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31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docx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蒲公英盘点年度学校: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全课程”的全景故事文/王小波“APEC蓝”尚未完全消失的时候,我们抵达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后面简称亦小)。

叩门而入,才知早已预约的校长李振村“躲”了起来——接待我们的边老师说,李校长在上海没有买到回程机票,所以不能第一时间接受采访,只能我们自己先随便看看。

这真是一个高明的“花招”:

一所刚刚创办一年多的学校,实在没有太多系统的梳理和盘端出,却有很多生动的现场供人打量。

李校长于是干脆“买不到机票”,让我们直接面对现场,“像个真正的调查记者一样发现、调查、采集”,获得什么就是什么。

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决定:

电话中李振村说,什么时候都可以向老师们提问,什么课堂推门就可以进去,只要是对学校真实的描述,哪怕看出很多问题来,也是对亦小莫大的帮助……于是在这里,记者一行无障碍地游走了三天,听了很多堂课,采访了十几位老师学生,拍完了相机内存,最后见到李校长时,只能疲惫地对他表示景仰,提了几个缺乏杀伤力的问题,就毫无“调查记者范儿”地草草放过了他。

离去时,回头面对学校的大门,心中的赞美毫不迟疑地潮起潮落:

是的,这里有一群真正的老师,一群真正的儿童,一位真正的校长,正在接近于实现我们心中真正的小学教育。

看校园里正在发生什么墙上穿越在迷宫一样的主教学楼,最大的惊奇在走廊两侧的墙面,那种肆无忌惮的“乱”堪称到了一定的境界。

见不到一句名人名言,没有任何名人的挂像,没有一句整齐划一“统领全校思想”的墙面口号——当你以为在一间教室终于看到了学校的校训,仔细一打量,原来是某某班包班老师的个人格言。

迎面晃过的,全是鲜活的凌乱——各班级的主题展示、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招贴、随意的涂鸦、各种学生作品的展示、老师们夸张的表情照、奇形怪状的帽子挂满一墙、学生个人作品展海报、“月度人物”和“每周之最”海报……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传统与现代,打印和手绘,你忍不住会想,这得需要一群多么有活力的师生,才能描绘出这样无规矩无方圆自得其乐的廊道?

走读了足足一个小时,才结束这种独特的“神奇风景”的浏览。

透过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张贴,记者似乎隐隐看到了一大群孩子和老师,正自由自在地在这个校园里描绘自己的奇思妙想。

他们,学得很释放很张扬。

教室走廊转角,是一间标准教室——小蚂蚁班(二年级1班)。

教室外墙上是班级展示区——“蚂蚁窝的故事”。

轻轻推开教室门,映入眼帘的一幕,同样让人一阵眩晕——这是我记忆中的教室吗?

120平米的空间,没有讲台;30个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对而坐,看上去“相当自由散漫”;教室后方是40平米左右的活动区,上面铺着地毯、放着坐垫,供孩子们阅读、玩耍;在上课区与活动区之间,放着衣服架,挂着孩子们的衣服;学生作品充斥在整个教室,或悬挂在空中,或设计在四周;教室里有各种植物,有盥洗池、沙发,有老师办公空间……

“小蚂蚁”包班老师常丽华说:

“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小学校,大教室’的理念。

这个大和小不仅指空间概念,更是指教师所有的工作重心都应该在教室。

办公室在教室,办公时间在教室,这才是‘教育即生活’的真谛——当一个孩子在学校里一天的活动,老师们完全了如指掌,并与孩子们一起创造这一段特别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的学习就会变得熠熠闪光。

可以说,学校以教室为中心,就意味着老师以学生为中心。

”“大教室”在使用中与传统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呢?

