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546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docx

专题12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第02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

2015年中考模拟试题汇编第2期

专题12: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

1.(15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实验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10分)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

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

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

“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

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

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

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

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

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

“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

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23.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4分)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2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分)

2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2.(15届广西南宁龙文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统考)说明文阅读。

(每小题2分,共8分)

借我一双慧眼吧

城市雾霾现象困扰人们的出行。

“借我一双慧眼吧!

”人们想在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清楚知道雾霾天气是怎么形成的,在生活中我们又怎么保护好自己。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气象学便称其为雾。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

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

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

  针对北京、华北等地的具体气象条件,在较低的温度影响下,当近地面暖而湿的南风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形成雾。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

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大雾天气是间歇性的。

“以北京为例,南部的雾平流到城区,造成城区能见度下降。

而北面由于地势较高,出现雾霾的几率较城区少。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譬如:

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

符号为“∞”。

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

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

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

气象专家提醒居民需适当防护,尽量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减少开窗,大雾中出行戴PM2.5口罩很有用,但不宜久戴。

当发现呼吸困难或不适,口罩受污染,使用者感到呼吸阻力变大,口罩损毁等情况要立即更换。

尽量少抽烟。

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吃黑木耳和猪血能除体内灰尘。

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脸,漱口和清理鼻腔。

9.选文的说明对象正确的一项是()

A.借我一双慧眼吧

B.雾霾天气是怎么形成的

C.空气质量恶化

D.雾霾形成原因和个人防护方法

10.选文分析说明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作比较列数字

B.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

C.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

D.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11.下面关于“霾”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霾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同一天变化不大。

B.霾的水汽比雾的水汽小,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

C.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形成霾天气。

D.霾让人出行不方便,对人的身体有不良的影响。

12.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吃黑木耳和猪血能预防雾霾天气。

B.雾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

C.北京和华北地区一年四季容易产生雾霾天气。

D.雾本身对人体没有害,雾使空气中原有的尘埃散发不出去,人们被迫吸入才形成危害。

3.(15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元月调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人脑计算机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建造一种“人脑计算机”,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人脑计算机将完全模拟人类思雏。

专家们希望其能够模拟整个人类大脑,并结合迄今揭示关于大脑神秘运行方式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复制到计算机中,表达出单个细胞和分子等级的信息。

这项研究将利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

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每年大约有6万份科学论文。

这一研究项目是由瑞士的亨利·马克莱姆教授负责,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来自欧洲,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市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

科学家们希望在12年内能完成人脑计算机的制造。

马克莱姆说:

“大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着数十亿个连通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科学家很难真实理解它的工作方式。

但是模拟大脑工作却比较容易,从而可使科学家能够操控和测试大脑的任何特征。

在过去15年里,马克莱姆带领的研究小组煞费苦心地研究和操控大脑皮质柱的计算机模拟,这是哺乳动物大脑组织最小的积木结构之一。

他们还使用计算机来模拟老鼠的大脑部分,桓是人类大脑与此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类似于台式计算机,每秒进行着数十亿次“运算”。

发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驱动人脑计算机则是研究冬员当前重大挑战之一。

与马克莱姆教授一起工作的理查德·沃克说:

“人类大脑消耗了少量能量,却能够持续运行9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当前我们无法维持迄今已建造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的长期运行,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人类大脑是如何运行的,这将带来巨大的进步发展。

人脑计算机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建造,它能够环绕在一个半圆“座舱”呈现数千张3D图像,从而使科学家能够真实地“飞越”不同大脑区域,并观测大脑区域之间是如何进行沟通的。

忧郁症、精神病和阿茨海默症等老年疾病所导致的大脑紊乱,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人们的正常生活。

如果人脑计算机研制成功,它将对于理解致命性神经学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具有革命性帮助,甚至能够揭晓人类大脑是如何思考和作出决定的。

马克莱姆教授说:

“如果这项技术得以成功,它将帮助大脑损伤的患者。

这是人类的三大挑战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地球、太空和我们的大脑。

我们需要理解促进人类进化发展的神秘源泉。

人脑计算机系统建成后,它将用于测试新型药物,可显著缩短人类临床应用许可的时间,并为应用于更多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铺平道路。

下列关手“人脑计算机”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因模拟整个人脑不同区域的功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B.人脑计算机将模拟人类思维,复制已知的人脑神秘的运行方式。

C.人脑计算机将把人脑单个细胞和分子等级的信息复制到计算机中。

D.人脑计算机将以复杂的相互连通的神经细胞来传递信息。

下列表述不属于文章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研制的构想。

B.人脑计算机研制的现状。

C.人脑计算机形体的特点。

D.人脑计算机作用的展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的研制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全球范围内神经科学领域的科研论文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B.人脑计算机项目由瑞士的科学家负责,科学家们将用12年的时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制造出人脑计算机。

C.马克莱姆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哺乳动物大脑组织的计算机模拟,但这一模拟与研制人脑计算机还有很远的距离。

D.具有强大计算功能的人脑计算机将能准确测试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并能显著缩短临床应用许可的时间。

4.(15届江苏省兴化顾庄等三校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埃博拉病毒——人类共同的敌人》,完成后面小题。

(10分)

①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并在全球拉响警报。

由于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超强,且致死率高达50%~90%,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

同时,这种病毒也被视为最高等级的生物恐怖袭击武器。

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也就由此而得名。

多年来多次爆发被控制,但从未被消灭。

科学家将这一病毒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科特迪瓦埃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三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据不完全统计,非洲埃博拉病例已愈两万,死亡病例近八千。

如此凶险的病毒,若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②当前,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国家流行。

该病毒会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这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天~21天,一般为5天~12天。

在潜伏期内,病毒传染风险较小,一旦发病,则发展十分迅速。

重症患者发病两三天后就可能死亡。

③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发病则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不仅如此,该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不仅能感染人类,也能引起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感染。

“接触”是这种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与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会造成病毒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院内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以及处理病人遗体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极易受到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迄今为止,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四个国家,一共有240多名医务工作者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已经有120多人死亡。

④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所以应特别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行区别,如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

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并在2014年年底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的国家。

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4轮向西非疫区国家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

中国援建的利比里亚诊疗中心已于2014年11月25号建成。

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

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⑤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

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

此外,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

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埃博拉病毒的各种类型都可以感染人类。

B.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如果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混淆会贻误治疗。

C.埃博拉病毒因在埃博拉河附近被首次发现得名,截至目前只在非洲地区流行。

D.成年人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简述理由。

(4分)

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极易受到感染。

(2分)

⑵第①自然段“据不完全统计,非洲埃博拉病例已愈两万,死亡病例近八千。

”一句中,去掉“据不完全统计”没什么问题,不影响表达。

(2分)

当埃博拉疫情正在西非肆虐之际,中国一方面“严防死守”,抵御埃博拉病毒侵入,另一方面“雪中送炭”,为西非提供援助物资和医疗人员,被动防御和主动出击并举,筑起防控埃博拉病毒的铜墙铁壁,在抗击埃博拉病毒这场战争中担负起大国的责任。

结合本文的介绍和自己的认识你认为我国这样做有必要吗?

(3分)

5.(15届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文章。

(17分)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

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

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

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⑶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

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

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

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

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⑷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⑸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⑹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

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

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原文有改动)

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第⑵段划线句子“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4分)

第⑶段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掉?

为什么?

(4分)

阅读选文第⑷段,找出飞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的三种途径。

(3分)

请结合选文第⑹段内容,说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3分)

6.(15届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15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

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

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

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

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

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

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

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3分)

阅读选文,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原因。

(3分)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仔细阅读文章第⑥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2)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7.(15届江苏省宜兴市屺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5分)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

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

(2分)

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8.(15届江苏省宜兴市屺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4分)

爱恨交加说臭氧

①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

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

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由此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