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33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docx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

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

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

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

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

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

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

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

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

(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家庭条件好、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城内学校就读,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只能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

他们中大多数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着。

由于溺爱,一些孩子行为欠佳,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二)、家庭教育氛围差

结合部地区的农村既缺乏城市中的文化底蕴,又缺乏远离城市农村的那种淳朴的民风。

这种地区一般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薄。

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

赌风较盛,不少村民聚赌时间长于工作时间,赌博投资大于生产投资。

功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

不少家长对教育子女冷漠,对孩子的学习、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等问题懒于过问。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他们常常将教育儿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不少家长缺乏与老师的合作意识,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抱负

由于衣食无忧,部分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心理脆弱,好逸恶劳,自暴自弃。

如何使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孩子们在一种宽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怎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就是本文要探讨,要实践的课题。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

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实践价值

未成年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任,承接着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重要使命。

在经济高速发展,传统道德文化逐渐丢失及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下,部分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而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不少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经常炫耀自家的财富,生活上时有挥霍,学习上不用功,还时常惹是生非,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对其他的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进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此时,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形势,看清社会主流,明确人生目标,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腐蚀。

所以说,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也是丰富《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守则》及《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的内涵。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有关行为规范的研究已日臻深入,不仅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且积极地引导了孩子们生活和学习。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

学者们往往将行为规范置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之中。

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重点研究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其研究成果已经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侧重于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而对于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研究却明显不足。

我国现行教育对青少年习惯的培养这一块还相当欠缺,人们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

“知、情、意、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的整体,“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的关于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研究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有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最为著名。

这些研究对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纠正坏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正面的指导作用。

五、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

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热爱劳动,认真学习,但是普遍有不良行为习惯。

最为明显的是,他们的公共卫生习惯不好。

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随时可见。

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不好:

三、五成群蹲在凳子上吃饭,乱吐乱倒残羹剩饭,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等等。

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

这无疑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增添了困难,严重地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六、课题的界定

(一)、良好行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如就寝起居、就餐等;学习习惯,如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家庭作业等;劳动习惯,如晨扫、保洁及其它大型劳动等;体育与健康习惯,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锻炼等;卫生习惯,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文明礼仪习惯,如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公共意识习惯,如公共环境意识、公共秩序意识等。

(二)、“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七、理论依据

(一)《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

(二)教育学家、学者对“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阐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要归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三)现代教学论认为: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坚定青少年意志和毅力。

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八、研究目标

(一)、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

(二)、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构建有效而积极的德育教育评价模式。

(三)、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九、研究内容

(一)、探索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

(二)、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三)、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评价体系

十、研究假设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构建全新的养成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模式。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得到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办学品味。

十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学士中学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反思法、讨论与总结。

以建立制度,抓好宣传等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轮回研究。

(一)、调查法、观察法  

主要利用问卷、谈话、评价分析等手段收集资料,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再现我校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的培养研究情况,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二)、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省市地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策略进行分析、概括,揭示理论与本课题研究以及本课题发展趋势的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三)、行动研究法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预诊提出问题,收集讲座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和再诊断,以探索出一套新型的学习方法。

(四)、访谈法:

由参研教师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结论。

(五)、讲授法:

聘请专家和兄弟学校在该领域的资深教师对参研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关于远程教育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改变教师不正确的观念,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六)、案例分析法:

教师和学生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后,对学习方法及模式的转变进行呈现、描述与分析。

(七)、自我反思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反思之后,运用辨证的观点、给予中肯的评价,深化课题的研究。

(八)、讨论与总结:

利用实际应用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讨论、总结。

十二、研究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行为习惯形成规律,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二)、实践性原则

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主动修身,内化感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科学性原则

坚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科学性,遵循青少年行为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四)、知行统一的原则

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指导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五)、创新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更多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突出时代特色和理论创新。

十三、研究思路

(一)、校长领军,政教处和教导处负责,建立由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小组。

加强领导,使课题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争取教研经费,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三)、组织各种班团活动,落实“行”的要求。

同时引导家长、社会积极参与我们的研究工作。

(四)、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五)、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六)、善于抓住一切突发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七)、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切实调整计划,在研究中努力为师生创造条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注重平时的研究资料收集整理。

十四、不断创新

(一)、本课题侧重学生德育为主,实现“以人为本,以德立校;明理导行,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强调“德智双促”。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行为规范特点及养成教育对策。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于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与矫治。

积累个案,研究对策,形成一套适合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体系,形成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十五、主要实施措施与途径

(一)、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加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有效规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两部重要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因此我们将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化,让其深刻领会主要精神,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

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常规制度:

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和学生劳动常规,同时编印《德育手册》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章”可循。

