可以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吗?

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2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改正图中的三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图A、B是实验室制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装置B中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a____;b____.

(2)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则装置A还须稍加改进,改进的方法是___.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这是利用了氧气____、____的性质.写出一个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氨气,可选用图中的___装置(填编号).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应该用____收集.

(4)用KMnO4制取氧气大致分为下列几个步骤,请排序:

____

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塞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熄灭酒精灯

⑥撤离水槽中的导管

(5)实验中观察到何种现象时开始收集氧气?

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B、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分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烟花燃放一般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云消雾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B

【详解】

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生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3.A

【详解】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剧毒,需在化学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A.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不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页面的最底处保持水平,符合题意;

D.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

①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操作正确,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过程中会导致试管内的液体喷出,但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加热液体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故选:

C。

6.C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故采用的药品应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不生成气体。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气体,不符合题意;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气体,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

试管的容积为50mL,注射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25mL处。

容器内红磷足量,用酒精灯加热装置中的红磷,红磷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减少的体积为75mL×1/5=15mL,则可观察到装置中活塞最终停留的接近刻度是25mL-15mL=10mL。

故选:

C。

8.C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B

【详解】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引起粽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粽子飘香,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温度升高运动的速率加快,晴天比阴天温度高,所以,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间隔变小.所以,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40L的钢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A.①最外层为K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而②最外层为M层,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错误;B.③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为离子,而④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属于原子结构示意图,选项错误;C.粒子②最外层电子数为2,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选项正确;D.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

微粒结构示意图

11.A

【详解】

根据题给信息,纳米二氧化钛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且在反应中能促使有色物质很快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纳米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作催化剂。

故选:

A。

12.D

【详解】

相对原子质量=

,设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x,则

=a,解得x=

kg。

故选:

D。

13.C

【解析】

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选项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或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分子一定大于构成其分子的原子;故答案选择C

14.B

【详解】

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m,失去n个电子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m、n、x的关系是:

m=x+n,所以,B正确。

故选:

B。

15.酚酞试液由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不断运动

【详解】

(1)因为浓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同时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氨水分子可运到到沾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上,可观察到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

(2)由

(1)可知,此现象为扩散现象,其本质为分子不断运动,故说明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

16.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18

【详解】

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S

中的“2”表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S

(硫离子)是S(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得到的,S

和S的质子数相同,已知S

有16个质子,S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6,S

核外共有16+2=18个电子。

17.BCADADE

【详解】

②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图中B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

③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图中A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④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图中AD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18.

【详解】

(1)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就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石蜡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9.H2O2MnO2O2H2OFeFe3O4催化催化剂防止高温生成物炸裂瓶底

【分析】

将一种无色的液体A装入大试管中,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无明显现象,随后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试管中迅速产生气泡C,该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A为过氧化氢溶液,B为二氧化锰,C为氧气;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说明E为铁,F为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常放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A是过氧化氢,其化学为:

H2O2;

B是二氧化锰,其化学为:

MnO2;

C是氧气,其化学为:

O2;

D是水,其化学为:

H2O;

E是铁,其化学为:

Fe;

F是四氧化三铁:

Fe3O4;

(2)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3)红热的金属E在气体C中燃烧的时候,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少量液体D,起什么作用防止高温生成物炸裂瓶底。

20.红磷过量,才能把氧气消耗完全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不可以因为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或一氧化碳,这些气体不能全部溶于水,无法准确判断氧气的体积。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物质组成及其体积分数来进行判断。

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只剩下氮气和惰性气体等,因为氮气和惰性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氧气约占空气成分的20%,故气体剩余的约占80%。

【详解】

(1)燃烧匙盛有过量的红磷能够保证把瓶内的氧气消耗尽,使测量结果准确;

(2)还可以说明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用木炭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因为碳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或一氧化碳,这些气体不能全部溶于水,因而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21.应该使得试管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应拽出一部分处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铁夹应该夹在距试管口约三分之一处导气管应该插入到集气瓶瓶底,集气瓶口放上玻璃片

【详解】

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导管伸入试管太长时,不利于气体导出;铁夹应该夹在合适的位置;为了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导管应该接近集气瓶底部;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口一侧应该放上玻璃片;故图中的错误及其改正方法为:

①错误:

试管口向上倾斜,导管伸入试管太长;改正:

应该使得试管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应拽出一部分处;

②错误:

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铁夹离试管口太远;改正:

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铁夹应该夹在距试管口约三分之一处;

③错误:

导管伸入集气瓶太短,集气瓶口没有玻璃片;改正:

导管应该接近集气瓶底部,集气瓶口放上玻璃片。

22.长颈漏斗锥形瓶在试管口放团棉花密度比空气大支持燃烧

(或

)A向下排空气法②③①④⑥⑤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出现

【详解】

(1)仪器名称:

a长颈漏斗;b锥形瓶;

(2)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则装置A还须稍加改进,改进的方法是在试管口放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的粉末堵塞导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利用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氨气,发生装置是固固加热型,可选用图中的装置A;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先组装仪器,然后检验装置气密性,装药,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先撤导管,然后熄灭酒精灯,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②③①④⑥⑤;

(5)实验中观察到水槽中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