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42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征求意见稿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

Standardfor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nRoad

TrafficConstruct

(征求意见稿)

 

环境保护部发布

□□□□-□□-□□发布□□□□-□□-□□实施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要求2

5生态保护与恢复控制要求7

6生态保护与恢复监测要求8

7实施与监督8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生态环境,规范道路交通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选线要求,施工场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要求,取弃土场选址要求,施工后期生态恢复要求,路域绿化要求。

本标准还针对陆生植物保护,陆生动物和鸟类保护,尤其是湿地和水资源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

并对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监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

南开大学。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

本标准只适用于法律允许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和新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HJ/T129-2003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道路

指公路、城市道路和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道路交通建设

指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土建设施的新建、改建,包括工程设计、施工。

现有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新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生态恢复

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和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异地补偿

当在项目建设地无法补偿损失的生态环境功能时,在项目建设地之外进行补偿的措施。

湿地

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渠、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

复垦

指对在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路域

指道路用地界形成的线形区域。

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

道路交通建设应贯彻以“保护为主、恢复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

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与恢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规定。

道路生态保护设计宜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与沿线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结合不同的区域分段采取相应的景观设计。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选线要求

道路选线应尽量绕避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目标主要包括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点。

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c)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敏感点指对道路施工或交通建设导致的环境因素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功能、质量变化的保护目标。

如各种自然和人文遗址、珍稀动物活动或繁殖中心、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分布中心等。

道路确须穿越环境敏感目标时,须论证道路建设给环境敏感目标带来的影响,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施工场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要求

施工场地主要包括永久性占地、临时占地(便道、站场、施工营地等)、取弃土场。

道路用地应严格控制临时占地的数量,不得占用道路规划外的土地。

开挖路基及取弃土工程,均应根据道路施工进度有计划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应不低于表1所列要求,并进行保存,堆存高度应不超过2m,必要时应设置排水沟等相应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表1表土剥离厚度限值

土壤区域

土壤类型

表土剥离厚度(m)

I.东部森林区土壤区域

I1华南-滇南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区

0.3

I2江南-台北红壤、水稻土区

0.3

I3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

0.3

I4汉江-长江中下游黄棕壤、水稻土区

0.2

I5辽东-华北棕壤、褐土、潮土区

0.3

I6东北暗棕壤、白浆土、黑土区

0.5

II.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区域

Ⅱ1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区

0.4

Ⅱ2西北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区

0.4

Ⅱ3甘新灰棕漠土、棕漠土、风沙土区

0.05

III.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

Ⅲ1青藏东南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区

0.25

Ⅲ2藏北亚高山-高山草原土区

0.2

Ⅲ3藏西北高山漠土区

0.05

取弃土场选址要求

(1)取弃土场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和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

(2)取弃土场应不占或少占林地、耕地或园地;应远离江河、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远离

野生动物迁移通道;宜选择荒山、荒坡或荒地。

(3)取土场选址应避开下列区域:

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

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岩熔洞发育地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地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泥炭地。

(4)取弃土场选址应根据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施工后期生态恢复要求

(1)取弃土工程结束后,取弃土场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回填、整平、压实,地面坡度一般应小于5度,并利用储存的表土进行复垦。

(2)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应进行有计划的复垦。

复垦后,应尽量保持原有地貌和景观。

陆生植物保护要求

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前应对沿线植物进行调查,评价施工对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

道路交通建设确需占用珍稀植物的生长地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珍稀树木应移植到相似环境。

移植前应对该物种的繁殖方式进行调查,事先确立繁殖方法,确保移植成功。

珍稀草本植物应采取异地补偿。

异地补偿应注意补偿地点和补偿形式,确保等当量补偿。

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及后期管理期间,应建立珍稀植物保护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有关情况,主要包括被移植植物的种类、数量,施工后期生态恢复情况及监测数据等。

珍稀植物保护记录簿应按照国家相关档案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整理和保管。

道路交通建设在通过林地时,严禁砍伐道路用地范围之外的林木。

道路用地范围指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内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内的土地。

陆生动物和鸟类保护要求

道路规划阶段应通过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获取施工沿线动物分布的本底资料,并建立动物保护记录制度,以便在道路施工和管理阶段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监测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动物的影响。

