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488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3

中古史(xx南北朝)试卷

一.选择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

据此回答:

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xx

B.汉族统治者偏安xx一隅

C.xxxx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东晋力量强大,xx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xx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激烈

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

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xx朝时期的xx对峙的实质是:

()

A.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

B.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

C.两个阶级的对立

D.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但统一及民族融合仍是发展的趋势。

据此回答:

5.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力图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

()

A.当时南方力量正在超过北方

B.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

C.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统治者竭力维护割据局面

6.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B.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

C.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的是:

()

A.整顿吏治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xx

D、学习汉族文化

8.南北朝后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的原因是:

()

①、xx经济趋于平衡②、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士族势力的衰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

()

①xx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

A.xx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大放光彩。

据此回答:

11.我国佛像画应始于下列哪一时期:

()

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南北朝

12.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是:

()

①.绘画②.书法③.雕刻④.建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

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

()

A.《采桑度》

B.《敕勒歌》

C.《木兰辞》

D.《蒿里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据此回答:

14.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

()

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的状况

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

D.军事斗争的需要

1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16.下列哪些统治者曾对江南开发作出过突出贡献:

()

①.秦始皇②.汉武帝③.孙权④.刘禅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回答:

18.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北方民族融合

C.完成了封建化

D.阶级矛盾激化

19.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D.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政策

C.加强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D.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广大统治者的支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动乱碰撞时期。

回答:

22.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D.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2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南方的是南朝的:

()

A.宋

B.齐

C.梁

D.陈

24.曹魏与北魏相同点有:

()

①.曾以洛阳为都城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③.统一过黄河流域

④.采取重农措施⑤.因政权分裂而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25.南朝与北朝的明显不同点是:

()

A.南朝农业发达,北朝农业落后

B.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

C.南朝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

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之一。

回答:

26.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

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27.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居民迁移的特点是:

()

①.北方黄河流域大批农民南迁②.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③.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

④.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契丹境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8.十六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加速各族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经济恢复

D.加速民族间的融合

29.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

回答:

30.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前代相比,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进步体现在:

()

A.天文、数学

B.天文、农学

C.农学、机械

D.农学、数学

31.下列作品属于同一朝代的有:

()

①.《兰亭序》②.《洛神赋图》③.《神灭论》④.《女史箴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32.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

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对城市污染的厌恶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3.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重大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其原因有:

()

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

一.选择题:

(1×

1.5`×34=51`)

二.非选择题: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四: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有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摘自《魏书》

请回答: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36.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大主要经济区:

农耕区、畜牧区、渔猎区。

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公元4~6世纪这三大经济文化形态交融、消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37.简要指出曹操、苻坚、和杨坚试图统一南方的不同结果,并结合当时南北经济、政治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因。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1.5`×34=51`)1D

13A25

B2B14D26

C3A15B27

A4D16B28

D5C17C29

C6D18B30

D7D19D31

B8D20D32

D9C21A33

D10B22D34

B11A23

A12

B24

C二.非选择题:

35.【答】⑴.原因:

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⑵.结果:

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⑶.后期:

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⑷.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36.【答】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农耕经济形态向畜牧经济区拓展,汉族人民也学会少数民族畜牧业经验;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接受汉族先进农耕文化。

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农耕经济形态向江淮渔猎区拓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中原农耕经济文化向北方畜牧区和江淮渔猎区的拓展及交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37.【答】

⑴.曹操208年率军南下,大败于赤壁,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原因: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破坏,虽经曹操采取措施恢复经济,但实力有限;孙权兄弟在江东建立统治,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孙刘联军,成为曹操劲敌;⑵.苻坚383年率军南征,大败于淝水,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原因: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生产破坏,苻坚统一北方后,北方经济尚未恢复;前秦民族压迫政策,矛盾重重;东晋奋力抵抗;

⑶.杨坚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经济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