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书个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68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如书个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城如书个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城如书个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城如书个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城如书个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城如书个园.docx

《古城如书个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如书个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城如书个园.docx

古城如书个园

个园

个园是清代盐商——两淮商总黄至筠[1771~1838年]的私家花园,主人于清嘉庆23年(1818)购得徽商小玲珑山馆旧址改建而成,占地2.3公顷,以四季假山著称,是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个园大门两侧的楹联是草体字,不太好认,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上联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讲的是园子里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叠石风光;下联是“风晴雨露竹影多姿”,说的是个园得名的缘由。

个园的主人黄至筠特别喜爱竹子,这位儒商并没有把自己的花园叫竹园,叫竹园就太浅俗没味道了,主人谦虚地以半个“竹”字入题而叫“个园”。

我们个园是1982年中国国内旅游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对外开放的园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重点园林,国家邮电部还在2007年发行了《扬州园林•个园》的邮票。

扬州个园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进入个园,我们眼前是各种各样不同的竹子,黄竿的、翠竿的、紫竿的、花竿的,应有尽有。

这竿龟甲竹最令人惊奇,竹节有规则的短缩对接,像乌龟的贝壳图案,得名“龟甲竹”,在古代有“龟龄鹤寿”的说法,“龟甲竹”寓含长寿的意思。

这种竹子平时很少能见到,大家可以拍个照作纪念。

个园好看的竹子多,等一会拍照的时候请不要扶着竹子,和竹子合个影就行了。

一两个人扶一下没什么,但每天那么多游客,都扶一下竹子就不好了,就像总理在电视上说的:

“在中国,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3亿就是大事了”,个园是国家4A级的文明景点,我们一起作个文明游客,这里先谢谢大家的合作。

好,拍完照我们继续参观。

个园是一个前宅后园的私家园林,分为住宅部分,花园部分和我们现在游览的竹园部分。

竹子姿态清雅,翠如碧玉,古人常以竹来修身养性:

竹的四季长青,表示生命力旺盛;竹的正直向上,表示一个人的人品,人就应该正直向上;竹外刚中空,外刚是实力,是学问,中空是谦虚,是虚怀若谷;竹有节,气节更是一个人最值得敬重的人格。

唐代张久龄说: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宋代苏东坡有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

“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的诗句,无一不是对竹子所蕴含的人格魅力的颂扬。

竹子既不是草本,也不是木本,竹子属于禾本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

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有500多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之间,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个园的竹子从观赏角度看,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竹园里有近百种竹子,有不少特征明显的,比如这种竹节平滑的丛生竹种叫孝顺竹,也叫慈孝竹,像是遵从孔子古训“父母在,不远游”的教导,新笋紧靠老竹生长,家人团聚,各自尽着爱心。

再请看路的左边,这叫高节竹,扬州八怪画的竹子基本上以这种竹子为主,它的竹节明显,画家就是要画竹节代表的这种人格和“节气”。

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让我们马上就体会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

这里竹影横斜,翠叶清幽,前面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

“竹西”出自唐代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

于是,大家就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说扬州是个风光很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进了“竹西佳处”却看不到竹子了。

“竹西佳处”的过道均栽植桂花树,在扬州,常见桂花有花色金黄的谓之“金桂”,其花香浓郁,代表富贵、热情;有花色银白的谓之“银桂”,其花香淡雅,代表雅致、好客。

因水土原因少有花色泛红的“丹桂”。

而在这里种植金桂和银桂,有花香迎客、热情待客之意;也有贵客盈门、喜迎贵宾之意。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不同,苏州园林很美,富有诗情画意,所谓“以画入园,以园入画”,到苏州园林就是要看她有多好看,有什么韵味,重在对人的养心、养性,所以在苏州叫游园。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有所区别: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构造玲珑,表现幽美,立意抒情,可谓“以画入园,以园入画”,较注重外在美,加之园主人多为被贬官员和失意文人,整体表现,在思想上相对低迷,在手法上比较经典。

