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76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第五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今天是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过了一个暑期,老师相信大家又长高了不少!

你能告诉大家现在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指名回答)

2、请同学估测一位同学的身高,并进行测量,看谁估计得准!

3、刚才我们用到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那么1米有多长呢?

1厘米呢?

(分别用手势表示一下)。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

4、提问:

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指名回答)

5、小结:

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测量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毫米的认识

(一)毫米的认识

1、提问:

知道我们新数学书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吗?

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请学生写在本子上并指名回答)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3.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同桌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3),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提问: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可以用毫米表示)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4、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指名学生比划)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再量一量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各是多少,看谁量得最准确。

(指名汇报:

要求说出几厘米几毫米。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小结:

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精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

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师生共同小结:

1、提问: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3.练习一第3题上面两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反思】

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已有知识为基点,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并从一些活动中激活有关测量的知识认识。

先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么?

”“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今天我们来个测量比赛好吗?

通过测量比赛,抓住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设计的测量的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

在操作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中,学生出现了茫然时,教师抓住“亮点”、抓住时机,引入新知。

在随后的教学中留于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经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我的思考:

如何用好主题图?

“主题图”是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

它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其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

它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学习材料的呈现显得灵活、又生动。

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则,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与生活,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

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教师很难把握和理解,也会给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如何用好主题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4、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形成1分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并请学生比划)

二、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做小小测量员,好吗?

下面老师要求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课桌的长。

(同桌合作)

2、交流:

请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你们喜欢哪种测量方法?

3、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提问:

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引出分米)

4、出:

1分米=10厘米

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a)让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

(分小组交流)

老师强调:

只要满10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1分米。

b)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同位互相量一量是否准确。

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即时矫正。

c)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小组内检查是否准确。

找一两名同学到投影台演示并测量。

针对出现的问题师做以说明。

d)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分米有多长?

e)找出你身边或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

四、探讨米和分米的关系。

1、提问:

通过同学们的实际测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

接着出示一把米尺,那么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看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入到学生的研究中。

小组代表汇报:

1)我们小组是用1分米长的纸带去量1米长的纸带,一共量了10次,得出了1米=10分米

2)我们小组是用学生尺量的,共量了5次,因为学生尺的长度是2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我们把这1米长的纸带10分米一段折叠,共折叠了10次,所以1米=10分米。

4)板书:

1米=10分米。

五、用分米做单位测量。

a)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b)量课桌的宽是几分米?

c)自由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并汇报。

六:

总结所学的长度单位。

七:

练习:

1、练习一第4、5、6题。

2、提高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蜡笔长6()一角人民币厚2()

课桌高7()双人床长20()

跳绳长2()教室门高2()

(2)判断下列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铅笔长18分米()写字台高8厘米()

黑板长约3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分米()

八:

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测量、探究发现等多种方式,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

判断、儿歌,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

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再次通过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

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

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4、5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

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呢?

(指名回答)

2、说明:

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是用千米作单位的,揭题:

千米的认识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

1、提问: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它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250米,跑四圈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

1千米=1000米.

2、.估想:

(1)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1千米有多长?

(2)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三、练习;

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四、实践.

  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让学生走一走,看看有多长?

2、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

你们是怎么走的?

有什么感觉?

五、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

【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较多的长度单位,其中包括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等等,他们已经基本了解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意义。

所以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大的一个长度单位。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

后面还增加了一些对比的练习,达到强化的效果。

但是这一课时,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

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

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次一无所知,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受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影响,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需要实际感受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考虑活动的组织和进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的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之间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2.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0分米=()米10厘米=()分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1000米=()千米

4米=()分米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5:

1、3千米=()米.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示这样两个问题:

(1)1千米是多少米?

(2)3千米是几个1000米?

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

那么谁知道例1的空格里应填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

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2、5000米=()千米.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多少米是1千米?

(2)5000米是几个1000米?

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想出:

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所以空格里填5.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补充)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中的第1—6题.

2、算一算:

1米-7分米=()分米1米+73毫米=()毫米

21厘米+19厘米=()分米7毫米+13毫米=()厘米

8700米+1300米=()千米1千米=()米+()米

3、填一填:

1分硬币厚约1()小冬身高约142()

一幢6层楼高约20()京杭运河长1784()

一枝钢笔长15()课桌高约8()

四、总结:

学了长度单位后,要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__12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

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二: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

“这天阳光明媚,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它们来到一条小河边。

小牛提议:

这里有座桥,咱们一起过桥玩吧!

小熊说:

等等,你们看,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什么?

看到这幅图,你们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2、揭题: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些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揭题)

三.新授:

(一)教学吨的认识.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指名学生汇报。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一个同学约重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约1000千克)

5、小结:

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到底有多重?

7、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举例说明)——看课本第12页。

8、提问: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有吨来作单位。

为什么?

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吨作单位?

9、小结:

计量较重的大件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二)解决前面的问题。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可以怎样过桥?

(三)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3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算过程,启发学生想出:

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是3000千克.所以3吨是3000千克.

6000千克=()吨(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出理由。

四、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2、5000千克=()吨8吨=()千克

1吨-500千克=()千克5000千克+3吨=()吨

3400千克-400千克=()4吨100千克=()千克

五.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

“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

六.作业:

作业本一页。

【反思】

(一)正确定位,明确目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把握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时把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建立“吨”的观念上,而在处理“进率”这个内容时,主要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说思路的学习方式,并非因为是教学重点而花很多时间、精力。

在执教过程中,个别的学生对于复名数的换算稍感困难,笔者设计了让同桌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很快就克服了困难。

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进行教学难点的处理。

(二)注重过程,突出体悟

1.多次体验,亲历中巩固观念的建立。

体验是经验中充满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计量单位观念的建:

立,体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