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42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docx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精选文档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

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

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

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

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的浅析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震惊中外,这是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所爆发的一场排外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在爱国旗帜下掀起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运动已经发生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思考义和团运动带来的价值和影响,是有必要的.本文试从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盲目性、和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加以分析,从中思考义和团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教会

Abstract:

TheYihetuanMovementthathappenedinchinaat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andtheendofthe19thcencury,shockedtheworld。

Thisisanexclusivepatrioticcampain。

IthasbroughtseriousconsequenceandinfluencetoChinesesociety,andleftChinesepeoplepainfulmemory。

Afteracencurytoday,itisnecessarytoponderoverthevalueandinfluencethatYihetuanMovementbrings。

Thetexttriestoanalsefromthedefectofthepatriotic,blindness,mistakeandmotionoftheYihetuanMovrment。

Keywords:

TheYihetuanMovementTheEightConriesAllianceChurch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早期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中国的最后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无论运动的规模还是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当时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的集中反映,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运动的起因,最根本的有两点:

其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其二是当时的清王朝腐朽无能的统治带来的后果。

(一)外国势力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灾难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和中国民众正面接触了,随着资本主义入侵的加深,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东西接踵而至.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方宗教也开始登陆中国,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踏上了在中国传教的道路。

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这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险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和他们本国迥然不同的环境,而且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抗和排斥.在中国这一古老的文明古国里,要想传教和发展教徒,这是非常困难的。

何况,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还不止是为了传教,传教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文化侵略,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担当起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间谍和先锋.为了使传教能够进行下去,他们吸收了这样一部分人—-这是一群不法之徒,他们入教的本身愿望,不是让自己皈依宗教,而是企图在宗教的保护伞下继续胡作非为.就这样,传教士的事业在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条件下开始了,准确的说来,这一事业,由于其本身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从一开始就没有踏上正轨,这在以后诸多的“教案"纷争中足以说明.但是,这一事业还是继续下去了,因为,传教士们利用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种种权利和本国政府的经济军事支持,依然进行着带有争议的传教活动。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7—-1898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显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尤其在历次与列强的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而战争的赔款数量往往都很大。

(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们也乘机大肆搜刮民众,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些情况,使得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境地。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但这一运动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更糟糕的局面是维新变法的失败,让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局面就这样一天天的坏下去,但黑暗的阴影则首先降落在贫苦的人民身上。

同时,维新变法作为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各阶层。

双重的灾难落到贫苦人民头上,再加上天灾频繁,于是,这场运动便如洪水般的爆发了,他们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外国势力和教会,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入侵才导致这样的灾难——战争的赔款让清政府加重了赋税,修筑铁路截断了中国的龙脉,开挖矿产破坏了中国的“宝气",外国的教堂建设使得上天降下自然灾害,“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1]而且,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外貌也被扣上了妖魔鬼怪的头衔,“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2]在人民同教徒的争斗中,官府屡次偏袒教会而压抑民众,“最恨和约,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3]且那些入教以后的不法之徒依然我行我素,这更增加了民众的仇恨。

这些情况,让运动把外国教会当作了最大的敌人。

当然,义和团运动在反对教会的同时,也反对官府,主要是因为官府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为了教会欺压民众的帮凶.同时,部分人还在进行着复辟明王朝的努力。

这从其各式各样的“反清复明”、“反清灭洋”等旗号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在初期阶段是各自为政的,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

义和团在山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任山东巡抚:

李秉蘅任山东巡抚时期,他认为,基督教徒要对义和团正在挑起的骚乱负责。

他一直认为,基督教徒依仗教士、欺压百姓,他建议朝廷对义和团进行招抚而不要镇压,李秉蘅是在外国的压力下被撤换的。

(由于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害,德国以此为借口占领胶州湾)接替李秉蘅任山东巡抚的是毓贤,他也在一度时期内对义和团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他的宽容下,义和团中出现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但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日益发展,和教会的冲突也就日益严重,这迫使列强再一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撤换毓贤。

清政府被迫在1899年12月把毓贤调到山西任巡抚,而任命了列强看重的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前,清政府曾告戒他不要乱杀无辜,意思是要求他不要惩办义和团,但是,袁世凯到任后,对义和团采取了高压政策,他在严厉查处的同时,“把官、兵、勇、役、士绅、团练等各种力量动员起来,使义和团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4]成功的把山东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义和团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山东无法立足,所以便开始寻求新的领域.

