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532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docx

最新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

 

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管理

大型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管理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庆油田)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国家控股特大型企业。

公司于2000年1月1日由原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组改制后成立,注册资本475亿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全资子公司,同年随中国石油在美国和香港一起上市,现有资产1089亿元,员工90427人。

油田自1960年开发建设以来,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

一是原油产量第一,累计生产原油18.7亿吨,占全国同期原油总产量的41.1%;二是上缴利税第一,累计上缴各种资金7575亿元,其中油田公司成立以来实现销售收入5840亿元,利税4795亿元,经济效益连续六年位居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2005年实现利润超过1000亿元,占中央石油企业总利润的15%以上;三是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多个百分点,从1976年开始至今实现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科技自主创新,在油田勘探开发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新技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技术系列,累计取得了科技成果6541项,其中国家级93项、省部级513项、获国家专利1061项,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地质理论和配套技术,一些发明专利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大庆的“基于百年油田建设的科技自主创新管理”成果,被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第十三届(2007)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

其基本内涵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为主线,在公司科学技术委员的统一领导和决策下,通过推行高效组织方式,构建开放科研环境,打造共享知识平台,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建立长效创新动力与保障机制,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形成有利于知识、理论、技术和人才创新发展的土壤与环境,持续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其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三个超前”实施科技自主创新。

“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试验,超前5年配套”是公司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

例如,大庆油田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产量增长高峰期时,就开展了以聚合物驱油为代表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并于199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已建成年产1000多万吨的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在80年代末,就对三元复合驱技术进行了超前研究,目前已基本配套完善,开始工业化推广,该项技术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将成为油田“十一五”、“十二五”时期主体开发技术。

“十五”期间,公司又启动实施了“两三结合”优化部署、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开发和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等10项重大现场试验,这些重大项目攻克后,将为大庆油田新增4~5亿吨可采储量。

目前,公司的战略储备技术攻关已取得重大进展,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已通过小型现场试验,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30个百分点,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已开发出系列试验菌种,可在三次采油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四次采油的主要接替技术。

2.坚持“三个结合”立项科研项目。

大庆油田始终坚持“冷热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确立科研项目。

“冷热结合”是指既搞好实用技术攻关,又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内外结合”是指既考虑本土勘探开发的需要,又面向市场发展“走出去”的技术;“远近结合”是指既大力开展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攻关,又超前搞好战略储备技术研究。

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把冷的做热、热的做火,内的做精、外的做强,近的做优、远的做实,实现油田科技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配置油田科技力量,加快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分类别、分层次组织实施。

对公司重大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先后发展完善了大型陆相沉积砂岩油田分层开采、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和化学复合驱油等技术;对相关配套技术,坚持合作研发、集成创新,先后发展形成了低深难领域勘探目标地震准确识别、多学科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等技术;对现有成熟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再创新,先后发展形成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螺杆泵采油、微地震井间监测、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等技术。

3.确立“走三化之路”的科技创新思路。

公司从实际出发,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确立了“科技管理走市场化、开放化之路;科研攻关走特色化、国际化之路;技术发展走产权化、产业化之路”的科技创新思路。

在技术序列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好四个层面的技术:

对国际领先的大型陆相沉积砂岩油田分层开发技术、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聚合物驱油技术,通过配套完善,使其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对国内领先并且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的剩余油描述技术、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套损井修复技术、电潜泵螺杆泵举升技术、油藏管理信息化技术、化学复合驱技术、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等,通过创新发展,使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目前还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套损预防、低渗透油藏工程评价、低渗透油藏压裂酸化、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微生物采油、蒸汽吞吐开采等技术,通过加快攻关,使其早日成为优势技术;对需要抓紧攻关的裂缝潜山油藏开发、深层天然气开发、复杂结构井开采和稠油开采等技术,通过采取超常规的办法,使其尽快赶上。

