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13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docx

公务员考试常识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

地理知识类(共6个专题)

一、洋流分布及影响

常识是行测考试必考的知识点之一,地理知识出现频率也是比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会有所涉及。

在自然地理中洋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从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和洋流的性质及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洋流的成因及分布:

1.风海流:

成因:

风海流是洋流最主要的成因之一,主要由于信风和盛行风常年吹动海水形成。

分布规律:

洋流流向为东西方向的洋流都是风海流,包括南北赤道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补偿流:

成因:

补偿流主要是由于某地的海水流走后,海平面低于其他地方,其他地方的海水流过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分布规律:

洋流流向为上南北方向流动的洋流成因多数和补偿作用有关.比如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

3.密度流:

成因:

由于两个较为封闭的海域海水密度不同而形成的。

分布规律:

一般发生在海峡处,表层海水从密度小的一侧流向密度大的一侧.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二)洋流的性质及影响:

洋流的性质主要分为两种:

寒流和暖流,由低纬度高温海域流向高纬度低温海域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洋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气候有影响,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常有雾。

比如秘鲁、澳大利亚西岸等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沙漠气候就是由于沿岸寒流的影响。

2.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流流经地区会形成渔场。

比如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都是由于洋流作用形成的。

3.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速。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三)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的运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海水自身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会扩大污染范围。

二、四大降水类型及成因

首先四大降水类型分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

锋面雨是我国最为普遍的降水类型:

锋面雨的成因主要是冷暖气团所形成的锋面相遇之后,暖气团中所携带的大量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

中国地处最大的亚欧大陆东岸,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形成非常明显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随着季节的变换,会在大陆和海洋分别产生冷暖气团,在季风的影响下移动。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空气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就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云雨天气。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地位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

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由于暖空气携带雨水,所以当冷锋时,锋前接触到暖空气时,暖空气由于气温下降造成降雨。

而锋后的暖空气由于雨水已经不再饱和所以锋后就没有降雨了。

而暖锋时,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刚接触冷气团时,降雨就下落了。

这就是锋面雨,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

地形雨主要分布在山区:

地形雨的成因主要是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形变化的影响,携带水汽的气团被迫抬升后遇到高空的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地形雨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有携带水汽的移动气团;二、地形的变化(山地)。

降水区域主要是山体的迎风坡,会使得有雪线的山体迎风坡雪线降低。

对流雨主要出现在低气压区:

对流雨的成因主要是低气压区(赤道低气压区、副极地低气压区)气流方向以竖直向上为主,地表热气团被迫抬升至高空,受冷空气的影响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台风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台风雨的成因主要是热带气旋携带大量地表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台风不但带来大风,而且相伴发生降水。

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

台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台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太平洋地区称作台风,在相同纬度的大西洋地区称作飓风。

夏秋季节是台风多发的季节,近期的台风“利奇马”在中国登陆,对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大降水类型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整个自然地理影响因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常识的考察难度要求仅限于知道,即知道就能得分,所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在常识部分多拿几分。

三、从美洲引入中国的八大农作物

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等等。

而今天我们的食谱中有大量的农作物是自明朝引入的中国。

中国大陆本身并无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烟草、马铃薯、木瓜、番茄等八大农作物。

它们之所以今天能成为我们的桌上佳肴得从新航路的开辟说起,因为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所以自美洲被哥伦布发现后,整个美洲和世界的关系都变的更加密切起来,而这八大农作物都是明朝时从美洲相继引入的中国。

下面为大家总结这八大作物的特点。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

红薯,别称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山药、甜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是食品加工、淀粉、究竟制造的重要原材料。

辣椒,是当代中国最为常见的一种调味品,尤其在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人们的饮食可谓是无辣不欢。

但实际上,辣椒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到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

也就是说,中国人接触辣椒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仅仅四百年,但却成为了全世界最能吃辣的国家之一。

在近几年,更是在百姓的餐桌上、大街的饭馆里,随处可见辣椒的身影。

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我们对辣椒的感知并非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在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之前,美洲土著民种植、使用烟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人类使用烟草的最早证据见于公元432年墨西哥贾帕思州一座神殿里的浮雕,浮雕展现了玛雅人在举行祭祀时以管吹烟的场面。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南美洲发现了3500年前的烟草种子,证明那时人类就有了种植烟草的行为。

