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16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docx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

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

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鱼产力(千克/亩):

富营养型水库:

30~40,中营养型水库:

20~30,贫营养型水库:

15~20;放养密度(尾/亩):

富营养型水库:

110~140,中营养型水库:

80~110,贫营养型水库:

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

富营养型水库:

35~40,中营养型水库:

30~35,贫营养型水库:

25~30;鳙鱼搭配比例(%):

富营养型水库:

50~55,中营养型水库:

55~60,贫营养型水库:

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

富营养型水库:

5~15,中营养型水库:

5~15,贫营养型水库:

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

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

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

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

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

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

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对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库,由于大水初淹库区,水质较肥,青草、有机碎屑等饵料也较丰富,开始1~2年的鱼种放养量可高于该库正常放养量(根据营养类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

草鱼、鲤、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搭养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

新建水库由于鱼类区系尚未形成,没有或很少有凶猛鱼类,鱼种的放养规格也可适当降低,甚至放养夏花鱼种也可以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1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1

三、鱼种放养规格...3

四、鱼种质量...4

五、鱼种放养密度...5

六、养殖周期...8

七、养殖生产管理...8

八、苗种来源与培育...10

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通过向这些水体投放鱼种进行鱼类养殖,当它们生长达到食用鱼规格时进行捕捞,以获得鱼产品,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鱼类的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

根据人为干预的程度不同分为粗放式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两大类。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粗放养殖的核心问题是“合理放养”。

一个养殖水体的鱼产量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要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集中为“合理放养”。

它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密度)和良好的鱼种规格(质量)等。

虽然各种水体条件千差万别,然而合理放养的原理则是普遍适用的,只不过其技术重点视水体条件而有所不同而已。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

1、放养对象和水体的要求 一方面,放养对象对水体的基本要求是水体的物理化学性状适应放养对象的生存,而且水体的饵料基础能保障放养对象形成相当大的种群生物量。

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水库、湖泊的生产能力和保证产品质量,水体对放养对象也有要求,主要包括放养对象对饵料的利用率高;生长迅速,个体较大,经济价值高;苗种容易获得;不掠食其他鱼类;容易捕捞。

2、适合水库、湖泊粗放养殖的鱼类 目前我国水库、湖泊的放养对象主要有鲢、鳙、草鱼、团头鲂、青鱼、鲤、鲫、长春鳊、三角鲂、鲴类和鲮等温水性经济鱼类。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生产性能所确定的,也与我国内陆水体的饵料基础相适应。

在合理的混养条件下,这些鱼类在食性和栖息水层方面有良好的互补性,而不是直接竞争,能较好地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达到充分发挥水体鱼产潜力的目的。

(1)主要放养鱼类的选择 我国多数湖泊、水库的天然饵料主要由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高等水生植物等组成,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有机碎屑和细菌构成水体中天然饵料的主要成分,所以主体放养鱼类首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其次是鲤、鲫,再者是草鱼。

(2)配养种类的选择

①配养品种的选择原则 不与主养鱼类争饵料和栖息空间,尽可能利用水体天然饵料中的各种成分,如水草、底栖生物等;能在水体里自然繁殖或较容易人工繁殖;生长快,个体大,易捕捞。

②主要配养种类 我国水库、湖泊主要配养品种有草食性中上层鱼类草鱼、鳊、鲂,以底栖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鲤、鲫、青鱼,腐屑食性的底层鱼类鲴类和鲮,北方养殖的香鱼以及适宜于草型湖泊放养的河蟹等。

(3)主养鱼类与配养鱼类的搭配

①水草丰富的湖泊以及水库建库初期旱草和水草资源丰富的水库可多放一些草鱼和其他草食性鱼类,水草资源减少后,减少放养量,或改放团头鲂、长春鳊、三角鲂,它们除了吃水草外,还吃植物种子和碎屑、杂草,其次还有藻类、浮游动物、昆虫、虾等。

