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44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倡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同时,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加强教育科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和推出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二、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

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生本意识、学生个性意识。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文化的共建者。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的目标及内容标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要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目标。

第一、要明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在课程实验中,要围绕这一主线,教学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各自的内容,同时要明确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知识目标是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方能立足和发展,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

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此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其它两个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

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

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所决定,在实现上述各类目标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理解课程设计思路,系统把握课程标准

第一、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设计思路。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它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分别设置三个模块,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它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的模块。

这四个模块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共8个学分。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共12个学分,设六个课程模块:

(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2)经济学常识;(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4)科学思维常识;(5)生活中法律常识;(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以上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每个模块可获2个学分。

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需要我们去熟识。

第二、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新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有待我们去正确认识和处理,必修课程对学生来讲具有强制性,是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必修课程的内容及结构与选修课程的内容及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其要求也不同。

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好选修课程,值得探讨研究。

学校应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全面开设打下扎实的师资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教师应增强改革意识,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深层次更新和转变教师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无所不能者转变为学习者;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模式化转变为个性创造者。

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4)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

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因此,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条件,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

(5)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6)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体验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5.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分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

建议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各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在高三年级,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选修课程。

每个模块的教学仍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为36学时,一个模块可获2个学分。

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

年级

教学内容

学时

高一

第一学期

A1经济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2政治生活

A36

高二

第一学期

A3文化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4生活与哲学

A36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B……

B36/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三、新课程教学的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课程评价必须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

而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课程评价既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评价方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新的课程评价,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也发挥了集体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给予鼓励。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学发展的功能。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学生以激励,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为此,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提高能力。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收集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地肯定,客观的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对结果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学生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

评价过程要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要着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行为的变化。

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考试评价中,要进一步探索考试命题改革,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

要认识客观性试题在考核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多种题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知识掌握评价:

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

既注意评价学生对《课程标准》中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运用。

能力发展评价:

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

评价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

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事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

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可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促使教师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

(3)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新教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意见,为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有效信息。

3.评价的主要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

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

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

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结业考试和升学考试,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运用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

评价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3)对课程和教材的评价由教师实践探索与专业人员分析研究相结合进行。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乐于思考、善于探究,学习、理解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各级教研部门要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组织专题研讨等,对课程和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推进课程教材的不断完善。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

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大资金投入,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

除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外,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逐步建立本校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

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

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

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3.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

在进行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学本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五、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成立专家组,建立研究指导制度

成立省级思想政治学科专家指导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全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拟定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各市、县(区)要相应成立由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试验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地方高校的有关研究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负责对辖区内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拟定本辖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

各级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实施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积极参与省、市、县(区)各级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学术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教学研究。

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案例分析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导向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为教师学习研究、合作交流、共享成果开辟宽广的渠道。

教师要积极参与“福建中学政治网”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各地教研部门要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对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

(2)研究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3组织、指导试验教师及时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过程的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确保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

(4)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师执教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5)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6)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引领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7)评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论文,构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

3.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培训网络。

一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省、市、县(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

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

4.做好评估督导工作

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配合教育局和教研室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片,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乡(镇)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课改工作,负责同市、区、县、乡(镇)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

5.建立激励机制

对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