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08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docx

历史必修二专题48知识体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

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

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促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材料二所示现象的主要方式。

近代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受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山装流行

衣:

20C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见于大城市

食:

面包房、咖啡店、西餐流行各大城市

变化的表现住:

西式洋楼出现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

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思想

风俗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辛亥革命后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

称呼上,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增设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变化原因农民分得土地

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衣:

多彩多样

食:

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

变化表现住:

人民的住房状况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风俗:

休闲娱乐多样化

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

铁路新中国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路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开通

交通事业

民国时期表现:

公路交通发展较慢

公路原因:

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新中国:

发展较快

洋务运动前,航运又西方垄断(轮船的引进使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航运19C70s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0C90s以后,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

民航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放宽限制民航业发展迅速

通讯事业

有线电报:

19C70s,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到上海,建起第一架电报机房

无线电报:

20C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有线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用)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话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19C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报刊

兴起1872年上海《申报》历时最长影响最大

报纸19C70s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务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大众传媒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影视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风云儿女》的插曲被定为国歌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C60S,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青少年如何正确

优势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使用互联网?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根本)

原因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夸张的描述,使许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的商路,阻断贸易(直接)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

主观: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客观: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

过程

(向东)

葡萄牙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开辟了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新航路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开辟新航路

(向西)

西班牙哥伦布:

西欧——美洲

麦哲伦:

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贸易规模扩大

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商业经营方式

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对西欧价格革命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影响

社会分化封建地主阶级衰落

商业资产阶级强大

殖民扩张

对世界: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亚非拉:

灾难;客观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行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依靠海外贸易崛起------商业资本推动

优越的地理位置(欧洲十字商路上)

原因

海外贸易发达

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荷兰崛起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海上马车夫17世纪

商船(三桅商船)数量最多,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手段:

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殖民活动

非洲:

好望角

美洲:

北:

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南:

巴西

亚洲:

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台湾;巴达维亚(今印尼首府雅加达)

大洋洲:

新西兰(用其一个省命名)

结果: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衰落的原因主:

忽视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国内资源缺乏

客:

英法针对荷兰的歧视性法令---《航海条例》

原因

地理优势: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便于殖民扩张

制度优势:

较早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优势:

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提供物质基础

日不落帝国18世纪中

军事优势:

大力发展海军

原因:

英国经常劫掠西班牙船只上的金银。

1588年英西战争结果:

西班牙战败,从此失去海上霸权

殖民过程

意义:

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英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世纪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北美沿岸建立据点。

原因: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英荷战争结果:

荷战败,英夺取荷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开始确立商业霸权

原因: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18世纪中英法战争结果:

法国战败,英国夺取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

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特点:

动力:

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形式:

战争+海外贸易+行业垄断

殖民影响

给殖民地带来灾难(掠夺财富、奴隶贸易、种族灭绝)特点----血腥暴力、欺诈贸易

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拓展了世界市场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政治前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条件

资本:

殖民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市场:

“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劳动力:

“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发达的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成就

新兴的棉纺织业:

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面:

美国富尔顿——汽船(轮船)、英国史提芬孙——蒸汽机车(火车)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世纪中期)

棉纺织品比毛纺织品价格便宜,市场需求量大,对技术革新要求比较迫切。

新兴的棉纺织业没有行会束缚,便于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英国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实质: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完成这一过程标志工业革命的完成。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科学与技术

一次:

工匠实践

二次:

真正结合

2、开端国家

一次:

英国

二次:

几国同时

3、开始部门

一次:

棉纺织

二次:

重工

4、显著特征

一次:

蒸汽机

二次:

电力

5、生产组织

一次:

工厂

二次:

公司

6、开辟时代

一次:

蒸汽

二次:

电气

7、生产关系

一次:

自由

二次:

垄断

8、世界市场

一次:

基本形成

二次:

最终形成

9、、部分后起资本主义

国家两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

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经济结构变化: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

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速

影响

积极社会关系: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政治:

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世界: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无产阶级遭受严重剥削

消极加速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态环境遭破坏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机器大生产客观上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是原料市场

原因资产阶级主观上竭力的抢占市场、抢占原料使世界贸易扩大

蒸汽机称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途径:

先武力征服,继而用物美价廉的商品占领落后国家的市场。

影响欧美国家是世界市场的最大受益者,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附庸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解放劳动力、拓展国内市场)