袁世凯的高压政策收效十分明显,义和团一部分被迫停止公开活动,另一部分则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的方向是清朝统治中心地带直隶。

之所以转移到直隶是因为直隶部分地方也存在义和团民众,而且当时直隶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与山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对义和团的态度由于慈禧太后的态度不明确而由原来的坚决镇压变得有些举棋不定了.但义和团的北上并不是受到政府的邀请,而是他们“挥旗北上,连克州县,”[5]随后,北上的义和团和当地的义和团联合战斗,势力发展到了北京,人数也超过了十几万人,这种情况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义和团。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6]

在义和团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和清政府发生过多次武装斗争,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清军的战斗力不强使得义和团在这些斗争中取得一些胜利.而这些局部的胜利也被部分官员夸大,于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调整了过去的剿灭政策而改为招抚了。

二、义和团与清政府的联合

义和团从最初的反教会反官府到与官府联合反对外国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就义和团方面来说,与清政府的联合有利于减轻来自官府的压力和增加反对外国势力的力量,于是他们便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

这一旗号集中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其局限性和盲目性也显露出来:

扶清有利于联合清政府,争取官方支持,但却让很多人因此放松了对清政府的提防,最后在清政府的进攻面前归于失败;灭洋动员了许多的民众参与到运动中来,但却助长了义和团排外的盲目性。

清政府之所以改变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对其内政的干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逃到热河;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溃败,并在随后的几年内掀起的瓜分中国的浪潮,这些外国侵略活动,使得慈禧太后的颜面受到极大的损害。

`慈禧太后在1898年中成功的将戊戌变法扑灭,但领导变法运动的两大首要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却在英国和日本的庇护下成功逃走,他们在海外继续进行活动,而清政府的抗议却得不到列强的认同,这更加深了她对外来势力的仇恨。

尤其,慈禧太后打算废黜光绪帝而另立皇储的计划被驻华公使们所阻拦而无法得到实施,这让她对外国势力非常的痛恨,但清政府的实力,还不足以让她能出这口怨气,所以,当义和团运动巨大的浪潮席卷北京,义和团民众的神勇无敌被几个官员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时候,她便决定利用义和团来为她服务了。

而当时的官员中,有部分也想借助这个时机获取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资本,也便盲目的支持了,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慈禧太后更坚决了她的愚蠢的打算。

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分析的那样:

“排外情绪不仅充满朝廷,也渗入到学者、官员、绅士以及一般老百姓中。

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以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7]

由于慈禧太后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得以大批进入京城,这使得北京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8]慈禧太后这时候已经决定和外国对抗了,而官员中有部分人又极力怂恿,这更坚定了她的决心,“太后意既决,载漪、载勋、载濂、刚毅、徐桐、崇绮、启秀、赵舒翘、徐承煜又力赞之,遂下诏褒拳匪为义民。

"[9]随后慈禧太后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帅义和团,进行她“折冲御侮”的打算。

“遂以载勋、刚毅为总统,载濂、英年佐之,籍姓名部署,比于官军。

”[10]

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下,义和团和驻扎京城的军队开始袭击外国人,“十五日(6月11日),日本书记生杉山彬出永定门,董福祥谴兵杀之于道,剖其尸。

”[11]“二十三日(6月19日),德使克林德入总理衙门,载漪伺于路,令所部神虎营杀之。

……杀克林德者,章京恩海也.”[12]驻华使馆成了他们首要的攻击目标,他们得出一个一相情愿的结论:

攻破使馆,则外国就被打败灭亡了。

“使馆破,夷人无种矣!

天下自是当太平。

”[13]董福祥率领其所部属的军队于6月20日开始围攻使馆区(交民巷),义和团配合作战。

但义和团的参战却是徒有虚名而已,以往面对官军英勇作战的义和团,这时期却显示了极大的落后性。

他们以义和团特有的方式前去助战,所用的武器,是一些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他们自己所谓的八宝。

“拳匪助之,巫步批发,升屋而号者数万人,声动天地。

”[14]“拳民们却衣着不整,披头散发,手执‘法宝',禹步而行,极像传说中的巫师.”[15]使馆里面有外国卫队450人和外国平民及其外交使节475人,另外还有2300个中国的教民,面对毫无可能逃走的情况,作了最坚决的抵抗。

对使馆区的进攻长时间不能结束,于是,他们开始进攻另一个外国人的据点—-西什库教堂,结果依然是久攻不下.而载漪却为义和团论功行赏,“除武功爵者数十人,赏赍无虚日,"[16]慈禧太后被这些战功所蛊惑,于是便在6月21日宣布对外国开战,并晓谕各地方督抚积极配合.

