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89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docx

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

修改建议:

(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

(2)要思考如何在各专题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

《千克、克、吨》

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吴炽斌吴颂欣陈如深指导者:

曹慧萍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东区附属小学(510640)

学科:

数学,并涉及信息技术教育

年级:

三年级时间:

5~7节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综述

(一)教学概述(注:

此处简要介绍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或思路,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常见的量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其实际质量,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因此,教学中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量的实际意义,从多种角度体会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千克、克和吨》主要让学生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该单元教学案例介绍了“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并结合相应的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提炼教学目标;对各小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课时的安排;学生课前的教学准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各专题教学过程设计;单元评价要点、测试题、测试统计及分析教学设计反思与总评等。

1、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采用教参中的框图)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千克、克、吨的认识;体验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前面学

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已有一些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由于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这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这几个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

2、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千克、1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

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

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事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的体验活动。

如逐步体验1000千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

3、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高校事业单位的附属学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学生父母大都是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辅导自己小孩的学习。

学生总体素质起点较高,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

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

另外,班级学额(44人)较大,实验器材不是很完备,分组活动时各组人数要达到6—8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部分学生因此而没有亲身体验、感受1克、1千克的活动机会。

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补充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注:

1,此处可包括三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2,尽可能标出相对应的新课程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应的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页

教学目标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和吨,了解1千克、1克和1吨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也是本案例符合教改精神的一大亮点。

(三)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注:

此处概述该教学设计中各小节的教学目标及所需的教学时数)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8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有多重

(认识千克、克)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初步形成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1吨有多重

(认识质量单位吨)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搭配中的学问

1.联系学生实际,学会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1

复习与测试

归纳、整理、测试、评价

2

测试情况反馈

1

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点评:

从单元总目标出发,第一个内容(千克、克的认识)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的动手实践活动,考虑到操作起来时,学生活动时间较难把握,定1~2个课时才有充足时间;而第二课时也要安排2个课时,是考虑到虽然已有千克、克作铺垫,但“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在课堂上用秤称出1吨显然不实际,只能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通过感受一桶桶装水的重量20千克或一个三年级学生体重是25千克)计算出大约是50桶水或40个学生的重量大约是1吨。

这两个内容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引导学习,目标明确,课时安排合理;第三个课时是实践活动能考虑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的“复习与测试”,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归纳与小结,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适当调整课时安排。

(四)教学框架

认识秤

建立千克质量概念

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有多重)千克、克的认识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建立克质量概念

游戏导入

学生准备

千克、克、吨的认识

单位换算

图1教学设计框架

(五)教学准备(注:

此处概述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准备工作,含前测的测试题及测试结果与分析)

1、教师准备

(1)阐述教学目标、基本步骤。

(2)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3)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分组。

2、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

(3)完成前测题(见附件1)

(4)测试结果与分析

通过检测,全班44人中,有34人对常见的质量单位有所了解,并有2人知道能用字母表示质量单位“克”。

30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正确的质量单位“千克”;由于“吨”是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对此感受较少,检测中只有14人能正确判断、选择。

另有8个学生混淆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区别。

图2《千克、克、吨》教学准备

分组名单可删去,文档要按实施的顺序排列,如前测题应排在测试结果和分析的前面。

教学准备点评: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在教学准备阶段,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的应用。

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六)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注:

此处概述该案例所采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

⏹提供信息化学习的大环境;

•数码投影仪

⏹便于教师讲解示范;

⏹便于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其它电子材料,参见“教学资源”(略)

⏹教师为辅助学生学习提供电子文档;

(北师大版综合资源)

(秤的分类)

信息化教学环境点评:

《千克、克、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网络、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等信息化和多媒体设备。

这些设备取代了教师传授讲解、板书设计的部分功能,也为学生交流共享、汇报展示提供了支持,构成了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迥然相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各专题教学过程设计(注:

“教学过程”务必详细清晰,重点环节应介绍清楚。

如果某些环节采用了信息技术,也应尽量标明)

(一)专题1:

《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初步形成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教请3个学生导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背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的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1)说说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2)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秤?