到苏州园林就是要看她的构造巧美,感受修身养心之妙,于是在苏州叫游园、赏园。

扬州园林较之苏州园林建成稍晚,中国文化在传承中有所发展,扬州的私家园林传承了江南园林的有点,在画美上已难超越已很完美的苏州园林,便从画意上求得突破,重点采用文人写意画的手法,表现园林中山水、建筑和植被的意境。

构造大气,表现淋漓,立意高远,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较注重意境美,园主人多是得意商人和退隐官员,是在事业顶峰或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时建成,整体表现,在思想上比较昂扬,在手法上更趋成熟和含蓄,意境上更趋平和、宁静和深远,到扬州园林就是要去感受和回味,所以在扬州叫读园、品园。

今天我很高兴作为一名扬州的导游和大家一起读一读中国四大名园中的个园。

走过迎宾的过道,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墙上的花窗,这是以四个圆圈组成的漏窗,表示桂花。

迎面一朵桂花代表迎贵,在此有富贵盈门、喜迎贵人之意。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经常会看到五个圆圈的漏窗图案,那是代表梅花。

虽然五个花瓣的花很多,桃花也是五个瓣,但人们不会说这是桃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书香门第的意思。

当然桂花不仅有书香门第的意思,还比梅花多了一层“贵气盈门”的涵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书房,叫丛书楼。

书房建成楼房,是因为书籍需要隔湿防潮。

两旁的楹联白底黑字,表现一种书卷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上联有感而发,下联升华到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味道,这幅楹联是上海政协副主席周志高于1982年写的,那时个园刚刚开放。

丛书楼里墙上挂的是克隆版扬州八怪的字画,增加了不少文墨气,当年盐商有养士之风。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大家眼前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始于宋盛于元,亦称“避火巷”、“风火巷”。

火巷作为比“街”低一等的道路,后也流传到北方其他城市。

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

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砖已经风化了。

扬州当年砌房子都是乱砖砌墙比较多,乱砖砌墙叫财不外露,一来可以节约,二来也不显得那么招摇。

我们先从东轴线参观,这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伙房里的布局是有讲究的,灶间一定在东山墙而不会在西边,东是上手位,体现中国“民以食为天”的观念。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

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

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

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伙房的前面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这叫团团圆圆。

不过,当时的一家团圆是指家里的男丁团聚,女眷是不好坐在这里的,古时男女不同席。

这套圆桌是重做的,按照徽文化的习俗做成了合欢桌,它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组成了一张圆桌。

楠木厅是中国古典建筑中典型的也是规格较高的堂,楠木厅只是我们通常习惯叫法,有完整的堂、廊、檐构成,不仅屋梁和柱子都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还有了卷棚顶的廊,俗话说“无卷不成厅”,这种卷棚的做法富有装饰性,体现了建筑的气魄,抬升了建筑的档次。

楠木的大梁两头稍细,中间饱满,看上去特别富态养眼,体现出家境的殷实和富裕。

此为徽式建筑的特点之一“廊在堂内”

中堂对联出自扬州八怪金农之手:

“饮酒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

”意思是说:

饮酒哪是为了沉迷于醉乡?

高雅的情怀才是仙人般的境界。

中堂对柱联:

“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意思是:

家有余资,花园风光四时游乐,人生有品,最有滋味的当然是读书励志。

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

这里的屋顶是半边坡顶,而不是人字顶,你站在天井里,屋顶有人就能看得见,因为它不象人字顶有屋脊遮挡。

表面上看,四水归堂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实际是为了安全和防盗,作为有钱的商人是特别注重宅院的安全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四面天落之水顺四面屋面流于天井,然后在做成龟背形状的地面流到四角沟中,那么,然后又流向哪里呢?

其实还是回流到房屋中轴线的下水道里,那为何会把下水道砌在房屋的中轴线呢?