动物保护记录簿应按照国家相关档案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整理和保管。

在大型隧道的出入口应当做好掩饰和绿化,应设置“阻止性动物诱导栅栏”,防止野生动物进入隧道。

在野生哺乳类动物分布广泛的路段应设置动物通道,通道设计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动物通道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基本原则

应结合目标动物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综合考虑。

选址

应以动物活动习性和惯于穿行的路线为基础。

尺寸

上跨式动物通道宽度不小于20m,在地形和经济允许的条件下,越宽越好;下穿式通道宽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为宜。

主体

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配套设施

动物通道两侧应设置栅栏以诱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路面上动物通道前后500m处,应设置减速、禁鸣标志等。

在野生哺乳类动物频繁出没的非动物通道路段,应设置隔离栅栏或隔离网。

在鸟类和昆虫类频繁出没的路段,道路两旁宜栽植高大的树木,确保横穿道路的鸟类和昆虫的飞行高度,避免与汽车相撞。

湿地保护要求

道路在跨越湿地时,应尽量采用桥涵跨越的方式,减少使用堆填式的路基结构,道路桥涵工程参数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5节“桥涵”的规定进行设计。

应根据湿地的特性和演变规律设置桥涵的数量,保证施工后不改变湿地水文现状和生态功能。

桥涵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水生动物迁徙回游的需要,在必要的场合应设置消力墩来降低水流速度,以便逆流回游。

道路进入湿地时,施工废料暂时放置地应设置在湿地之外,施工结束后及时处理。

水资源保护要求

应充分调查和搜集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容量以及水体的主要功能。

路面的两侧要修建相应的排水沟渠,避免路面径流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

不得占用居民集中区的饮用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时,应采取绿化带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

道路在经过作为饮用水的地下水源保护区时,考虑到排、渗水构造物可能会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应采取措施隔离地表污水。

道路在湖泊、水库等地表径流汇水区通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道路对地表径流的阻隔。

道路经过瀑布上游、温泉区等特殊水体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确定避让距离。

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隐患;跨越溪、河、沟的桥涵工程参数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5节“桥涵”的规定进行设计。

应严防对现有河流水体的改道;凡需侵占、改移河道的地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相关部门批准,做出专门防护设计。

路域绿化要求

一般要求

(1)“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生态适宜性原则

应以乡土树(草)种为主,栽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护坡效果好的草本或灌木;另一方面不排斥选择经多年引种驯化证明已获得成功的外来种或品种,但应避免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或者潜在负面影响。

(2)生态保育优先的原则

在选择路域绿化植物时,应遵从生态保育优先的原则,选择速生性能好、固土效果好、护坡功能强的物种。

(3)与路域功能区相适应的原则

根据路域功能区的特性,确定乔、灌、草的适当配置,在满足护坡工程需要的同时,兼顾视觉需要。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绿化要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绿化要求,参考表3所列的要求。

表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绿化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中央分隔带

(适用于有分隔带设计的公路)

绿化以防眩兼美化为主要目的,以丰富景观、提高行车安全为前提。

土层厚度应达0.6米以上,绿化植物高度不得超过1.60米,宜绿化地表应采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其上可间植花灌木或多年生草花。

边坡(含土路肩)

绿化以保护坡面,稳固路基,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

宜选择低矮灌木、匍匐藤本植物或铺植草皮。

边沟内侧平台(护坡道)

绿化以防护、美化环境为目的。

选择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常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边沟外侧

绿化以生态防护构成林网骨架为目的,兼顾美化环境。

以栽植挺拔、农荫、美观的乔木、小乔木或间植灌木或多年生花草。

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绿化要求

绿化应成为环境生态屏障的骨架,突出防护功能,兼顾美化路容、丰富景观的功能。

选择高大挺拔、农荫美观、抗烟尘的乔木,以常绿为主,常绿、落叶结合,布置采用行列式,每侧栽植1~2行,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加宽林带。

