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05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docx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要点

一、化学实验安全措施及其事故处理

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大多数有可燃性,具有毒性,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以安全为首,应有预防危险事故的方法,如果发生了意外事故要及时有效地处理。

1.正确存放和使用化学危险品

(1)一般化学试剂均应密封保存,并放在低温、干燥、通风处。

易燃、易爆的试剂所放的位置要远离火源。

(2)有强还原性的物质与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红磷与KNO3)不能放在同一个柜中,以免爆炸。

(3)化学危险品标志的识记、区别

①爆炸品:

图形是“正在爆炸的炸弹”。

②易燃物:

五类易燃物品的火焰形状相同,区别在于“底色和数字”:

易燃气体与易燃液体的区别在于数字;易燃固体的底色是“红白相间垂直宽条”;自燃物品的底色是“上白下红”;遇湿易燃物品的底色是“蓝色”。

③氧化剂:

图形中,火焰中间的圆圈代表氧的元素符号“O”。

④剧毒品:

图形是“骷髅头和交叉骨形”。

⑤放射性物品:

图形是“上半部三叶形”、图中“Ⅲ”代表三级。

⑥腐蚀品:

图形是“上半部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向金属板和手上滴落”。

【典例1】 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

下列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①氢气——爆炸品 ②浓硫酸——腐蚀品 ③汽油——易燃品 ④烧碱——剧毒品 ⑤氯酸钾——氧化剂 ⑥硝酸铵——爆炸品

A.①②③⑥B.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⑤⑥

解析 ①氢气属于易燃气体,错误;②正确;③汽油属于易燃液体,正确;④烧碱属于腐蚀品,错误;⑤正确;⑥正确。

答案D

2.安全实验操作要注意“六防”

(1)防爆炸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②在用H2或CO还原CuO时,应先通入H2或CO,在装置尾部收集气体并检验纯度,若尾部气体已纯,则说明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这时才可对装置加热。

(2)防暴沸

如稀释浓硫酸或配制浓硫酸的酒精溶液时,要将密度大的浓硫酸缓慢倒入水或酒精中,边加边搅拌;加热纯净液体或混合溶液时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3)防失火

使用易挥发可燃物如乙醇、汽油等时,应防止蒸气逸散,添加易燃品时一定要远离火源。

(4)防倒吸

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易引起倒吸。

有加热的实验结束时一般操作为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在有多个加热装置的复杂实验中要注意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必要时要加防倒吸装置。

(5)防中毒

使用、制取有毒气体(如Cl2、CO、SO2、H2S、NO2、NO等)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6)防污染

实验中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时,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如CO用灼烧法除去,SO2采用溶液吸收法除去。

废弃物集中回收,统一处理。

3.实验意外事故处理及急救方法

(1)意外事故处理

①创伤处理:

如被玻璃割伤,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再用双氧水擦洗消毒或涂碘酒,而后敷药包扎。

②烫伤、烧伤处理:

用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再涂烫伤药膏;严重者立即就医。

③酸碱腐蚀处理:

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应先用抹布把浓酸擦干净,再用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浓酸、浓碱沾在皮肤上,用布擦干净后再用大量水冲洗;酸、碱溅入眼中,用大量水冲洗,且边洗边眨眼睛。

④其他化学灼伤处理:

汞洒落,立即撒上硫粉,并打开排气扇;磷灼伤,用CuSO4溶液涂抹伤处。

(2)常用急救方法

①若吸入有毒气体,中毒较轻时,可把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温暖和安静,必要时可输氧,但不能随便进行人工呼吸;若中毒较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②若误服毒物,常用的方法是引起呕吐。

催吐剂有肥皂水、1%的硫酸铜溶液。

误服毒物的急救和治疗一般由医务人员进行。

③若有毒物质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纱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