原来水在古典建筑中表“生气”和“财气”,所以徽商建房都是先挖下水道,后以此为中轴线建屋,于是,四面之水流于天井叫“我纳四方财”;后于天井流向四角又复归堂中主下水,叫“千金散去还复来”,合起来就是徽商建筑中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四水归一”

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高官厚禄”。

扬州民居在图案装饰上非常喜欢用动物或者植物的谐音来表达吉祥,如梅花鹿的鹿字和“禄”就是谐音,因此,除了滴水,隔扇门上也雕有各种各样的鹿,主人希望它能保佑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就是高洁、美好的意思,原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对柱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表现了“耕读传家,勤俭为本”的思想。

中堂是扬州八怪汪士慎“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内容充满生活情趣。

这里翠竹,青松都人格化了,以物“比德”,花可让人迷,也可让人禅悟,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至于“酒可仙”,出自李白“臣是酒中仙”的诗句。

天井里摆放盆景,提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侍花弄草、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官员大都是才子,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文章和诗词,这和他们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关系。

我们现在来到个园主人当年街门门厅,大门开在扬州过去最繁华的东关街上,街对面有一个高大的照壁。

中国人是忌讳目光碰壁的,也不能正对着人家的大门,不能两家相冲,,所以中国人在面对一面墙的时候,会做些适当的装潢,比如在对面墙上画一个吉祥图案,这叫影壁,如果主人有经济实力,那就在对面砌一堵墙叫照壁,如果实力鼎盛,就在街对面买一块地,凹进去砌一个墙,雕上寿桃、蝙蝠等吉祥物,这就是八字壁。

我们现在看到的个园门外是八字壁,说明黄家当年在扬州是数得上的大户。

从街门进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屏门,屏门起阻隔视线的作用,增加城府感。

进门向东为上首,是管家待客的地方,中间这道比较豪华的门叫仪门,进去就是主人的客厅。

这个仪门要和街门错开,错开的原因就是不能让街上的贩夫走卒走到门口,一打眼往里看,家里的场景就一览无余,所以这两道门不在一个中轴线上。

这样一来,客人进门以后眼前势必会看到一堵墙壁,目光碰壁是礼仪大忌,所以主人在墙壁上面做了一个装饰,这个装饰叫做土地龛。

做土地龛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解决目光碰壁的问题,上面可以刻着很多吉祥图案;第二,还可以解决礼仪问题,当高层官员到下层官员家里做客的时候,听谁的呢?

进门先拜土地,后面就客随主便了。

扬州很多大户人家门里都有一个土地龛,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传统的做法。

土地龛上面有很多吉祥的图案,有蝙蝠和寿桃,中间这两个象古代钱币一样的雕刻,很多人一看都会说:

“噢,蝙蝠前面有两个铜钱,这是福到眼前。

”但这样就把一个很好的文化讲俗了。

古代钱币的式样外圆内方,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在全国做了模范,铸造了全国统一的货币,而且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都是使用这样的货币,被称为全世界“最早的欧元”。

铜钱里面的方孔是为了穿索系用,可是大家想一想,穿索系为什么不用圆孔而用方孔呢?

这是基于中国人对钱的理解。

古代中国人希望钱啊、财产啊什么的,有来路才有去路,古代没有透资的概念,就希望来源越多越好,源源不断更好,对财富的理解就像水一样。

最好的水是什么呢?

就是从地下滚滚而出,挡都挡不住的泉水。

大家在中国各个景点看到的泉池,都做成了方的,这叫泉眼。

所以我们中国古代钱币中间的方孔万万不能叫做“钱眼”,从古至今,它只有一个规范读音叫“泉眼”。

现在社会上收藏钱币的组织,不是叫钱学会,而是叫“泉学会”。

那么再看看这土地龛上两个在一起的钱币,它是用了一个谐音叫“双全”,它与一个蝙蝠、两个寿桃连起来叫“福寿双全”,中国古代官员是很讲内敛的,不可能整天钱啊、钱的挂在嘴边上的,那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人家为官不廉洁嘛。

以后看到这样的图案一定念做“泉”(全)而不是钱,虽说钱不是坏东西,但是整天谈钱就显得很俗了。

这是中纵的仪门,仪门就是礼仪之门,过去主人“到堂前施礼相迎”,“送到门口”等等,都是指仪门内外。

进入仪门,主人正堂前的天井更加宽大明亮,这一纵的主题是“福”,我们看到了吗,对!

