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75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docx

精选修养德行幸福人生

修养品德·幸福人生

首先非常感谢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你们仅仅在这里就已经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谢谢大家。

因为我很紧张,我身边的人告诉我,就算没有人来也要讲,对着桌椅讲,能说到桌椅可以动才好。

不是有一个典故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吗?

所以这一句话给我很大的鼓舞。

看到你们每一个人进来,就像看到宝贝一样,很高兴,很感激。

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说两点题外话。

摆正心态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心里有愤怒,恐惧等一些情绪的时候,心思就不能够集中。

心思不集中就像心不在自己的身上,虽然在看却像没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是一点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

所以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这也是《大学》中(PPT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几句话的意思。

第二个我想说的就是知错能改。

我从《论语》中摘了孔老夫子的三句话(“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过则无惮改”。

)大家看一下。

(PPT2)第一句孔老夫子说他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我批评的人。

我想孔老夫子这么说是想强调自我责备的难能可贵吧。

自我批评,自我审判,自我剖析对自己来说是残忍的。

感情上可以不承认自己错了,但是理智上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第二句是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

”第三句比较好理解,就是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我们想想,改错朝向好的方向,犯错朝向坏的方向,我们都有胆量朝向错的方向了,难道谁还没勇气回头,走向正确的一面吗?

我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当我们没有信心做出改变的时候,我们就是阿斗。

认为自己够勇敢,够坚强,能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慢慢改正的人,请把掌声送给自己。

谢谢。

那好,我们言归正传,开始今天的主题。

我们说“孝忠信敬”,是一个人一生最高的道德境界。

将这几条全部做到的,并且做得很好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圣人了。

那么就有人要说了“我并不追求要成为一个圣人啊”,可是道德高尚至少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排斥的吧?

古圣先贤教诲的重点就是道德。

中国的道德就在人与人相处之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朋友之间等等。

《论语·学而》中有一段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PPT3)他说凡是君子都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了。

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义的根本。

这句话就说明了“孝”的重要性。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孝”。

(PPT4)

大家都知道圣贤人的智慧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而没有衰败的,也是最能说服人的。

那么我们就以《论语》为例。

看看古圣先贤对孝的见解。

在《论语·为政》中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

“父母为其疾之忧。

”就是做父母的一心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乍看是不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这正体现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想想我们生病时,父母为我们着急担心的样子吧,为人子女的还能不好好孝顺吗?

同样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回答子游“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说道: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PPT5)这话确实很尖刻。

它是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就是物质上的。

其实就连狗马都能得到别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跟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很发人深省,是吧?

这就告诉我们,孝心是恭敬之心,是发自内心的爱心,而不仅是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养活。

以上所举例子都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虽然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对“孝”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但是未免有些空洞,听起来也不疼不痒。

对吧?

只有我们的切身体验才能使自己对父母的无私有所感触。

大家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如何让子女健康成长,如何给子女创造一个好的坏境。

所以子女应该有爱父母和依恋父母的心性。

我建议大家今天回去之后做个试验,随身携带一颗鸡蛋,保护它十个月,让它不破裂。

大家能做到吗?

开个玩笑。

大家都很聪明,一定猜出来这个实验是模仿孕妇怀胎十月的。

想象一下都觉得这个任务艰巨的不得了,事实上母亲要辛苦的多,因为要加上婴儿的重量,怀孕期间母亲身体的种种不适,和谨慎又谨慎的那种紧张感。

也许这还不能让大家有深的感触。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书上看来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大家都知道吧?

释迦摩尼佛和他的弟子在行路中遇到两堆白骨。

一堆是泛白的,一堆是发黑的。

弟子问为什么两堆骨头的颜色不同?

佛说:

黑的那一堆是女子的,白的那一堆是男子的。

之所以骨头是黑色,是因为母亲在怀胎的过程中,胎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全部要从母亲的身体中获得,而且母亲一生操劳,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子女身上,非常辛苦,就会很憔悴。

这样,大家有感触了吗?

如果还没有,我想跟大家讲一件事。

去年寒假的时候我的一个亲戚住院,我看见孕妇的产房的床跟一般病房的床不一样。

他那个床两边有两根很粗的铁杆。

你们知道这两根铁杆是做什么用的吗?

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忍受疼痛的时候,有一个动作是什么?

会攥紧拳头。

对吧?