【典例2】 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A.皮肤烫伤后,刺痛,发红。

立即用凉水冲洗、浸泡

B.温度计打破,其中的水银流出。

立即把看得见的水银收集并放入瓶中密闭,在洒落水银的地方撒上硫黄粉

C.在胶塞上安装玻璃管时,手不小心被玻璃管割伤。

先除去伤口处的玻璃,再用75%的酒精擦洗消毒,之后找医生敷药包扎

D.电器着火,可以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解析 A项,属于一度烫伤,处理正确;B项,水银有毒,处理正确;C项,在出血时,双氧水是最佳消毒剂,因为血液中有种物质对双氧水分解为氧气有催化作用,消毒效果好,但用75%的酒精也可以消毒,本项处理正确;D项,泡沫灭火器喷出的物质中含有水,能导电,会增大危险性。

答案D

二、两组相近的化学实验操作概念辨析

1.检验和鉴定

(1)检验(鉴别)

检验是指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一一区别开。

检验的实质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时可根据物理性质),使被检验物质跟某些化学试剂发生反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存在。

检验的条件是反应中必须出现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例如出现沉淀、产生气体、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等等。

例如对于两无色液体NaNO3溶液和NaCl溶液的检验,可分别向两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Cl溶液,无现象的是NaNO3溶液。

(2)鉴定

鉴定是指用化学方法来确定某物质的组成,各组成部分要逐一检验出来,不能遗漏。

鉴定的实质是把物质的组成微粒全部检验出来。

这样就需要借用检验的方法,利用反应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微粒或元素。

鉴定的条件是必须把物质的所有微粒检验出来,不能只检验其中的某种粒子。

例如鉴定氯化钠固体,应取少量固体溶于蒸馏水,先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确定有Na+存在。

再向溶液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固体中有氯离子。

【典例3】 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为蓝色,则该溶液一定是CuSO4溶液

B.某无色、无味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一定是O2

C.向某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Ag+

D.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解析 Cu2+的水溶液一般都是蓝色,故A项错;B项对;C项溶液中若有CO32-等也会有同样的现象,错;D项原溶液中若含有Ag+也会有同样的现象,错。

答案B

2.分离和提纯

(1)分离

分离是指把混合物的各组分一一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原来是固体,最后还应是固体,原来是溶液,最后还应是溶液。

分离的实质是把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开,这就需要应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把不同的物质以不同的形式分开,然后再把物质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分离的条件是各种物质必须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如果物质直接分离有困难,需要把物质转化为其他的物质,分离开后再各自反应成原来的物质。

分离的适用范围是混合物。

例如要从粗盐(NaCl和少量泥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干,即得NaCl固体。

(2)提纯(除杂质)

提纯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混合物中其余杂质通过化学变化都除去。

提纯的实质是混合物中只保留一种成分,分离后需要的物质保留原来的状态,其他物质不需要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提纯的条件是需要的物质与其他的物质必须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各种杂质可以以相同的状态同时出现。

提纯的适用范围是混合物。

例如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水蒸气,要得到纯净的CO2,可使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就可得到纯净的CO2气体。

(3)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四原则”

“四原则”:

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

【典例4】 下列有关分离和提纯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CaCl2:

加入适量K2CO3

B.用蒸馏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淡水

C.用酒精可以从碘水中萃取碘

D.用浓硫酸除去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解析 A项,加入适量K2CO3,会引入新的杂质,不正确;C项,萃取剂不能溶于水,酒精可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错误;D项,氨气会与浓硫酸反应,故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应该用碱石灰。

答案 B

【典例5】 下面每种物质中均含有一种杂质,加入相应的除杂试剂后能否达到除杂的目的。

请对每组除去物质中的杂质的方法给予评价。

组次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试剂

对实验方法的评价

1

KCl

K2CO3

稀H2SO4

2

Cu(OH)2

CuSO4

Ba(OH)2溶液

3

Fe(NO3)2溶液

AgNO3溶液

足量铁粉

解析 选用化学试剂除杂时常因思维不严密而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错误。

解决除杂问题的关键是在除去原有杂质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同时又要易于分离。

故思考时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化学反应,循序而行。

答案 ①组不正确,因为加入H2SO4后虽除去了CO32-,但又引入了SO42-

②组不正确,因为CuSO4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了两种沉淀Cu(OH)2和BaSO4,而无法分开