瓦头上的“福”字,滴水上的蝙蝠,隔扇门裙板上的蝙蝠,满眼都是“福气”。

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的,那时用井水,万一走火会很麻烦,所以这两口缸平时养鱼,关键时刻用水。

当然,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风水学中水表“生气”和“财气”,于是,这两个大缸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门海”,意为门口有很多水,就是财气盈门之意。

汉学堂是正堂,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所用硬料都是柏木,而且大梁扁作,扁作是什么意思?

柏树作大梁等级已经很高了,而用的是很大很粗的柏树,如果用原木摆在上面,上重下轻,建筑比例会显得失调,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就想办法使树干的分量减轻,把柏木削成扁的,保留柏树的直径,显示主家用的是大料。

盐商是做买卖的,做生意的人要讲信用度和资产的实力,这里是老爷谈大生意的地方,客人进门一看到主人扁作的大梁,就知道主人很有经济实力,这是资产能力的心理暗示。

柏木的花纹很好看,而且本身有油脂不用油漆,柏木的等级比较高,说明清代盐商有很好的社会地位。

汉学堂是黄至筠的二公子黄锡麟(黄奭)的堂号。

黄奭是清代中后期全国著名的辑佚大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散失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曾经编辑刊刻过一套《汉学堂丛书》,所辑佚的古籍达226种。

黄锡麟之所以把堂名叫做“汉学堂”,是因为他崇尚“汉学”。

所谓“汉学”,是指汉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多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

继承“汉学”精神,重实证而轻议论,这对古籍整理与辑佚工作十分重要。

汉学堂里无论匾额,还是对联、书法全用汉隶,既然叫汉学堂,自然应该汉风洋溢。

中堂对联原作者是郑板桥,可惜原作已不存,这是根据历史记载请当代的书法家以汉隶体重写的。

上联是“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写得简洁明了,下联则显示出郑板桥作为大家的水平了,“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一语双关,一是说主家人丁兴旺,后代象雨后春笋一样香火旺盛、家族火爆;第二个含义是每一个孩子都象竹子一样正直向上。

园主采用郑板桥这副对联,从侧面解释了个园为什么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旁边黑底金字的对联是金农的,“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就是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有三千多年,一十七家指的是一十七家正史,清代还没有《二十四史》。

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

黄奭多才多艺,妻子也是才女,夫妻二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影响较大的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等。

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体对联: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

上联中的“漫”字,作“满”讲;“研”字指“磨墨”;“裁”字,作“选取”讲。

上联说,采集竹叶上的纯净露水磨上满满一砚浓墨,好写选出的唐人诗句。

下联中的“嚼”字,作“品位”讲,“晋书”则指晋代人的书法作品。

晋代优秀的书法家众多,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正像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晋代则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如同梅花的幽香要细细品位才能领略,晋人的书法艺术要认真“读贴”才能领悟。

这副对联表达了文人雅士习唐诗,品晋书的生活情趣。

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黄锡禧比较清高,将人生的乐趣全部寄托于吟诗作画之中,他为后人留下了《清美堂文集》和《栖云》词集。

这里挂的对联就是从黄锡禧诗中集句而成,上联是“云中辨江树”,下联是“花里听鸣禽”。

诗意雅致,一“辨”,一“听”,动静兼收,获得了非同寻常的美感享受。

表现出诗人黄锡禧的恬淡气质与高雅情怀。

我们由中进向西,进入第二条火巷,两边的青砖老墙已明显斑驳风化,岁月总是刻录在建筑上。

火巷前方有口水井,井圈上有锁眼、缆扣孔,具有私家井圈的明显特征。

井旁的墙脚处有一道圈拱,加强了墙体的安全,同时也便于把被井水浸湿朽坏的砖换掉。

这条火巷是扬州若干条火巷中文化含金量比较高的,我们回头看一下,火巷两端的尺寸明显不一样,南边宽北边窄,看上去近大远小,视觉效果很深邃,显得纵深很长,很有气势;火巷的北端是后花园,花园是封闭的地方,为了到后花园后没有小的感觉,从火巷走过去会觉得越来越窄,最后豁然开朗,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当然,越走越窄的路是不符合中国人期望的,我们希望路越走越宽才好,所以,园主人对这条路做了精心的升华:

设计了几个台阶,一个比一个高,这就叫步步高。

还有更加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口泉上,俗称为井的这口泉为何会在这个地方呢?

原来,因为种种原因,这条火巷做成了南宽北窄,风水上这叫棺材巷,犹如寿终人所躺之棺材,这可是大忌,因有了这口泉,这巷子于是变成了吸财纳气的漏斗,于是意思就非常好了。

西纵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清颂堂里面的装饰图案都是和长寿有关的,中间供桌上的供石也是寿桃形的。

厅堂里的椅子上,刻的是八仙图案,成仙得道,表示生命永恒,这是最长寿的了。

我们看到每一纵都有楹联字画,这些字画都反映了家庭教育或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意思说大户人家应该多做好事多行善,下联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黄至筠不惜花费重金,从安徽聘名师教子,中国大户人家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子女能够安心地读圣贤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为生存担忧,一心读书修身,那是祖上留下来的福荫。

清颂堂中堂挂屏是描述《易经》中卦象的,核心内容讨论的是“谦虚”的“谦”,主人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大智若愚,不露锋芒。

《易经》太深奥了,我们今天读起来文字上艰深难懂。

过去,商人讲的是书香门第,讲的是儒商,“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清颂堂这四幅大挂的总体风格显得比较大气,它是由植物和鸟兽组成的的《花鸟图》,过去的画家不仅要画得好看、协调,还要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叫有品味。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品读、品读中国画中的内涵。

按顺时针方向,第一幅画的是临水的垂柳,垂柳是我们扬州市的市树,柳树下方开的花是海棠,海棠是春天开的,所以这幅图叫《春溪图》。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下面一定会是两只鸭子,但是我们很惊讶地看到水面上并不是鸭子,这明显是两只老鹅。

鹅和鸭子最大的区别在于脑门不一样,鹅的印堂比鸭子高多了,这叫寿星顶,那个彭祖老寿星钱铿,标志就是长着一个很高的脑门,脑门这地方的穴位叫印堂,所以我们读这幅画就是“高堂长寿”。

第二幅上面画的是芭蕉,芭蕉不仅是夏天有,秋天也有,芭蕉下面有一枝花点明为夏天,这是萱草,夏季开放,萱草又叫忘忧草,在中国古代代表母亲。

画上有一个假山石,假山石上有一只黑猫,它两眼全神贯注地瞪着上方,正准备向上跃起,捕捉飞着的蝴蝶。

草丛里还有一只白猫,嘴上已叼着一只蝴蝶。

猫不抓老鼠去抓蝴蝶干什么?

猫和蝶的谐音叫耄耋。

人生七十古来稀,八九十岁的人就称之为耄耋老人,这是寓意母亲高寿。

精彩的是两只猫,一黑一白,这叫“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蝴蝶才是好猫”。

这幅画有一点需要细读的部分,个园的主人黄至筠少年丧父,家母孤身育子,所以这幅画上没有古代代表父亲的椿树。

黄至筠原籍浙江杭州,出生于河北省赵州,父亲是赵州知州,不幸的是,14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产又被外人侵吞。

母亲把他带到19岁时,让他带着父亲朋友的荐举信骑驴进京,见到了管辖盐业的“高级长官”,长官见黄至筠谈吐不俗,是个人才,就委任他到扬州去做盐商。

可这位“高级长官”究竟是谁,到目前为止还是史学之迷。

来到扬州的黄至筠凭着个人才干和对朝廷的奉献,不但发了大财,而且被赐予“盐运使”的荣誉官衔,跨入“红顶商人”的行列。

第三幅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因为上面的青桐正是结籽的时候,青桐结的籽是桐籽(童子),画的下角还有一株菊花,点题这是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上面还画了两只鸟,这种鸟有着长长的尾巴,长尾巴像征绶带,这幅画连起来的含义就是童子绶带。