几年来,公司在加快创新油田勘探开发重大核心技术的同时,以技术拓市场、以技术换资源走产业化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已进入伊朗、印尼、委内瑞拉等7个国家和地区,三次采油技术已进入哈萨克斯坦肯吉亚克岩上油田、北布扎奇油田和阿曼国家石油公司。

特别是2005年成功收购了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与安哥拉签订了区块勘探开发协议,外部市场收入已从2000年的469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6.4亿元。

二、创建高效的科技自主创新组织形式

为有效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正确决策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任总负责人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各专业技术委员会,成员由公司领导、总师、科研单位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外聘专家组成,负责对科技发展规划、科研课题立项和科技创新目标进行统一领导与决策。

“十五”期间,针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到许多学科、专业和部门,需要多方配合、协同攻关,公司积极探索高效的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对重大科技项目全部实行课题制管理,并配套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制落到实处,公司实行重大科技项目“一把手”负责制和项目组织总师负责制。

技术发展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长和课题组成员,层层签订课题研发合同,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季度、半年和年度考核,兑现考核结果。

课题长的聘用与责权利划分是课题制管理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

(1)课题长的选聘:

打破系统、单位及职称、资历等界限,在企业内部进行公开招聘。

其中,一类项目的课题长,在课题承担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由一级课题负责人逐级择优推荐;二、三类项目的课题长,由课题承担单位择优推荐,经公司技术发展部资质审查合格,专家组评审通过后确定。

(2)课题长的六项权利:

项目成员选聘权、科研经费使用权、奖酬金考核发放权、外协单位推荐权、外委加工申请和单位推荐权、材料采购计划制定权。

(3)课题组人员的结构:

项目长1名;技术骨干20%~30%;项目研究人员70%~80%,实行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管理。

(4)课题长及成员的待遇:

在从事项目研究期间,除享受原工资、奖金和技术岗位的待遇外,按项目级别分别享受不同档次的年度奖酬金。

三、构建开放的科研环境

在科研攻关中,公司强调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同时,树立开放研发理念,所有科研项目都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有些重大课题面向国内外招标,关键的课题骨干面向全社会招聘,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研“造血”功能。

“十五”期间,面对油气勘探开发触及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公司坚持强强联合、借脑引智、开放研发,与近百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在勘探方面,与石油大学联合开展的“海拉尔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为这一地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与三所高校联合开展的“松辽盆地滨北构造、沉积、烃源岩评价及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为重新评价滨北地区油气勘探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在三次采油方面,围绕加快推进三元复合驱和二类油层聚驱矿场试验,与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低/无储层伤害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新型高效聚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新型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物理化学渗流特征和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数字化定量描述基础研究”、“化学驱精细模拟方法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并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等技术难题,通过招标的形式开展了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在深层天然气开发方面,与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成岩演化”、“升平一兴城气田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综合描述”、“兴城一丰乐地区深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研究”、“升平气田营城组储层裂缝发育带预测”、“兴城气田营城组储层裂缝发育带预测”、“升平一兴城气藏气井产能与储层动态描述”等项目攻关,使徐深气田开发前期评价和技术准备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

四、打造共享的知识与信息平台

1.知识资源开发——隐性知识显性化。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积累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但其中有很多集中于老专家的脑海里,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隐性知识固化为显性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自然散失或折耗。

为此,公司启动了“油田老专家知识传承信息库建设”,通过对老专家的理论、认识、经验进行搜集整理,以文本化和电子化的方式加以固化,使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同时通过创办三个国家级刊物、两个内部刊物,采取举办技术研讨会、论文发布会、“五小”成果评审等方式,促进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总结交流。

2.知识资源利用——情报信息网络化。

公司坚持“以信息化带动S-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围绕建设“数字油田”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各类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主要是搭建了三个平台:

一是生产管理信息平台。

建成了覆盖全油田6000多平方公里的计算机网络,先后开发应用了油田勘探、开发、地面工程等数十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查询、浏览、预警的买时化和可视化。

