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643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docx

旅游目的地讲课教案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1

2009-01-2212:

24:

56|分类:

旅游目的地发展实|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一些旅游教科书上,旅游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客体和媒体。

主体即旅游者,客体即旅游对象,也被称作旅游吸引物,媒体即各类旅游服务要素,这是从旅游活动过程展开的一种分析框架。

另外也有一种划分方式,同样是把旅游划分为三部分,即客源地、目的地和中间体。

客源地是旅游者的出发地,目的地是旅游者的到达地,包括了各类旅游要素,中间体主要是指交通运输,及由此产生的旅游者的位移,这是一种基于空间基础展开的分析框架。

第一种三分法比较微观,其中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把旅游吸引物大体限定在传统的旅游资源概念上,而现实中,旅游吸引物越来越多样化,媒体本身也具有吸引物的意义。

第二种三分法又过于宏观,其中比较大的局限性就是把中间体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在这个框架之内难以进一步深化。

从研究的基础来说,任何一个不同的角度都会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

科学的基础就是分类,分类形成不同的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包容了不同的功能。

而不同的分类又取决于不同的出发点,取决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首先是从学科的角度,就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分析框架,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对于旅游分析的出发点就显然是不同的。

其次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也形成不同的分类框架,至少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大类。

第三是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的分类框架,这就要求跨学科、跨领域,针对实际进行分析。

而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及方方面面,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对旅游发展的分析,尤其是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上,还要超越旅游产业的传统概念,所以自然而然倾向于第三种方式。

黑格尔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之中。

所以相应问题的探讨也必然要在各类相关关系中全面和深化,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

要把一件事情的研究扩充到外延所及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各类关系的把握,恐怕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本质往往是简单的。

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界于上述的两个三个之间,看起来是其中的一个题目,但是分析过程会涉及到两个三分法的各个方面,这样也会更容易把握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从一般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来说,在第一阶段,研究阶段,首先采用的是传统的归纳法,是从个别上升到特殊再上升到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式。

但在第二阶段,在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表述上,则采取演绎法,即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

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也试图在丰富的实践中抽象出一般,再通过一般逐步推演到特殊和个别。

严格地说,理论本身的推导就可以得出很多彻底的结论,这正是理论的力量所在,也是理论的魅力所在。

但是由于我本人的学力不足和研究的不规范,所以很难达到彻底的程度。

作为一种实证研究的结果,我更多的也是借助于实践本身,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总结各地一些好的做法,借鉴国际上的若干成功经验,努力形成一些结论,以使有关的研究更加深化,比较有效地推动实际的发展。

第一节概念分析

一、旅游目的地

什么是旅游目的地?

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但这样的定义方式仅仅是一种描述定义,而且很容易进入循环定义的陷阱。

因为目前缺少规范的定义,所以至少应该采用引申定义的方式,即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

这一定义可以分五个层次加以阐发。

一是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对象和服务对象。

这样,从目的地的营销角度来说,首先就要使旅游者产生动机,进一步要把这种动机转化为一种目的,由此,旅游目的地的根本才能得以形成。

目的的产生需要一个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也需要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把动机转化为目的。

二是追求。

追求是一个过程,旅游者从浩如烟海的各类旅游目的地之中选定一个旅游目的地,并追求旅游目的的实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过程,对旅游者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产生动机和追求目的的综合性过程。

其中,旅游者既要有经济的考虑,也要文化的背景,更要有个人偏好的因素。

三是实现。

追求动机的实现就形成旅游目的地的现实,从实现到现实,需要一系列的旅游消费活动,也需要一系列的旅游生产过程,两者之间对应得越紧密,实现的现实性越强,两者之间衔接得越圆满,实现的满意度就越高。

四是各类空间。

空间是地域的概念,没有足够的空间也就不称其为旅游目的地,而只可能限于旅游吸引物。

此处的空间同时又是各类的空间,就是说,在地域性空间的基础上,也要包括经济性空间、文化性空间以至心理性空间等等,是一个复合型的空间概念。

另一方面,空间有大有小,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说,如果局限于一个小尺度的空间,就很难称其为旅游目的地,所以它至少应该是一个中尺度的空间,进而是一个大尺度的空间。

