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83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docx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

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

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

等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冒:

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

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

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

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

“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

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

”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

皇帝问西部边疆的事,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西夏果然攻打泾原路,夺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年间开拓的疆土,又都丢失了。

建炎元年,郭浩做了原州知府。

第二年,金人攻下长安,泾州的守臣夏大节丢弃城池逃跑,郡中的人也都投降了。

郭浩恰逢半夜到达郡中,只带领二百人,抓到了金兵让他们回去,对他们说:

“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作战就来决一死战。

”金人于是退去。

绍兴元年时,金人攻下饶风岭,侵犯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

郭浩和吴璘前往救援,杀敌用万计算。

郭浩任邠州观察使,后改任兴元府知府。

饥饿的百姓聚集在米仓山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郭浩改任利州知府。

金人凭借步兵和骑兵十多万人攻下和尚原,向前进军窥视川口,抵近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了金兵。

吴玠查出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里和敌人相通,利州审问的结果不是这样,因此,吴玠与郭浩有了隔阂,朝廷就调任郭浩为金州知府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非常破败,没有多少人家,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其他的军队因为粮草物资缺乏而仰赖朝廷的供给,只有郭浩积攒节余下十万缗钱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奖他,凡是他有什么事要奏明请求,都能够直达朝廷。

绍兴九年,郭浩改任金、洋、房州节制。

绍兴十四年,郭浩被召见,被任命为检校少保。

绍兴十五年,郭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

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

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

辅佐

答案 C

解析 延:

邀请,召请。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

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

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

”熊鼎叹息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

“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

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

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

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

效仿

答案 B

解析 宠:

使荣耀。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自幼聪明颖悟,长大后,身高挺拔若山岳,伟岸有风度,凭借文章而闻名于世。

他目睹元代政治的衰败,写了七八千字的长信呈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举荐他,他没答应。

他退隐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一天天大起来。

太祖出征江西时,王祎献上颂词。

太祖高兴地说:

“江南有两个大儒,就是你和宋濂。

要说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

要说才思的雄健,宋濂不如你。

”太祖创设礼贤馆,召他来安置在馆中。

多次升迁,为侍礼郎,掌管起居注。

做南康同知府事,多有惠民措施,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荣宠。

太祖准备登基,把王祎召回来,商议礼仪。

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疏说:

“恳求苍天永葆江山的关键,在于存心以忠厚为本,政治宽大,上依天道,下顺人心。

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而不可经常如此。

浙西既已平定,赋敛应当削减。

”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不完全照他说的办。

第二年修撰《元史》,皇帝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

王祎擅长史事的记载,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

《元史》修成后,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他奉皇帝诏命在大本堂执教,经义理解透彻,析理畅达,善于开导。

皇帝召见他在殿堂对答,必定赐他坐下,随便谈论。

五年正月,皇帝与群臣商议招抚训谕云南,命王祎带诏书前往。

到后就告谕梁王,应该立即奉送版图给职方官,不然朝

廷讨伐的军队早晚之间就到。

梁王不听从,把他安排在别馆住宿。

又一天,王祎又告谕说:

“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愿看到他们毙命于刀锋之下。

若是你们仗着地势的偏远险要,抗拒英明的皇帝,后悔就晚了。

”梁王很害怕就服从了,立刻让他改住客馆。

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梁王迫不得已叫出王祎来见,脱脱想要让王祎屈服,王祎呵斥说: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况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有向你屈服的道理!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素负盛名,不可加害。

”脱脱捋起袖子说:

“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里,按理也不得活。

”王祎回头对梁王说:

“你要是杀了我,朝廷军队紧接着就到,你的大祸不久就到了。

”王祎最终遇害。

1.《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

[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Z&X&X&K]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

的含义”?

答案 

(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

考试重点是什么?

答案 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

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4.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立足于常见常用,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来源:

Zxxk。

Com]

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整合点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

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

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

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即时小练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爆竹声中除旧岁。

过去,逝去(《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

“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

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

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小练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②句为“竟”义。

B项①句为“顽固”义。

D项②句为“快”义。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狡猾。

(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聪明。

(褒义词)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整合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即时小练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重金收买今义:

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全中国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⑦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秋日的天空

今义:

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⑧颜色不少变

古义:

容颜,脸色今义:

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仇恨,怀恨今义:

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遗憾,不满今义:

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

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⑫先帝不以臣卑鄙[来源:

Zxxk。

Com]

古义: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

表示品德低下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来源:

Z。

xx。

k。

Com]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平常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源:

学&科&网]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统过

(并州刺史高

,袁绍甥也),

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答案 C

解析 A项书记:

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项待遇:

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项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来源:

学#科#网]

整合点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即时小练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

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

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来源:

学科网]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

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道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