常老师说:

“第一,这种大的空间里面,无形中每个生命都很舒展。

例如,当我们上长时段课时,由于孩子是有差异的,完成学习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先完成的孩子就可以很自如的拿本书到地毯上读书去了,或者拿个画本趴在那里画画,拿个玩具去玩……大教室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多样化的学习。

比如我很快会把现在摆书的地方腾出来设计一个工作坊,书就放到书架上去。

工作坊里放上男孩子玩的棋类,女孩子用的编织物,一个盒子放一个东西,小朋友在固定的时间内去拿自己的东西,开始各自不同的‘工作’。

工作坊的含义就是为每个孩子选择他自己喜欢的‘工作’提供可能。

”教材在学校一、二年级小朋友的书包里,有一本称之为“全课程教育实验读本”的东西,设计、印制之精美远胜传统教材,字少图多绘本状,每本由若干项目单元构成:

比如一年级第一个月的教材叫“开学啦”,包括四个单元:

上学啦、好朋友、认识自己、我们不一样;二年级第一个月的教材叫“二年级,你好”,包括四个单元:

开学啦、交朋友、做自己、找秋天。

围绕这一本教材规划的主题,各科老师再具体构建属于自己学科的课堂,基本保证了各班级一周一主题的课堂联动推进。

原来,作为“全课程”教育实验改革的内容之一,亦庄实验小学创办伊始,就在一年级开始自编教材,推出“始业课程”,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充溢着游戏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而所有这些教材,如何立意,如何规划,如何取材,哪些原创哪些借鉴,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学校集合了校内外甚至台湾的名师,组成一个团队,紧扣国家课程标准,2012年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研发。

这样一套不拘一格的教材摆在孩子们面前,如何教,成了老师们“感到压力山大”的核心工作。

所以,在亦小低学段,几乎每天孩子放学后,老师们都会自发地研讨,日思日备成为新常态。

老师在校园里,随便擦身而过的,都是行走如风甚至一溜小跑的老师,脸上有笑容,激情似乎要漏出来一样,一副急匆匆信心满满的表情。

“小种子”班的包班老师刘婷说,“我知道的大多数老师晚上十一点都不会休息。

每一个参观学校的人,无论记者、同行还是领导,大多会问,你们不累吗?

我们从不避讳,当然很累。

可为什么所有的老师都看上去精神饱满,好像自带发动机一样呢?

我想最根本是因为成就感的驱动,其次是自由的氛围,大家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领导安排的工作。

在传统学校,领导们都要盯着你,你备课怎么样?

上课的状态怎么样?

这里没有这种情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学校中低学段实行包班制,两个老师包一个班,几乎涵盖全部学科。

事实上我从早上七点四十直到下午三点半,一整天都跟孩子待在一起,一块儿成长,他们所有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在眼皮底下发生,而且他们的成长那么健康,这真的让我很有成就感。

亦小现有师资由特级教师和名校硕士毕业生组成。

和一般学校的橄榄型师资结构不同,呈突出的哑铃型。

这样一支结构独特看上去“高大上”的师资团队,其实正经受着外人难以察觉和体验的“痛苦”:

带着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传统名师们,要不断更新和变革,要脱胎换骨适应新的课程和教法;而那些初出茅庐的“牛犊”们,则要从零起步,学习管理班级、学习上课、学习课程……下午放学后,忙碌一天的老师们本该收拾东西回家,但是很多级部的老师已经围坐在一起,开始对当天的课进行反思,对明天的课进行研究。

很多老师都说,即便回到家里,不过换了个办公室而已,依然在网上碰撞和讨论。

在当下这个普遍追求享受生活的时代,怎么还会有这样一个团队?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谜”。

学生每天中午的操场,冬日阳光下,到处都是老师牵着孩子们的手在晒太阳,空气里似乎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老师自然有爱,孩子自在舒展,甚至有点野。

这里的孩子似乎不会看大人眼色行事,一大堆人正在教室听课呢,就有孩子直接质疑正在板书的老师:

“老师,你这个字写得不好,太难看了。

”“不好看吗?

哪里不好看?

”“你这个争字,下面这一竖一勾太长了。

”“好,那我再重新写一遍。

”小朋友依然连连摇头说:

“还是写得不好看。

”年轻的老师一点也没有生气,笑眯眯地说:

“我写得不好,那大家一起来写给我看看好不好?

”“没问题。

”小孩就兴高采烈地写开了,下边都笑。

从一年级旁边的楼梯上两层楼,看到有两间戏剧工作室,其中“胡艺潇工作室”里正在上戏剧课。

我们悄悄推门而入,立即一小孩跑到我身边:

叔叔帮我拿一下手机。

另一小孩也跑过来:

叔叔帮我拿下饭卡。

这里的小孩,怎么就这么“不见外”呢?