五是要素。

要素至少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都可以构成旅游吸引要素。

这些吸引物除了有形的吸引物外,也包括无形的吸引物;除了物质性的因素之外,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因素。

其次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

同时,服务要素本身也是一类吸引要素。

第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

前两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吸引要素,而后一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发展要素。

以上五个方面的综合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内涵,也使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吸引力得以形成。

二、概念的扩展

1、对应的概念

仅从词义上来看,第一,旅游目的有别于工作目的地,移民目的地,也就是说有别于长住性的目的地。

但是由于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所以旅游目的地自然而然就包含了商务目的地、会议目的地等等。

也就是说,一切满足人们短期居停的目的地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这是一个外延的对应概念。

第二,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是客源地。

也就是说,一个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更主要的是从供给者出发,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入。

由此而形成了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三条基本目的:

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努力使人停留更长的时间,努力使停留者形成更多的花费。

从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关系出发,又对应形成了第三个概念,即客源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概念。

从总体来看,有些目的地是比较单纯的客源输入地,有些客源地是比较单纯的客源输出地,但多数情况是一个目的地本身既是客源的输入地,同时也被其它的目的地视为客源的输出地,就形成了客源地与目的地、输入地与输出地相交的客观存在。

从一地发展的角度来说,一般都希望较多的输入,较少的输出。

而从客观现实来看,输入输出的关系以及权重、力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各种因素的合力构成了一地的旅游发展状态。

2、系列概念

如果从旅游过程来看,也就是说从旅游者的眼光出发,从旅游者的市场导向出发,会形成一个系列概念。

一是长住地,即分散的旅游者长期居住的地域,从营销的观念来看,旅游者的长住地只能视为潜在的客源地。

二是出发地,出发地既包括长住地,也是旅游者的主要出发地点。

这里所讲的出发地一般而言指的是交通枢纽地点,形成旅游者集中汇聚的地点,也是现实的客源地。

尤其是对于团队旅游者而言,从旅游过程来看,分散的旅游者也是通过交通枢纽的聚集和一部分团队性的聚集,由此而形成出发地的概念。

三是过境地,有一些被视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实际上严格的说并不是旅游目的地,而是由于其交通位置形成一个旅游的过境地。

在这个问题上,现实中常常会形成一种错觉,即由于旅游者大规模的流动过境,而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四是集散地,集散地与过境地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过境地更多地集中在主要的口岸和交通枢纽,而很多集散地除了这方面之外,还体现在中心城市。

很多中心城市本身缺乏目的地的相应吸引力,但由于是中心城市,所以客观上构成了一个旅游者的集散地。

从长住地到出发地到过境地到集散地到目的地,既可以视为一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视为需求与供给的衔接,在现实中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长住地和出发地的区别是我们对于市场营销的一个深化的理解,也是我们能得以针锋相对开展工作的一个概念性抓手。

过境地、集散地、目的地的区别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定位,很多主要局限于过境地和集散地的地方,应当进一步提升,形成过境地、集散地加目的地的状况。

终级目的地自身,除了完善各类要素以增加吸引力之外,也需要研究目的地的终极性所带来的局限性。

三、概念的深化

从供给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目的地不仅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而且是另一个过程的开端。

目的地的基础首先是资源地,通过对资源地的开发建设形成各类旅游产品,构成各类吸引要素和发展要素,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目的地,这是一个过程的结果。

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开端,就是目的地对应客源地进行市场化的营销。

没有与客源地的对应,目的地就构不成概念意义的目的地;没有各类旅游者前来消费,目的地也难以构成真正现实意义上的目的地,也就是难以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惊人一跃。

这样一个过程,使目的地处于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之间,同时也使目的地形成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同一。

资源地只是潜在的概念,旅游产品的形成是现实的概念,但只有上升到目的地这个层次才是真正实现的概念,这也是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的扩展,从对应概念到系列概念形成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二节结构分析

