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筛选与整合.docx
《专题二筛选与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筛选与整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筛选与整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筛选与整合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知识点。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窍门点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摘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
筛选和整合要注意:
1.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2.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
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
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过滤无用信息,压缩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使无序信息有序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有时,通过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还能衍生出新的信息。
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
那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干扰项往往具有下列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
①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②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③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主观臆测,导致你的分析与原文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④混淆局部、整体。
它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
⑤混淆偶然、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
⑥混淆已然、未然。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⑦误划类别。
即把同类的拆开来看作是不同类别的,或把不同类别的归类在一起。
⑧倒置错位。
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等。
对于考题中正误混杂的信息,如何辨别、筛选?
一是对照原文的相关表述,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二是注意题干的提示,看问与答是否吻合;三是拿选项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互勘,看出他们的异同与正误。
范例解剖例1(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二、三、四段)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
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
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
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
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
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
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
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
“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
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的相关表述在原文第二段,即“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通过语言转换而形成的选项与原文意思是一致的。
A项是正确选项。
B项的相关表述在第三段,即“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原文所表述的仅仅是学者在理论上的推想,并非事实。
从文中“如果……将……”的假设推论也可以知道,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还是二氧化碳。
B项的错误在于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C项的相关表述在第三段,即“‘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
”而选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故意忽视了原文中的“甚至是自然的破坏”一语,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D项,原文第三段说,“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第四段又说,“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
而选项忽视了第三段的表述而仅仅把它归结为“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也是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A
例2(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四段)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
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从全文的阅读得知,第一至三段主要阐述的是什么是沙尘暴,如何理解它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第四段主要阐述近百年来沙尘暴给人类的危害及原因,也就是题干说的“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
以上是确定与题干相关的信息的所在区域。
然后逐项进行比较甄别。
A项内容出自第二段,仅仅是说明沙尘暴的现象,并不是“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属于选项设置中的故意“因果倒置”,因而是应选项。
B、C、D三项都出自第四段,而且,B、C项是人为的原因,D项是由人为因素而引发的自然现象,也是灾害加剧的原因之一,因而都是表述正确项。
【答案】A
例3(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三段)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
“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
”《史记·秦本纪》云:
“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
“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
“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
“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在筛选之前不妨对本段进行条理的梳理。
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论据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首先”一句,言《三才图会》成书较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直接否定其不足为据。
“其次”引《墨子》《史记》认为飞廉是人,引《淮南子》注和《楚辞》注认为是兽或是神禽,然后归纳:
“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第三,从对汉代画像石的分析入手,指出“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各有其形”,写实的威武铜马“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最后抓住《后汉书》中“之属”(这一类东西)一语,指出飞廉和铜马应是两个器物,并不是一个器物,而铜奔马则是一个器物,由此认定“飞廉铜马”一名之不妥。
本题的四个选项恰好照应以上者四个方面。
我们一一对照便可得知,A、B、D三项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
C项中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在文中仅是转折复句中的偏句,目的是引出后面的正句,并不足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
命题故意以偏句取代正句,“张冠李戴”,所以D项是应选项。
紧接着作者用关联词语“但”转入正句,正句的意思是,在汉代人们的心目中,写实风格的马不同于神话风格的兽,因而写实风格的武威铜马不是神话中的兽,与武威铜马连成一体的同样也是写实风格的飞鸟而不是神话中的禽,即飞鸟不可能是神话中的飞廉,这才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答案】C
习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程结构物受到各种作用力,但是在表述中为方便起见,常将它们分为两个范畴,即永久荷载和临时荷载。
永久荷载即静荷载,是来源于重力的荷载,包括结构物本身重量以及永久附着于该结构物上的其它固定物体的重量。
通常的例子是铁路桥梁上的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
在设计过程中,为给出相应的体积及静荷载,必须首先估算构件的尺寸。
如果这些荷载只占总荷载的一小部分,估算中相当大的误差对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不大。
然而,如果这些静荷载相对较大,例如大跨度桥梁,精确地估算自重对达到最终设计将是很有价值的。
临时荷载或活荷载包括任何非永久性的荷载,它们来自于很多方面,它们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典型的例子是:
设备和建筑物的居住者引起的竖向重力,作用于桥梁上的车辆荷载。
此外,由于温度的变化,或材料本身的变化(例如当混凝土变干时,由于收缩产生的应力),在结构物内部也产生力。
结构物上完整的作用力系统必须包括来自基础或其它支撑物的“反作用力”。
实际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它们之间互相“挤压”该结构物。
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的临界加载情况。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铁路桥梁上的永久荷载是指桥上的钢轨及其覆盖物
B.结构物上的永久附着物,重量越大越难以精确估算
C.任何永久附着物的重量,都对结构物产生较大影响
D.自重及其固定附着物的重量之和称为结构物的永久荷载
2.对“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的临界加载情况”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临时加载情况
B.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所承受的重力和应力
C.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加载情况的最大限度
D.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所承受的活荷载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桥梁上经过的人或动物是一种动态的活荷载
B.温度变化会使结构物表面产生应力
C.混凝土由湿变干产生的力是设计结构物时必须考虑的
D.覆盖在结构物上的积雪属临时荷载
4.下列说法中恰当地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A.介绍结构物会受到哪些作用力的影响
B.设计结构物时要考虑永久荷载和临时荷载
C.区分什么是永久荷载,什么是临时荷载
D.说明各种作用力对结构物都有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
1.D(A项的原句是第二段的“通常的例子是铁路桥梁上的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
”在原文中,这句话是例证前一句的,“铁路桥梁”是结构物,“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是永久附着物,永久荷载应是结构物与永久附着物的重量之和。
而A项漏掉了前者,指称的范围小了;而D项正好符合这个文意,所以正确。
B、C两项照应的是第二段的第四、五句。
注意这两句的表述:
“如果这些荷载只占总荷载的一小部分”、“如果这些静荷载相对较大”,指的是静荷载在总荷载中的比例,比例小影响不大,比例大影响大,就要精确估算。
可见B、C两项都被偷换了概念,都不正确。
)
2.C(选项间的差异在于对原文中“临界加载情况”的理解不同。
什么是“临界”?
