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库修订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156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减库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加减库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加减库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加减库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加减库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减库修订版.docx

《加减库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减库修订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减库修订版.docx

加减库修订版

方剂学加减库

 

☯八法运用:

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

☯中医“十剂”是从药味的功能到方剂的分类:

宣可决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心、肺、脾、肝、肾各个系统用药加减:

 

✍一、心系统

●心系统疾病治疗原则: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用咸补之,酸泻之。

●心病治法以和血清火、通阳为主。

1.和血(包括补心):

药如生地、麦冬、炙甘草、当归、龙眼、丹参、三七、藏红花、琥珀、血竭、没药、乳香。

2.养心(即养心阴):

药如当归、地黄、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眼肉....之属。

3.补心(即补心气与补心阴的双重涵义):

在养心药中合以益气药,如人参、黄芪,或上述养心、温心药物兼用以养心药为主,佐以温心药。

4.温心(即温扶心阳):

药如干姜、附子、肉桂、桂枝、茯苓、远志、菖蒲之类。

5.清心(即清降心热):

药如黄连、山栀、连翘、竹叶、灯芯、莲子芯、元参、麦冬、天冬、银花之属。

6.泻心(即清泻火热):

药如大黄、黄连、黄芩、犀角之属。

7.通心阳:

药如人参、桂枝、远志、益智仁、紫石英等。

8.镇心:

药如朱砂、龙齿、珍珠母、金箔之类。

9.开窍:

药如麝香、苏合香。

10.凉血:

药如生地、栀子、天竺黄之属。

11.泻小肠气分之热:

药如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之属。

12.泻小肠血之热:

药如生地、蒲黄、赤芍、栀子、丹皮之属。

13.补气(胃为小肠上流,胃气虚则湿流小肠,而水谷不分,调胃气即可以补小肠之气也):

药如白术川楝子、茴香、砂仁、神曲、扁豆之属。

14.补小肠血(血分虚寒,则多凝滞,补阳行气,所以活血而补血也):

药如桂心、元胡索之属。

●其它心的症状,均可适当的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如:

1.心悸失眠:

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合欢花、朱砂(即安神)、琥珀粉、远志。

2.神昏、发狂:

犀角、菖蒲(即开窍)。

3.多汗:

浮小麦、碧桃干、濡稻根、山萸肉。

4.胸痹:

薤白、郁金、瓜蒌。

 

✍二、肺系统

●肺系统病用药法则: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1.补肺(益气):

药如黄芪、人参、五味子、阿胶、银耳、环山药、冬虫草等。

2.生津(润肺):

药如北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百合、燕窝、银耳、阿胶、梨膏、川贝母、天花粉、天冬、蜂蜜、玄参、五味子、生石膏等。

3.肃肺(降肺):

药如苏子、白前、旋复花、莱菔子、款冬花、半夏、陈皮、桑白皮、桔梗等。

4.散寒:

药如麻黄、桂枝、苏叶、荆芥、白芷、细辛、附子等

5.温肺:

药如干姜、细辛、麻黄、桂枝、五味子等。

6.泻肺:

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瓜蒌仁、桑白皮。

泻肺火:

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芒硝。

7.宣肺:

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防风、桔梗、杏仁、桑叶、蝉蜕、牛蒡子等。

8.清肺:

药如桑叶、竹叶、石膏、天麦冬、菊花、黄芩、瓜蒌皮、桑白皮、知母、栀子、芦根、鱼腥草。

9.止咳化痰:

药如牛蒡子、前胡、紫菀、款冬花、杏仁、贝母(象贝)、马兜铃、天竺黄、竹沥、枇杷叶、地枯罗、海蛤壳、海蜇、半夏、陈皮、细辛、白芥子、皂角、桔梗、芦根、冬瓜子、竹茹、白石英、海浮石、制南星、白果、厚朴

10.逐痰:

药如白苏子、葶苈子、皂角、青礞石、瓜蒌、磁石。

●肺的其他症状,均可适当的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

1.鼻塞流涕:

辛夷、苍耳子、白芷、藁本。

2.咯血:

侧柏叶、茜草、山茶花、旱莲草、藕节、丹皮、仙鹤草、白茅根。

3.失音:

凤凰衣、玉蝴蝶、胖大海。

4.宣音疗哑(肺气郁闭之声音嘶哑):

蝉蜕、马勃、桔梗、胖大海、诃子。

5.咽喉红肿:

玄参、山豆根、射干、马勃、挂金灯、藏青果、僵蚕、马兜铃、橄榄、桔梗、牛蒡子。

6.肺痈:

芦根、鱼腥草、金荞麦、桔梗、冬瓜仁、桃仁、瓜蒌、贝母、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穿心莲等。

✧虚则补其母:

药如甘草、黄精、人参、党参、升麻、黄芪、淮山药

✧实则泻其子:

药如泽泻、葶苈子、桑白皮、地骨皮。

✧敛肺气:

药如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浮小麦、麻黄根、白果、诃子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

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大肠腑,与肺相表里,其用药法则为

1.寒下:

药如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2.行气:

药如枳壳、木香、橘皮、槟榔、川厚朴、延胡索、陈皮、枳实

3.润燥:

药如桃仁、麻仁、杏仁、地黄、松子、当归、肉苁蓉

4.燥湿:

药如白术、苍术、半夏

5.升阳:

药如升麻、葛根

6.涩肠:

药如龙骨、白垩、诃子、罂粟壳、乌梅、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7.清肠:

药如川秦艽、槐角、黄芩、生地、地榆

8.温肠:

药如干姜、附子、肉果

9.肠痈:

大黄、牡丹皮、红藤、败酱草、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蒲公英、紫花地丁

10.手阳明大肠经引经药:

白芷、升麻、葛根

✍三、脾系统

●脾系统病用药原则: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治法以温阳、益气,即调中化湿为主

1.健脾(又称助脾):

药如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生姜等。

2.温脾(又称温阳):

药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肉豆蔻、丁香、砂仁等。

3.益脾(即补中):

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红枣等。

4.化湿:

药如苍术、厚朴、草果、半夏、陈皮、佛手、茯苓、藿香、薏苡仁、白豆蔻、枳壳等。

5.调中:

药如木香、藿梗、苏梗、砂仁、檀香等。

6.滋脾(即滋脾阴):

药如沙参、玉竹、黄精、麦冬、生地、扁豆、山药、天花粉、火麻仁等。

7.温胃(即胃寒):

药如胡椒、荜拨、吴茱萸、高良姜、丁香、半夏等。

8.醒脾:

药如砂仁、蔻仁、藿香、佩兰、菖蒲、厚朴、陈皮、葛根等。

9.和胃:

药如山楂炭、神曲、炒麦芽、谷芽、枳实、槟榔、青皮、莱菔子、鸡内金、大枣、荷叶等。

10.清胃(指清胃热):

药如石膏、黄连、黄芩、苏叶等。

11.泻胃:

药如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

12.降胃:

药如旋覆花、代赭石、伏龙肝、半夏、竹茹、生姜等。

13.养胃:

药如“滋脾”。

●其他脾的症状,可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如:

1.泄泻:

炮姜、肉果(植物的果实类型之一,肉果的常见类型包括浆果、柑果、瓠果、梨果与核果等。

2.水肿:

大腹皮、冬瓜皮、泽泻、车前子、生姜皮。

3.黄疸:

茵陈、栀子、大黄。

4.脚气:

木瓜、槟榔。

5.便血、崩漏:

阿胶、地榆、侧柏叶、灶心土。

6.脱肛:

升麻、柴胡、葛根、黄芪、荷叶、枳实。

 

✍四、肝系统

●肝系统用药法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系病治则:

肝系病应着重补血、和血、调气(疏肝),熄风潜阳,再从其病因及特殊性,使用清肝、温肝、镇肝等。

1.补血(补肝血):

药如当归(或归身)、白芍、何首乌、阿胶、潼沙苑、菟丝子、熟地黄等。

2.和血(即活血化瘀):