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

(二)、组织多彩德育活动,增强养成教育实效。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

因此,我们在三年的研究中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检查与考评,使之在学生中形成一个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良好氛围。

具体活动有

1、开展以“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月活动

为了进一步实施《学士中学德育课题》,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净化学生思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今年四月份作为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启动月。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结合我校正在实施的养成教育课题,以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营造和谐,美好,文明的校园环境。

2、开展“美丽校园”卫生评比活动月

开展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以全力打造卫生教育特色月为主要目标不断强化广大师生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优化育人环境,促进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创建学士中学“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我将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

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形成健康、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结合德育课题打造出学士中学“特色班级”文化

4、全员参与“我是一个小军人”课间操大比武活动

课间操是学校重要的常规教育形式之一,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窗口,对落实学士中学养成教育课题,提高学生体质,促进优良的校风和强化学生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结合课题我们将动员全体师生全员参与“我是一个小军人”课间操大比武活动,让她成为学士中学校园中的一道亮的。

(三)进行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进学士中学“学科课堂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和实施”。

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其主要手段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档案”,它可以全面地、动态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提高、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取得的进步,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还提倡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等成绩记录方式。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我校教师的上课模式还比较陈旧,学生学习方式还是以依赖性、被动性学习为主,教师评价学生还是以考试为主,评价形式单一、陈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评价体系,因此,实行形成性评价是适应我校教学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英语组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将这一评价形式全面实施。

(四)加强学生良好道德与品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持续发展。

1、结合课题和我校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专题教育讲座

2、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提升榜样推动效应

开展评选“校园之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更好地鼓励学生发展多种才能,树立更多的优秀学生典型,促进我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我校《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德育课题研究,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校风氛围,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使广大同学有学习的榜样,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五)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认真立足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的一批教育阵地:

国旗下讲话、班会、班级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中英文警示语招牌等。

切实注重校园硬件文化建设,让校园每一方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

组织系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

抓好文明宿舍建设。

十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2012年4月——2015年12月)课题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2年4月——2012年12月)课题启动阶段

此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研究梯队的组建,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建立,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关人员的培训等。

此外还要编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内容。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5月):

课题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在各年级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具体实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推广成功经验等等。

第三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课题的验收和总结

此阶段主要工作是验收课题,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发布研究报告,推广科研成果等。

十七、预期成果形式

(一)、《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

(二)、农村初中生行为规范的预防及矫正《德育手册》。

(三)、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验报告、论文集、活动方案集。

(四)、按年级编写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并形成专辑。

(五)、《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十八、研究保障

(一)、较强师资力量

我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28人,他们中的优秀教师将成为本课题组成员。

我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力争使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

(二)、团结协作的德育工作团队

我校已确立了“德育为先,让学生成人成才”以及“文化治校,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管理思想。

学校已经建立和完善了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骨干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德育规划和工作措施。

学校有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德育工作团队。

(三)、科研保障

学校为了课题研究,给每位成员征订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类资料,图书报刊杂志品种齐全。

学校接通了50兆光纤,建立了校园网络,教师与外界的联络通过网络,方便快捷。

学校为课题组成员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学校还将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力争使本课题的研究达到预期效果。

(四)、经费保障:

1、学校保障研究经费,按照学校规定的课题费标准,实行统一的课题费管理,确保研究的正常进行。

2、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部分经费。

十九、课题组织与领导

(一)、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顾问:

赵尚志、谢福胜、向利平

组长:

樊开宇

副组长:

刘其林、胡拓、戴兵

成员:

彭向华,廖小春,朱媚桃,田碧涛,欧汉文、文新宇,张立,向阳,李淑琴,邓月香,黄国生,王海平,林丽,徐昊辉,肖莹,张化坤,胡文强,刘薇等。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1.组长:

樊开宇,主持课题研究,负责指导、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

2.副组长:

刘其林,胡拓,戴兵,负责制定促进农村初中学生行为评价体系方案。

联系、指导教师开展实验。

研究资料的收集,档案管理。

3.课题组成员:

彭向华,廖小春,朱媚桃,田碧涛,欧汉文、文新宇,张立,向阳,李淑琴,邓月香,黄国生,王海平,林丽,徐昊辉,肖莹,张化坤,胡文强,刘森林等,负责各年级各部门方案的研究、方案拟定、具体操作及实施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2]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1

[3]《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邓辉,喻小黎,湖南师范出版社.2010.5

[4]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9.1

[5]沈宁.踮起脚尖看孩子: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10)

[6]王晓琳.学生上网,堵不如疏: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05)

[7]《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十七大报告》

[10]《公民建设实施纲要》

[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12]《中小学德育大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