在现实的旅游经济生活中,旅游目的地是千姿百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丰富的,因为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其相对的唯一性,正是这种唯一性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吸引力。

从结构上来划分,大体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空间分类

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按照空间尺度和地域的大小,旅游目的地总体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国家。

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都可以视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这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比如我们经常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来使用的,这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目的地概念,也基本上是一个大尺度的概念。

但国家有大小,对于大国来说,如果只在国家这样的大空间、大尺度范围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往往容易造成主题形象不清,重复性建设增加等问题。

二是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一般来说是一个中尺度的概念。

城市是旅游目的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他既是客源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目的地本身。

但是我们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城市作为目的地的功能。

国际上很多城市型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摩纳哥、马耳他,亚洲的新加坡、香港,由于本身就是城市型的目的地,所以目的地的概念非常突出,所体现出来的客观效果就是旅游发展自然而然成为一地的主导产业,甚至是主体产业。

三是功能区域。

功能区域是一个中等或偏小尺度的概念,是以某一主要功能非常突出所形成的终级型旅游目的地。

如各类观光旅游地、度假旅游地、探险旅游地、森林旅游地、游憩旅游地等等。

但这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旅游景区、景点的概念,大尺度的旅游景区与功能区域有相重合的一面,若干旅游景点有可能构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区域,但只就一个景点本身,只是一个旅游吸引物,无论什么样功能的景点都不足以构成一个旅游目的地。

以上三种空间分类之间,有相重合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相区别的一面。

其间既有尺度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功能上的区别,各类不同的功能区域构成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形态,各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构成一个国家级整体的旅游目的地。

也有若干种功能同一的,也有这三个层次同一的。

由此构成了现实中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结构。

此外,在行政区划的既定情况下,还有省一级的旅游目的地,在现实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以上三个层次。

二、时间分类

这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按照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形成了远程目的地、中程目的地和近程目的地三类。

之所以没有采用距离分类,而采用时间分类,是因为现代的距离概念主要体现在时间上,这也是现代旅游者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方的人谈到区位条件较好,具备相当的区位优势,距离某城市三百公里,距离另外一个城市五百公里,由此得出上述结论。

但是如果从交通的时间概念来说,这样的优势就很难确立,三百公里的距离也许要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而现在从北京到新加坡坐飞机也不过是6个小时,北京到东京只要4个小时。

所以,从地理距离上视为中程目的地的很多地方在时间概念上只能视为远程目的地。

时间花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目的地吸引力的函数,除了特殊目的地对特殊客源层的吸引之外,一般而言,吸引力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中国对应欧美主要旅游客源来说,就是一个远程目的地,这样的远程目的地客观上为我们的目的地营销产生了很多制约因素。

中西部的很多目的地对东部主要客源产出地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远程目的地,同样存在着相关的制约因素。

三、功能分类

从大旅游的角度出发,目的地一般都是多种功能所构成的复合型的目的地。

旅游者的消费偏好是多种多样的,也自然在寻求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在现实中就构成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

从经营角度来看,则是多种目的地对应多种目的的满足。

从供给角度出发,就需要研究目的地的多种功能和主要功能问题。

一般来说,目的地的功能复合性越强,对应面也就越广。

但是复合性越强,也往往使旅游者的选择迷失方向,无所措手足,在现实中很容易论为一种集散地为主的状况。

而一个目的地的主题功能越强,市场形象越鲜明,但由此引发的弊端则是市场的适应性不足。

所以,如何按照一个资源地的优势条件和约束条件,进行规划建设,处理好主要功能和复合功能的关系,往往成为一个目的地建设的成败。

四、目的地形象与特色

空间分类、时间分类、功能分类,三种分类之间的交叉点和集中点,就是目的地的形象与特色,也构成了一个目的地质量与竞争力的基础。

首先,一个目的地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目的地,这是目的地发展的根本。

埃及的恐怖主义者袭击外来旅游者的事件使埃及旅游业自此一蹶不振,美国9.11事件使美国的旅游业大幅度下滑,都是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发展的活生生的事例。

财务安全不能得到保证也使意大利文物古迹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其次,一个旅游目的地应该是一个友好的目的地。