二是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平台。

建成了油田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把信息孤岛集成信息大陆。

三是科技信息及成果共享平台。

建立了由公司主站和勘探、开发各专业分站组成的石油科技情报信息系统,以及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档案,实现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及信息的高度共享。

3.知识资源保护——技术成果专利化。

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知识产权培训方面,先后举办了12期知识产权培训班,强化了科研和管理人员的产权保护意识和业务技能;在知识产权审查方面,加强了对外论文发布、技术交流的保密审查,规范了外协科技合同知识产权归属条款,并要求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做出“敬业限制承诺”;在核心技术保护方面,确立了1500多项公司核心技术,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积极实施国外专利申报,目前公司处于国际最前沿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等三项技术发明已在美、俄、英等国申报了专利保护。

公司还建设了专利文献共享平台,将公司及所属单位获得的全部专利文献建成电子文档数据库,上载到母公司中国石油信息门户网站,可在网上随时查询公司全部专利信息。

五、构建长效的科技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1.建立以提升研发层次为目标的科技投入机制。

公司确立了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公司科技投入逐年增长,投入资金完全到位,公司成立六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17亿元。

在科技资金使用上,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方面,对公司级重大配套技术和重大现场试验予以全力保障,真正把科技投入的方向锁定在挑战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极限上;另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投入,全面推进高含水油田水驱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岩性油藏及深层火山岩勘探开发技术、生产测井及试井工程技术、地面工程设计技术等五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主体技术研发基地建设。

目前勘探地质、三元驱表面活性剂、微生物驱油、分层开采、机械采油等15个重点实验室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

2.建立以全过程控制为目标的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保证科研攻关顺利推进和防范风险,公司从理顺程序、规范流程入手,确立四个“加强”的管理重点,即加强规划管理、加强立项管理、加强实施管理、加强验收管理,以此加大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3.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重奖激励机制。

公司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智力、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决定科研人员可通过承担科研课题取得酬金,通过取得“高含金量”成果获得重奖,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得到提成,核心技术骨干每年还可享受500~5000元的技术津贴。

近年来,公司先后对为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7名科技人员,给予了轿车或20万元奖励,对荣获公司技术创新特等奖的11个项目给予了100~200万元的重奖。

同时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成长激励相结合,先后向321名科技人员授予了功勋员工、杰出员工、科技标兵和青年创新创效英才等荣誉称号,为全油田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4.建立以提高科技贡献率为目的的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公司对自主研发的重大技术成果开辟专门的工业性矿场试验区进行推广,根据试验情况配套完善相关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以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对油田急需的外部成熟技术,加大引进力度,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列入推广计划;出台《科研成果推广效益提成奖励办法》,对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科研成果,按其推广应用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的比例提取专项资金进行奖励。

5.建立以促进人才成长为根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公司以四个“突出”为重点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为加快油田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一是突出抓好科技人才的成长通道建设。

在国家规定的职称序列外,公司内部建立了从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技术专家到资深专家的四级成长通道,并实行评聘分开、动态管理。

二是突出抓好各类人才的能力培养。

公司建立了学术报告厅,每月聘请院士和业内知名专家就科技发展趋势讲学;建立了全国首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有31名博士后出站;与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28名;与国外6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选派123人到国外学习深造;建立“职业导师培养”制度,组织115名专家担任职业导师,与149名年轻科技人员签订师徒协议;建立6个现代化的高级技工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各系统岗位技能大赛。

三是突出高精尖人才的招聘引进。

公司实行特薪引进人才,吸纳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招聘人才,以一定的年薪聘请专家学者为公司提供科技咨询,指导项目攻关;实行合作借用人才,以项目招标为载体,面向社会,广募群贤,为我所用。

目前公司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人,中油集团公司高级专家16人,公司级专家38人,厂(分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70人,科技骨干2000人。

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人员977人,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2万余人,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技术人才队伍。

在健全完善上述五项机制的同时,公司注重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挑战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和推动油田的科技创新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