听说有一次校长李振村陪客人参观学校,走到小蚂蚁班介绍说:

“这是二年级的小蚂蚁班……”一位孩子正好从旁边走过,立刻笑眯眯地趴在校长的耳边,悄悄说:

“小蚂蚁三个字你发音不准,是xiǎomǎyǐ……”李校长从善如流,立即改正,不久甚至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个“敢于给校长挑刺的孩子”。

听这里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常丽华(二年级1班)今天,常丽华老师要上两节课——《神马》和《动物狂欢节》。

常老师表情动作丰富的朗读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教室里随着绘本情节的展开诵读声不绝于耳,全过程老师没有一次管纪律,人人都沉醉在课堂的节奏中。

“神马神在哪里?

”孩子们展开自己的想象。

有的说它不吃饭,有的说它不喝水,有的说它四蹄不着地,还有的说它可以从纸上跃出来……整个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随机引导”,学生们生动、活跃、自如,甚至偶尔自由走动。

或许你无法理解老师为什么能容忍闹喳喳的课堂,但是你又的的确确看到了孩子们都浸润在一种真实的学习状态里。

小朋友还讨论到,神马的神在于,它从画里跑出来,还能回到画里,这个画就是它的家。

进一步追问,到底是神马神呢,还是画马的韩干神呢?

有个小男孩说:

首先是韩干神,他就是神马的“爸爸”,是它“爸爸”创造了它,而那个画笔就像是它的“妈妈”……第二节课是《动物狂欢节》。

孩子们首先自由表达动物如何狂欢,然后朗读课文,然后“狂欢”音乐响起,老师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然后自由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听着音乐,模仿着狮王和它带领的动物们。

孩子们表演得太high了,场面微显“失控”。

然后又回到音乐,回到课本,最后带出交响乐乐器的介绍。

胡艺潇戏剧课,是亦小孩子最爱的课。

在胡艺潇老师的这堂课里,孩子们全情地投入到身体的表演中——用身体画“一”字、画“正方形”……“野味”十足地释放着他们的天性,天马行空地展示着他们的创意。

只看一堂课你就会明白,亦小的孩子为什么身体很舒展,声音很舒展,思维也很舒展。

胡艺潇:

戏剧课不是培养小演员的课程。

我们是希望通过有趣的情景体验、模拟角色扮演等创造性戏剧活动,深刻影响孩子的生命状态。

比如上一堂“海洋”课,我会首先让他们想象海底是什么样的,包括地理知识,简单介绍。

训练时,我们可能从一个小单细胞开始,身体缩到最小,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展开,我在旁边用一种引导的语言,鼓励他们改变身体和动作,变成了水果,水果又变成了动物,变成了乌龟,变成了鲨鱼,他们会自己形成变化。

然后在游水,然后接触海底,出现了一个漩涡,全班都会跟着在训练室里面转。

然后海洋恢复了平静,海水变暖、变烫,然后变得极度寒冷,海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然后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蹲下,最后没有了海水,我们失去了生命。

接着我会说,“因为人类给了我们太多的污染,而我就是那个可恶的人类,现在你们的灵魂站起来了,来把我拖进海洋,把我拽到海里,我们就恢复了非常开心愉快的生活。

”这样一个体验模拟的过程,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当然表演的基本元素也在其中得到了训练。

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这就是我校独创的戏剧课程,这是传统的学科课程不能带给孩子的。

记者:

我发现你还融入了很多其他学科知识。

胡艺潇:

是的,戏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音乐、舞蹈、美术综合在一起就是戏剧,我们的课上甚至数学、物理都有关联,比如刚才我说的海洋课程里,感受方向和节拍,就结合了物理和音乐,在戏剧里,课程是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记者:

能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胡艺潇:

就比如五年级的竹叶青课程,我们就会在戏剧课上设置一个竹林,模拟竹林探险,然后语文、数学、地理、科学、历史都会融入进去,戏我会让孩子用身体去模拟竹节,包括竹子。

更多的就是主题性的训练,比如就只训练脚,我们正常情况用言语交流,可以表达很多的情感,那如果我们只用脚交流呢?

是否也能够演绎离别、伤感、兴奋、害羞。

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课程的训练,让孩子们除了语言以外,学会肢体、眼神等身体交流,借此丰富他们的表达力、创造力、想象力。

钱锋钱锋:

问一个问题,上一次上完“蝉课”之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同学:

蝉非常纯洁。

同学:

古人死去之后为什么要把蝉含在嘴里?