在目的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往往容易形成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关系的折冲。

在旅游发展的早期,由于旅游者前来,使当地的物价上升,旅游地形成了一个物价高原,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会引起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抵触,这样的目的地不能叫友好的目的地。

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生意机会增加,此时对旅游者持一种欢迎的态度,但是一般会演变出宰客的局面,这也不能叫做友好的目的地。

旅游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融合,当地居民对旅游者既欢迎又友好,这样的目的地才是一个真正能够受到旅游欢迎的目的地。

第三,一个目的地应该是一个高质的目的地,这里所讲的高质主要体现在各类服务要素上,要能够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形成国际化的运行,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第四,一个目的地要建成具有特色的目的地,甚至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目的地。

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功能方面,在现实中尤其是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

文化的差异形成吸引力,文化的独特性构成更大的吸引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现实生活与传统生活的有机结合等等,都会使一个目的地的特色烨烨生辉。

说到底,旅游者是在寻求差异,旅游经营者就要创造差异。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尤其需要把握好服务的同质化与文化的异质化之间的关系。

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的享受和文化的差异的统一,在文化的差异方面我们需要把文章做足,做透,但不能偏颇,要准确地寻求差异化的程度。

所谓对原汁原味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误区。

另一方面则是抹杀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现代化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少,变成了千城一面,千地一腔。

景区的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现象也同样如此。

对于独特文化不加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即使是对同质化程度最高的海滨度假旅游而言,也是如此。

各国发展海滨度假目的地的基本元素就是3S,阳光、沙滩、蓝天,但是除了白天的度假之外,晚上的文化生活也是一个海滨度假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晚上的文化性活动和白天的海滨休闲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这里同样也需要在白天的同质化基础上突出晚上的异质化,才能够真正构成旅游目的地形象与特色。

总之,安全、友好、高质、特色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质量与竞争力,也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主体形象,从而形成其在旅游市场上的最终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导论:

旅游目的地2

2009-01-2212:

25:

56|分类:

旅游目的地发展实|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三节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

一、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

横看世界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纵观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逐步升级、逐步扩大、逐步拉动的发展状况。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在外延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不断提高,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传统资源直接利用

在初期开发上,各地都是以直接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作为对象物,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集合构成早期的旅游目的地,由此形成普遍开发和遍地开花的局面。

作为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这一局面到现在为止也是一种主体性的局面,这是从资源地的基础上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格局。

从长远来看,文化性的旅游资源是中国最具国际比较优势的资源,因此,这一格局也必然是长期持续的一个格局。

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类型,这就是以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为基础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格局。

从国际上来看,欧洲是以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到文化型与城市型兼容的旅游目的地格局。

而美国则是继欧洲之后以经济发达为基础的,以城市型为主兼有自然与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格局。

从国内来看,深圳是一个典型的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格局,深圳主题公园的建设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目的地与客源地毗邻的重要优势。

上海在90年代以后,明确了都市旅游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创造新的都市文化,同时在努力挖掘原有的海派文化,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性旅游目的地。

以上两种类型在发展中并行不悖,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各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开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景区景点,同时构造了一系列的主题公园。

2、社会资源延伸结合

随着发展,很多地方开始感觉到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足了,资源型的建设需要深化,经济发达型的建设需要提升,所以一些新的观念也在产生。

在现实中,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和社会的各类经济文化资源延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做法。

一是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农业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结合,这些年在我国各个城市发展中都比较突出。

以成都的农家乐为开端,现在农家乐这样的项目可以说各个城市都有,进一步提升为农业科技观光园。

这样的结合,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农业资源在更广泛的程度上为旅游所用。

二是观赏林业。

林业原来是以采伐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加强,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环境的弱势,现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基本上不允许砍树了。

不能砍树,林业如何发展?

森工企业如何生存?