药如当归、川芎、赤芍、郁金、丹参、元胡、鸡血藤、月季花;进一步即为行血祛瘀,药如红花、桃仁、三棱、莪术、泽兰、田三七、茺蔚子、琥珀之属。

3.理气(即疏肝——肝郁气滞)药如香附、郁金、川楝子、佛手、香椽、白蒺藜、金铃子、橘叶、路路通、玫瑰花、苏罗子、柴胡、青皮、枳实、枳壳、元胡、沉香、木香、陈皮、川芎、姜黄、大腹皮之属。

4.清肝:

药如丹皮、黄芩、山栀、夏枯草、青黛、牛黄、青蒿、茵陈、虎杖、垂盆草、板蓝根、贯众、大青叶之属。

5.泻肝:

药如龙胆草、芦荟、大黄、黄连、黄芩、黄柏、青黛、川楝子之属。

6.温肝:

药如附子、肉桂、桂枝、仙灵脾、艾叶、沉香、小茴香、吴茱萸、荔枝核、乌药之属。

7.抑肝(包括平肝、镇肝、潜阳):

药如菊花、僵蚕、全蝎、羚羊角、钩腾、天麻、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磁石、鉄落、鳖甲、龟板、玳瑁、龙骨、牡蛎、代赭石、龙齿之属。

8.熄风:

药如龟板、鳖甲、玳瑁、羚羊角、珍珠母、淡菜、全蝎(或蝎尾)、蜈蚣、地龙、天麻、僵蚕、草决明、龙骨、牡蛎、水牛角、胆南星之属。

9.补肝气:

药如党参、黄芪、山茱萸、杜仲、金毛狗脊、川断之属。

10.温肝阳:

药如桂枝、沙苑蒺藜、菟丝子、肉苁蓉、木瓜、附子之属。

11.滋肝阴(养肝)药如白芍、黄精、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五味子、酸枣仁、山茱萸、山地、黑芝麻、归身、阿胶、龟板、桑葚、石斛、磁石之属。

12.柔肝:

药如白芍、甘草、山萸肉、归身之属。

13.清胆:

药如青蒿、栀子、大黄、芒硝、龙胆草、青黛之属。

14.温胆:

药如半夏、陈皮、南星、菖蒲、远志之属。

15.疏风:

药如荆芥穗、羌活、防风、川芎、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之属。

●其他肝病的症状,可以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例如:

1.目赤:

青箱子,蜜蒙花、木贼草、菊花、夏枯草、野菊花、薄荷、蝉蜕、桑叶、夏枯草、谷精草、蔓荆子、刺蒺藜、车前子、秦皮、龙胆草、羚羊角、蒲公英、决明子、石决明、珍珠母。

2.目糊雀盲:

羊肝、菊花、石斛、枸杞子。

3.瘰疬:

海藻、昆布、山慈菇、夏枯草。

4.癥瘕痃癖:

三棱、莪术。

5.疝气:

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6.拘挛:

木瓜、怀牛膝、川断。

7.月经过多:

乌贼骨、血余炭、樗皮炭、陈棕炭、侧柏叶、炮姜炭、生地炭、大黄炭。

 

✍五、肾系统

●肾病用药法则: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分阴阳,功能是统一的。

治法以温肾和滋肾为主,但不能绝对分开。

尤其是补阳常在补阴的基础上进行,所谓“无阴则阳不能生”

●肾系病用药的主要法则:

1.滋肾:

一般所说的阴亏,多指肾阴,故滋肾又称养阴。

药如生地、熟地、山萸肉、黄精、龟板、枸杞子、女贞子、潼蒺藜、桑葚子、淡菜、牛骨髓、猪脊髓、鱼螵蛸胶、鳖甲胶、山药、旱莲草、天门冬、胡麻

2.温肾:

一般所说的阳虚,多指肾阳,故温肾亦称扶阳。

药如附子、肉桂、鹿茸、巴戟天、破故纸、益智仁、仙茅、胡芦豆、鹿角胶、淫羊藿、肉苁蓉、紫石英、阳起石、补骨脂、蛇床子、硫磺、蛤蚧、韭菜子、雀脑、锁阳

3.利膀胱(即通小便):