这两根杆就是让孕妇生产时抓的。

这本来没什么,是人正常反应时的一种需要,但是我要说的是那两根杆已经被抓弯了。

大家可以想到这是忍受多大的疼痛才能激发出来的力量。

但是你们见过或者听过有哪个母亲说“哎呀,疼死了”。

她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健不健康。

甚至在生产过程中有危险的时候,母亲们都会选择保住孩子。

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这种爱是可以放弃一切的,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父母做出的的牺牲远不止我上面提到的这一点点,想必大家都有深切的体会。

回想起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谁还能无动于衷呢?

知恩才能去报恩。

如果对父母的无私和付出有了深深的感恩,那么孝顺,就是唯一可以回报这份爱的东西。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最初就像是一张白纸,纯洁,干净,有着对所有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正所谓: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我们不懂得修养自己的德行,不好的观念就会倾入,致使我们善良的天性消失。

而当一个人的天性消失了的时候,人格就会被扭曲。

孝是德行的根本,但是孝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

要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上纠正,使之内化成自己的德行。

孝顺父母就是要奉养父母的心灵,身体,智慧。

怎样让父母安心就怎么做,怎样不让父母蒙羞就怎么做。

在生活当中有些事是最应该做的,比如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给他们一个拥抱,但是我们反而觉得不好意思。

有些事情是最不应该做的,比如顶撞父母,甚至大喊大叫,但是却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这就颠倒了,不是我们分不清好坏,搞不懂对错啊,是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转变,对父母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

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感恩,孝顺他们,是应该的。

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能孝顺他们,这才是最难得的。

舜帝大家都很了解。

他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他的父亲和继母,以及他的继母所生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面纵火,舜手里抓着两个斗笠逃脱;让舜挖井时,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却下土填井,舜从地道逃脱。

经过这么多事情,舜一点儿也不记恨,仍然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给他耕地,鸟替他锄草。

尧听说舜非常的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能,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经过观察和考验,还选他做继承人。

舜继位之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的,并且封他的弟弟为诸侯。

舜帝在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过失。

尽管父母对他不好,但是他没有觉得父母有丝毫的不是。

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啊。

这不是说父母一辈子没有过失,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只要想到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就绝对不能把父母、家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但是孝敬父母不是意味着绝对服从,相反见父母有过错却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但是劝阻不委婉,又是不孝,劝阻之后,父母不听而大吼大叫就更是大逆不道了,这就要求情理兼顾,恰到好处。

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PPT6):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就是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过错要加以劝阻。

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能冒犯。

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要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感化父母,让父母改过来。

这样才流露着孝子的真心、耐心和智慧。

也有人要说,现实社会人人都只看重文凭,证书,学历,觉得很好,但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德行是否在进步。

我想大家应该都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人虽然有高文凭,高学历,但是他们却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做一些类似从化学反应中析出毒品,倾入公司的网络破坏营业程序,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谋一己私利,钻国家法律的空子获取巨额利润等等一些违法的事。

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就是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正,那么他所做的事都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的。

如果一个人只服从于自己的欲望,而缺乏基本的道德伦理评价,有着跟动物一样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那么他有越多的证书,越高的学历,就越危险。

因为他的智慧是服务于自己的,一个人一旦被利益蒙蔽,就会不择手段,损人损己,危害社会。

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塑造自己的德行,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增长自己的傲慢之心。

而一个人一旦变得傲慢,就会处处让别人无地自容,当然也会瞧不起长辈。

我一个远亲家里有一小孩儿,五岁,但是她认识很多英文单词,家人就特别以她为骄傲。

过年的时候不是要拜年吗?

她姥姥就带着她去我奶奶家,正好当时我们一家人也在。

家人们坐那儿没事干,就逗着她玩儿,就问她苹果怎么说,她就说APPLE,然后问了好多她都知道,都能说出来。

她也特别神气,转过来问她姥姥,书怎么说,就咱们的课本,一个老人怎么会知道,然后这小孩儿就对着她姥姥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白痴呀。

大家注意一下,这孩子一直说的是“你”,然后又加了一个“白痴”。

我想在座的应该都没有做过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还有在站的。

但是我们确实有瞧不起他们的时候,如果不信,我说,大家来想。

家长开始学着用手机和一些高科技东西的时候,我们耐心的教了吗?

估计刚一开始还好,在教了几遍,家长还不会之后,口气就开始不和善,哎呀,这样。

还有,我们扶着上了岁数的长辈走路,长辈们腿脚不灵活,没有我们走得快,是不是又一句,哎呀,您能快点嘛。

“哎呀”这句话里面有什么情绪?

