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00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

杞人忧天-精品可打印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

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子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ĕ)然   中(zhÒng)伤   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

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

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 担心。

晓:

开导

若:

就像。

屈伸:

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

行动和停留。

果:

如果

  星宿:

泛指星辰。

只使:

即使。

中伤:

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

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

四方。

躇步跳蹈:

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

步,走。

舍然:

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

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

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

寓意:

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

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薛谭学歌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末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译文:

有个叫薛谭的小伙子,跟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真正学到手,就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

秦青也没有阻拦他,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为他饯行,并轻轻地打着节拍,唱了一首十分动听的歌子。

那高亢的歌声振动了林间的树木,美妙的音响响彻了云霄。

薛谭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没有敢说回家的话。

寓意:

学习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自满和骄傲。

总结固趣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

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

人生乐在豁达。

布置作业:

     预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列子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

今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

我听说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老婆说:

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列子等道家思想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

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

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

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

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善讲故事的列子

宋子牛

我们知道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疑人偷斧、朝三暮四等。

但并不完全知道,原来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出自两千五百年前一位睿智、贤达的老人之手。

这位老人就是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年)名列御寇,是春秋末郑国圃(今郑州圃田村)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善讲故事,在生动的讲述中蕴以深刻哲理,教人处世之道。

他讲的故事明白如话,妇孺皆知,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思想活跃、高标独树的“故事大王”。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他一生都很低调,不事张扬,将自己融入闾里,甘于寂寞,四处采风,潜心学道,只管撰写有“醒世”作用的故事。

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百多篇十多万字的巨著《列子》,这是部好看耐看,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掌故类的故事集。

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不像诸子那样,大讲“修齐治平”的高深道理,而以机智、幽默的口吻,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们作“浅入浅出”的布“道”交流,因而也更值得尊敬和爱戴。

先看几则他讲的故事。

《列子》中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孔子周游中见俩小孩争辩太阳离人的远近。

一个说早上近,“有车盖那样大,中午却只有盘子大,这就是远小近大”。

一个说中午近,“热腾腾,而早上凉丝丝,这就是近热远凉”。

请孔子判断,他说也分辨不出。

小孩笑他,“还都说你知识渊博呢”。

何其鲜活生动!

小孩的真率可爱、善于观察、持论有据,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跃然纸上。

这故事现已编入小学六年级语文。

“齐人攫金”讲的是齐国有个人,一大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金店,抓块金子就跑。

官吏捉住他责问:

“这么多人都在,为啥还敢偷金子?

”他回答:

“我拿金子时,没有看见人啊,只看见金子。

”这故事至今仍有警示意义,那些利令智昏、财迷心窍的贪腐分子,铤而走险时正是这种心态,何尝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下场。

“妻不识夫”虽离奇可笑,却寓有深意。

扁鹊为鲁人公扈、赵人齐婴治好了外部侵入的病,但胎里的病他说要互换心脏才行。

两人同意手术,换心后各自回了对方家。

两家妻子不认,争吵不已。

最后扁鹊说明了缘由,两家争辩才罢休。

这荒诞的“换心”故事,说明没什么“绝对”的东西,人也能易心移性,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可商榷。

“愚公移山”子孙无穷匮挖山不止终能挖完;“夸父追日”死在了追求光明的路上;“精卫填海”并非徒劳无功。

故事意在赞扬人的志气、毅力或曰民族精神。

列子就这样广征博采,兴趣盎然,一则又一则地讲着,从春夏到秋冬,从青春到白头。

直讲到人老去、故事集、学说成,一部《列子》问世,其智慧之光烛照世人,嘉惠后学。

《列子》中的故事很有特点。

故事完整,人物、情节、地点俱全,构思奇特新颖,形象鲜明,极富想象力,而且文笔生动,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他只讲故事不加评点,人们照样豁然明白。

因为“道”不需要点破,“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也许,这正是列子所追求的境界。

他虽是道学大家,却有一颗不避世的心。

他的故事发端于草野,流布于民间,绝不凌空蹈虚,很接地气。

这与玄学正好相反,是亲民的哲学,故而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这是列子故事的魅力,也是列子学说的生命力。

重要的是,列子的思想和智慧,已化作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贡献。

他那些精彩凝练、生动传神、寓意深刻的故事,在代代流传中形成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成语,且至今被人们使用着,大大丰富了我国成语宝库。

如移山填海、列子学射、翻天覆地、雷霆万钧、疑邻偷斧、杨布打狗、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管鲍之交、伯牙绝琴、呆若木鸡、高山流水、杞人忧天、响遏行云、八荒之外、方寸之地、感天动地、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观往知来、管鲍之交、迫在眉睫、人面兽心、千钧一发……可谓荦荦大端,令人称奇。

故事人人会讲,但像列子这样绝不剑拔弩张,讲得平静又深刻,通过表象洞察人心;讲得不疾不徐却心驰八方、如痴如醉,几乎终其一生;讲的故事成为其思想学说的全部,义理自然融入其中,千百载后仍熠熠闪光让人听而不厌的,古今中外能有几人?

舍列子又有其谁?