三、八国联军入侵

列强为入侵中国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而义和团运动则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直接原因。

义和团大批涌向北京让外国人失去了安全感,由于他们北京的形势岌岌可危,于是,他们不得不为自身的利益考虑而作武装准备,外国公使们在5月28日从大沽口外的军舰上调集军队来防守。

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规定每个国家只准许三十名卫队,但到达的军队数量却超过了这个数.“到达北京的第一批队伍包括了俄、英、法国人各75名,美国人50人,意大利人40人,以及日本人25人。

”[17]稍后一些时候,又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士兵八十余名到达北京.各国军队的到来,被义和团和部分清朝官员认为是公然的挑衅,这便激起了更大的愤怒,义和团的排外活动更加激烈。

这期间,英国公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向天津的英军求助,西摩尔率领军队向北京进军,义和团沿途阻击,破坏了铁路运输线和通讯设备,迫使西摩尔不得不退回天津,等待大部队的到来。

随着局势的变化,列强看到依靠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和保护外国人的希望破产了,于是,他们便结成了联盟,共同派兵到中国.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提督罗荣光进行坚决的抵抗,但却因为实力悬殊而失守,罗荣光逃回天津后自杀。

而裕禄上报朝廷却说成是已经打退了进攻,朝廷对他大加封赏。

随后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完毕后,开始进攻,驻守天津的清军提督聂士成战死,马玉崑代替.

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以及天津战败的传言让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留有退路,于是,在7月18日的时候下诏保护使馆和外国人,并愿意护送外国人离开.但这样的承诺外国人是不敢相信的,他们宁愿呆在原地等待救援的部队到来。

总理衙门也为他们送来了生活用品。

但这一局面不长,李秉衡的到来使得慈禧太后的态度再一次变得坚决,李秉衡主战,并且认为义和团民可以利用兵法来训练,这让慈禧太后认为切实可行,于是,又重新开始围攻使馆和教堂.并把曾经上书反对开战的两个大臣处死。

但天津的战况继续恶化,裕禄接连败退,并在杨村失陷的时候自杀,天津被八国联军完全控制,成立了都统衙门,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

随后,马玉崑兵败后退,八国联军即将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从荣禄的奏报中得知这一消息,心中非常焦虑,召集大臣商讨对策,而因为刚处死了两大臣,其他人也就噤若寒蝉。

于是,慈禧太后派人给各国使馆送去食物,再一次预留后路。

随着战争的推移,主战的李秉衡兵败身亡,不得已召马玉崑和宋庆驻守京师,但已经无法阻挡八国联军的入侵了。

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老羞成怒,又处死了其他三个反对开战的大臣。

并随后带着光绪帝出逃,而八国联军也在7月13日攻破了北京,后在北京分区占领,准许士兵抢劫三天。

慈禧太后在西逃的过程中,义和团民众大部分已经溃散.“拳匪在城中者尚数万人,俄顷而尽,墙阴屋壁,掊视往往得红巾。

”[18]她把义和团当做了替罪羊,并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被扑灭了.

四、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从轰轰烈烈到走向失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紧凑,运动快速失败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但至关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缺陷导致了运动快速失败。

(一)、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

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组织上表现涣散.义和团在运动初期就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更没有统一的信奉.自发性的起义让各地的民众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面对官军的镇压,他们有时也采取邀请其他团民来支援,但更多的是独自与官军周旋。

他们以坛为单位,在笼统的排外口号下活动.他们的旗号有“反清灭洋”、“扫清灭洋”、“反清扶明”、“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各自信奉着各自的神,诸葛亮、黄天霸、关羽、张飞、郦山老母、洪均老祖、二郎神、孙悟空等,无论是历史人物或者是传奇中的人物,都有被奉为神的可能.而与这些神相对应的,则是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等武器.他们所共同相信的,是无边的佛法。

在运动前期,他们面对清军的镇压,还能使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常规武器如大刀长矛等,而在运动后期,尤其是在北京的斗争中,则是几乎完全依靠了这些所谓的真神了,真神附体是他们重要的斗争方式,他们所幻想的刀枪不入这时期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清政府的号令,他们可以不听,可以用神发的命令来对抗,而清政府负责统治他们的官吏也无可奈何。

他们也可以以神的名义任意让百姓参拜,烧香叩头。

各坛的大师兄可以随意的带领自己的队伍活动。

这些组织上的散漫和行动上的不统一,是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八国联军进攻面前,他们也没有统一的作战部署和目标,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在清政府对其大肆屠杀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应对方针,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一哄而聚和一哄而散,是义和团开始和结束的情况。

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这在进入京城之后更是显露无余,由于团民中部分成员属于地痞无赖,他们加入义和团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他们的私人恩怨,杀人放火,无所不为。

“城中日焚劫,……横行都市,莫敢正视者。

夙有不快者,既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19]“拳匪于右安门内火烧教民居,无老幼妇女皆杀之。

"[20]“二十日,焚正阳门外四千余家,京师富翁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

延及城阙,火光冲天,三日不灭。

”[21]由于慈禧太后下令招集义和团民众,并且国家给予财政支持,所以,义和团大批集聚在天津、北京,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赏赐不多,而义和团民众太多,所以,没有得到赏赐的,便公开抢劫。

“……颇不得赏,则公为盗寇,掳掠杀人,胁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白家。

”[22]面对义和团带来的灾难,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地方去避难,而义和团在这个过程中杀害了大批无辜人民。

