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8544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docx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参考资料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

第一人,最强中的最强--曼施泰因元帅与朱可夫元帅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纵论天下武林,臧否人物,有"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之说,不但见解精到,豪气干云,而且提法新颖,因步其韵奉和,来评一评二战天下名将。

第一位是曼施泰因元帅。

二次大战中德国名将如云,但我认为他的指挥才能是最全面,最出类拔萃的。

曼施泰因出身军人世家,生父和养父都是德军少将,本身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在德军指挥参谋系统中受过完整的军事理论培养。

在战前曾担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

(德军各级参谋部的军需总监firstquartermaster实际上是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这是德国总参的传统)。

曼施泰因除了战役指挥艺术以外,还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它优秀战场指挥官,而可以与伦斯德(又译龙德施泰特)元帅,博克元帅这一级别的元老相比肩。

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最能体现他战略水平的是法国战役的"曼施泰因计划"。

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为蓝本执行的。

我的评论是这个计划具备了优秀计划的一切要素。

首先是简单。

好的计划从不试图预言一切情况,而是简单明了,击中要害。

计划越复杂,执行时容易出的差错越多,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就一再犯这个毛病。

其次是有针对性,针对盟军的战略部属。

第三是出其不意,把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

不要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就要求主攻装甲部队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地,而当时坦克部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形突破。

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露,这里赌的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军群暴露的南翼。

这是典型的"有算计的冒险"。

但是曼施泰因本人并没有作为A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法国战役的指挥,他在开战前从A集团军群参谋长调任步兵第3军军长。

在战役战术指挥方面,曼施泰因至少创造过两次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1941-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

1941年底从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升任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的曼施泰因,率军突破比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将苏联"滨海集团军"10万人围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尔。

苏军兵力与德军不相上下,而且占据大纵深的山岭要塞工事死守。

海上苏军黑海舰队掌握着制海权,可以对德军在半岛上任何薄弱部位进行两栖进攻。

这样的战役态势类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处境。

曼施泰因的优势是有加强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权(负责空中支援的是第八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伯爵是德国空军第一战将,1943年晋升元帅)。

经过冬季的准备之后,正当曼施泰因即将发起总攻击,苏军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而且登陆的是外高加索方面军全军,兵力数倍于德军。

这时候曼施泰因处于屯兵坚城之下腹背受敌的绝境。

但他立即以高速调兵面对刻赤半岛苏军,只冒险以少数兵力监视要塞,很快稳定局势。

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再回身突击塞瓦斯托波尔港。

仅月余时间内用一个集团军,歼灭了苏军前后合围的一整个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而且曼施泰因属下根本没有一个装甲师!

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包括攻坚战,追击战,防御战,运动战各种作战样式,曼施泰因项项出众,从战役绝境中获得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

他因此而获得陆军元帅军衔。

要知道德军中以集团军司令身份获得元帅军衔的,除了法国战役有一批之外(克鲁格,库希勒,维茨勒本,莱歇瑙那批人),之后只有隆美尔和保罗斯(保罗斯情况特殊,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希特勒想叫他自杀)。

第二个奇迹是斯大林格勒之后直至哈尔科夫的诸战役。

当时曼施泰因已经是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整个东线南翼德军主力。

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之后,曼施泰因被希特勒紧急调来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

他的主要使命有两项:

一是为斯大林格勒解围,另一项更重要:

防止整个南翼战场的总崩溃。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斯大林格勒东南方向不远是黑海海岸,罗斯托夫地区。

因为第六集团军被围,德军在这个地区已经没有连续的防线,也没有部队填补这个空洞。

罗斯托夫地区以东,沿黑海海岸向南,德军A集团军群远远地在高加索和苏军作战,A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则完全通过罗斯托夫。

如果苏军不仅仅是合围斯大林格勒,而是进而向南一步,只要占领罗斯托夫,切断这个瓶颈,就可以合围整个A集团军群。

如果出现整个集团军群被歼灭的情况,那就是德军整个防线的总崩溃了。

因此对曼施泰因来说,比解围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罗斯托夫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撤出为止。

事实上苏军方面什捷缅科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一书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都提到,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分"指环""小土星""大土星"(也有译天王星和土星)三个部份,其中最具雄心的部分,就是要攻击罗斯托夫切断A集团军群。

凭曼施泰因手边那点兵力,则必须执行两重任务。

他用手下装甲部队主力第57装甲军努力向斯大林格勒突击,开始时进展顺利,但苏军随即以马利诺夫斯基近卫第二集团军为核心的数个集团军发动反击威胁解围部队的后路,而且被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罗斯不肯发动向心突击突围。

当意识到无法解围之后,曼施泰因立即命令被围部队拖住尽量多的苏军,为更大范围的战略行动做出牺牲。

而曼施泰因这时除了48和57两个装甲军外,只有拼凑而成的一个集团军级战斗群"霍利德特集群"可用,而且根本没有绵亘的防线。

苏军小股部队甚至一度占领罗斯托夫。

但是曼施泰因最终凭着这点兵力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保持了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平安撤回,从而稳定了战线。

在这之后德军且战且退,直到1943年春,曼施泰因利用苏军攻势的动量耗尽,补给线过度延伸的弱点,突然发动反击,这就是哈尔科夫战役。

如果了解当时苏军所占的兵力优势和战役态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大败之后居然没有导致全线总崩溃,而且还能打出防守反击,实在是曼施泰因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在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毕生的事业",科涅夫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札记"中,曼施泰因是他们指名提及最多的敌军将领。

这是来自敌对一方的极高赞誉。

1944年初曼施泰因被希特勒解职。

曼施泰因的战场指挥艺术可以说和伦斯德,隆美尔,古德里安不相上下。

我将他列为二战名将第一人的原因有二:

一是他是二战名将中最全面的,战役,战略水平上俱有惊人的杰作,打过所有类型的战役。

二是他在逆境甚至绝境下创造奇迹的能力。

这一点上他超过德国三大名将中的隆美尔和古德里安。

单论顽强的程度,德军中只有莫德尔元帅和舒埃纳尔元帅与他相似,但这两人担任集团军群级指挥官都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在进攻战和攻坚战中表现的机会就少多了(莫德尔元帅在战争后期是德军中一柱擎天的人物,但是1941年的基辅合围战时还是装甲师师长)。

在我心目中地位同样崇高,而战绩比曼施泰因犹有过之的,是苏联元帅朱可夫。

他在我不佩服的名将中排名第一。

其实评述不佩服的比佩服的难得多。

战争中的庸将虽然不少,但不值得我不佩服一下。

要找出名将,又有真实的本领不是浪得虚名,要有超人的战绩,但还要说出不佩服的理由,实在不容易。

事实上我所佩服和不佩服的第一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对等的。

苏军是二战中击败德国的主力,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各国将领中无人可比。

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这一点无可辩驳。

朱可夫的问题在于他的作战方式。

苏军的军事学术,从二次大战历次战役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其进攻战的思想,标准的表述是"宽正面,大纵深,多轴线的不停顿的高速进攻"。

其中有几点与别国军事学术相比尤其有特色。

一是兵力火力优势的累积,要达到一定比例,例如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等等;二是突破口的选择;三是预备队投入的时机尤其讲究,早了消耗在突破中,无法不停地突进,晚了又起不了作用。

苏军杰出的将领,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在战争后期指挥大兵团机动作战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是这个作战方式要求积累巨大的数量优势,否则怎么能在"宽正面"上又达成"纵深突破"呢?

公允地讲,这跟单纯的人海战术有本质区别,而且是适应苏军人力和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发展出来的。

能够动员一切有利因素,包括物质优势,保证胜利,这也是很大的本事,一般人给你2比1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你也不一定会运用。

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给指挥官留有的自由发挥余地不大。

这里统帅所要冒的最大的风险,是削弱次要方向上的兵力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主攻方向。

就算敌方出其不意打击在你的次要方向上,你背后还有大本营的总预备队来填补呢。

即兴发挥,或大胆冒险的因素降到了最低,胜利毫无悬念。

而如果没有这种优势,就不会打仗了。

美军大多数将领也有这个问题。

防御战也是如此。

从纯军事理论来讲,虽然攻方有随意选择进攻点的主动权,但是守方有既设防御工事和内线作战的优势,一般来讲,理论上承认防御比进攻是更强的作战方式。

但苏军成功的防御战战例一般在兵力上都不弱于德军。

象库尔斯克那样的战例,不算为反攻阶段储备的科涅夫草原方面军,单只防御兵力就超过德军。

苏军进攻战最典范的表演,一是1944年6月"巴格拉季昂"行动,白俄罗斯攻势,二是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对日作战,都是苏联军事思想最样板的表现。

朱可夫成功的战役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作介绍,毕竟本文意在评论,不在写史。

和所有名将一样,成功中也有一些遗憾。

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过于关注包围圈里的德军,未能按照更宏大的构思,彻底击溃德军整个南翼。

以当时苏军的兵力优势,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抽调包围圈对内对外正面的兵力或预备队,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但是要冒很大风险。

击败曼施泰因手下57装甲军为斯大林格勒解围的关键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反击,其实这还是个头痛医头的办法,如果变换马利诺夫斯基的进攻点,直接攻击罗斯托夫城,那么曼施泰因就算击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也于事无补,甚至可以一举围歼顿河集团军群主力,和A集团军群全部。

在一月中旬,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击破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威胁整个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战略后方,本来苗头很好,可惜没有大力去发展这个态势。

当然,失去这次机会的责任,应该由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最高统帅部成员分担。

可能当时苏军对实施这样复杂的战役,从士兵到统帅,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胃口太大会冒太大的风险,而且会使局势过于复杂,难以驾驭,所以苏军最后还是专心吃掉已经被围的第六集团军,"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战争爆发的时候,朱可夫任苏军总参谋长,对德国的突击有所觉察,但准备得不够。

当然这主要是斯大林的责任,但从朱可夫的回忆录来看,他并没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采取措施,也是措手不及。

他本人不应该为苏军的溃败承担责任,但他既然坐在这个位子上,也有疏忽之咎。

柏林战役打成了伤亡惨重的攻坚战,这是由柏林的地位决定的,被围德军无处可退,作困兽犹斗,但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表现其实不如助攻的科涅夫元帅。

以朱可夫的赫赫战绩,和极高的军事指挥造诣,他能够和曼施泰因并列,在我不佩服的人里排名第一。

这里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只不过欣赏角度不同。

象他这种始终不给对手一点机会的完胜,在苏联的物质条件下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是不为我个人所欣赏罢了。

就好比围棋中的石佛。

纵然李昌镐是围棋天下第一人,我还是更欣赏"妖刀"和"宇宙流"的艺术境界。

二战中德国和苏联的陆军是最强的,而曼施泰因和朱可夫又是这最强中的姣姣者。

第二人,日不落的骄傲--坎宁安元帅和蒙哥马利元帅

第二位我最佩服的是英国海军元帅坎宁安。

这也是个奇迹创造者。

二战中坎宁安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

在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英国地中海舰队就必须独自面对轴心国的全部压力。

地中海周围是个陆环海的形势,意大利拥有本土基地在地中海中心的优势,海军先后拥有8艘新型战列舰。

而德军则拥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和潜艇部队。

英国在地中海有两支舰队,一支是驻直布罗佗的K舰队,一支是驻埃及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