药如茯苓、赤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木通、通草、蟋蟀、白茅根、金钱草、升梓白皮、益母草、玉米须、大腹皮、防己、滑石、瞿麦、萹蓄。

4.散肾寒:

药如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5.泻肾火:

肾火即虚火,就是用滋阴泻火之药,以泻肾火。

即张元素“火强泻之”(泻相火)之意,药如知母、黄柏、生地、地骨皮、丹皮、玄参、龟板、猪肤

6.涩肾精:

凡肾气不固(精关不固),水泉不止,滑泄不禁,皆因固涩肾精,或温摄肾气之药,以涩肾精,即张元素“精脱固之“(涩滑)之意。

药如牡蛎、海螵蛸、龙骨、芡实、金樱子、沙苑蒺藜、鱼螵胶、桑螵蛸、莲须、益智仁

7.补肾气:

药如菟丝子、五味子、杜仲、山萸肉、川断、胡桃肉、破故纸、益智仁、狗脊、人参、牛膝。

8.养肾血:

肾藏精,精血同源,故养肾血,即养肾精,诚如张元素“水弱补之”(血分)是也。

药如桑葚子、何首乌、阿胶、当归、紫河车。

●其他肾系的症状。

均可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

1.骨蒸潮热(阴虚发热):

地骨皮、白薇、银柴胡

2.腰痛膝软:

杜仲、川续断、狗脊、怀牛膝、木瓜、桑寄生、五加皮、巴戟天、淫羊藿、鹿茸

3.耳鸣耳聋:

磁石、核桃肉、黑芝麻、苦丁茶、夏枯草

4.气喘(纳气平喘):

蛤蚧尾、五味子、人参、沉香、补骨脂、淫羊藿、核桃仁、冬虫夏草、肉桂、磁石、硫磺、紫河车

5.遗精:

桑螵蛸、金樱子、莲须、芡实、煅龙骨、金樱子煅牡蛎沙苑子山萸肉。

6.小便不禁:

覆盆子、五味子、蚕茧。

7.乌须(肾虚精亏之须发早白):

熟地黄、何首乌、黄精、旱莲草、女贞子、桑葚、黑芝麻

 

☯常用加减药物

1.清热除烦止渴(里有蕴热,热邪伤津):

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淡竹叶、竹茹、灯心草、麦冬、百合、麦门冬、芦根、石斛、莲子心。

2.清泻郁热(内有湿热,气机阻滞):

石膏、黄芩

3.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黄连、煨木香

4.清热解毒(热毒较重):

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连翘、野菊花、鱼腥草、白头翁

5.清湿热,解疮毒(下部湿疮):

赤小豆、土茯苓

6.气分实热(热入气分):

石膏、知母、寒水石、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芦根、天花粉

7.湿热暑温(暑月外感风热湿邪或暑月外感风寒湿邪入里化热):

白豆蔻、杏仁、藿香、佩兰、青蒿、黄芩、滑石、通草、香薷、茵陈、厚朴、郁金、黄连、荷叶、绿豆、扁豆

8.祛暑退热(小儿夏季热):

白薇、桔梗、荷梗

9.清虚热(阴虚生热):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鳖甲

10.清热祛湿退黄:

茵陈、大黄

11.清肝泻火(肝胆实火):

柴胡、黄芩、栀子

12.泻肝经湿热(肝经湿热——腮腺炎、睾丸炎):

川楝子、龙胆草

13.凉肝熄风(气血两燔,引动肝经):

羚羊角、水牛角

14.熄风止晕:

杭白菊、明天麻

15.加强发汗解表(外感风寒):

葱白、生姜、荆芥、防风、紫苏

16.截疟(疟疾侵袭人体,潜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

常山、青蒿、鸦胆子、何首乌、草果、柴胡、槟榔、仙鹤草、雄黄

17.消痈排脓(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白芷、天花粉、芦根、鱼腥草、败酱草、白蔹、巴豆、冬瓜仁、薏苡仁、穿山甲、皂角刺、桔梗、黄芪