除了不耐烦,是不是还有怎么这么笨,还学不会,我一拿起来就怎么怎么样,家长不如我的这种傲慢,自大。

是不是有连走路都走不好的嫌弃,责备。

想想家人是怎么教我们说话的吧,是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有哪个父母嫌麻烦就不教了,让我们成哑巴。

想想长辈是怎么教我们走路的,是不是跌倒了再扶起来,有哪个父母嫌弃走的太慢就拖着,拽着我们走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所以行孝一定要及时,而且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去落实。

第一不要害怕做不好,因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有信心,就一定能做成。

第二不要害怕我们的道歉和改正不被接受,然后就失望难过,破罐子破摔。

不是我们做的不好,是人们没有办法马上接受我们的转变。

就像我们打了一个人十巴掌,然后又过去摸摸人家的头,这会让人觉得你有什么阴谋。

所以不能因为被误解就打消改正的念头,应该更真诚的去做,更认真的去改。

前面,我们提到“百善孝为先”,说“孝”是百善之首,其实这句话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孝开了百善就开了。

懂得孝顺父母,自然会尊敬师长,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敬”。

(PPT7)

古人所说的“五伦关系”是指父子,夫妇,君臣,手足,朋友。

师生关系不在这五伦关系之中,但是缺了这层关系,这五伦就会不和谐。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老师用一生的智慧和学识教导我们,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们读书作文,所以我们要心存感激,对老师的态度要非常尊敬。

明朝著名的大臣史可法,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功成名就,能有所为。

所谓: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到了考试的时候,考生们就都聚到京城。

左忠毅公微服出去探考生的水平,选拔人才。

史可法当时住在一间庙里,左忠毅公来的时候,他刚好写完文章之后趴在桌上睡着了。

古时候一种说法是见文如见人,因为文章里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志向。

左忠毅公看了他的文章之后,从文章里感受到史可法利益人民,关心国事的胸怀,非常感动,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史可法身上。

考试时左忠毅公刚好监考史可法,等批到他的文章,又从文章中看到史可法的胸怀,就评他为第一名。

按当时的制度,左忠毅公就成了史可法的老师。

明朝末年,宦官当政。

左公因为为人清廉,惹恼了一些贪官污吏,被陷害入狱,严刑逼供。

膝盖以下被切掉,眼睛被烧得皮连在一起。

史可法很担心老师,就伪装成打扫的人进入监狱。

当他看到老师的状况就非常难过,扑到老师跟前。

左公听到学生的声音,用手撑开眼睛,很严厉的看着他,说你现在是国家的忠臣,怎么可以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

与其乱臣害死你,还不如我打死你。

于是就摸起地上的石头打他。

他看到老师那么生气就很快离去。

之后,史可法常常被派到重要的地方去守卫。

因为有他在敌军就不敢冒犯。

他时时刻刻不敢忘记老师对他的教诲,忠于自己的职责。

他每晚不休息,与将士一同守卫,手下说这样您的身体会受不了。

他说我如果睡着了,敌军来犯怎么办?

城陷于敌军之手就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国家。

史可法不但敬重老师,而且尽心尽力的去照顾老师的家人。

每次他回故乡的时候,首先去探望的就是老师的家人。

老师对我们的启迪是无法比拟的。

所谓: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当一个学生,对老师有恭敬之心的时候,就会落实老师的教诲于点滴之中,学习、做事就会很认真。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

老师是最不会嫉妒我们的才华的,是处处为我们着想的。

当我们有了这个观念,就会全心全意的按照老师的教诲去做,自己的能力就会提升,这才真正对得起我们的老师。

《弟子规》里说(PPT8):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JI)。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告诉我们要有学习效法之心。

老师不是简单的指“教师”,从这句话看来好人坏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功效,那就是增长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能力。

以好人为师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拥有的品德,我们没有,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做不到。

这样就能激发我们向人家学习的信心,以他们为榜样,最终改善自己。

以坏人为师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当我们见到或者听说很多方面做的不好的人时,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提高警惕,不要犯类似的错误,然后让自己有所长进。

当我们了解到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我们生命中的分量,就会更加尊师重道。

(PPT9)虽然现代已不存在君臣之说,但是细想一下上下级又如何不是一种君臣关系呢?

