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61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肇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肇庆一中高二年级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科期末冲刺卷

1.四大发明是外国对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肯定,按照余秋雨的理论中国古代发明应该包括“历法和中医”。

那么,关于四大发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纸术出现在105年

B.火药的发明不是炼丹家的贡献,就是中药文明的总结

C.其中,出现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成熟发明是指南针

D.东学西渐,掀起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发现”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发明早期用纸,东汉105年蔡伦改进用纸,故A项错误,但符合题意;火药的发明不是炼丹家的贡献,就是中药文明的总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出现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成熟发明是指南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答案】D

【解析】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排除A;戏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排除B;篆刻艺术是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排除C;题干所给材料中“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体现了汉字书写的笔画,故D项正确。

3.“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以上材料反映了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在材料中,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但是汉代主要的书写材料不是纸张,③错误,④虽出现在汉朝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错误,所有带③④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排除。

只有①②正确,故选B。

4.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放烟花的中国传统方式点燃了亚运圣火,火药武器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于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火药是在唐朝中期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后来到了唐末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作战,故C项正确;AB项时还没有火药,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

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强化君主专制,但不符合“空前绝后的”,故①说法错误;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发展比较迅速,故②④正确。

点睛:

材料“宋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答案。

6.1934年,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批判某历史事件时说:

“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

他批判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日本侵华

【答案】C

【解析】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指传统儒学思想遭到批判和否定,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使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新文化运动思想家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故C项正确;其他各项与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无关联,故排除ABD项。

点睛:

首先明确“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

7.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

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干可知,“汉语(汉字)……兵马俑”等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及遗产成为全国大学生心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传统典范及文化遗产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BCD项表述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故答案为A。

考点: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

8.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B

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近代中国应该先思想解放,然后在改变制度,最后才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

10.一位学者自述:

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思想革命”“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是指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故C正确;程朱理学是保守的思想,晚清的中体西用也是基于对传统的保守心态而生成的解释,皆不符合“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文革时期虽然社会上流行革命思想,但是对传统文化如戏曲、歌谣、风俗材料是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破坏。

故A、B和D错误。

11.《胡适口述自传》中说:

“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

”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发生了分化,已经出现了新的思想的宣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不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阵营的分化而非“文学革命”失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适并未公开否定过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2.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救亡图存,即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故B正确。

政治的民主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A排除。

经济的工业化,不符合革命派与保皇派,故C排除。

思想的自由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

13.在中国近代,封建文化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下列对封建文化解体起重要作用的是

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②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作用,依据所学可知这种作用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含义相同,①②③④均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瓦解封建社会,故答案选A项。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传媒的影响

14.孙中山说:

“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对君主一人的愚忠”,而大力宣扬“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民族效忠。

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B两项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D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所以应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内容

1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

毛泽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在该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主张,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抗战时期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时间过之后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杰出理论贡献

16.近代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民国二十年《民间周刊》部分内容。

下列内容有可能出现在刊物上的是

A.宣传新三民主义

B.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

C.痛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D.发布日本进攻南京的消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

民国二十年即是1931年,则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应是在1924年;B项应是在1927年;D项应是在1937年。

考点:

土地革命战争

点评:

1927年到1937年十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7.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的诗句是

A.“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C.“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的诗词相关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故A排除。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排除。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正确。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属于长征时期,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18.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D.三个面向

【答案】C

【解析】三个代表是政治指导理论,“五讲”“四美”是提倡的文明礼貌活动,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不符合“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排除ABD;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故C正确。

19.2010年10月1日18时,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美联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属于空间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不是“第一个”里程碑,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错在不是“第一个”里程碑,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答案】A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21.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再现和调动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我国正式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

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1958年,大跃进运动;1984年,深圳特区创办,因此ABD三项的事情都是符合史实的,所以说法均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

2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教育事业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于1995年以后,排除C。

“211工程”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排除。

邓小平复出,1977年冬,我国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所以才有1978年高校招生的情景,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

23.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高考制度恢复得益于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所以B正确,A改革开放没有开始C表述绝对D不是其背景。

24.“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对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保护来看,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故答案为B项。

《共同纲领》主要是确立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是规定具体制度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排除D项。

点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5.中国知识阶层是从传统的士绅阶层中脱胎分化而来的,他们是最具有现实感的群体。

每当面临激烈社会变迁的时候,他们往往在社会变革中扮演最为激进的角色。

请回答:

(1)明清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的知识界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概述其主要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

(2)传统知识分子主张重义轻利,而洋务知识分子主张“商战”,状元张骞弃官从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文革”结束后,知识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景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基本看法

【答案】

(1)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思想。

原因: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僵化;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2)主要原因:

列强侵略;西学传播;经济落后;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3)原因: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恢复“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4)看法:

能从知识、道德(社会责任感)两方面来谈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思想的发展。

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实业救国思想、双百方针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思想。

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

(2)洋务运动与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时,知识分子在强烈爱国精神驱动下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高考制度的恢复、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4)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论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