就是临近界限,准确地说是“由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
然后拿四个选项比较互勘,就会发现只有C项中“加载情况的最大限度”与原文的“临界加载情况”属于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述,)
3.B(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
根据第三段末句,B项的“表面”应改为“内部”。
)
4.A(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第一段的首句为中心句。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张玉庭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
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
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
“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就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
她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
——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没有水,怎么板书?
没有水,怎么上课?
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
水!
水!
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然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起来。
她写得飞快。
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
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
也正是由于这种奇异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
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报载,在七届人大召开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学教师,曾含着泪讲了这样一件事:
因为没有经费,买不起粉笔,他们曾用手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
)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偏僻贫穷的村庄学校,女教师以虔诚的态度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发明了“以水代笔”的“奇怪的上课方式”。
B.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女教师就是在艰苦环境里发明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从而神奇般地造就了一批神童。
C.作者用“亭亭玉立”和“仙女般的纤纤玉指”来刻画女教师的美好形象,她用女性的纤柔承担起振兴贫困山区教育的责任。
D.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像那个漏水的杯子,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遗漏了太多的机遇,它让女教师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E.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环境的强烈忧患和吁求,但对人物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让人悲也让人喜,引人动情,也发人深思。
2.女教师就“以水代笔”为学生上课。
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
分别分析这一“哭”一“笑”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哭”:
⑵“笑”:
3.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⑴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答:
⑵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答:
4.“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小说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并作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D(B项,“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在文本中缺乏依据。
D项,文本中关于杯子的议论并没有“遗漏了太多的机遇”的意思,文本中的“沉重”也不是指女教师“沉重的使命感”。
)
2.⑴“哭”:
她从孔乙己失魄落难、穷困潦倒中看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山区教育的困窘。
⑵“笑”:
能用自己的手指蘸水上课,丰富孩子们的心灵,毕竟是崇高的事,值得高兴。
3.⑴他们经过生活的磨难,能够准确地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类的不同情感。
⑵女教师的教育生涯充满艰辛与苦楚,她为山区贫穷落后的教育现状而悲哀。
4.下面仅是参考答案举例,答案不限于以下三种。
⑴作者借鉴了神话的创作手法,把情节的发展描写得充满诗意,对女教师圣洁的精神世界和她用不懈的忠诚所创造出的奇迹的由衷赞美。
⑵小说前半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从这里开始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既是对女教师焦虑之情的安抚,也是对心绪难平的读者的报答。
⑶作者借助幻想和荒诞的手法,用无稽的情节表现良好的愿望,展现了作者在令人不安的教育现状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吁求。
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骨髓移植是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它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一般是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体内。
确切地说,“骨髓移植”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
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主要目的,一是最大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二是全面摧毁病人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不能攻击新植入的异体细胞,为新植入的细胞提供生存空间。
然后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而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骨髓移植”。
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办法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
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是“抽取骨髓”,而是“献血”了。
到20世纪7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逐步成熟,众多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得到救治,大约50%—70%的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为发展这项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E.D.Thomas)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1.根据文意,对“骨髓移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的医疗技术。
B.骨髓移植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骨髓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血液中的医疗技术。
C.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细胞实际上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的医疗技术。
D.骨髓移植实际上并不是移植人的骨髓,而是输血的过程。
2.对画线句子“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
B.造血干细胞可能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C.造血干细胞在人体血液中含量极少。
D.造血干细胞可以释放到血液中。
3.下列说法不属于进行“骨髓移植”过程的是
A.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造血干细胞。
B.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
C.将骨髓供体中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
D.摧毁患者体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为植入的新细胞提供生存空间。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技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逐步成熟。
B.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两端的红骨髓中。
C.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来进行骨髓移植。
D.骨髓移植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托马斯(E.DThomas)为这项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1.C(“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
)
2.A(B、C、D三项是侧面解说“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而非“种子”的作用。
)
3.D(D项是“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的作用。
)
4.C(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而非“进行骨髓移植”。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积极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