绶带就是玉带围腰,少年高中的意思。

第四幅画比起其他画少一样东西,其他画上的植物都是两种,而这幅画上只有一种植物——梅花。

其实还有一个是不用画的,这个时节开的花还有一种,就是雪花,你看上面那星星点点、淡淡的影子。

和其他三幅画配起来,三个明写一个暗写,花和树三分一合,形式富于变化。

这幅画上的动物是喜鹊,六只,五福六寿,六只喜鹊就是喜寿的意思,少年高中、老人长寿,这才是让人喜上眉梢的开心事!

所以这幅画叫做《喜上眉梢》。

四幅画从表面上看是《花鸟图》,其实含着春夏秋冬,每幅画又都蕴藏着深深的中国民俗文化,大堂之上,文人墨客举眼之间,是浓厚的文化氛围,那内涵、修养都不用再说了。

个园是以四季假山闻名的,这春夏秋冬四幅画都这么精彩了,那四季假山的水平……我就不调胃口了,反正后面要去的。

我们还是从画中走回来,清颂堂是明三暗五式的建筑,两边有耳房。

耳房里陈列的是个园建筑上的砖刻。

个园主人黄至筠还有方国画石刻存世,一幅在个园,一幅在颐和园。

可见当年这些红顶商人都很有文采,他的画能被皇家收藏,做成石刻,名气、实力也就非同一般了。

在整个黄家宅第中,清颂堂的地位最高,是黄家一家人聚会、接待贵宾以及重大议事与祭祀的地方,男女老少也经常在这里看堂会,由黄家戏班子在这里演戏。

黄家戏班子的规模保持在二三百人,正常演出雅部和花部,雅部指的是昆剧,而花部指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地方剧种,统称“乱弹”。

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闭性很强的绣楼。

过去女孩十三盘头,十四上绣楼,十五六岁抛绣球,这是对古代女孩生活的经典描述。

小女孩十四岁左右开始发育,这时候就要到楼上住了。

古代女孩住楼房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古人认为女性属阴,男性属阳,所以女孩子住楼房与乾相近,阴阳调和;男子住平房与地气相通,也是阴阳调和,这是养生之道,过去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是要住楼的。

扬州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收藏也丰富。

这里展出的是青瓷收藏,瓷器里以青花为主题,从中国唐朝开始,中国青花开始发展,一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达到极致。

青花的花色很正,白底青花非常素雅,符合中国人的人文气质。

扬州的不少市民有收藏的爱好。

刚才我们参观的两条轴线,每进房子都是三间两厢,而这一纵,却是“明三暗五”式,这就是说,虽然从正面看起来,只有三间,其实里面两边还各有一间。

这既有私密性的需要,也为了“不逾制”,不违背封建社会的建筑条规,明三暗五,这一巧妙的回避,体现了商人的精明之处。

三路豪宅,彰显了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黄至筠父子对扬州园林艺术,扬州美食文化,扬州戏曲等地方文化,都起到了推动甚至支撑作用。

当然,个园成就最高的,还是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当我们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富于变化。

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大家看起来会觉得眼熟。

看出来是什么了?

对,是狮子的造型,它除了有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

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

我们要从象形的寓意这个角度去读园,要不然就只能是看到一堆石头、石头一堆,大不了好看不好看罢了。

步移景换,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看到“个园”的门额了,大家看这个“个”字的笔划,就是写成半个“竹”字,这个“个”字后来作为简化字推广,不过当年主人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没有简化字这个概念呢。

在推广简化字之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字念“个”,而当时写竹恰是两个“个”,于是称其为“半竹园”更显含蓄和文气。

我们看到竹林里的石头造型,很明显是石笋,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