1492年10月15日,探险家哥伦布在美洲大陆首次接触到烟草这种神秘的物品,并逐渐传遍到欧洲各国及世界。

马铃薯别称洋芋、土豆等。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

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从美洲引入中国的八大农作物考点剖析

1.明晰指南针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于农作物引进的重大作用。

2.识记这些常用农产品诞生于中国的时间。

(二)经典历年试题在线

以下哪些农产品不是明朝引入的我国:

A玉米B土豆C烟草D大蒜

【答案】D。

参考解析:

ABC都是明朝自美洲引进中国的农作物,D为西汉时期我国从西域引进的一种重要调味品。

故本题答案为D。

四、地理地形积累

(1)喀斯特地貌:

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水的侵蚀作用所导致的,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以及一些溶洞,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冰川地貌: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核心点:

冰雪的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天山、昆仑山的冰川。

(3)丹霞地貌:

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顾名思义,丹即红色,如同红色彩霞般的地貌。

比如张掖的七彩丹霞。

(4)风蚀地貌:

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核心点:

风蚀作用。

比如青海柴达木、新疆和田等都是常见的风蚀地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考试也会考到雅丹地貌,雅丹其实是维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的意思,所以雅丹地貌其实就是风蚀地貌,千万不要和丹霞地貌搞混淆。

五、地震知识考点

在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经常会考一些地理类题目,地震相关考点颇受关注,下面将地震发生的原理和过程进行讲解,希望助力考生备考。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根据震源离我们的距离,我们把地震可以分成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因为浅源地震离我们距离较近,释放的能量到达地表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故危害较大。

深源地震因为离我们距离较远,往往危害较小。

除此以外,我们衡量地震有两把尺子,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用罗马数字表示(Ⅰ~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世界有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中间,我国地震频发的地震是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它环绕着成都,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地形隆起,而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主要由三条断裂组成:

由西到东分别是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近年来我国的汶川、雅安、芦山、阿坝九寨沟、长宁地震都处在这一地震带上。

【例题】

我国地震频发,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变化B人为因素

C板块运动D地球自转

【答案】C。

参考解析:

地震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所释放的能量到达地表的一种地质灾害。

故本题答案选C。

六、典型地貌特征及其分布

(一)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成因主要由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1.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将地表岩石圈变得凹凸不平。

2.外力作用:

1)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分为两种:

风力侵蚀作用,通过风力的侵蚀,将一些大的石块、土块侵蚀成不同的形状,就形成了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戈壁等;风力堆积作用,通过风力搬运一些碎石砂砾然后堆积在一些地区就形成了风力堆积地貌,比如沙丘等。

2)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分为两种:

流水侵蚀作用,由于地转偏向力和重力等作用,使得河流水、雨水、海水等将流经地区的岩石、土壤侵蚀搬运后形成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如黄土高原等;流水堆积作用,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流速减缓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河口三角洲等。

(二)主要的地貌特征特点及其分布:

地貌特征多种多样,分类也比较多,现就几种典型地貌进行分析:

1.雅丹地貌

成因:

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共同形成。

特点:

地面凹凸不平,有风蚀沟壑和堆积土墩,特征以西北戈壁、黄土高原为主。

主要分布地区:

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宁夏等地。

2.丹霞地貌

成因:

由堆积作用形成,包含矿物质的岩石呈红色、橙色、黄色等分层叠加,经过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显露于地表。

特点:

颜色以红、橙、黄等色为主,一层一层像霞光一般,故名丹霞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

西南地区、四川地区、甘肃等地。

3.喀斯特地貌

成因:

由于特殊地质石灰岩构成,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

特点:

化学反应后会形成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特殊的地表或地下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云贵高原等地。

4.河流地貌

成因:

由于河流中水的堆积和侵蚀作用形成。

特点:

不同地区河流的地貌特征均有区别。

主要分布地区:

从河流的上游源头开始受到溯源侵蚀的作用,会形成大峡谷;河流的出山口由于流速减缓会在山口形成冲积扇平原;河流的中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流速缓慢且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会经常改道,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出海口水流速度会迅速下降,泥沙大量沉积,最终形成河口三角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