学校工作中就已经有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而且等不了多久,我们都会步入社会,成为上下级关系中的一员,所以了解如何处理好工作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论语·学而》中就有一段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话,他说: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我帮大家打出来,更清楚一点。

(PPT10)这句话是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个很好理解,大家想,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久而久之,这份爱和尊敬会内化成一种品质。

而拥有这样优良德行的人又怎么会冒犯别人呢?

古话说得好,所谓“大德不官”,就是有德行的人,无论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会做的很好。

因为有德行的下属会本着真心对待自己的上司和工作单位,会起到很好的劝谏过失的作用,减少领导人的错误,那么公司一定会成功,自己也必然成为受益人。

但是劝说的态度必须正确,不然,不但起不到劝谏的作用,还非常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伴君如伴虎啊。

那么要怎么劝呢?

大家想,如果我们刚到一个公司三两天,就跟领导说应该怎么样去做,上司会听么?

不会。

因为人家不相信我们,可能是不了解我们的能力,也可能是不了解我们的人品。

所以首先要知道劝说的基础是足够的信任。

有了信任的基础,还要有耐心,端正态度。

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就不可能一下子转过来。

因此即使我们的建议不被接受也不能有怨言,因为我们做的是自己该做的事情。

如果上司不采纳,态度就变得不好,并且心怀不满,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好时机,要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说简单一点就是要在上司心情好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有经验,一个人心烦的时候,那是什么都听不进去的。

恰好我们又在这个时候去纠正领导的决策,结果会怎么样?

不是被臭骂一顿,就是被炒鱿鱼。

所以要有做下属的智慧。

魏征以敢于进谏而闻名。

“犯颜切谏,敢批逆鳞”(PPT11)就是对他的评价。

他一开始侍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说:

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

唐太宗很好奇就问为什么。

魏征就说忠臣都要被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

唐太宗听完哈哈大笑。

他笑的时候肯定会思考,不听忠臣谏言而杀害忠臣的都是暴君,他不要当暴君,自然魏征就不会因为谏言而丢掉性命了。

后来有一次他劝的非常激烈。

把唐太宗气的,一路大喊着气死我了,就朝寝宫走去。

这话刚好被皇后听到,皇后很聪明,立马就想到肯定因为魏征,就回了一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纳闷为什么还恭喜呢?

皇后说因为有圣君出现,才会有如此直言不讳的大臣。

唐太宗一听就高兴了。

之后魏征刚刚去世,唐太宗就当着众人的面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国家兴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知道政策的好坏)。

(PPT12)唐太宗也不止一次的说过“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

”并对房玄龄说“自即位以来,辅弼我躬,安我社稷,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君不能与魏征比矣。

”(PPT13)所以魏征是我们作为被领导者很好的榜样。

现实中有一些员工,在企业出了问题发不了工资的时候,就会把厂子围起来,搞罢工,与老板反目成仇,完全忘记了二三十年里领导为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稳定所做出的功劳,最终搞得两败俱伤。

这是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行为。

我们想一下,一个老板经营企业二三十年要担多少风险,扛多少责任?

当企业发生一些经济上的问题,老板们为公司运营做打算,为筹措资金、摆脱困境苦苦思索的时候,员工们可能在睡大觉。

作为部署,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上司对我们很照顾,不但在能力上指导我们,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照,所以领导对我们的恩不能忘。

我听到同学们都在说我不要做下属,我要做领导。

但是做领导也得有做领导的胸怀和气度。

做了领导就要面对很多下属,其中就不少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人,《孝经》提到:

“君王有诤臣七人,虽无道可治国;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PPT14)所以首先不要只听好听的话,要有接纳别人劝告的肚量、胸襟。

《弟子规》里也说:

“闻誉恐,闻过欣”。

因为好听的话听多了,就会听不了批评,听不了不同意见,就会独断专行,也就少不了犯错。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作为上司,你要有能力去判断要不要听这些话,要听多少。

第二点就是要懂得以身作则,自我反省。

君仁则臣忠,这是上行下效的力量。

有一个故事说尧帝到民间去巡查,看见士兵们抓了两个人往前走,尧帝就很紧张,跑过去问:

你们两个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犯错?

那两个人说:

因为上天久旱不雨,家里没有粮食,就不得已偷了人家的东西。

尧帝一听完,马上对士兵说:

你们把我抓起来,把他们两个放了。

士兵就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呢?