草鱼必须靠人工放养,鳊、鲂虽能在水库、湖泊产卵繁殖,但它们的体型高,容易上网,起捕率高,所以也必须年年投放。

例如,安徽的天河湖,初冬放3.7cm团头鲂5.9万尾,第2年冬天起捕团头鲂3万吨,其中0.6kg/尾的个体占17%,0.35~0.4kg/尾的占70%,0.15kg/尾的占13%。

②底栖生物比较丰富的湖泊水库可以适当投放一些鲤、鲫。

鲤、鲫的品种较多,建议放养银鲫、彭泽鲫、日本白鲫,建鲤、本地鲤等。

鲤、鲫不需每年投放,因它们生长速度较慢,起捕率较低,可在水库、湖泊里自然繁殖。

③水库和湖泊均可放养细鳞鲴、黄尾密鲴、银鲴等。

鲴类主要以腐殖质、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为食。

鲴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比较简单易行,对自然繁殖要求不高,在水库易形成自然种群。

0.15kg的个体就可上市。

鲴类生长快,种群生产力高,其中圆吻鲴生长最快,一般当年可达0.5kg,最大可达4kg,细鳞鲴最大可达3kg。

鲴类生殖期在4~6月,喜集群,易捕捞。

缺点是上市规格小,刺多,不能久放,但宜腌制。

④其他搭配鱼类主要有鲮、罗非鱼、虹鳟、花鱼骨、鲟、鳜和南方鲇等。

3、放养比例 放养比例指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它是影响鱼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内陆大型水体的主养鱼类一般为鲢、鳙,所以鲢、鳙的放养比例占总放养量的60%~80%或更高,鲤、鲫、鳊、草鱼占5%~15%,其他鱼类如鲴类等占5%。

(1)主养鱼类鲢、鳙之间的比例 在水质较瘦的大型水体,鳙的放养量和生产量要比鲢高,这主要是因为:

大型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低,这就影响了主食浮游植物的鲢鱼的生长;浮游动物除了摄食浮游植物外,还摄食细菌、有机碎屑等,所以大型水体的浮游动物有可能多于浮游植物;鳙的滤食能力强,食浮游动物的饵料系数小,能量转换效率高,鱼体生长快。

而在较肥的中小型水体的小型浮游生物数量大,这对鳃耙细密的鲢有利,而鳃耙稀疏的鳙的滤食效率就没有鲢高,因此在这种水体鲢的生长比鳙快,其放养量应适当提高,。

①大型水体和湖泊鲢、鳙放养比例一般为鲢占20%~40%、鳙占55%~65%。

例如,浙江东风水库鲢、鳙的放养比例为30%︰70%;武汉东湖1973年前投放的鱼种是鲢多于鳙,而产量都是鳙高于鲢,也就是说鳙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1974年以后,调整放养比例为鲢占31.3%、鳙占68.7%,鲢、鳙的总产量得到提高。

②中小型初级生产力很高的水库和浅水湖泊,特别是接收城市污水或被化肥厂污染的水库、湖泊,鲢的放养量应大于鳙。

例如,湖北的白潭湖鲢占60%、鳙占40%时总产量最高。

③处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的水体,则依具体情况而定,若水体浑浊度稍大鲢、鳙各占一半。

(2)草食性鱼类的放养 一般的水库、湖泊均可放少量的草食性鱼类,因为即使水体中没有水草,但水体水位的涨落,可以淹没旱草。

草食性鱼类的放养量要根据水草的资源量来确定,要保证水体中的水草不被消灭。

(3)其他鱼类的放养 对于少数新开发的荒湖,底栖动物和水草较多,宜适当放草鱼、鲤、鲫、鳊等,同时注意水草的保护;多年放养的水体,底栖动物和水草较少,这些鱼类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减小。

