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676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

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

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

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

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

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一、课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

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

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

“闲”。

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延伸】: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

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

故黄州、惠州、儋州:

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23、游恒山记

课文由四段文字构成。

描述了登临恒山的过程以及所见。

第一段:

开始登山。

时间:

十一日。

又是秋季。

天气:

“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天气,抖擞了作者登山的热情。

刚刚登山的时候,都是土冈浅阜,没有感到劳累。

这一段描述简略,因为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

第二段:

攀登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

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

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

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

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

杰坊上题字:

“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

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

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

“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

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

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

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登山的过程属于文章的主体,所以描写得比较详细。

第三段:

山顶所见。

作者从四个方位,描写了在顶峰所见到的景观。

山的北面,“崩崖乱坠,杂树密翳”。

因为这座山的特点是“土山无树,石山则有”,而“北向俱石”,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面。

北面还有浑源州城。

再向北了望,“隔山一重,苍茫无际”。

南面是龙泉山,西面是五台山,这两座山“青青与此作伍”。

近的地方则是龙山由西向东连绵不绝。

这一段描写,准确运用方位词语,把恒山周围的环境描述得清清楚楚。

第四段:

下山。

循来路下西峰,“俯瞰茫茫,不敢下”,由此更可以看出山势的高大。

“一人飘摇于上”,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在这个人的指点之下,才在东南松柏间找到了去路。

这里又有一处描写:

在山顶上看这里的松柏就像蒜叶和草茎,到这里一看,则是合抱参天。

通过这种对比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山势的高大。

文章在描写中,一再突出恒山高大的特征,不管是登山的过程,还是山顶的所见,还是下山的艰险,都没有离开这个紧扣不放的中心。

文章既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又有比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所以在描写的过程之中尽量平实准确,不搀杂自己的主观感受。

在这一点上,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不同。

教学建议

一、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

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踪把握文章的材料。

这就是思路教学。

二、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

三、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其表达效果。

关于“想一想·做一做”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策:

拄着,扶着。

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赤:

红色。

3.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像:

塑造。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伍:

伴侣。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三、本文按照游踪,把行进的过程以及所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清楚楚。

你能把作者行进的过程以及所看到的景物讲述出来吗?

参见“课文说明”。

四、查阅徐霞客的有关资料,了解他曾经游历了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与同学交流。

略。

有关资料

一、关于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

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出生在今天江苏省江阴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他一生淡泊功名,不入仕途,而游山成癖,“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

他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

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

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

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

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

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霞客可称得上是一位奇人。

他的奇处在于他在地理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二、关于恒山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恒山,号称

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

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拨2016.8米,山高为五岳之冠。

恒山以道教闻名,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

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

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

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

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

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

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

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

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

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

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

恒山以自然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

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

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

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

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

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秘色彩。

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

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

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

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尽,可供万人饮用。

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

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

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松”。

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

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

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

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

恒山云,变幻无穷。

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附:

北岳庙唐·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

永康我王国。

登恒山金·元好问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三、译文

十一日,风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

拄着手杖攀登恒山,面朝东方攀登,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劳累。

行走一里,转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处开凿就能得到。

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红色的了。

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再行走三里,悬崖石块逐渐高起,松树滤下班驳的阴影,这里叫做虎风口。

在这里石头的路面盘绕迂回,才开始顺着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

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题字叫“天下第一山”,里面官府、厨房、水井一应俱全。

从牌坊的右侧向东逐步登阶攀登,半悬崖处是寝宫,寝宫的北侧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靠着绝壁,下面莅临官府,殿下面极高的台阶直插云霄,堂四面廊屋门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从北岳殿的右侧上行,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做会仙台。

台上雕刻着一群仙人,环绕排列没有间隙。

我这个时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极顶。

绕过北岳殿的东侧,见到两处悬崖中断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达到千尺,是登到极顶的小路,于是就解开衣袖攀缘而登。

又攀登二里,来到高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而且满山都是茂密的短树,参差不齐的枯竹,只是能够钩扯衣服刺入衣领,用手抓或用脚踩就断折,所以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像坠落在巨大的波涛中,像在急流中一样不能出来。

我更加鼓起勇气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这个时候太阳的颜色清澈美丽,向下鸟瞰山的北侧,凌乱的山崖像向下坠落一般,各种树木浓阴遮蔽。

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北侧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侧。

一座浑源州的州城,就在山的半腰。

再向北鸟瞰,隔着一重远山,苍苍茫茫没有边际。

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

近处是龙山向西绵延,它的支峰向东拓展,紧密地连接着向下钳制着沙漠。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忽然回头向东了望,有一个人飘飘摇摇在山的上面,于是就又上去向他问路,他指着东南侧的松柏之间,望着前去,就是上山时寝宫后面高大的悬崖的顶上。

不久,果然得到了下山的道路。

向南经过了松柏林,先前在山顶上望着这里的松柏林青青葱葱,好像蒜的叶子和草的茎芽,到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与虎风口的松柏树相比,不止一百倍地超过它呀。

从悬崖的缝隙一直下去,正好在寝宫的右侧,也就是飞石窟。

 

24、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

(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

,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

(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j''冻风时作:

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

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

辄,总是,就。

2.第2

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

和,暖和。

土膏微润: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

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泼色乍明:

波色:

水波的颜色。

乍;初:

始。

鳞浪层层: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晶晶然,亮晶晶的。

然,形容词词尾。

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hui面,洗脸。

掠,梳掠。

柔梢披风: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

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

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

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

端起酒杯唱歌的。

,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

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

瀑,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

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

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能无纪:

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