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
5.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6.注意:
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7.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性活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
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如交往,文娱,体育,道德,劳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
如爱情,友谊。
8.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9.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0.动机:
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需要和诱因)
11.兴趣:
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12.能力:
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3.气质:
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14.性格: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行决定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个性心理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谦虚,乐群,自信,勇敢,毅力等)
2.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物质的反映形式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①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5)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3.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外界世界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
4.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P14
•观察法P15
•测验法P15
•调查法P16
第二章
1.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2)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对一种感官的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官的强刺激能降低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有限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接近、封闭、相似、连续等因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对象的特征,过去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和思维影响知觉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第三章
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2.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3.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4.运动记忆。
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和运动的记忆。
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1.瞬时记忆。
也叫感觉记忆。
指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二、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
根据有无目的
有意识记
根据理解程度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三、影响识记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识记的方式方法
(4)识记的情绪状态
四、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二)要注意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重视复述训练
(四)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五、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
(一)复习要适量
(二)适度的超额学习
(三)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六、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备用性
第四章
一、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是指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将事物各种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
2.综合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不同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的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1.比较就是把各种实物和想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2.分类是一种通过比较,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操作手段。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1.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的思维过程。
2.具体化则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分类
1.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依据思维活动的方向:
辐合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异,辐射)
三、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二)定势的影响
(三)功能固着的影响
(四)情绪与动机
(五)人际关系
五、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第五章
一、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一)无意注意及其规律
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
强烈的,新异的,活对比悬殊的,活动变化着的。
主体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与身体状态③期待的事物
二、注重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
(一)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激发间接兴趣
4、培养学生干扰与分心的意志力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对象的特点,个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
(对象的特点,人对活动的态度)
3.注意的分配。
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注意可以相对维持在不同的对象上。
(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4.注意的转移。
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人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第六章
一、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按情绪的性质分:
喜怒哀惧
(二)按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三)按情感的内容分: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二、情绪的品质
1.倾向性
2.深刻性
3.稳定性
4.效果性
三、焦虑
1.含义:
是指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对自我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2.焦虑的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行曲线”
总的来说,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需的,但高度的焦虑则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而焦虑不足又会不够兴奋、缺乏注意,这也会影响学习效率。
四、如何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
首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导向。
其次,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估计,以确立适合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七章
一、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动机冲突,按形式分—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冲突。
按内容分—原则性,非原则性冲突)
2、确定目的;
3、选择方法,制订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中心环节)
1、按正确目的行动;
2、制止不符合要求的行动
二、良好意志品质
良好不良的
1、自觉性盲从性、独断性
2、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3、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执拗)性
4、自制性任性、冲动
第八章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如饥饿,口渴。
安全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
归属和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情。
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
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极度发挥)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需要和诱因
强度目标选择
需要动机行为
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开展竞赛
(5)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6)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第九章
一、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类型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的形成发展需要什么条件
1、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学和教育
3、个人努力
三、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1、体液说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
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冲动
粘液质:
安静,淡漠,沉稳,反应缓慢
抑郁质:
观察细致,敏锐,思虑较多
五、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1、家庭影响:
(1)父母的教育方式;
(2)家庭成员的关系;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中最大的影响力来自教师本身及其教学教育风格所形成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不当是学生性格不良的重要成因。
)
(1)班集体
(2)学校风气
(3)教师(教师的教育风格、品德和言行、教师的对学生的期待)
(4)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劳动和体育活动)
3、社会实践与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