三、鱼种放养规格

1、大规格鱼种的优越性 放养大规格鱼种可以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回捕率高。

其生长速度快,较早达到商品规格。

水库和湖泊危害鱼种的主要鱼类是蒙古鲌和翘嘴鲌,它们与鲢、鳙生活在同一水层,且这两种鱼游泳速度快,攻击能力强,繁殖力强,在水体的种群数量大,因而危害较大。

朱志荣等(1976)根据东湖蒙古鲌全长(x1,cm)和翘嘴鲌全长(x2,cm)与其吞食鳙鱼种全长(Y,cm)关系得出如下方程:

Y=0.28x1-3.52(蒙古鲌),Y=0.20x2-0.94(翘嘴鲌)。

水体中蒙古鲌全长为50cm的个体只占10%左右,翘嘴鲌全长为52cm的个体占15%左右。

50cm的蒙古鲌和52cm的翘嘴鲌的年龄在5龄以上,通过捕捞可以将两种鲌的个体控制在50cm以下,而50cm的蒙古鲌最大可以吞下13.6cm的鲢、鳙鱼种。

如果鲢、鳙的全长在13.6cm以上,则被鲌吞食的概率极低,所以大水面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确定在13.6cm以上。

2、大规格鱼种的局限性 ①大规格鱼种的成本高;②培育大规格鱼种较困难,技术要求高;③培育大规格鱼种产量低,而投放量大;④培育大规格鱼种需要的池塘面积大,对于位于山区的水库,配套的池塘面积少;⑤从外地购买鱼种,费用高,运输过程中鱼体易受伤,易带入病菌;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水库湖泊大规格鱼种的放养量严重不足,影响水库湖泊的鱼产量。

3、鲢、鳙的适宜放养规格

(1)对于新建的水库和新蓄水的湖泊,以及凶猛鱼类危害较小或能够人为控制凶猛性鱼类的水体可以放养小规格鱼种。

例如,江苏洪泽湖1966年由于大旱,水干鱼尽。

1967年蓄水后投放夏花鱼种1820万尾,由于没有凶猛鱼类危害,1968年渔获量达1.05×107kg,其中四大家鱼占93.2%。

(2)凶猛鱼类规格较大,数量较多,而水面面积又较大的湖泊和水库,拦鱼设施不易设置或只能拦住较大规格的鱼,这时鱼种放养规格要尽量提高,可放养16.7~20cm的鱼种。

例如,新安江水库原先放养11.7~13.3cm的鱼种时回捕率仅1%,1978年改放50~100g的鱼种后提高到10%。

(3)一般水库鲢、鳙的放养规格可以根据面积确定,具体参考表6-17。

表6-17不同面积的水库鱼种放养规格(单位:

cm)

品种

小型水库

中型水库

大型水库

10.0~11.7

11.7~13.3

>13.3

10.0~11.7

11.7~13.3

>13.3

草鱼

11.7~13.3

13.3~15.0

>15.0

鲤、鲫、鲂

5.0~6.7

6.7~8.3

8.3~10.0

四、鱼种质量

1、鱼种的遗传性状 遗传性状是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鱼类在生长、繁殖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性状。

例如,长江水系鲢、鳙的生长速率要比珠江水系鲢、鳙快5%~10%。

另外,天然繁殖的鲢、鳙的生长速度比人工繁殖的快5%~10%。

这说明遗传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生长速率。

2、鱼种的健壮程度 体质健壮的鱼种肉质丰满,背宽体厚,鳞片完整,色泽鲜明,体无损伤,游泳活泼,逆水性好,外无病症,内无寄生虫,大小均匀。

3、鱼种在生态上的健全性 大规格鱼种由于在池塘里生长时间长,已适应了小水体、高密度的生长环境,而不适应大水面的环境。

投放小规格鱼种、库湾和网箱培育鱼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五、鱼种放养密度

1、放养密度与鱼产量和起捕规格的关系 ①要取得较高的鱼产量,必须使放养密度和个体平均增重的乘积最大。

由于水体中饵料基础的限制作用,鱼类个体平均增重常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有某种程度的减小,这使得放养密度与鱼产量间呈现一种函数关系(图6-7)。