“自天津以南,民大徙,乃侯于道遮杀之,曰‘防奸细’,坐死者又十数万人。

”[23]义和团在反教会的过程中,杀人现象也十分普遍,但真正的教民远远没有那么多.“拳匪之杀教民也,谓之二毛子,其实十九皆平民。

而教民往往得他逸。

”[24]平民中稀里糊涂丧命的现象也很严重,由于攻打教堂和使馆没有能够得逞,所以便转而诬陷平民以立功,随意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拳匪不敢前,乃日于城外掠村民,谓之白莲教,以与载勋,载勋请旨交刑部斩于市,前后死者男女白余人,号呼就戮,哀不忍闻,皆愕然不知何以至此也。

”[25]当然,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他们所杀害的三毛子(使用外国器物的人)更是极多,由于抓不到大毛子(传教士和外国人)和二毛子(教民和从事洋务的人),而三毛子则是非常普遍,这让义和团民众在运动中大开杀戒,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使用了现代的器物而丧命.

(二)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在运动中,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真实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中的反动势力,眼看义和团发展和壮大,为了维持他们的腐朽统治,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用招抚取代剿灭,而当义和团的力量被无限的鼓吹扩大后,他们又幻想依靠义和团来挽回清政府在同西方列强交往中丧失的颜面。

当义和团并没有真正能够为他们挽回颜面的时候,便露出了凶残的本性.在进攻使馆的过程中,面对慈禧太后下发的命令,北洋大臣荣禄不得已率众进攻,但却从中破坏,“他不敢违抗太后的命令,却只对使馆做了一次虚张声势而非实心实意的攻击”。

[26]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跑,途中,她命令铲除义和团。

她的反复无常让义和团民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清军的打击,损失巨大。

在运动过程中,部分地方官员并没有按朝廷的上谕行事,而是阴逢阳违,继续绞杀义和团。

贵州提督梅东益便是其中一个,他对义和团民众“大纵兵攻之,斩首虏三千余人,河水尽赤。

”[27]而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不但拒不执行朝廷的上谕,而且对朝廷的政策加以抵制。

他们要求朝廷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东南十三省当局敦促朝廷镇压拳民,保护外国人,赔偿他们在骚乱中蒙受的损失,并就克林德之死致函德国道歉。

”[28]所有这一切说明,清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利用义和团,最终加以镇压。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外国军事势力的入侵,义和团运动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外国联军的入侵,是改变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因素。

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外国势力通过给清政府施加压力,曾经成功的把两个山东巡抚赶下台,而把他们看重的袁世凯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来,袁世凯也如他们所愿的镇压了山东的义和团运动。

当他们看到通过间接的手段已经无法扑灭义和团运动的时候,便采取了直接入侵的方式,组织了联军入侵中国。

在整个八国联军进军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在天津等地组织了局部的有效进攻,但当清军落败后,尤其是在北京被攻陷以后,义和团民众便溃散了。

在八国联军的进攻面前,义和团民众毫无还手之力,是八国联军的到来扭转了当时清政府无力控制的局面,同时也是八国联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就这样,在中外势力的联合进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在八国联军登陆中国后,中国面临着灾难性的损失,对天津和北京的占领造成巨大的损失,当然,这些损失正如联军统帅瓦德西所说的那样:

“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29]我们可以从瓦德西笔记里面清楚的看到当时参加抢劫的各国士兵的丑陋行为: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公开抢劫三日。

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英国)所抢之物均须缴出,一齐堆在使馆大屋之内,加以正式拍卖,如是者累日……无一英人对于抢劫之事,视为非法行动;在日本方面,则对于此种掠夺之物照例归于国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数至为不少。

据日本某将军之报告,只天津一处抢劫所得者,即有二百万两之多;至于美国方面,对于抢劫之事本来禁止,但美国军队颇具精明巧识,能破此种禁令,为其所欲;俄国军队抢劫之方法,似乎颇称粗野,而且同时尽将各物毫无计划的打成粉碎;此外法国军队,对于各国军队(之抢劫行为),亦复绝对不曾落居人后;所有此地各国军队,无一不推印度兵士最善于寻出各处密藏之金银宝物。

”[30]“此间买卖当时抢劫所得各物之贸易,极为隆盛.各处商人,尤其是来自美国者,早已到此经营,获得巨利.其出售之物,以古铜、各代瓷器、玉石为最多,……至于金银物品,则不多见。

最可叹者,许多贵重物件横遭毁坏,其中常有无价之木质雕刻在内.只有余之住所,尚藏许多报务,一切犹系无恙.倘若我们一旦撤出,则势将落入中国匪徒之手,最后当然加以焚毁。

”[31]“吾德自‘三十年战争'以及法国路易十四之匪军(侵德)以后,如此毁坏之惨,上未尝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