同学:

尊敬蝉坚定的性格,它在地底下长了17年,只为一个夏天的歌唱。

钱锋:

对,大家好像对蝉的精神品质方面印象比较深,我很奇怪,当时我们学习《昆虫记》,研究了蝉的很多东西,你们好像都关注不多了。

为什么每样东西学到最后,你们都记住他最后留给你的一种精神化的东西,而不是产卵、长翅膀、蜕变这些,为什么呢?

同学:

我觉得这些跟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同学:

在学习当中好像更看重的是那种精神。

钱锋: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对于蝉的这种最后把它上升到精神层面,从它身上学到一些道理的文本很多很多。

早在春秋时代,我们对蝉就有很多的了解,比法国人对蝉的研究要早很多。

我们今天来学三个文本,第一个文本是最简单的,出自于《礼记》。

来跟我念,“仲夏之月蝉始鸣,季夏之月寒蝉鸣”,谁知道这是哪两个月(的蝉)?

同学:

一个夏季的蝉,一个冬天的蝉。

钱锋:

赵磊(音)刚才说的冬天,这是冬天吗?

同学:

我姥姥跟我说过,知了叫得最欢的时候天气最热,秋天来临的时候那个蝉就应该叫寒蝉,就是声音变得凄凉的意思,不像夏天叫得那么欢了。

钱锋:

在我们北方,现在已经听不到蝉鸣了,当然如果现在去广州,在树林子里还能隐约听到一些寒蝉在叫,因为它马上就要接近于死亡。

我们再一起来念一下:

仲夏之月,蝉始鸣,季夏之月,寒蝉鸣。

好,现在我们来学习《楚辞》。

大家一起跟我念,“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岁暮”是什么?

同学:

时间。

钱锋:

时间到了什么境况?

同学:

已经到边缘了。

钱锋:

谁来说这句“楚辞”在感慨什么?

同学:

感慨时间特别快。

钱锋:

你叫得停、留得住时间吗?

同学:

不能。

钱锋:

你再怎么叫,它还是要过去,岁暮到来,我们还是要消失,所以有时候人会感觉到有一种无奈,因为你留不住时间。

《楚辞》中有很多句子会讲这些感受,比如有一句很著名的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钱锋:

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著名的一本书叫《庄子》。

我们好像没有讲过《庄子》,我们讲了很多《诗经》上的,也讲了孔子的一些故事。

《庄子》讲了一个跟蝉有关的故事——《痀偻承蜩》的寓言,痀偻即驼背,承是粘,蜩是蝉。

故事讲到,孔子在楚国遇见一个驼背用竹竿粘蝉,就像随手拾取东西一样容易准确,就问他有什么秘诀,驼背说只是勤练和专心而已。

然后就引发了一段感慨。

他说捕蝉就像地上捡东西,容易还是不容易?

……

杨玉翠……杨玉翠: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要解决“车上还剩多少包书”这个问题,需要给你些什么条件,大胆想,讲错了也光荣,说明你很勇敢。

你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几个信息?

同学:

两个。

杨玉翠:

哪两个信息,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

就是车上原来有几包书。

杨玉翠:

他说的是车上原来一共有多少包书,这个是一定告诉你的,对不对,不知道一共,又怎么知道还剩?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同学:

运走了多少包书。

杨玉翠:

好!

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同学:

减法。

杨玉翠:

减法是一年级学的。

我看看你们一年级学得怎么样,吴子奇(音)来做做看。

同学:

原来有130包,运走了80包,然后问剩下多少包……杨玉翠:

非常棒。

吴子奇(音)对学习的投入令我钦佩,大家说为什么呢?

刚才有个动作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吴子奇(音)站起来后,眼睛不看我,边说边走,非常投入就过来了。

同学:

可能吴子奇(音)怕讲不清楚,他要到黑板上用算式来写一下。

杨玉翠:

因为他非常投入地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为了给大家讲清楚,他不是在上课,不是在看老师的脸色,他是在研究问题。

看老师的脸色重要,还是研究问题重要?

同学:

研究问题。

杨玉翠:

好,打开课本,看47页。

读一遍。

同学:

车上原来装了130包书。

同学:

每辆推车装走18包书。

杨玉翠: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自己独立阅读,我给你们几分钟能读明白?