②大型水体限制鱼类生长和放养密度的主要因子是饵料基础。

③只有合理的放养密度、适中的鱼体增重,才能获得最佳的饵料效率。

A

B

图6-7放养密度与平均增重(A)及鱼产量(B)的关系

(史为良,1994)

2、放养密度的确定 决定放养密度的因子主要是水体的供饵能力和影响鱼类成活率的凶猛鱼类的危害程度。

(1)水体的供饵能力与放养密度 大型水体鱼类的养殖一般不存在溶氧量不足和鱼类排泄物及残饵恶化水质的问题,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饵料。

其中种群摄食强度(F)和天然饵料资源的供饵能力(C)的关系是鱼类和饵料关系的基本方面,二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

①F<C 鱼类的饵料充裕,个体生长较快,肥满度高,但数量不多,种群生物量小。

在渔业生产中鱼类个体生长固然重要,但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更重要,这时鱼类的放养密度不够,鱼产量不高。

②F≈C 鱼类种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饵料生物,但并不损伤其自然增长能力。

鱼类的生长速度、肥满度适中,鱼类个体增长虽不及F<C型,但种群数量和生物量较大,此时,水体鱼产潜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渔获量高而稳定。

③F>C 鱼类饵料不足,由于竞争饵料和觅食耗能多,相当大部分饵料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导致饵料系数大,个体生长缓慢,肥满度差。

最终结果是种群数量大,生物量小,渔获量不大。

这时饵料成为鱼类放养的限制因子。

虽然水体的供饵能力是影响鱼类放养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养鱼水库、湖泊,尤其是大、中型水体鱼种放养普遍不足,北方更为严重。

仅水库全国每年缺10多亿尾大规格鱼种。

(2)凶猛鱼类的危害程度与放养密度 凶猛鱼类的危害程度大,一方面要加强凶猛性鱼类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大鱼种放养数量和规格。

(3)其他因素与放养密度

①防逃设施及其效果。

防逃设施差,要改进拦鱼设施,同时增大放养量。

②捕捞强度。

能够比较充分而彻底地捕捞,留底鱼少,鱼种放养量就要多些。

③放养规格。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经一年的生长,13.3cm鳙、草鱼种长到0.5kg,2+龄长到1~2kg;13.3cm鲢、青鱼种,1+龄长到0.5kg以上,2+龄长到1.5~2.5kg,这时的放养密度被认为比较合适。

没有达到这个规格,说明放养密度过大,超过这个规格,说明放养密度过小。

(4)放养密度参考 我国水库、湖泊放养量和渔获量指标分别见表6-18和表6-19。

放养密度要根据年底鱼体起捕规格和渔获量进行调整。

表6-18我国水库放养和渔获量指标

项  目

小型

 

中型

 

大型

搭配比例

45

50

40

 

50

55

40

 

55

55

40

40

30

20

 

30

25

20

 

30

25

20

其他*

15

20

40

 

20

20

40

 

10

20

40

放养密度(尾/666.7m2)

200~100

 

100~50

 

50~30

鱼产量(kg/666.7m2)

50~30

 

30~15

 

15~10

*其他:

鲤、鲫、草鱼、鲂、鲮等。

表6-19 我国湖泊放养和渔获量指标

项  目

小型

 

中型

 

大型

 

 

搭配比例

40

35

30

 

50

45

40

 

40

45

40

40

35

30

 

30

25

20

 

30

25

20

其他*

20

30

40

 

20

30

40

 

30

30

40

放养密度(尾/666.7m2)

200~100

 

120~60

 

50~30

鱼产量(kg/666.7m2)

150~50

 

80~30

 

30~10

*其他:

鲤、鲫、草鱼、鲂、鲮等。

3、总放养量的计算 放养总量由放养密度和水体养鱼面积乘积算出,并根据实际产量进行调整。

4、放养方法

(1)三级放养 三级放养是我国湖泊养鱼培育大规格鱼种放养成功经验之一。

所谓“三级放养”:

是指“大水面”(水库、湖泊)、“中水面”(湖汊、库湾)、“小水面”(池塘)3个不同大小等级的水体配套放养。

具体方法是:

在池塘培育出6.7~10.0cm鱼种,在湖汊、库湾培育出大规格鱼种(13.3cm以上1龄鱼种或每公斤3~4尾的鱼种),最后投到水库或湖泊。

三级放养的优点是:

在湖汊、库湾养成的大规格鱼种投到该水体,鱼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从而提高了鱼种的成活率。

(2)放养季节 长江中下游以冬末春初放养为好,华北、东北地区宜在冰封期前投放。

冬放的优点有:

①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便于捕捞和运输。

②凶猛鱼类摄食强度较低,对鱼类危害较小,待凶猛鱼类开春后积极觅食时,鱼种对大水面已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活动力强,避敌能力亦强。

③鱼种较早适应环境,开春后即可旺盛地摄食生长,相对延长了生长期。

④我国水库、湖泊冬季一般为枯水季节,水位低而稳定,排泄的水少,鱼种逃逸的机会降低。

⑤我国水库、湖泊一般都在冬季进行大捕捞,冬季大捕捞后再投放鱼种,腾出水体空间、减少饵料的竞争。

⑥减少鱼池越冬管理。

此外,对于某些水域越冬条件差,鱼种投放后成活率低可推迟放养,冬涸湖泊或冬季很浅的湖泊,可等到水位回升后再投放。

水库凶猛鱼类很少的,秋季洪水期过后投放鱼种也有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3)放养方法 ①将装鱼种船的头舱灌满水使船下沉,让鱼种自己从舱内游出。

②湖汊、库湾拆除拦鱼设备,并用网具驱赶,让鱼自行成群游出。

③人挑、车运后将鱼种容器沉入水中,让鱼种自行游出。

放养鱼种时应注意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操作细致,避免鱼体损伤;投放地点远离溢洪道、泵站,水流急的上游,也不宜在下风头沿岸投放;还要做好检疫灭病工作。

六、养殖周期

养殖周期即是鱼类的起捕年龄,它与水域的鱼产量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1、确定养殖周期的依据

(1)养殖鱼类的生长特点 鱼类的生长特点主要表现为性成熟前鱼体的快速生长,之后减慢;鱼类在快速生长期饵料利用效率最高,鱼产量相对也较高;鲢、鳙的性成熟年龄在4~5年左右。

鱼类的生长特点可由图6-8反映。

图6-8 鱼类体重增长曲线

(史为良,1994)

(2)水域中生态环境的分化程度 水域生态环境分化程度较高,适于长周期多龄鱼类的养殖,可充分发挥水域不同生态环境和饵料资源的作用;水域生态环境单一,则年龄组过多会抑制低龄鱼的生长,养殖周期不宜过长。

(3)经营管理水平 水域条件差,鱼种成活率低,鱼种来源困难,成本高,捕捞能力较差,而商品鱼规格差价较大,可延长养殖周期,提高捕捞规格,以降低鱼种数量和单位产量的鱼种成本;反之,应缩短养殖周期,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2、养殖周期的确定

(1)2年周期 放养1龄鱼种,在大水面中养1年,起捕。

鲢、鳙0.5kg起捕。

例如,湖北南漳三道河水库。

(2)3~4年周期 放养1龄鱼种,在大水面中养2~3年,捕3~4龄鱼。

起捕规格鲢1.5kg以上,鳙2kg以上,例如,湖北随州黑屋湾水库。

(3)分级养殖 在湖汊、库湾培育成鱼种,再转入大水面中养1~2年。

七、养殖生产管理

1、凶猛鱼种群的控制 凶猛鱼类往往是造成放养鱼类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由于栖息水层的不同,凶猛鱼类对放养鱼类的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