18.透疹(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

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葛根、升麻、浮萍、紫草

19.通阳散结(泄利下重):

薤白

20.热痢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木香、槟榔、枳壳

21.阿米巴痢疾:

鸭胆子(桂圆肉包裹)

22.润肠通便(燥热伤津):

桃仁、瓜蒌、苦杏仁、紫苏子、柏子仁、决明子

23.泄泻

●寒泻:

木香、砂仁、吴萸、草蔻、良姜、肉桂

●火泻:

制大黄、厚朴、枳壳、黄连、木香、木通、竹叶

●湿泻:

苍白术、厚朴、炙甘草、茯苓、猪苓、泽泻、肉桂、草果、吴茱萸、木香、藿梗

●伤食泻:

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茯苓、法夏、莱菔子、神曲、山楂、麦芽

●滑泻:

党参、苍白术、炮干姜、炙甘草、升麻、柴胡、茯苓、泽泻、法夏、陈皮

24.口苦便闭(胆火上炎,肠燥便秘):

桃仁、酒炒大黄

25.止水泻暴注(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或饮食所伤、食物中毒或肝气郁滞):

人参、藿香、葛根、木香

26.凉血止血(血分热盛——衄血、咯血、血淋等):

小蓟、大蓟、地榆、白茅根、侧柏叶、栀子、茜草根、丹皮、玄参、生地、旱莲草、赤芍药、芦根、竹茹、麦冬、玉竹、四季青、童便。

27.活血祛瘀(血瘀):

赤芍、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五灵脂、木瓜

28.破血除瘀(瘀痛入络):

莪术、水蛭、三棱

29.温涩止血(阳虚失血):

艾叶、灶土心、煅龙骨、阿胶、山茱萸、炮姜

30.行气活血止痛(气滞血瘀):

川楝子、延胡索、桔梗、郁金、赤芍、木香

31.活血通络(瘀血阻滞经络):

鸡血藤、姜黄、海桐皮、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桂枝、牛膝

32.形瘦血热致崩漏:

地骨皮

33.老年血崩:

当归、熟地、阿胶、红花、冬瓜子

34.搜风化瘀通络:

蜈蚣、地龙、天麻、麻仁、红花、桃仁

35.消化不良(宿食内停,气机阻滞或脾胃素虚,运化无力):

荷叶(平肝胆热,升脾胃清气)、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枳壳、枳壳、青皮、槟榔、木香

36.行气消积导滞(宿食内停,气机阻滞或脾胃素虚,运化无力):

青皮、枳实、三棱、莪术、厚朴、木香、薤白、槟榔、莱菔子

37. 宣痹止痛:

独活、威灵仙、姜黄

38.缓急止痛:

甘草、大枣、百合

39.制酸止痛:

乌贼骨、煅瓦楞

40.风热牙痛,牙龈肿痛:

生石膏、酒制大黄、蜂房、白芷、升麻、荜拨、玄参

41.肾虚牙痛,牙龈不红肿:

骨碎补、风化硝、肉桂

42.少腹疝气痛:

乌药、橘核、荔枝核

43.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炒白芍)

44.头痛常用药:

●风寒头痛:

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苍耳子、辛夷、川芎、独活、川乌、茱萸、半夏、藁本

●风热头痛:

薄荷、桑叶、菊花、蔓荆子、升麻、葛根、谷精草、僵蚕、川芎

●寒湿头痛:

羌活、独活、半夏、藁本、蔓荆子、防风、苍术、白术、天麻、生姜

●肝火头痛:

龙胆草、黄芩、柴胡、夏枯草、决明子、菊花、钩藤、牛膝

●肝风头痛:

石决明、珍珠母、钩藤、菊花、白芍、天麻、牛膝、全蝎、蜈蚣、僵蚕

●痰浊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天南星、白附子、川芎

●瘀血头痛:

川芎、水蛭、虻虫、赤芍、红花、桃仁、麝香、生姜、葱白、牛膝、延胡索、全蝎、蜈蚣、土鳖虫

45.止呕(呕吐):

●清胃热止呕:

黄连、芦根、白茅根、枇杷叶、竹茹

●寒饮湿浊呕吐:

半夏

●湿浊呕吐:

鲜藿香

●胃寒呕吐:

生姜、干姜、白豆蔻、丁香、砂仁、白果、胡椒

●气滞呕吐:

陈皮、砂仁、苏梗

●镇逆止呕:

代赭石、旋复花

46.益肺和胃:

玉竹、远志、粳米、大枣

47.下气消痞止呕:

枳实、生姜

48.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苏子、半夏、桔梗、苦杏仁、射干、款冬花、葶苈子、枇杷叶、桑皮

49.润肺止咳:

百部、紫菀、款冬花、瓜蒌仁、川贝母、百合、甘草、饴糖、蜂蜜、南沙参

50.清热涤痰(热痰):

竹沥、天竺黄、川贝母、胆南星

51.化痰排脓:

生甘草、桔梗、贝母

52.化痰

●清热化痰:

胆南星、瓜蒌、杏仁、贝母、天竺黄、竹沥、竹茹

●温化寒痰:

干姜、细辛

●燥湿化痰:

半夏、苍术、厚朴、茯苓、桑白皮

●润燥化痰:

海浮石、瓜蒌、贝母、知母、牛蒡子

●解郁化痰:

香附、青皮、郁金

●软坚化痰(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瘰疬、痰核):

海藻、昆布、牡蛎

53.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湿滞肌表经络——肢体关节酸痛者):

独活、苍术、薏苡仁、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54.利水消肿(水湿内停):

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香加皮、大腹皮

55.利尿通淋(水蓄膀胱,气利不化):

萹蓄、瞿麦、滑石、车前子、木通、石韦、地肤子、萆薢、栀子

56.利湿退黄(黄疸):

茵陈、栀子、大黄、

57.分清化浊:

菖蒲‘

58.渗湿降浊(湿热脚气):

薏苡仁、木瓜、槟榔

59.温肺化饮(水寒射肺):

干姜、细辛

60.化湿健脾(脾虚失运):

藿香、厚朴、半夏、苍术、薏苡仁、白豆蔻

61.化石(胆结石等):

鸡内金、郁金、海金沙、金钱草、石韦

62.软坚散结:

牡蛎

63.化斑(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因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因外伤,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

升麻、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水牛角、红花

64.化湿行气宽胸(湿阻中焦,气机阻滞):

枳壳、厚朴

65.行气解郁(肝气郁结):

柴胡、厚朴、大腹皮

66.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薤白、桂枝、枳实

67.无汗(外感风寒或津血亏虚,化汗乏源):

葱白、淡豆鼓

68.腰部及下肢冷(肾阳虚):

细辛

69.滋阴养血(心肝功能失调致血虚):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70.扶正祛邪(体质素虚者):

黄芪、人参

71.滋阴润燥(阴津不足):

玄参、生地

72.补肾壮阳起痿(命门火衰——阳痿):

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

73.滋阴潜阳(阴虚阳亢,潮热颊赤):

白芍、龟板

74.温阳散寒(阴盛阳衰):

附子、干姜

75.温中散寒(中焦虚寒):

干姜、小茴香、附子、肉桂、炮姜、盐茴香

76.养心安神定悸(气虚心悸):

酸枣仁、柏子仁

77.益气健脾燥湿(素体脾虚,中气不足):

人参、黄芪、白术、橘红

78.固表止汗(卫气虚):

橹豆衣、糯稻根、麻黄根、浮小麦

79.遗尿(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也可因肝经湿热,下迫膀胱):

益智仁、桑螵蛸、山药、乌药、菟丝子、五味子、升麻

80.表闭抽风:

钩藤、蝉衣、僵蚕

81.防阳微阴盛而阳脱:

猪胆汁

82.止痒(风疹、湿疹、疮疡等):

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浮萍、苦参、白鲜皮、白花蛇、乌梢蛇、萹蓄、地肤子、益母草、刺蒺藜、僵蚕、硫磺、蛇床子、仙鹤草、蜂房、铅丹

83.解蛇毒:

白芷、紫花地丁、穿心莲、地锦草、白花蛇舌草、山慈姑、五灵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金钱草、虎杖、地耳草、苎麻根、蜈蚣、雄黄

84.解酒毒:

枳椇子

85.烧伤:

大黄、地榆、白蔹、白及、四季青、虎杖、紫草、羊蹄、煅石膏、地龙、侧柏叶

86.心烦汗出脉急:

龙骨、牡蛎、龟板、磁石

87.痄腮(外感温毒之邪):

开始有表证时,黄芩、黄连不已用之过早,丹皮、玄参、地骨皮更不宜早。

88.肺结核吐血:

藕粉、山药粉,服完后,单用生白芨

89.瘰疬(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

逍遥散加夏枯草、贝母、玄参、海蛤粉、白蒺藜、白芥子、三棱、莪术、昆布、海藻

90.气郁兼痰火:

夏枯草、贝母、玄参、海蛤粉、白蒺藜、白芥子、三棱、莪术、昆布、海藻

91.糖尿病、白带:

莲须、莲肉、芡实、菟丝子、牡蛎、山药

92.破伤风:

玉真散+蜈蚣、僵蚕、蝉衣、全蝎

93.百日咳(一切风邪寒热、痰火、热毒等,内伤于肺而致咳逆哮喘):

●中期加前胡、苏子、橘红、百部、浙贝母、枇杷叶、桑皮

●舌苔黄加黄芩

●津液不足加玉竹、麦冬、五味子

94.霍乱:

●吐、利、大汗、四肢厥逆:

四逆汤+人参

●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汤+葱白、猪胆汁、人尿

95.扁桃体炎(咽痛喉闭、乳蛾):

甘草、桔梗、僵蚕、蝉衣、蜂房、前胡、射干;

开寒闭加麻黄、桂枝

96.胸膜炎:

●痰结胸膜者:

温胆汤+白芥子、姜黄

●肝胆火郁:

丹栀逍遥丸+青皮、郁金

97.高血压病:

●阴虚脉细数无力:

六味地黄丸+龟板、磁石、牛膝

●阳虚者:

附子汤+龟板、龙骨、牛膝

●肝郁者:

丹栀逍遥丸+香附、决明子、夏枯草、荷叶、珍珠母

●实者:

龙胆泻肝汤+大黄

98.经期或产后感冒发热头痛疏风解表:

葱白、豆豉、生姜、大枣

99.痛经(气滞血瘀):

元胡、炒艾叶、乌药、木香

100.产后关节痛

●风寒引起:

羌独活、威灵仙

●操劳过度:

黄芪、川断、故纸、松节、乳香、没药

101.产后乳少

●气滞:

香附、乳没、山甲珠、通草

●气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芷、穿山甲、通草

102.产后恶露不止

●因血瘀:

桃红四物汤+益母草;血止后:

八珍汤+益母草、鸡血藤、海螵蛸

●因血热:

保阴煎+黄芩、黄柏、生熟地、白芍、川断、山药、甘草、益母草

●因恶露不畅,瘀血阻滞发烧,小腹胀痛拒按者:

桃红四物汤+桂枝、乳没、鸡血藤、益母草

103.安胎药:

●理气安胎(妊娠气滞,胎动不安):

砂仁、苏梗、紫苏

●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黄芩、苎麻根

●补肝肾,固冲任:

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肝肾,固冲任、养血安胎:

桑寄生

●补气安胎:

白术、党参、葡萄干

●温经止血安胎:

艾叶

●补血安胎:

白芍、熟地黄

104.引经药:

●太阳头痛(腰背项痛):

羌活、川芎

●阳明头痛(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

干葛、白芷

●少阳头痛(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

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

吴茱萸、藁本

●少阴头痛:

细辛、独活

☯部分药物简介

Ø百合

性味:

甘寒质润

功效:

养阴润燥,润肺燥而止咳,清心热而安心神。

Ø燕窝

性味:

甘平

功效:

滋阴润燥

Ø梨膏

性味:

甘甜寒凉

功效:

生津、止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