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的故事课程教案两篇汇编.docx
《兰亭的故事课程教案两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的故事课程教案两篇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的故事课程教案两篇汇编
兰亭的故事课程教案两篇汇编
篇一:
1、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
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3、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
(1)。
教师补充: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
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2、练习三,并补充:
所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检查复习
二、
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
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
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并板书:
第一部分:
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
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
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1、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
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
信可乐也
写法:
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
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
“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
尝试背诵第二段。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
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
,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
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
作者不是王羲之。
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
郭沫若
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
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
作者不是王羲之。
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
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
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设计二
这里设计两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本设计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时间为一节课。
具体如下。
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读准所有字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如“岁在癸丑”中的“岁”是平舌音,不读翘舌音;“畅叙幽情”中的“情”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陌生字词如:
癸丑、会稽(古音异读)、禊、急湍、流觞、骋怀、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殇。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通过流畅的诵读可感知全文大意为:
叙兰亭之会,抒人生感慨。
第四次,细读,把握全文思路。
通过细读可知,文章开头叙兰亭游宴之事,以“乐”字作结,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张本;第二段由乐而生悲叹,感慨“死生之大”;然后继续扩展,论“一死生”、“齐彭殇”之虚妄,由哀转兴,并回到眼前的诗集上来。
全文首尾圆合,一气呵成,无雕琢做作之嫌,有清新自然之趣。
第五次,品味,涵咏。
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
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语言能在脑海中幻化成美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叙事之语能幻化成众多文人墨客雅集游宴的欢乐情景。
对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则能深入领悟,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第六次,熟读,背诵。
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方案二:
翻译—诵读—背诵。
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具体如下。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
“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
比如原句是: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译句可译为: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河边做消灾求福的)修禊之事。
”再比如原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可翻译为:
“抬头仰望,天空(是这样)的广阔无边,低头细看,地上万物(是如此)的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
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
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
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附:
扩展阅读
1.前人
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
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
“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
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对照课文,请你把他的意思具体阐述一下。
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继续说说。
[参考解说]
本诗的诗意就是《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具体点说,“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相应,“寓目理陈”、“群籁”、“适我”,分别是“极视听之娱”的“视”与“听”。
另外,“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与《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分别照应。
全篇诗意清新,简洁有味。
(个人的新理解因人而异,比如,从情感流露来说,此诗通篇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而《兰亭集序》除了喜悦,还有感慨和悲叹,交织着多种情感。
再比如,本诗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虽无法像散文《兰亭集序》那样具体阐述,却也能让人回味出来。
)
2.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
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
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
④大块,大地。
⑤季:
弟。
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
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
⑦康乐即谢灵运。
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
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阅读提示]
(1)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3)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
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参考解说]
序文,且都是诗序。
2.《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3.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
,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
《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
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兰亭集序的优质课教案2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问一:
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
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
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
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
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
(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
为什么?
明确:
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
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
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你如何理解呢?
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
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
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
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
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
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
孟子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
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
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
这个地方今义:
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
万物。
今义:
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古义:
思想抱负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
用来……的……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人”,人们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今义:
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
这篇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篇二:
王羲之介绍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