杨玉翠:

几分钟?

5分钟?

五分钟开始,阅读完了上来讲,有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我……

李振村告诉我们:

全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指向全人教育的课程。

之所以强调一个“全”字,是想让孩子枯燥的学习真正变为一种有趣好玩的生活——希望这种生活如空气一样,是弥漫在整个学校里的;生活就是一个海,海就是“全”。

所以从目标来讲,它更加强调生活的理念、生活化和游戏化学习的元素,更加强调情趣的元素,更加强调不着痕迹的学科融合。

亦小对“全课程”有一个官方定义,就是以全人培养为目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引领,以项目学习为依托,以跨学科整合为基本策略,覆盖学校全部生活的课程体系。

全课程有三大特点:

跨学科整合、游戏化生活化学习、微课程或项目课程的支撑。

施行全课程,亦小在管理上采用“包班制”。

低年级段,一个班由两个老师“包班”,基本上“包”所有的学科,甚至音乐、美术。

那么如何来保证包班老师在全科领域的专业性呢,特别是艺术课程?

教务处的李伟主任说:

“在第一年的时候,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安排:

比如说音乐和美术每周两节课,由专业老师上一节课,包班老师上一节,目的之一就是对包班老师进行培训。

包班老师天天陪伴着孩子在一起,跟孩子共同参与学习过程,音乐老师来上课的时候,他们也是一个学生,跟孩子同角度的去接受;同时他们还要从专业老师身上,吸取自己原有学科素养里面所缺失的部分。

问这一切的后台支撑是什么

几天下来,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在这所学校,传统学校常见的繁文缛节般的制度几乎不见踪影。

学校给老师们提供了尽可能大的发挥空间。

李振村说,我们遵循十一学校的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是唯独不能原谅对孩子和教学的怠慢。

言外之意,只要不怠慢孩子、不怠慢教学,在这个校园里,任何基于儿童立场、符合学校价值追求的探索都是被允许并鼓励的。

老师们没有每天的考勤;每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全体会,开学和期末;平常每周或者每两周有一个学术会。

学术会由相关部门主办,自由参加,老师们来不来全看学术会的专业组织水平。

每天,学校的QQ群里会发各样的活动公告,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想讨论的话题,公布时间地点,感兴趣的就可以来,也许几十人也许四五人——氛围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李振村很认可马云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领导,永远不可能统一所有人的想法,但你可以统一组织的目标,用目标来领导,比用权力来领导靠谱很多。

所以在亦小,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愿景”,用学校愿景推动个人愿景,用两重愿景推动所有老师进步。

亦小十几位名师,大多做过中层以上干部,6人做过校长,用所谓管理的技巧来管他们,想想都知道行不通。

而现在这十几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面向全大兴区老师开放,都可以来报名。

名师工作室都要求一定要有研究方向,并面向评审团进行8分钟解读,必须要说清楚,讲精彩。

当十几位名师都有了自己的方向、课题、目标,有了一大批跟随者,也就意味着他们有了自己的舞台。

学校,就只需要负责提供帮助和服务,争取经费,邀请专家,出版成果;校长,“就只是坐在路边鼓掌,跑前跑后递毛巾、端茶水的人,只是跟在后边提供服务的人。

”当这核心的十几个人动起来之后,其他人也都动了起来:

因为其他人大多属于“徒弟辈”,都分解到各个工作室去了。

亦小的年轻老师们学习热情超高——“师傅”都那样“水平又高又玩命”,自己能没有危机感吗?

在这里,老师们似乎把专业看得至高无上,而行政权力被淡化到若有若无。

所以采访到中途,一个问题不得不升起在我们心里:

亦小的组织结构与行政流程是如何搭建的呢?