株行距根据树种而定,合理密植。

有条件地方,可以乔灌花草立体配置,常绿、落叶混植。

立交区域绿化要求

绿化以满足行车功能,美化环境、丰富景观为主要目的。

植物布置要主体突出、简洁明快、有气势。

喷灌系统协调,形成景观效果。

宜选择常绿、枝叶浓密、色彩鲜艳丰富、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品种

站区绿化要求

站区绿化包括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工区、道班、汽渡区以及其它生产生活区等处的绿化。

应以美化,提供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

绿化应采用自然式布置,除道路、铺装场地以外可绿化用地以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上植乔灌花。

城市道路绿化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

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场所的绿化应满足特殊的功能需要,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景观要求

一般要求

(1)根据工程及沿线区域环境特征或行政区划等,宜将道路划分为若干景观设计路段。

各景观设计路段中宜选择大型构造物和沿线有特色的景物作为设计景点。

(2)道路景观设计尽可能做到点、线、面兼顾,整体统一,使道路与沿线景观相协调。

(3)道路上的各种人工构造物的造型与色彩应考虑景观效果和驾驶者的视觉效果,尽可能

减少或消除各种构造物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4)有条件时,应充分利用各种人工构造物和绿化来补偿、改善道路沿线景观,并结合不

同路段的区域环境特征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5)应合理组合路线的平、纵、横面,保证线形流畅、视野开阔。

(6)应利用道路沿线设施和各种人工构造物,诱导驾驶者视线,预告道路前方路况的变化,

以适时采取安全行驶措施。

景观设计要求

(1)道路的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和服务区、管理设施等作为一个景点,设计时应使构

造物本身各部位比例协调。

(2)各景点设计路段应充分结合工程和自然景观,宜具有一定风格,且与地域景观协调一

致。

各景观设计路段之间的过渡应自然。

(3)应充分利用道路通过地带的自然景观点和人工景观点进行设计:

利用孤立大树、独立

山丘、古建筑等作为点缀;道路绕避风景区或独立景观点时,宜将风景区或独立景观点布设于曲线的内侧;道路穿过林地、果园、绿地时,宜以曲线通过;服务区宜充分利用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地等设置。

(4)在自然景观单一的路段,其线形设计宜以曲线为主,并保持连续、均衡,同时宜结合

工程景点改善景观。

对自然环境、景观影响较大的工程,应综合考虑工程和景观因素:

深挖方路段宜对路堑与隧道方案比选、论证;路线跨越山间谷地时,宜作高路堤与高架桥方案比选、论证;路线沿横坡较陡的林区布设时,宜作半填半挖与纵向高架桥方案比选、论证。

视觉污染防治:

道路两侧有影响视觉的场所时,应采取绿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避或改善。

生态保护与恢复控制要求

取弃土场及临时占地复垦后,应满足下列要求:

(1)取弃土场生态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应不低于道路建设前的90%。

(2)以造景为主的整治项目,要求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协调。

移植的珍稀树木应确保成活,并能够自我维持;异地补偿的草本植物,应不低于原生态系统种群数量的90%。

路域和取弃土场水土保持应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第4章的规定。

路域绿化控制要求

道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包括主线(中央分隔带、土路肩、边坡、护坡道、边沟外侧、路堑)和互通、服务区、收费站、工区道班、汽渡区以及生产生活区的绿化,绿化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路域绿化控制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绿化用地率

主线应达到25%以上,服务区应达到30%以上,收费站、工区道班和生产生活区应达到25%以上。

植物成活率

成活率应在90%以上,保存率在85%以上。

主线绿化带

主线绿化带任一侧连续宜林空白段长度不超过20米,1公里路段内两侧累计宜林空白长度不超过200米。

生态保护与恢复监测要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被移植珍稀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1)对木本植物,连续3年内每年应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保证3年后的保存率达到95%以上。

(2)对草本植物,应在异地补偿后,顺利度过1个完整的春夏秋冬生长周期,周期末进行一次监督性检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完成后的2年时间内,每年应对取弃土场和临时占地植被覆盖率进行监督性监测。

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取弃土工程结束后3个月内,对水土保持状况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

路域生态系统建成后2两年内,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每年夏季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

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在任何情况下,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均应遵守本标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要求。

各级环保部门在对道路交通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性检查时,本标准将作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生态保护和恢复要求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