例如,鳜、鲇、乌鳢等底层凶猛鱼类对鲢、鳙的危害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凶猛鱼类一般价格都较高,可以作为养殖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对凶猛鱼类的控制力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不同凶猛鱼类的控制方法也有很大差异。

(1)翘咀鲌、蒙古鲌、青梢鲌和红鳍鲌的控制 可在大捕捞时用跳网捕获,也可常年用刺网捕出;还可用拖钩拖钓,或鱼鹰捕捞;此外,可在其产卵季节,设置鱼巢,收集鱼卵。

(2)鳜、乌鳢、鲇的控制 主要采用钓捕,鱼鹰捕捞,灯光照、鱼叉刺捕等方法。

(3)马口鱼的控制 马口鱼现在一般水体中数量均不大,需要驱除时可用刺网捕捞或钓捕。

2、安全管理和越冬管理 主要是依据渔业法等法规加强渔政管理,防止偷鱼、炸鱼、毒鱼。

北方水体冬天易结冰,要防止缺氧。

3、捕捞 一般秋冬季捕捞。

冬季鱼类停止摄食,春节来临可大量上市,温度低易保鲜,并且有利于苗种放养。

4、粗放养殖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 水库、湖泊粗放养殖技术经济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对水域渔业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各主要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调整和选择最佳增产增收技术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

(1)产量指标 总产量表示生产规模;单产体现生产水平;分类产量反映鱼类组成。

(2)劳动生产力指标 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所生产的鱼产量。

(3)渔业技术指标 主要考虑放养效益和回捕率。

①群体增重倍数(放养效益):

放养单位重量的鱼种可捕获的成鱼的重量。

标准为10以上为优,5~10为良,5以下为差。

②回捕率:

放养鱼在养成商品鱼后被捕回的尾数与原放养尾数之比。

Yi=×100%

式中 Y为某种鱼的渔获量;Ci为Yi中i龄组鱼的重量百分比(%);Wi为某龄组鱼的平均体重(kg);N为某龄组鱼所属那批鱼种(世代组)的总放养数。

则某批鱼的累计回捕率是:

R=

(4)经济指标 ①每公斤鱼的生产成本。

②利润:

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税金后的净收入③成本利润率:

利润占生产成本与税金之和的百分比。

④资金利润率:

利润占固定资产原值加生产流动资金之和的百分比。

⑤单位面积和单位劳动力的创利值。

八、苗种来源与培育

1、我国水库、湖泊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1)苗种生产不适应放养的需要,在鱼苗种的数量,规格和种类上都满足不了投放的要求。

鱼谚“口头上讲四种鱼(青、草、鲢、鳙),繁殖只有三种鱼(草、鲢、鳙),放养只有两种鱼(鲢、鳙),大量上市只剩下一种鱼(鲢)”就是现实的反映。

(2)水库、湖泊鱼类放养的关键是要有数量多,规格大,品种齐全的鱼种。

大量的鱼种依靠购买和长途运输来解决是不适当和不经济的。

一般湖泊和水库都应建设配套的苗种生产基地,做到就地繁殖,就地培育,就地放养。

(3)苗种培育的主要困难是苗种池的面积不够,商品饵料和肥料不足,技术力量差等。

(4)培育13.3cm以上大规格鱼种要比培育6.7~10.0cm的鱼种困难的多。

按池塘培育方法,一亩鱼池只能培育出13.3cm鱼种4000~5000尾,一个1000hm2的水体,若按每公顷水面投放1500尾鱼种计算,则需要鱼种150万尾,那么需要20~25hm2鱼池来培育,需投3×104kg商品饲料,以及大量的有机肥。

2、苗种的来源与培育 就苗种池来讲,许多水库、湖泊都达不到所需要的面积。

因此,必须开辟新的苗种培育途径。

多年来,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除了提高池塘利用率外,主要是利用天然水面培育鱼种。

包括:

库湾、湖汊培育鱼种,网箱培育鱼种,利用消落区、水库落差流水高密度培育鱼种,湖泊种稻、种稗、种小米草养鱼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