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577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docx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兼并六国

 

(一)过程

   1、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策略: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二)条件

1、社会基础:

(1)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人民需要:

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一→根本原因:

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3、思想基础:

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

4、秦国自身:

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政治、经济、军事)

5、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广招贤士、正确方略

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

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分工明

确,相互牵制,对皇帝负责]

2、地方:

郡县制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意义: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

是历史的进步。

(二)军事:

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1、北方:

北击匈奴(将军蒙恬),收回河套,设九原郡,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南方:

征百越,设四郡,凿灵渠

3、西南:

开辟五尺道,征服西南夷(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

拓展了疆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三)经济

1、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

3、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统一车轨

作用:

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四)文化

1、统一文字:

小篆

三、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

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

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

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

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

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

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人策略上:

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重视法律,颁行《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

(3)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

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A、策略:

“战而后和”

B、统治方式:

(1)武力制服,设羁縻府州(东突厥间接管理)

(2)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630天可汗

(3)设置机构:

安西都护府(西突厥直接管理)

(4)和亲(吐蕃)

C、作用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唐朝盛世局

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外交:

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

融合,邦交和睦,交往频繁。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1)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

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

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

后历朝的治图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二、对内:

巩固统一

 

(一)平定“三藩”之乱

1、背景:

“三藩”割据称雄,威胁中央集权,康熙决定撤藩,“三藩”起兵叛乱

三藩

(1)平西王:

吴三桂(云南、贵州)

(2)平南王:

尚可喜(广东、广西)

(3)靖南王:

耿精忠(福建)

2、过程:

康熙帝亲自指挥

以汉制汉,重用绿营

3、影响:

有利于安定统一。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

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二)统一台湾

1、背景: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坚持抗清。

2、过程

(1)将领:

施琅

(2)结果:

郑克塽降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1)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2)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巩固了海防。

 (三)平定噶尔丹叛乱

1、背景:

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笼络西藏,驻兵青海、漠北蒙古,甚至引兵内犯。

2、过程:

康熙三次御驾亲征,指挥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胜利,切断通道。

3、影响

(1)消除了西北边疆的分裂状况,维护了国家统一。

(2)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

1、对汉族

(1)措施:

崇儒尊孔,恢复科举,延揽汉族文士。

(2)作用: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1)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特封四大活佛

(2)设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处理西北政事)

三、对外:

抗击沙俄侵略

 

(一)背景:

沙俄侵扰我国黑龙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抢掠少数民族

 

(二)概况

1、战略方针:

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2、军事进攻,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3、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特点:

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三)影响:

1、签订了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

2、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3、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4、评价:

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一)功

1、励精图治

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3、加强专制,有利政局稳定

4、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5、重视农业发展

6、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二)过

1、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2、对外轻视西方,逐步落后

总之,康熙帝是一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孔子

1、孔子的生平:

(1)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

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2)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

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

影响?

A、思想:

(1)“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

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

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

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3)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

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

限制。

B、政治: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C、教育: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

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

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

A对中国:

(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

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

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

称“学园的灵魂”

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

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

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

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

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生物学:

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

提出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

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

提出“中庸之道”。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

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

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三、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段论”、“中道”、“法治”

 (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二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性质:

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一)原因

1、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导火线(直接原因):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

 

(二)经过(1775—1783年)

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

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

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③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

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

④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⑤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主持制订宪法

 

(一)背景

1、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拒绝做国王。

2、独立后的美国处于混乱状态。

3、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时间: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

 (三)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①联邦制②三权分立制③民主共和制

△《联邦宪法》——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四)影响

1、对内:

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的形成

2、对外:

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有利于扩大海外市场

三、首任总统(1789年,华盛顿在纽约就任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一)第一届任期(1789~1793)(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1、形势:

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因战争而债务累累,陆海军名不副实。

2、措施

(1)政治:

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2)经济:

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3)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友好相处。

 

(二)第二届任期(1793~1797)

1、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

2、“严守中立”,避免介入欧洲事务。

3、推进“西进运动”。

 (三)引退(1796)

1、对后继者谆谆教诲。

2、确立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不要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

3、创立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范例。

五、评价:

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一)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大陆军赢得了北美的独立。

 

(二)反对专制制度,主持制定了1787年的《联邦宪法》,创立民主共和制。

 (三)成为美国的开国总统,在两届任期内,巩固、发展民主政治:

创立总统否决制,完善总

统制,开创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惯例。

 (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为美国

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其中前三点是历史评价,第四点是道德评价,请注意区分】

 

第三课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军事生涯

(一)崭露头角

1、1793年土伦战役胜利,在军界崭露头角。

2、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一夜成名。

(二)拿破仑政治生涯达到顶峰:

称霸欧洲

3、1796年直驱意大利,屡次打败反法同盟。

4、1798年远征埃及,截断英国与印度联系。

5、1799年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走上政治舞台。

6、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7、1806年至1810年粉碎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

8、1810年军事生涯达到顶峰,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

(三)后期战争使拿破仑走向末日

9、1812年长驱进攻俄国战败,由盛转衰。

10、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战败。

11、1814年第一帝国灭亡,封建王朝复辟。

12、1815年东山再起,兵败滑铁卢,百日政权结束。

A、拿破仑最后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主要原因:

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②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③两线作战,削弱了进攻的力量.

④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B、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性质:

①革命性:

反法同盟(前期)

②争霸性:

英、俄(后期)

③侵略性:

埃、西(后期)

积极作用:

①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②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加快封建制度的

解体。

消极作用:

奴役、侵略,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二、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1804年加冕称帝,即法兰西第一帝国性质:

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2、改造法国的政策:

(1)政治:

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剥夺人民的权利。

(2)经济:

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

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4)宗教方面:

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5)用人方面:

用人唯贤,鼓励重用人才。

(6)法制:

发布《民法典》

拿破仑法典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自由平等原则;以法律形式确定资产阶级

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影响:

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法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重点复习)

1、身份: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

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功:

(对内)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

立法规范。

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对外)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前期作战捍卫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3、过:

(对内)实行专制独裁,镇压人民反抗。

(对外)后期作战主要是侵略奴役欧洲各国,

争夺霸权,给欧洲人民带来灾难,体现资

产阶级的局限性。

4、总之,拿破仑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课外阅读)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1894年创办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标志。

2、1905年创办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政治纲领“三民主义”,极大地推

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斗争由各地

团体各自为政走向统一领导,统一纲领,统一旗帜)。

【知识链接:

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

评价:

积极性:

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

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

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反封。

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

务,这也是由其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1911.10.10

2、1912.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1912.2.12清帝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4、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链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内容:

①主权在民(实质意义: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民族平等③天赋人权

④三权分立⑤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

从法律上否定了独裁专制君权,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人民民主要求,

是辛亥革命重要成果。

5、1912.4.1

四、捍卫共和

名称

原因

过程

结果

二次革命

袁专制: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大借款”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力量悬殊和分散

而失败

护国运动

袁复辟帝制,

签订“二十一条”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袁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遭滇、桂军阀排挤

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

为了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

1920年底,在广州重组军政府

陈炯明叛乱

而失败

5、促成国共合作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

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

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

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

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1924.抱病北上,商讨国事

7、1925.3.2逝世(植树节)

6、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近代中

国面临民主危亡,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做了不懈的努力。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只有用暴力革命

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自强之路。

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了保卫辛亥革命果实,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是都失败了。

在他寻求新的出路时,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把旧三民主义发展

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

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第2课圣雄甘地

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

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背景: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运动内容:

包括“非暴力抵抗”和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