说列子是个随和可亲的凡人,不染不濡的智者,孤独坚毅的隐士,寂寞深沉的哲人,这些评价都对。

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位最会讲故事的人。

他的故事有醍醐灌顶般的功能,全是“正能量”,人们自会从中颖悟益智。

故《列子》被称作东方的《伊索寓言》。

还是找本《列子》,听他老人家讲故事吧,那更能启人哲思。

列子的思想

“贵虚”

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

《管子·心术上》:

“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

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文子·精诚》:

“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

列子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

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

虚一旦彻底,也就无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以道为本

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

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

它既是本体,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

《冲虚经》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本体?

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

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

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说道体“往复”。

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

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

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

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违所宜”。

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

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用。

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

道永恒存在,有无穷的功用,这就是它能成为万物根据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仅仅理解为本体,则尚未尽其全幅义蕴。

《冲虚经·天瑞篇》引老子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玄牝”都是对道的比喻,表示“冲虚”之义。

冲虚者,无执无为之谓也。

道体冲虚,无执无为,表明道不是实物或实体,而是表示一种意义,表示万物生成变化的所以然之理。

说道体冲虚、无目的、无意志,仍有实体或实物之嫌,因此,《冲虚经》进而以“自然”解说道体之性。

所谓“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显示的就是自然之义。

万物的生成变化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

这说明,在万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者。

因此,“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谓,认为有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实体作为万物生化之源是错误的。

《冲虚经》以冲虚自然规定道体之性,并以道作为万物的本体,这就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定了一个形而上的根据。

它意在表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则,而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则。

人生的方式和目标,就是求得与道体合一,达到冲虚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自由。

齐物为一

如何达于理想之境,获得心灵的自由,《冲虚经》归之于认识上的转变。

人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别的世界。

人们往往执着于这些矛盾和差别,以此为是,以彼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

照《冲虚经》的看法,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

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冲虚经·周穆王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

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

《冲虚经》借“化人”之口分析说:

“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

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

”天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

其实,真幻有何差别?

觉梦之别也是如此。

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

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作区分而已。

《冲虚经·汤问篇》由物之无始无终,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

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

”事物的变化,在此则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

终始相循,哪有分际?

终始如此,“巨细”、“修短”、“同异”之别亦复如此。

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

从这一方面看,万物是有差别的;从另一方面看,万物之别则可以浑化为一。

生死可谓是人生的最大问题,所以《冲虚经》对此着墨最多。

《天瑞篇》指出:

“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

”执于生死之别,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

可是,“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按照《冲虚经》的气论思想,生乃气之聚,死乃气之散,散则复归于原始状态。

人之生生死死,乃一气之往复变化。

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

生死又有什么差别?

人们往往以生为乐,以死为悲,这是不懂得生死一体的道理。

《冲虚经》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祛除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缓和心灵的痛楚。

《冲虚经·仲尼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

“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

”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

人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寿夭采取超然的态度,于动荡变化中不动心、不留情,此即冲虚自然的境界。

体道合真

在《冲虚经》中,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体道合真的方法或功夫。

要实现与道体的合一,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求知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活动,因此,不能采用逻辑的或概念性的方法。

《天瑞篇》说:

“至道不可以情求。

”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体道的。

《仲尼篇》说: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

欲若道而用神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无论是运用耳目的感性方法,还是运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属于逻辑概念的方法。

《冲虚经》认为,用这种方法求道是不恰当的。

体道合真作为一种内心的自我体验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用《仲尼篇》的话说,不能“务外游”,而要“内观”。

《黄帝篇》把这种“内观”的方法概括为两种。

一是“纯气之守”:

“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

物奚自入焉?

”人之天性纯真,心灵虚静,有自然之德,原本与大道一体,因此,只要自觉地作“纯气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养其天德,保持心灵的宁静状态而不失。

二是借用老子或庄子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致虚”或“坐忘”。

《黄帝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阐述了这一方法。

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个阶段:

“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

所谓“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临的种种纠葛和矛盾。

人不同于自然界万物,而是有意识的存在。

他有知识,有欲望,有种种情识活动。

正是这种情识,使人心迷执于分别,背离于大道,丧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纯真之性。

“致虚”或“坐忘”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别,忘却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复自我与大道的统一,使心灵重归于冲虚自然、无执无为的状态。

无心之境

在《冲虚经》中,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

也就是《郑长者》书中说的,“无见”,“无现”。

这是一个内外合一,物我无别的浑化境界。

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

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

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

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肉体的,它无关乎现实,完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黄帝篇》的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

如说:

“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

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在“郑巫季咸”故事中,“地文”、“天壤”、“太冲莫眹”实是对至境特点的集中概括。

“地文”的特点是“不震不止”。

此是指心境之“静”,亦即“无”。

主体超越种种是非之别,欲念不起,故此心境为“无”。

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实是有体无用,故“无”只是抽象之“无”。

“天壤”的特点是“灰然有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

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

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有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象之“有”。

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

“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

”此指心境之“静”。

又说:

“无心以随变也。

”此指心境之“动”。

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

动静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

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

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无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

因为,把无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

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边的有无统一。

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人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

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