(3)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

(可否设计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4)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

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称一下两袋盐,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

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

先估一估一袋苹果的重量,再掂一掂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用秤验证。

(4)找一找。

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

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猜一猜哪个重,然后称一称验证,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

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

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8)小结: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的物体有哪些?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两袋盐可以用秤称出重量,那么1枚硬币也能用台秤称出重量吗?

(2)说明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在天平上称1克重量的过程。

小组合作称出用克做单位的物体的重量。

(3)说一说生活中常见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说明克可以记作“g”。

4、单位换算。

(1)理解1千克=1000克(用天平称一称2袋500克的盐或5袋200克的大米)

(2)说说在哪儿看见过“kg、g”?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基础练习)1.做练一练的1、2题(P20页)

 

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基础练习)2、2kg=()g4000g=()kg10千克=()克

7kg=()g8000g=()kg30000克=()千克

(应用练习)3、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

(1)一瓶牛奶重250(),4瓶牛奶重1()。

(2)我的书包约重2()。

(3)两个纽扣重3()。

(4)一串香蕉重2()。

(5)一袋面粉重50()。

(6)8名三年级学生约重200()。

(拓展练习)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课外练习)5、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土豆

我的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四、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方面的实物或例子,和你的朋友、同学一起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

本专题的活动点评: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专题2: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故事引入。

 师:

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

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

(多媒体出示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

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

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

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

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

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小组内看图互相说一说,1吨有多重。

(师深入小组,对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算一算。

  通过小组计算,让学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吨。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

1t=1000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础练习)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基础练习)2、填一填。

  4千克=( )克3吨=( )千克5000克=( )千克

( )t=2000kg18t=( )kg( )kg=6t

(基础练习)3、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3t○3600kg9kg○9000g

800g○10kg3kg○3t4000g○4t1kg○300g

(应用练习)4、填空。

(1)每袋米重10千克,100袋米重()吨。

(2)每袋沙子重50千克,()袋这样的沙子重1吨。

(3)一只老虎重250千克,()只这样的老虎重750千克。

(4)一笼鸡共重100千克,每只鸡约重2千克,这笼鸡大约有()只。

(5)天平称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时,表示两端重量()。

(6)天平称有两个2克和一个3克的砝码,最多可称()重的物体,最少可称()重的物体。

(应用练习)5、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下列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

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我说:

“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

”爸爸说:

“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

”我想:

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

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6、数学故事。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1)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

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

可否增设一个实践或网上小调查-----物品(动物/任/车的载重量等)的重量

本专题的活动点评:

 

1.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曹冲称象”首先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导入,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称大象体重。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在关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4.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分层,依据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由浅到深设计了不同的题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和教学用具上,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去选择。

(三)、专题3:

《搭配中的学问》(可否设计学习软件,学生自由搭配后电脑会纪录不同的搭配方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实际,学会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在学校吃午餐。

在一星期中,我们的菜谱都不一样,其中既有荤菜,又有素菜,搭配合理。

今天大家一起当回小厨师,也来试试怎样配菜?

二、感受有序搭配

1、图片出示星期一菜谱,学习配菜。

(1)如果一份盒饭中含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搭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搭配方法只要合理的都给予肯定。

板书:

方法1:

荤菜:

肉丸子素菜:

白菜

荤菜:

肉丸子素菜:

冬瓜

方法2:

肉丸子白菜

冬瓜

方法3:

白菜肉丸子

冬瓜

2、出示星期三和星期五菜谱。

思考:

每天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

3、全班内汇报,交流配菜方法。

三、体验有序搭配

1、学校组织打羽毛球混双比赛。

我们班有3名男生、2名女生参加,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

2、用4、5、8、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3、学校食堂周四荤菜有:

红烧带鱼,红烧排骨;素菜有:

胡萝卜、花菜、豆腐。

一份盒饭里有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请为食堂配出周四的菜谱,能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本专题的活动点评:

“配菜”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方式,逐步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三、单元评价要点、测试题、测试统计及分析

(一)测试题(见附件2)

(二)测试成绩统计及分析

千克、克、吨单元测试分析

班别:

(2)班原来人数:

46参考人数:

45

1

2

3

4

1

2

1

2

%

92.8

95.2

95.6

93.3

97.6

95.6

97.8

91.1

91.1

75.5

95.4

96.7

91.1

学生掌握知识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掌握重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