尧帝就说:

我烦了两个错误,第一我没有吧子民教好,所以他们才去偷人家的东西,第二我德行不够,所以上天才会久旱不雨。

尧帝内心发起至诚的反省,感动天地,就下起雨来。

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反躬自省的态度,下属才会甘愿付出,公司才会兴旺。

据叙述商汤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载汤王也是圣君,他说: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一个团体带不好,很大一部分责任在领导人。

所以不要要求别人怎么做,更不要出了问题就不问青红皂白的责怪下属,怪罪别人,要先反省自己的过失。

第三要爱护下属。

孟子对君臣关系有很精辟的教诲: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PPT15)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署对领导的态度,取决于领导的态度。

领导仁德,则下属拥护,企业也就会发达。

(PPT16)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

在六岁以前,我们嘴上老挂着我爸爸说什么什么,我妈妈说什么什么,所以父母的影响最大;到了小学,我们就会说我老师说了,老师的影响变成最大;初中以后我们会说我的朋友谁谁谁说,我哪个同学说,朋友的影响力就渐渐加大。

有一句谚语说: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我们也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需要朋友多方相助。

一首诗里说:

亲近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PPT17)亲近好的朋友就像在雾露中行走,即使不明显,不会弄湿衣服,但总会感觉到湿润。

这就比喻朋友的言行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朋友之间要有信,这个信不但只信用,还指信义。

义是正当的事,就是说朋友之间要讲道义,要尽本分。

孔夫子说:

人无信不立。

答应朋友的话要信守承诺,而且要想清楚是否对对方有好处。

明明知道对别人不好,我们因为要守信就去履行了,这样反而害了朋友。

有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不实用。

因为有很多人不讲诚信。

当别人都不诚信,而我们很诚实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人们都会找我们来负责事情。

因为人们都愿意把事业交给言出必行的人。

那我们就会有很多机会。

现在商场,职场上确实尔虞我诈的事情比较多,但是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能一直骗下去吗?

不能,那是暂时得逞,是自断前程。

而且一个谎言总需要用无数谎言去圆,那是没完没了的。

刚才讲了朋友之间要有信义,在这里我要说五个本分。

第一是劝告。

《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PPT18)就是一个人如果有可以劝谏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于身败名裂。

我们容易犯过失的时候不是人生处于低潮的时候,而是发达的时候,因为我们会得意忘形。

这个时候好朋友会尽他们的本分劝告我们,让我们保持清醒,及早回头。

劝朋友还要抓准时机,所谓: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给朋友留点面子。

而且《论语》云:

君子信而后谏。

如果没有建立信任就去指出对方的不足,会被以为是在毁谤人家。

同时在劝告前一定要先摆正自己的存心:

我们是要帮助朋友,而不是幸灾乐祸。

并且不可以有太强的控制欲,欲速则不达。

第二是关怀。

朋友就是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让朋友能够感受到彼此间的这种情义。

现在人情比较淡薄,人情越淡薄,人们的内心就越没有安全感,越空虚,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

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

有些人说:

为什么他不先对我好?

人生如果常常在计较着别人对我们的好,整个人就会患得患失,心情也会起起落落,岂不是很痛苦?

而在我们主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付出的幸福。

第三是互相赞叹。

古代有种说法叫:

文人相轻。

自己有才学,别人也有才学,就会觉得不舒服,就会嫉妒。

这种嫉妒之心会让我们情绪不好,肚量变小。

其实当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对人的时候,我们的道德就已经往下滑了。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宰相,就是李斯,他的嫉妒心非常强,对他的师弟韩非子的学问很是不满,就设计把韩非子害死了。

最后落得腰斩的下场。

所以我们要拓宽心量,懂得欣赏并且赞叹别人的优点,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出这种能力。

第四是不言家丑。

就是不要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将给其他人听。

《弟子规》里讲:

话说多,不如少。

有时候说话太多会不经意间就把朋友的一些情况说了出去,要是让有心挑拨的人拿来找麻烦,就会破坏朋友之间的情义。

另外,“交浅不言深”,讲话要懂分寸。

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说,免得祸从口出。

我们也可以多说人家的好事,隐恶扬善,我们越肯定他,他就会越积极地去做好。

这样可以帮助朋友增长德行。

第五是通财之义。

就是当朋友在经济上遇到障碍时,我们不可以吝啬,得帮助他们。

这其中有一个原则叫:

救急不救贫。

朋友突然遇到困难,临时需要一笔钱,这时我们要尽力帮忙。

但假如一个人不仅生活上贫穷,而且“思想贫穷”,我们就不能一直用经济支持他,因为这有可能让他更加好吃懒做,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