于是预约有关人士,一阵刨根问底,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有限权力”的校长。

亦小的管理机制完全移植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模式,有老师笑言,我们学校的管理,好像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只负责国防和外交,内政就不归他管,每一个州都有每一个州的政策,每一个州都在自己发展经济。

而在亦小,校长只负责办学方向、项目建设、大的决策,同时尽可能挡住一切外来的对老师教学可能的干扰。

第二,扁平化的管理。

一般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处室、级部层层向下分管;亦小实行扁平化的级部管理体制,校长直达级部,所有级部主任有事情直接向校长负责。

每一年级的级部主任,都相当于一个“分校长”,他们独立决定自己级部的活动,决定自己级部的教育教学,决定自己级部教师的专业培训教研。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权力是级部主任的教师聘用权。

这样简洁的管理机制,化小了管理单元,压缩了管理层级,带来的是组织的高效运转。

所以,我们在采访级部期间,发现每个级部都做了那么多的工作,都有那么多想法和那么多的创意,“这一切,都是他们自行谋划,自主行动,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但是大家做得都很精彩。

如果一个学校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行动都源自校长一个人,那这个学校不可能有活力。

”李振村这样说。

第三,精简的行政机构。

全校除了校长室和党支部之外,只设“两个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和教务中心。

前者统筹所有的行政事宜,提供所有的行政服务;后者负责统筹教务、为老师的教学和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服务。

另外还有“两院”:

学生活动创意研究院、教师书院。

学生活动创意研究院负责传统学校的少先队和德育等工作,但是从“创意”两个字我们能看出学校的追求:

让传统的德育活动包括少先队工作,焕发出蓬勃的创意之火,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的关注和兴趣。

当然,与一般学校不一样的是,亦小的活动基本上全部下放到级部了,因此,“创意院”更像一个智囊或者资源机构:

为大家提供学生活动的资源包,包括主题方案、前期要做的准备、活动的实施过程等。

“创意院”设计的活动,也是全课程的一部分。

比如开学典礼、帽子周、好友周等,花样翻天,千奇百怪。

有一个针对一年级新生设计的活动叫“我的盒子”:

孩子们先准备一个盒子,装饰一下,盒子里边放6样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然后进行介绍和展示。

还有一个活动是“入学100天纪念日”:

孩子入学100天的时候,做100个东西来纪念——100颗扣子、100个吸管、100个气球、100颗豆子……在“好友周”活动里,每个学生会折一个纸飞机,上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写上自己的心声,装饰下飞机,飞出去,谁捡到了就和谁交好朋友;然后是周一访问日,周二游戏日,周三分享日,周四写信日,周五礼物日……教师书院,就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服务。

提供游学、读书沙龙、电影课程等,当然也包括教师的招聘协作。

行政中心,连会计、出纳和司机在内只有4人,为全校近800师生提供所有后勤服务,资料、设备、安全、消防、维修、维护、校舍、改造、绿色建设等,甚至包括给老师交房租、宽带费、水电费。

总之,只要老师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的,都可以通过在线“一键通”,呼叫行政中心。

行政的目的不是管控,而是全方位服务,这句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千难万难。

行政中心主任徐辉告诉记者:

2013年9月1号开学的时候,一个月运行下来,大家全垮掉了。

这个孩子上厕所找不到地方了,那个老师出资料要紧急复印,某某教室设备启动发生故障,某某老师课前发现忘带电源线了……你都要快速解决问题。

大家也一度怀疑:

我们能坚持吗?

“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方面也是精神上的自我激励,另一方面也是方法上的不断改进。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行政中心看似打杂,却更加需要专业化。

如何专业化?

就是‘把服务做成课程’,要用课程的意识来服务。

学校课程的目标,是把好的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做无缝对接,那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师生们需要的资料资源和帮助与他们高效对接。

”徐辉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亦小行政中心的工作机制发生了三个改变:

第一改叫“首问工作制”,尽管行政中心有相对分工,但校内一切行政问题谁首先被问到,谁就要一竿子插到底领衔解决。

这个制度大大家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二改叫“把服务提前”,原来大家是跟在老师临时提出的要求后面服务,现在提倡通过定期调研,提前梳理,提前准备。

第三改叫“一键通”,组织一个QQ群,每天有人值班盯着,老师们有任何事情在群里提出要求,第一时间就会被分发到各责任人手机里。

自由,这是在亦小采访过程中,老师们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当我们追问自由的氛围从何而来,李振村给出的答案是:

“当校长不把自己当校长了,中层不把自己当中层了,学校没有了权力的味道了,每个人都是为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而工作了,民主的味道,自由的味道,思考的味道,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独立思考精神从来不是单纯培养能够培养出来的,它是一粒种子,需要有合适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