条件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资本:

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

科技:

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

电的广泛使用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出现

成就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交通运输:

汽车、飞机

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电话——美国贝尔无线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

新兴化学工业:

燃料、塑料、药品、炸药、人造纤维

传统的钢铁工业:

钢材逐渐取代了木材和铁。

对欧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影响

新兴工业的出现(电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对欧美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

出现垄断组织

对世界: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

(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原因)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目的:

获取高额的利润。

影响

对经济: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基金雄厚,便于管理的改善,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开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和通讯手段(电话、电报)使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表现国际贸易额增长了三倍

国际分工更加明显(欧美——工业生产国;亚非拉——原料生产国)

市场体系

影响:

10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殖民体系欧美列强主导

新航路开辟影响:

打破隔绝,世界一体,雏形开始出现

17—18世纪殖民扩张:

将更多地方纳入世界市场,拓展了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发展历程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消费世界性(交通资源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的推动,(交通通讯国际分工)最终形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

生产的相对过剩

原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低下,市场萎缩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信贷消费过度——打乱正常经济秩序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虚假繁荣

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表现:

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物价暴跌

扩展:

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影响大

世界市场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来势迅猛

范围广

特点破坏力大

持续的时间长(1929—1933)

影响深远

社会危机,政治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兴风作浪)

影响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关税大战、货币贬值),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胡佛反危机

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尖锐

措施:

“自由放任”(管的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结果:

危机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失败原因: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

救济、复兴和改革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誉)

整顿金融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扩大联邦储蓄委员会权力;

管制证券业。

罗斯福新政

具体措施复兴工业: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遵守者发蓝鹰标志(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罗斯福新政

调整农业:

减产减耕(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

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就业、扩大市场、刺激消费,缓和矛盾)

社会立法:

《全国老公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对经济:

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避免走法西斯道路

影响对政治: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政体:

联邦政府权力膨胀——总统共和制

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对制度: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深远影响)

实质:

资产阶级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特点: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局限: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运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理论来源:

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各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

特点:

国家干预

实质:

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盛行:

二战结束到20C70s

作用:

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

原因

滞胀:

1973年西方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②石油危机

解决滞胀:

“混合经济”(调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

福利国家的发展

产生:

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六七十年代顶峰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八十年代缩小规模

目的: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根本)

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作用积极作用:

稳定社会

消极作用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②道德危机(“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概念:

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第三产业的兴起

科学技术的进步

兴起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发展状况国民经济中速度增长最快的部分

国民经济中比重迅速上升,并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改善资源配置

一定程度上了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新经济

概况:

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作用:

美国90s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局限:

“新经济”依然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

 

苏联的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忧外患(1918~1920三年内战)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内容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抛开市场,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历史作用: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

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

内容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特点:

无产阶级专政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新”含义:

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作用: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背景:

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

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表现农业: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

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原因(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苏联工业化特点速度快(二五计划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完全靠自身的积累(西方靠殖民扩张)

功绩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评价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农业发展长期落后

工业发展不平衡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措施农业领域(开始领域、改革重点)(玉米运动)

工业领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根本原因)

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

内容:

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

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内容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

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

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结果: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败因: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1、根本原因:

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苏联解体的原因2、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裂运动)

3、外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义: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重要原因)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基础:

美国的怀特计划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

(IMFWB)机构世界银行(WB)宗旨:

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

特征核心制度:

加权投票制度

核心内容:

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积极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消极: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国际贸易体系必要性: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GATT)特征: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概况:

1947年,瑞士日内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GATT)宗旨:

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作用:

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可能性西欧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觉

原因近代以来战争不断,产生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必要性经济发展需要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

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摆脱美苏争霸影响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欧洲过程1957年《罗马条约》第二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联盟

1992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

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意义对欧洲:

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对中国:

减少入关成本,中欧合作有效牵制单边主义

原因西欧、日本的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美、加、墨三国各自的经济发展需要

北美自过程:

1994年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由贸易区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意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美国为中心,存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亚太经合组织

原因亚太地区为经济增长最快地区

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成立:

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其首都堪培拉召开首届部长级会议(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

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的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汉城宣言》

归宿

步骤途径

成就对亚太:

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成就

对中国:

推动改革开放,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概念:

商品、资本、技术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联系增多,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原因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推动

两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