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67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科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法之学等中。

(2)《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有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5)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能强化课 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后附“高考研究课”]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纸的发明

(1)概况:

①考古文物资料表明,我国在西汉时就发明了书写用纸。

②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使用开始普及。

(2)意义:

①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纸的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概况:

①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②北宋又发明指南针、指南鱼。

③指南针主要用于军事和航海事业。

(2)意义:

①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

②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概况:

①东晋:

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②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药武器是火药箭和火炮。

③宋朝:

《武经总要》一书介绍了火药武器和火药配方。

④明代:

创造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2)意义:

主要应用于军事,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火药后来传到欧洲,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①早期主要是雕版印刷,《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

③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铜活字较多应用。

(2)意义:

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史学者说]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

①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②特点:

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③主要字体: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主要书法家: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等,被尊为“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首推赵孟

,创赵体

明代

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史学者说]

唐代书法艺术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

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

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和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2.画中有诗——绘画艺术

(1)魏晋以前的绘画形式:

彩陶画、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中国画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分类:

按题材分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其中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以意境为灵魂

按技法分

工笔与写意

按写意、写实分

宫廷画、民间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其中文人画的特点是“画中有诗”,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

[史学者说]

宋代绘画艺术的风格

宋代绘画风格与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的艺术相比,对我们来说完全是近代的,整个宋代对艺术的态度基本上是近代的。

艺术不再是宗教的婢女。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3.戏曲

(1)宋代:

出现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

(2)元杂剧、明代传奇剧。

(3)京剧艺术:

形成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艺术特点已经形成

艺术特点

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发展

京剧艺术不断成熟,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诗的经典

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风》是其中的精粹,如《硕鼠》《关雎》等

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地位及影响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楚辞的魅力

风格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风格是浪漫主义

特点

句式较为灵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代表

战国屈原的《离骚》

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3.汉赋——汉赋的风采

(1)风格:

散文与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是其主要特征。

(2)代表: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班固、张衡等。

4.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1)概况: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

(2)代表:

①李白:

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5.宋词——宋代词苑

(1)代表人物:

①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2)地位: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6.元曲——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语言幽默通俗,形式活泼,手法多样。

(2)元杂剧:

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如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主要演出场所是“瓦肆”或“勾栏”。

 

7.明清小说——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元末明初

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

明代

①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神魔小说如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

②短篇白话小说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

清代

①描摹人生世情方面的小说,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②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史学者说]

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反映的趋势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等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2.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两宋时期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2.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聚焦主题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

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D.《周易》

解析:

选B 《离骚》《庄子》属于战国时期;《周易》内容不符合“世态人情”信息;《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2.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解析:

选A 宋代理学兴起,更加注重伦理纲常,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平民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印刷术等技术的创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为市民文学创造了文化基础,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而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解析:

选C 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和文武双全,都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

[思维升华] 文学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

2.秦汉: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代: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

话本、词、戏曲、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6.明清: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4.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像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禘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

选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帝”字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5.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

“学画者先贵立品。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

6.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解析:

选B 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

[思维升华] 

上述三题分别考查了文字的演变、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国画的特点,做题时要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故其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3)中国古代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4)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信息“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更多是解答应用问题,故选B项。

钱宝琮指出“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A项错误;《九章算术》主要解答的是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实用性较强,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数学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D项错误。

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

选A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答案为A项。

B、C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排除D项。

[思维升华]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较多地受到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思想是不可违背的,而且各门学科的经典也是不可违背的。

这种崇尚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继承、沿袭或注疏、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进。

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都广泛吸取前人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所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适当的修改。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言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

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乃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

……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

凡此均是从理性出发为科技的产品。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科技成就的时代特色。

[提示] 运用实证方法;注重亲身观察和详实记录;体现了科学理性的精神。

[史料二]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提示] 变化:

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衰落)。

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古代中国科技

古代中国艺术

古代中国文学

全国卷Ⅰ

201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

全国卷Ⅱ

2016·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13·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

2013·市民阶层扩大推动小说发展

全国卷Ⅲ

2017·汉字的起源演变;

2016·王羲之的书法

全国卷

2012·宋代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情分析]

从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侧重于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注重对中外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社会环境及科学精神的理解运用。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侧重于考查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学艺术成就。

融会贯通知识,打通中外关联是备考的关键所在。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2.(2016·全国卷Ⅰ)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A项。

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4.(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

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5.(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创作繁荣起来。

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A、B、D三项错误。

6.(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