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96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docx

化学复习资料必修二

考点15:

原子结构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原子结构涉及的知识点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部分,考查范围相对较小,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固定,难度较小。

1.原子结构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的数量即为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而中子的数量决定原子的种类,即是否为同位素。

(2)相互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2.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分布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做高速运动。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分别用n=1到7或K到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①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除了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其中K层为此外层时不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8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3.元素、同位素和核素

(1)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描述宏观物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性质通过形成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

(2)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描述微观物质,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因为质量数不同,引起物理性质不同。

天然存在的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不变。

(3)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描述微观物质,具有真实的质量,不同核素的质量不同。

考点16: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高考必考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联系推断考查方式最多,有时也涉及化学键的考点。

考点相对集中,难度不大。

1.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列成纵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这样的每个横行为一个周期。

现在使用的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②周期的划分:

由上而下分别是第1周期、第2周期……第7周期,其中前3周期为短周期,所含元素数目分别为2、8、8;后面4个周期为长周期,所含元素数目分别为18、18、32,目前第7周期尚不完整。

③族:

在周期表中,把不同横行(即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族。

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6个族。

④族的划分:

第1、2、13到17列为主族,分别记为ⅠA、ⅡA、……ⅦA族;第3到12列为副族,其中3到7列为ⅢB……ⅦB族,第8、9、10列为ⅧB族,第11、12列为ⅠB、ⅡB族;第18列为0族。

(3)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

从左至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由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因此,右上角的元素F非金属性最强,左下角的元素金属性最强。

2.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这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由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考点17:

化学键

【3年15考】

命题趋势:

该考点融合于其他的考点中一同考查,难度较低。

1.化学键

化学键是指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化学键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其中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之分。

2.离子键

离子键是指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主要成键于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KCl、MgCl2、CaCl2、ZnSO4、NaOH等。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

3.共价键

共价键是指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成键粒子为原子。

如果共用电子对不偏移,则为非极性键;如果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则形成极性键。

非极性键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和某些化合物中,成键元素是同种非金属元素,例如H2、N2、Cl2等;极性键主要存在于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中,成键元素是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例如H2O、CO2等。

影响键强弱的因素取决于两个成键原子的半径之和,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

4.范德华力和氢键

(1)范德华力是指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比化学键弱得多。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由分子组成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范德华力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一般来说,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由分子组成的物质,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物质的熔沸点升高,例如熔沸点:

F2<Cl2<Br2<I2,CF4<CCl4<CBr4<CI4

(2)氢键:

分子中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非金属元素原子如果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原子半径很小,则使氢原子几乎成为“裸露”的质子,带部分正电荷,这样的分子之间氢核与带部分负电荷的非金属元素原子相互吸引,这种静电作用就是氢键。

氢键存在于某些含强极性键的氢化物分子之间,如HF、H2O、NH3等,它比化学键弱,但比范德华力强。

形成氢键的除H外的非金属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半径越小,则氢键越强。

分子间氢键的存在,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如熔沸点:

H2O>H2S,HF>HCl。

(3)水分子间存在氢键,使水的熔点和沸点升高,高于同主族其他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所以常温常压下水呈液态。

另外,在固态水(冰晶体)中,水分子间以氢键结合成排列规整的晶体,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冰的结构里存在较大的空隙,造成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至低于液态水的密度。

水的这种性质对水生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考点18:

化学能与热能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该考点常与有关反应热或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盖斯定律等综合考查,各种题型均有涉及,较为简单。

1.反应热焓变

(1)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和光能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生成物和反应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焓变的符号为ΔH,常用单位kJ·mol-1。

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不等,故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3)放热反应即是放出热量的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因此ΔH<0。

吸热反应即是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ΔH>0。

2.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1)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发生转化,但是总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

(2)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

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酸碱中和反应:

NaOH+HCl= NaCl+H2O

燃料燃烧反应:

2CO+O2=2CO2

爆炸性化学反应:

H2 +Cl2=2HCl

多数的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②吸热反应

固态碳与液态水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与碳加热下生成一氧化碳。

C(s)+H2O(g)=CO+H2

CO2 +C=2CO

多数分解反应:

CaCO3=CaO+CO2↑

(3)在可逆反应中,若正反应是放热(或吸热)反应,则逆反应就是吸热(或放热)反应。

(4)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3.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H2(g)+2O2(g)= 2H2O(l) ΔH =-571.6kJ·mol-1

表示在25℃、101kPa下,2mol H2和1molO2完全反应生成2mol的H2O时要释放571.6kJ的能量。

4.燃烧热中和热

(1)燃烧热: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中和热的表示方法: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5.能源

人类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来获取所需的大量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炸药开山、发射火箭等。

化学家们也常常利用热能促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从而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或制备所需的物质,如高温冶炼金属、分解化合物等。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化学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而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又是人们进行化工生产、研制新物质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途径。

能量转化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形成的淀粉等糖类中,人通过膳食将淀粉等糖类物质摄入体内,并通过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化反应)释放出能量,以维持人的生理活动。

糖类在人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外的燃烧相比,本质相同,最终产物一样(都是二氧化碳和水),所放出的能量也相等。

但是,二者的反应条件和进行方式并不相同。

生物氧化是在体温条件和酶的催化下经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形成的,能量的转化率和利用率都很高。

而糖类在体外的燃烧通常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当反应进行剧烈时,常伴随着发光和放热,能量很难得到理想的转化和充分的利用。

考点19:

化学能与电能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是电化学的基础,涉及面较小,知识点较少,理解相对容易。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2)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火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

化学能通过燃烧转换为热能,热能通过蒸汽转换为机械能,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3)化学电池

①为了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我们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同时把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

化学电池就是这样的一种装置。

②由于锌和铜的活动性不同,锌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变化过程如下:

锌片:

Zn-2e- =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 +2e- =H2↑(还原反应)

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最早的化学电池就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学电源

(1)干电池

①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相关反应式:

负极:

Zn-2e- =Zn2+

正极:

2NH4+ +2e- +2MnO2 =Mn2O3 +2NH3 +H2O

总反应式:

Zn+2NH4+ +2MnO2 =Mn2O3 +2NH3 +Zn2+ +H2O

②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锌锰干电池性能优越,比能量和可储存时间均有提高,适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

负极是Zn,正极是MnO2,电解质是KOH。

负极:

Zn-2e- +2OH- =Zn(OH)2

正极:

2MnO2 +2e- +2H2O=2MnO(OH)+2OH-

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Zn(OH)2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多次重复使用。

充电电池放电时是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是电解池,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例如铅蓄电池充放电时的化学方程式:

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此外,还有新型的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以镉为负极,NiO(OH)为正极,KOH为电解质;锂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已成为低功耗电器的主流电源。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理论上能量转化率可以达到85~90%。

以H2为燃料时,产物为H2O;以CH4为燃料时,产物为H2O和CO2,CO2的排放量比常规发电厂可减少40%以上。

考点20: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每年必考】

命题趋势:

必修模块的化学反应速率考查相对较简单,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综合性小。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即   。

常用单位是mol·L-1·s-1或mol·L-1·min-1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属于内因

②浓度:

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③温度:

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④压强:

对于气体反应,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⑤催化剂:

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物质。

对于某些化学反应,使用正催化剂能显著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⑥其他因素:

增大固体表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光照一般也可以增大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等因素也能影响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自动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自动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是不能进行到底的,不能实现完全转化。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4)化学平衡的特征

a.逆:

只有可逆反应才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动:

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c.等:

v正=v逆≠0

d.定:

各组分的浓度及百分含量保持一定

e.变:

当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使v正≠v逆时,平衡便会发生移动而使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发生变化,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希望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即原料的利用率,加快反应速率等),抑制有害化学反应(减缓反应速率,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产生,控制副反应的发生等),这就涉及到反应条件的控制。

例如,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措施:

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尽可能充分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考点21: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3年17考】

命题趋势:

主要了解烷烃的基本结构、模型及性质,知识点较少,规律性很强,考查内容相对较简单。

1.有机物概述

(1)有机化合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但是,CO、CO2、碳酸及其盐、金属碳化物、金属氢化物等由于组成、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含有氢元素。

C、H、O、N、S、P、卤素是有机物中的主要组成元素。

(2)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原子,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可以以共价键相结合,碳链可以是直链或带支链或成环状。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4个价电子全部参与成键,它总是形成4个键。

2.甲烷

(1)甲烷的分子式是CH4,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C-H共价键。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其中,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17g/L,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

(2)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不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①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kJ热量。

CH4(g) + 2O2(g)→CO2(g) + 2H2O(l)

②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可发生取代反应,反应式如下:

CH4 + Cl2→CH3Cl + HCl

CH3Cl + Cl2→CH2Cl2 + HCl

CH2Cl2 + Cl2→CHCl3 + HCl

CHCl3 + Cl2→CCl4 + HCl

常温下,CH3Cl为气体,其余三种为液体。

其中CHCl3和CCl4常用作有机溶剂。

3.烷烃

(1)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例如,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在常温时呈气态,戊烷以及比戊烷的碳原子数更多的烷烃在常温下呈液态;碳原子数越多,熔沸点越高,相对密度也越大。

烷烃的化学性质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增加,依次是乙烷、丙烷、丁烷等。

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代表,例如“十一烷”。

(3)相邻烷烃分子在组成上均相差一个CH2原子团,烷烃分子式可用通式CnH2n+2表示。

(4)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5)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也增加。

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该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2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每年必考;苯3年17考】

命题趋势:

主要涉及对乙烯和苯的结构、化学性质的考查,难度相对较低。

1.乙烯(C2H4)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乙烯是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密度(标况时为1.25g·L-1)比空气略小,因此实验室制取乙烯不用排空气法收集,而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由于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易断裂,因此乙烯的性质比较活泼,能发生加成、加聚反应,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乙烯易发生氧化反应

乙烯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2H4 +3O2→2CO2 +2H2O

乙烯含碳量较高,一般情况下燃烧不充分,因此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乙烯的催化氧化:

CH2=CH2+O2→2CH3CHO

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和H2O

②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Br2 → CH2Br-CH2Br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实质是发生的加成反应,因此,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用于鉴别乙烯和甲烷、乙烷等烷烃,也可用于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

③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n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单体)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

由一种或多种不饱和化合物(单体)分子通过不饱和键互相加成而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3)实验室制法

固液加热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反应:

C2H5OH→CH2=CH2↑+H2O

(4)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在生命周期的许多阶段,如发芽、成长、开花、果熟、衰老、凋谢等,都会产生乙烯。

因此,可以用乙烯作为水果的催熟剂,以使水果尽快成熟。

有时为了延长果实或花朵的成熟期,又需用浸泡过高锰酸钾的硅土来吸收水果或花朵产生的乙烯,以达到保鲜要求。

2.苯(C6H6)

(1)苯通常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为5.5℃,沸点为80.1℃;如用冰冷却,可凝成无色晶体。

苯的分子式是C6H6,它是一种环状有机化合物

其结构式可写作:

(2)化学性质

由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又有不饱和烃的一些性质(苯的性质比不饱和烃稳定)。

①氧化反应

苯易燃烧,由于苯的碳含量高,不易充分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并带有浓烟。

2C6H6 +15O2 → 12CO2 +6H2O

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但可可发生分层现象,上层苯为无色,下层为紫色。

②取代反应

在FeBr3催化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生成溴苯。

溴苯是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液体。

在浓硫酸的作用下,苯在50~60℃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