自然而然逼着转向,出路就是从砍树转化为看树,从采伐林业转化为观赏林业。

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两年,直接的影响就是涉及范围内的群众收入大幅度下降,这就逼着这些地方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转换。

所以,观赏林业的地位就越来越突出。

再升华一步,观赏林业就变成了采摘林业,这就是林业和旅游的进一步结合。

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纷纷开办金秋山野采摘节活动,使城市人既能够满足亲近大自然的感觉,又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体会了天伦之乐,林业也随之提高了附加值。

这种感受是直接购买产品购买不到的。

三是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现在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发展养鱼池,吸引城里人来钓鱼。

另外一种是在一些海滨和一些比较大的湖畔,渔民拉着客人到水上去打鱼,渔民身份已经开始转换了,从一个捕捞者变成了一个教练者和服务者。

这是旅游者在钓鱼,也是渔民在钓旅游者,都是愿者上钩。

如果只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休闲渔业活动中的鱼价格甚至比在市场上购买还贵。

原因很简单,游客花的钱不光是买鱼的钱,还包括钓鱼的体验过程和在这种环境里的游乐过程。

四是工业旅游的发展。

很多工业企业打开大门,创造旅游条件,吸引旅游者到企业来参观。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既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广告效益。

对于旅游者来说,亲眼目睹各类商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就地购买一些商品,也构成了一种乐趣,形成原产消费和原创消费的推动力。

进一步,也会培育出一个旅游工业体系,这个体系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为发端,以旅游装备工业为前导,以农副土特产品和各类生活用品为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

五是科教旅游。

现在大学一日游也开展起来了,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的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偏好。

这种偏好有时候能够强化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就是自己怎么省吃俭用都可以,为子女的教育花多少钱都行。

现在有些大学反倒保守,认为大学一日游是对宁静学府的一种骚扰,所以排斥大学一日游。

但是市场的客观需求是挡不住的,大家还是要去。

科技馆、海洋馆、生物馆、植物园等各类科学研究的资源在这几年中也悄然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

这里面除了教育因素之外,也和社会总体的文化素质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各类文化旅游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体育旅游更成为多年的热点之一。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旅游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资源的全面结合和深化结合,充分体现了旅游的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同时也使得旅游目的的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逐步完善。

3、经济资源深化结合

随着大规模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旅游在其中的作用也在逐步体现,形成了旅居结合,景观房产的新型运作方式。

即旅游与居住相结合,所形成的房产更强调环境和景观。

从消费者的购房过程也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的层次也在逐步提升。

开始购房者追求面积和朝向,进一步是追求户型,现在更看重的是环境和个性。

所以,房地产市场自身也在向景观房产方向发展。

在旅游目的的建设中,旅游与居住相结合,也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在开发过程中,围绕着景观所形成的房地产项目,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好的项目,有一些不算成功的主题公园由于借助了旅居结合和景观房产的概念反而救活了主题公园自身,一些城市边缘的废弃地也同样借助这一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

如浙江宋城集团在杭州郊区开发的杭州乐园项目,就是利用一个砖瓦厂的废弃地,围绕着景观房产的概念,既开发了一个主题公园,同时又形成了一片房产,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好的收益,而且对当地环境的改善和目的地吸引力的形成都产生了大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来看,这不仅是旅游与房地产的结合,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体现在城市市容的改善上,其次体现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上,如果同时在其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也可以进一步形成城市的特色,从而增加一个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是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经济要素的深化结合。

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理念逐步产生,新型技术逐步引入,新兴人才不断进入,创新方式正在发生,展示了全新的发展前景。

4、区域资源专题整合

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休闲社区和主题城镇的概念,这是区域资源在某一个专题上进行的整合。

如华侨城集团最近与北京朝阳区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大型旅游主题社区项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累计总投资超过20亿元,根据该项目总体规划方案,该项目将以一个大型文化生态主题公园为核心,辅以主题房地产开发、主题商业开发、主题文化产业开发,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旅游社区。

在建设上将运用“体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体验”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最新高科技成果,以绿色和生态为背景主题,以都市的时尚文化为基本主题,形成一个充满现代都市娱乐气氛的生态旅游主题公园,开发建设一个容居住、文化、教育、娱乐、信息、社区、医疗、商业及生活服务全要素于一体的完善的生态型人居系统。

从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