③组正确,因为Fe比Ag活泼,Fe+2AgNO3===Fe(NO3)2+2Ag,过滤出Fe、Ag,可得滤液Fe(NO3)2

理解感悟 选用化学试剂进行物质提纯的原则是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其主要方法有杂转纯:

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杂变沉:

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化为气:

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如食盐水中混有Na2CO3,则可加盐酸使CO32-转变为CO2逸出;溶剂分:

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或被提纯物质萃取出来,如用CCl4可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

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化学计算的实质是借助化学知识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算求解。

在解题的过程中,若根据条件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就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技巧化。

其解题方法是依据变化前后某一粒子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列出守恒关系求解。

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核心。

解答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

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的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下列“万能恒等式”及其变形,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

MV(g)N

n=M=Vm=NA=c·V(aq)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

【典例6】

(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ol-1,该气体的质量为m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

①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L;

②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g·L-1;

③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个;

④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g。

(2)如果a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3)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6L。

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MV(g)Nm

解析

(1)根据n=M=Vm=NA及ρ=V等公式进行计算。

①V=Mg·mol-1mg×22.4L·mol-1=M22.4mL;

②ρ=Vm=VmM=22.4L·mol-1Mg·mol-1=22.4Mg·L-1;

③N=Mm·NA,则所含原子总数为Mg·mol-1mg×NAmol-1×2=M2mNA;

④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Amol-1Mg·mol-1=NAMg。

(2)由n=NAN可知ag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Abmol,那么cg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Ab·acmol,则V=n·Vm=aNA22.4bcL。

(3)由Mm=VmV(g)可知M=0.56L1.6g×22.4L·mol-1=64g·mol-1。

答案

(1)①M22.4m②22.4M③M2mNA④NAM

22.4bc

(2)aNAL(3)64g·mol-1

四、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中的常见陷阱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考试的“热点”问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些概念的辨析与应用,以及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考查了思维的严密性。

要正确解答本类题目,一是注意先将不同的量换算成物质的量,然后再一一确定粒子数目;二是留心“陷阱”,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概念仔细分析、比较,作出正确解答。

陷阱之一:

状况条件。

若给出在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25℃、1.01×105Pa),已知气体体积,不能直接应用22.4L·mol-1进行计算。

【典例7】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常温常压下,1molO2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解析A项、C项是已知气体在非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错误;B项,物质的量与状况无关,正确;D项,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知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当气体单质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不同时,相同体积的上述气体所含原子数就不相同,错误。

答案B

陷阱之二:

物质状态。

已知在标准状况下,而给出的是非气态的物质,不能直接应用22.4L·mol-1进行计算。

【典例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物22.4L,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L汽油(分子式为C8H18)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体产物的分子数为8NA/22.4

C.标准状况下,1LSO3所含分子数为NA/22.4

D.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合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共8.96L,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0.4NA

解析 B、C项,虽为标准状况下,但汽油是液体,SO3是固体,不能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错误;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的体积均为气体摩尔体积,则A正确;观察:

2H2+O2===2H2O、2CO+O2===2CO2,H2、CO不管怎样混合,参加反应的O2体积是混合气体体积的一半,为4.48L,则O2物质的量是0.2mol,分子数为0.2NA,D错误。

答案A

陷阱之三:

微粒数目。

注意:

He、Ne等为单原子分子;N2、O2等为双原子分子;O3、P4为多原子分子。

【典例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1.2L氖气含有NA个氖原子

B.1molCH3+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

C.1/18mol的HCl分子所含分子数为1/18NA

D.标准状况下22.4LH2中含中子数为2NA

解析 氖气为单原子分子,11.2L氖气含有0.5NA个氖原子,A错误;1molCH3+中含有电子数为8NA,B错误;H中不含中子,D错误。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